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的性騷擾疑雲、上市公司高管涉嫌對養女長期性侵案……這個4月,除了新冠疫情,有關女性保護的話題再度成為各國熱議話題。而日前,西班牙兩性平等部門開始起草法案,準備把猥褻罪取消,將其合併為強姦罪。
取消猥褻,是否意味著加大了對女性的保護?還是說,這樣的決定,會使罪犯基於「犯罪經濟學」的考量,對女性作出更大的傷害?到底怎樣的社會形態,才能切實保護女性的安全與利益?
怎樣才算「強姦」?一起案件引發修法
根據《國家報》報導,西班牙兩性平等部門此次修改法案,取消猥褻罪,將這一類行為合併入強姦罪,意味著把強姦罪的定義放大了。而這一切與2016年引發巨大爭議的潘普洛納奔牛節輪姦案有關。
2016年6月7日,時值西班牙潘普洛納城傳統慶典「聖費爾明」奔牛節期間,年僅18歲的女受害人在凌晨時分因與友人走散,遇到一名男子搭訕。該男子與另外幾名男性朋友以安全為由,主動要「護送」受害者回住地。但在路上,該男子卻突然吻了被害者,並以此為暗號,5名男子把她拖入一棟住商大樓內輪流強暴,其中一人還用手機拍下了視頻。事後,他們還搶走了女孩的手機,讓她沒法立刻報警。
這5名男子年紀介於27至29歲之間,全都來自西班牙南部的塞維亞。他們在手機軟體的社交群組裡自稱為「狼群」,並在社群中發布拍攝的侵犯其他女性的視頻。
在經歷了兩年漫長司法訴訟後,法院根據證據,於2018年4月最終認定這5名男子強姦罪名不成立、性侵罪名成立,判處他們每人9年有期徒刑。宣判結果一經公開,馬上引發3萬民眾走上街頭抗議示威。抗議者認為,這5人「強姦」罪行情節惡劣,應該判處被告每人入獄25年;但法官認為,根據錄像資料,儘管受害者宣稱自己是遭強迫受到性侵,受害過程還被強行攝影,但5人「並沒有使用致傷性暴力」,也沒有以人身安全威脅被害者就範,因此全案不符合刑法妨礙性自主罪中對「強姦」的定義,只能以性侵定罪,據此判處5人有期徒刑9年。
然而法院判決與檢方訴求、社會期待之間的極大落差瞬時引爆輿論。民眾紛紛聚集在潘普洛納的納瓦拉法院、馬德裡的西班牙國會、司法部與最高法院等地表達憤怒與不滿;網絡上「#YoSiTeCreo」(#我相信你)、「#NoEsNO」(#不就是不)等標語也成為社交媒體的熱門關鍵詞。
圖說:示威群眾高舉「不就是不」的標語要求法院判處潘普洛納輪姦案的5名男子至少20年有期徒刑。 GJ圖
聲援團體認為,2016年奔牛節性侵案是近年西班牙性別平等訴求的重要體現——在過去,像奔牛節這類傳統節慶日,時常發生以酗酒與狂歡為名侵犯女性的事件,但往往不了了之,輿論也大多指責受害者「自己愛玩」;但在罪證確鑿的情況下,離譜的輕判也明白地顯示出:西班牙現行法律,對於性犯罪受害者的保障「過於稀疏」。
當時媒體上也有評論寫道,根據西班牙刑法,被害人必須提出遭到暴力脅迫的證據,強姦罪名才能成立,但這項條件對被害者來說非常苛刻:被害者到底應該做出何種程度的反抗,既能證明自己遭遇脅迫,同時又不激怒對方把自己殺掉?
為平息眾怒,同年7月,西班牙政府決定對強姦罪的定義作出修改,規定未經受害人同意的性行為即為強姦。首相桑切斯在宣布這項修正案時表示,「如果她(受害人)說『不』,就意味著不願意,如果她(受害人)沒有同意,也意味著不願意」。這意味著受害人無需再證明自己受到了威脅或暴力強迫。
擴大定罪範圍 或助「惡膽」變大?
