解讀宗澤: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生在那年代又能如何

2020-12-17 郝人讀詩詞

說起宋朝歷史上的英雄,由於《嶽飛傳》的傳播,嶽飛的名氣那是絕對的第一,而發現嶽飛提拔嶽飛的,同樣也是響噹噹的抗金英雄,甚至被金兵稱為「宗爺爺」,名氣卻比嶽飛要小的多,甚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他的名字,他就是宗澤。#郝人讀詩詞#

宗澤,生於公元1060年,卒於公元1128年,享年68歲,浙江義烏人。

宗澤雖然出生於貧苦人家,但從小天資聰慧、刻苦好學,後遊學四方,研讀兵書、苦練武藝,三十歲時已成為文武雙全、博學多識、胸有抱負、有志報國的青年。

公元1091年,31歲的宗澤到開封參加科考,第一次走進了這個他心目中的皇城。滿腔熱血的憤青宗澤,不顧考試對字數的限制,洋洋灑灑萬言答卷,力陳時弊,把他三十年來對當時社會的觀察和思考一古腦寫了出來。把閱卷官嚇壞了,這麼直接的人,這是犯上啊!不過宋朝對文人的重視還真不是假的,敢這樣直接批評朝廷的人,雖然有點話不好聽,但才華是沒得說的,肯定是個人才,給了個「末科」,「賜同進士出身」,雖然是倒數第一名,但也算是取得了文憑,可以進入仕途了。

進士兩年後,公元1093年,33歲的宗澤被派往河北館陶任縣令,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有理想有抱負的宗澤果然也有真才實學,到任館陶縣一個月,就把歷年積壓的案件處理清楚,迅速站穩了腳跟,贏得了威望,這種能力也為他後來能夠在風雨飄搖的年代,聚集起兵力抵抗金兵,奠定了基礎。

當時館陶縣歸大名府管轄,大名府知府是呂慧卿呂慧卿因協助王安石變法曾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後因陷害王安石被貶為罪人,宋哲宗即位後,官復原職,兼任大名府知府,但一直留在開封辦公很少去大名府。

公元1095年,宗澤長子去世。這時,呂慧卿命令宗澤負責御河修建工程,宗澤二話沒說,就擔負起了責任,後來呂慧卿得知宗澤剛剛失去長子,誇讚宗澤「可謂國爾忘家者」,可稱得上是為國忘家的人啊!修建御河正趕上冬天,天寒地凍,無法施工,還出現凍死民工的現象,宗澤馬上上書朝廷,申請延期施工,來年開春再幹,並保證如果到時候不能完工,責任由我來負。果然,第二年,如期完工。經過幾年的鍛鍊,有擔當、有作為、勤於職守、體恤民情的執政風格逐步顯露。

38歲到54歲的十六年裡,宗澤又先後到衢州龍遊、萊州膠水、晉州趙城、萊州掖縣等任縣令,每到一地,基本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被當地百姓稱頌。二十多年沒有得到提拔,直到55歲時,被提拔為登州通判。登州在今天的蓬萊一帶,與開封距離不遠,許多宗室在登州佔有田地,雖然許多田地無法種植糧食,但卻要繳納地租,這些地租都轉嫁給了百姓,一生耿直的宗澤看不下去了,向朝廷上書,申請豁免地租,給當地百姓免除了沉重的額外負擔。

從宗澤在各地任職的作為來看,宗澤確實是個優秀的非常稱職的地方行政官員,既有高超的執政能力,又能體恤百姓疾苦。

幹到60歲時,宗澤申請退休,估計朝廷也是受不了他的這種不斷直言,就同意了,給了個虛職待遇,就讓他回老家了,也算是退居二線了。如果這樣就結束的話,宗澤在歷史上也就留不下什麼了。

可命運怎會讓這樣一個英雄人物逃脫歷史呢?本打算在山裡蓋個茅草房子著書,過隱居生活的宗澤,迎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次挫折。宗澤的性格,在三十年的為官生涯中,肯定得罪了不少小人,小人怎麼會這樣輕易讓你退休隱居呢?就有人開始給宋徽宗打小報告了。