但這起引發全歐洲關注的性侵案並未因犯罪者入獄而偃旗息鼓。5名罪犯在正式宣判3個月後,就繳納了6000歐元保證金,獲得假釋,理由是「5人都沒有前科,沒有逃逸風險,住處距離受害者超過500公裡,可以不採用延長臨時拘禁的方式安撫受害者。社會對五人極端厭惡,因此他們不太可能重新犯罪」。
此事被媒體曝光後再度引起全西班牙社會巨大反彈。民憤之下,西班牙政府不得不籌備修改法律,也就出現了打算取消猥褻罪、併入強姦罪的新草案。該草案對暴力的定義也更為寬泛:只要有轉移他人意志的行為都可構成暴力,包括語言暴力。不過,儘管有所改進,但自從部分內容被曝光後,這份名義上是「保護婦女」的草案一直被批評是對婦女造成更大的傷害。
眼尖的媒體發現,此次草案雖然擴大了強姦罪的定罪範圍,但也把強姦罪的刑罰從原本的6年至12年降為4年至10年。法律人士從犯罪經濟學角度看,認為容易定罪不見得就能保護女性權益,反而可能造成更大傷害。罪犯也是有犯罪成本的,雖然被定罪但刑罰卻輕了,也就意味著犯罪成本降低了,那麼罪犯的「惡膽」也就容易更大。
有關公益組織也舉例表示,2017年西班牙政府對強姦罪定義作出修改後,針對女性的暴力性侵案件並沒有減少:2018年12月,年僅26歲的女教師蘿拉·路埃爾摩出門跑步時,被歹徒襲擊並性侵,屍體5天後在其住宅附近的灌木叢中被發現;同年12月,一名27歲的美籍女留學生在馬德裡一汽車站附近遭襲擊及強姦,面部和身體多處受傷;2019年1月,坎塔布裡亞自治區拉雷多市一名26歲女子被男友用刀刺死……連美國駐西班牙使領館都發出旅行警告,要求女性公民在赴西班牙旅行時注意自身安全。
對此,西班牙女性青年聯合會主席穆尼婭·布拉娜表示,女性必須團結起來,集體譴責此類暴行,要求政府作出更完善的舉措,切實保障女性權益。
更加隱蔽普遍 有口難言的性騷擾
對於包括西班牙在內廣大歐洲女性來說,除了強姦這樣的暴力侵犯,更讓她們無奈且憤怒的是性騷擾情況日益嚴重。據歐盟去年11月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歐盟國家,約半數女性稱自從15歲開始遭遇過不同形式的性騷擾,其中有32%的女性表示,性騷擾來自於職場。
今年2月底,世界知名歌唱家普拉西多·多明戈宣布,決定對此前近20位女性對他的「性騷擾」指控承擔所有責任,並對曾帶給這些女性困擾和痛苦表示道歉。
2019年8月,8名歌手和1名舞蹈演員在美國發起指控,稱這位美聲歌王曾對其進行性騷擾。當時多明戈表示,他始終認為,他與所有女性的「互動和關係」都是「自願的」。10月,另有11名女性加入指控,其中一位「實名舉報」的女性安吉拉·特納·威爾遜表示:「多明戈多次未經同意就對我進行觸摸。」
圖說:多明戈(右一)與「實名舉報」他的安吉拉·特納·威爾遜。 GJ圖
多明戈之前一直否認指控,還曾通過媒體辯解說:「她們指控我在華盛頓和洛杉磯歌劇院濫用職權是憑空捏造的。」他還表示自己在公眾視線下生活了半個世紀,大家應該很了解他。在被指控後的半年裡,多明戈取消了在北美所有演出,但依然活躍在歐洲舞臺上。
不過,控方律師在約見55人之後甩出實證稱,有27人作證曾在1990年至2000年這段時間裡,經歷或目睹過多明戈的不正當性行為;另有12人表示,他們知道此事,並且公司對此事也有所耳聞。隨後,多明戈承認了罪行,他在聲明寫道,「這對於我本人來說也是一種成長。我之前沒想到,或許有一些女性曾擔心,如果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會對職業生涯有負面影響,但這絕對不是我的初衷。」