宋徽宗趙佶,就是那個寫一手瘦金體的皇帝,尊信道教,為煉製丹藥,派人到各地徵購牛黃。牛黃其實就是牛的膽囊結石,取牛黃是要殺牛的,當時任掖縣縣令的宗澤知道這是一個勞民傷財的事,就不願意幹,對朝廷使者說,只有瘟疫的時候,牛才有牛黃,現在哪有牛黃。其實就是找個理由頂回去了,使者不服氣,宗澤就說,你回去告訴皇帝,就說是我說的,你不服,可以告我!使者當然很生氣,那我就告你吧。

想隱居過你的逍遙生活,沒門!翻起陳年舊帳,60歲的宗澤被以誣衊道教的罪名發配到鎮江「編管」,就是把戶籍編到當地,受當地官吏管束。期間,妻子也去世了。

公元1122年,借宋徽宗舉行祭祀大典的時機,已經被「編管」三年的宗澤被赦免罪行,恢復自由,退休的事也別提了,就在鎮江做了個酒稅官。兩年後,又被調任巴州通判。

這個時期,金兵侵犯中原,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與已遠離朝廷,遠在西南邊陲的宗澤沒一點關係,再熬幾年就正式退休了。

可這時又被遠在北方開封的宋欽宗惦記上了,原來宋欽宗想與金國和議,可派不出來人,都不敢去,這時想起了沒有任何背景又得罪不少人的宗澤,就讓他去和金國和議吧。宗澤是什麼人,那是寧死不降、寧折不彎的人,馬上就同意去和議,並說,我就沒打算活著回來,金國若是認錯退兵還則罷了,否則,我怎麼會給他們彎腰呢!宋欽宗一聽,這還了得,說好聽點,我是讓你去和議,說不好聽的,咱這是投降,讓你去談條件的,好嘛,你這是去玩命呀。

算了吧,你別去了,你不是願意抵抗金兵嗎?我把你派到前線去鎮守磁州,也就是今年的河北磁縣。當時太原已經失守,沒有人願意到前線上任了,宗澤二話沒話,當即帶著十來個老弱病殘,騎馬奔磁州上任。

到了磁州,磁州已經破爛不堪,宗澤馬上招兵買馬、修築城牆。並向宋欽宗建議,邢州(今天河北邢臺)、洛州(今天河南洛陽)、磁州(今天河北磁縣)、趙州(今天河北趙縣)、相州(今天河南安陽和河北臨漳一帶)五州各屯精兵二萬人,敵進攻一郡,則其餘四郡都應援,這樣一郡的兵力經常保有十萬人。宋欽宗很高興,馬上任命宗澤為河北義兵都總管。

金兵攻陷真定(今天河北正定)後,派兵南下攻打磁州一身武藝的宗澤此時終於有了用武之地,親自披甲操槍指揮磁州保衛戰,一舉擊敗金兵,取得宋朝抗金以來的首次勝利。並勸回了準備去和金兵議和的康王趙構。

金兵沒能攻下磁州,改路繼續南下,圍攻開封。被困在開封的宋欽宗急命兵馬大元帥康王趙構回京勤王,不知趙構是別有用心還是確實無能,反正是不同意兵發開封。宗澤只好孤軍奮戰,向開封進發,一路上與金兵十三場戰鬥,無一場戰敗。還沒趕到開封呢,金兵已經攻陷開封,挾持宋欽宗、宋徽宗以及宗室、後宮、大臣等三千多人北歸。

宗澤想抄近路在大名一帶截擊金兵,搶回二帝,等他趕到大名時,卻發現根本沒有其他勤王的軍隊,眼睜睜看著金兵挾二帝北去,北宋就此滅亡。宗澤此時應該感受到的是深深的無奈和悲憤,但又有什麼辦法呢?就生在這樣的朝代,遇上這樣的皇帝。

金兵挾走二帝,最大的贏家是康王趙構。公元1127年,趙構在商丘登基,建立南宋政權,如果不是宋徽宗和宋欽宗被擄走,做皇帝哪有趙構的份,他才是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

趙構登基後,宗澤還是力勸要進行抗金,迎回二帝,這和後來的嶽飛一樣啊,說迂腐吧,有點過了,但確實情商堪憂。趙構怎麼可能讓宋徽宗和宋欽宗回來呢?他們回來,我這個皇帝怎麼辦呀?退位嗎?哪裡捨得。但話不能明說,給了宗澤一個龍圖閣學士、知襄陽府,後改為青州知府。這個時候,宗澤已經67歲了。後經宰相李綱力薦,出任開封府京兆尹,相當於開封市長。

到了開封的宗澤,面對黃河北岸的金兵,繼續修築城池,招攬王善、丁進等義兵,準備北渡作戰,並勸說趙構回到開封以鼓舞民心可惜趙構一直沒有同意,已年近七旬的宗澤,眼望黃河北岸,空有一腔報國之心,卻再也無能為力,臨終前不斷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最後在三聲「渡河」中悲憤去世。

亂世出英雄,沒有金兵入侵宋朝,也就沒有宗澤的一世英名但英雄往往是悲壯的,三聲「渡河」字字是淚,句句是血,雄心壯志再難成,只是為南宋又發掘了一個英雄嶽飛繼續他註定是徒勞的抗金大業。

宗澤一生只留下三十餘首詩,多為反映軍旅生活。現摘錄兩首欣賞,作為帶隊的將軍,對士卒的關注也反映出宗澤一生體恤下屬的一貫作風。《早發》描寫的行軍途中的景象,反映的是作為將領的胸有成竹。《曉渡》描寫的是軍隊早晨渡河時的場景,反映的是宗澤對下屬的體貼和關心。

《早發》

繖幄垂垂馬踏沙,水長山遠路多花。眼中形勢胸中策,緩步徐行靜不譁。

——傘蓋飄飄中,馬蹄踩著黃沙行進,山高水遠,沿路都是野花。眼觀敵我形勢,戰術早已在胸,兵馬緩步前進,三軍肅靜無人喧譁。

《曉渡》

小雨疏風轉薄寒,駝裘貂帽過秦關。道逢一澗兵徒涉,赤脛相扶獨厚顏。

——小雨輕風帶來陣陣寒意,在過函谷關的時候,遇到山澗河流,士兵們挽起褲腿徒步涉水而過,而我穿著裘衣貂帽騎馬過水,實在是有點不好意思,有點厚臉皮了。

註: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杜甫一首描寫諸葛亮的詩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可以說是全天下讀書人的楷模,也可以說是讀書人的驕傲,令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才請得他出山,最後幫助劉備,成就了霸業,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所以人們只要一提起諸葛亮,那是必然會挑起大拇指來,認為他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事實上也的確是這樣,諸葛亮無論是他的功與名,以及他的人生經歷,那就是傳奇,令無數的後人,為之敬仰。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水晶聖鬥士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杜甫最著名的一首七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唐朝的詩人可謂是多如牛毛,而且這些詩人大部分人的作品,也都流傳了下來,這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李白和杜甫,兩個人對唐詩,可以說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被後世稱為「詩仙」,另一個則是被稱為「詩聖」,僅僅是從這一點便足以看出兩個對於唐詩的貢獻,而且他們兩人無論是七絕、五言,還是七律,那都是信手拈來
  • 你只知道其中一句的詩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自唐代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譯文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自當顯露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空對婉轉鳴唱。定奪天下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輔佐兩朝開國與繼業忠誠滿腔。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正月十五,祭醫生李文亮
    李文亮大夫,疫情的吹哨人,搏鬥在一線的勇士,漢韻書院校長劉崴老師手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宅於家中,人微言輕,揮筆潑墨為祭奠。他秉持誠實正義,他說「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只有一種聲音」,他還想病好了重上戰場,因為疫情還在擴散,他不願意做逃兵。
  • 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死不瞑目的抗金英雄宗澤
    北宋靖康元年(1126),遠在西南邊陲巴州擔任通判的宗澤,因御史大夫陳過庭的推薦,調到東京(今河南開封)擔任宗正少卿,充和議使。已是68歲高齡的宗澤接到詔書後日夜兼程趕到東京。此時,北宋在北方金兵的進攻下,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北宋朝廷內部抵抗派與投降派的爭鬥也日趨激烈。宗澤是堅定的抵抗派,他一到東京,就給宋欽宗上了抗金「三策」,力主抗金,反對求和。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為何寫得好,杜甫為何傷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兩句詩歌確實寫得好!詩句是唐代「詩聖」杜甫七律懷古詩《蜀相》中的最後一聯。不但這兩句寫得好,《蜀相》整首詩歌都寫得不錯,細細讀後,讓人懷想古今功業,不禁思緒萬千。尾聯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抒發了作者的傷感之情。蜀漢名相——諸葛亮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東漢末名士,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散文家。因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不得已出山,後來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蜀相》妙在這一個字