除了多明戈、呂克貝松、韋恩斯坦等文藝界知名「大咖」紛紛露出「狼容」,在歐洲政壇,特別是制定保護婦女的立法機構也不斷爆出性騷擾指控。歐盟的報告也表明,由於各國法律對性騷擾的界定不夠明確、女性自身對於男性某些挑逗式舉動的感受不同、網際網路發展後來自網絡的性騷擾形式更多樣、對言語或精神騷擾的舉證十分困難、職場性騷擾通常與僱傭關係密不可分等原因,使得性騷擾更為隱蔽而普遍,在表明自己曾遭受性騷擾的女性中,超過35%的女性不會與任何人談論此事,而選擇報警的僅有4%。
也許,正如潘普洛納奔牛節遭受性暴力傷害的少女通過媒體發布的公開信,「沒有人應該為喝酒、在節日上和人攀談、獨自回家或是穿超短裙感到遺憾。我們應該遺憾的是這個社會的思維方式」。
雨農
【相關連結】
法國:立法者並不守法 性騷擾成潛規則
繼曾經在法國政府中擔任部長職務的17位女性高官2016年發表聯合聲明、對政界普遍存在的性騷擾現象提出批評後,法新社在今年1月發表報導稱,法國國民議會「立法者不守法」,性騷擾現象成了「潛規則」。
議員助理工會的代表艾絲翠德指出,國民議會中幾乎所有黨團都存在性騷擾,精神騷擾更是司空見慣。「發含有性暗示的簡訊」「把手放在女助理臀部上」這樣的行為,早就讓助理們見怪不怪;有過騷擾行為的當事人仍保有職務甚至得到提升,他們就會認為自己有權這樣做,「有關性騷擾控告幾乎就沒停止過,但我從沒見過有哪個男人因此受到懲罰」。至於精神上的性騷擾,很多人認為,當自己憑實力獲得提拔後,總會有男性當面調笑著問她們,是不是因為美貌而得到了這個職位?
另一位工會代表介紹說,從2018年2月到2019年10月,有34%的助理離職。「制定法律的人根本不守法……面對擁有工作合同上決定你生死權限的上司,唯一的求生方法是逃離。」一名議員助理如是說。
英國:大學靠「封口費」 掩蓋校園性侵案
今年2月,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篇報導震驚了世人。約三分之一的英國大學正用「封口」條款阻止學生將性侵投訴公之於眾。
對全英136所大學的調查顯示,45所大學表示曾使用保密協議。數據還顯示,自2016年以來英國約300名大學生向校方投訴後籤署保密協議,校方提供「封口費」總計約130萬英鎊(約合1139萬元人民幣),個人封口費為250英鎊(約合2190元人民幣)到4萬英鎊(約合35萬元人民幣)不等。
西倫敦大學的學生夏洛特(化名)稱,自己在遭到該校另一名學生性侵後,將此事報告給了校方和警察。警方表示證據不足,無法起訴,這讓她精神崩潰。但沒想到的是,在回到校園後她經歷了「比性侵更糟糕的事」:校方人員找她私下談心,感謝她「沒有毀掉性侵者的人生」,隨後又表示如果夏洛特「小題大做」,將會被開除。夏洛特決定投訴學校,之後校方提出1000英鎊的賠償,但獲得賠償的條件是籤署一份保密協議,不得對外公開此事。
除對遭遇性侵的學生「封口」外,英國大學還被爆出用錢或威脅手段讓一些教職人員「封口」。
BBC此前獲得的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英國大學花費8700萬英鎊用於支付教職人員的「封口費」,要求籤署保密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