    前言老街碰到了這個問題:「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如何理解杜甫《蜀相》?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諸葛亮《出師表》: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宋代詩人陸遊曾寫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名句。在古代,蜀相諸葛亮一直是「忠」的代名詞,多少文人以他為榜樣,渴望輔佐君王,報效國家。評價諸葛亮,最貼切的一句話,莫過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從杜甫詩歌看諸葛亮的人格美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此詩作於上元元年(760),杜甫時年四十九歲。《蜀相》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仇兆鰲注云:「首聯,自為問答,記祠堂所在。草自春色,鳥空好音,此寫祠廟荒涼,而感物思人之意。」 句首稱「丞相」而不是「蜀相」,顯見詩人對諸葛亮之景仰。
  • 八首詩詞詠「三國」,長使英雄淚滿襟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全詞借古抒懷,雄渾蒼涼,大氣磅礴,筆力遒勁,境界宏闊,將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 大詩人杜甫遊歷諸葛亮祠堂,壯志未酬與憂國憂民共奏,淚已滿襟
    白居易以諷喻詩見長,諷刺橫徵暴斂,攻擊豪門權貴,同情民間疾苦,語言通俗易懂,深受喜愛,如《賣炭翁》。杜牧的詩歌詠史抒懷,表達政治抱負和激情,如《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柳永文採風流,清勁奇麗,直抒胸臆,言情敘事並行,靈活運用口語和俚語,拓展了詞的寫作領域,寫景狀物優美悽涼,如他的名作《雨林霖》。
  • 歷史上五大出師未捷身先死,諸葛亮倒數第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蜀相》,描述的是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沒有成功,最終病死在北伐路上,給世人留下了巨大的遺憾。其實歷史上有很多英雄,最終都敗給了英年早逝,留給歷史以巨大遺憾。
  • 又一位年輕企業家離世,讓人感嘆:出師未捷身先死
    他的離世,對於了解他所創企業優速快遞的人來說,不得不讓人感嘆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白手起家的創業餘聯兵也算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年輕的他出生於四川省的一個和我們一樣的普通家庭中。他成功擔任起了深圳市宇鵬順實業航空票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那是他才27歲。他開始深入了解和接觸物流這個行業領域,為此,他三次進行快遞行業的創業,參與了速爾、龍邦兩家快遞公司的創建,並在2009年創立了現如今遍布全國的優速快遞。
  • 中國最可惜的兩個帝王,都是雄才大略,卻出師未捷身先死!
    在讓人惋惜的帝王之中,這兩個最讓人可惜,因為每一個都是雄才大略,能夠大大的推進中國進步,也最可能亂世中一統中國,然而卻出師未捷身先死,戰前病逝!需要說明的是,諸葛亮的「出師未捷身先死」,並非是沒有打贏勝仗,而是沒有達成戰略目的,或最終目的,就「身先死」。
  • 落鳳坡前話龐統:一代天驕,蓋世奇才,出師未捷身先死
    但是,人們不會忘記,龐統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在群雄並起的紛爭局勢中,為輔佐劉備興復漢室的重要關頭,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並留下了英雄的業績,使他名垂青史。一、龐統的一生青年時代的龐統,就很有遠見卓識,他看出了當時社會的弊病是「雅道陵遲,善人少面惡人多」。
  • 網友:真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
    網友:真的是「出師未捷身先死」啊!「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這句話作為《出師表》中的首句,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對於一些十分喜歡三國的讀者朋友來說,不僅是《出師表》中的這一首句,就是連整個《出師表》都是爛熟於胸。
  • 諸葛亮為何出師未捷身先死?魏蜀決戰五丈原,司馬懿早已看破玄機
    五丈原位於陝西省岐山縣棋盤山北麓,南連秦嶺淺山,東、西、北三面均為懸崖陡坡,沿山寬0.5千米,北部寬1千米,南北長2.5千米,原面呈琵琶形向北傾斜。從地貌上看,五丈原屬黃土塬,位於渭河階地兩側,山前洪積扇前緣。由於斷層構造差異升降及流水作用,形成了階梯狀古地貌。五丈原頂部為黃土,夾有多層古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