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紛亂龐雜的大千世界裡,有人一生都寂寂無名,還有人努力數十年才可以大器晚成,可不乏有人從少時起就戴著天才的光環。哲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既然太陽上也有黑點,『人世間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沒有缺陷」,即使是天才,也會有不堪一擊的弱點。當曾經的天才被打敗時,過去的輝煌反而讓人覺得無比刺眼,而那歸於沉寂之中生活,卻顯得比常人更加黯淡無光。
天才的少年時期
197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少年班,當年僅僅十一歲的謝彥波便是其中的一員。這個被稱為神童的孩子,有著超乎常人的頭腦。在小學二年級時,謝彥波在五年級的班裡旁聽老師上課,聽了一遍就會了,便開始鑽研高年級的數學題。謝彥波的爸爸發現他不僅聰明,而且還對新的知識充滿好奇,於是指導他超前自學。從那以後,謝彥波為自己規劃了嚴格的作息時間,每天清晨都很早起床,鍛鍊身體過後便開始學習,放學回家後,他很快就寫完了學校布置的作業,之後,就開始自學高年級的知識。謝彥波就這樣日復一日地勤奮學習,學習成果是非常可觀的,小學三年級時他掌握了初中數學,四年級時他學會了高中數、理、化,五年級時他試著探索大學的解析幾何和微積分。
小學畢業後,謝彥波參加了高中的數學、物理和化學競賽,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他變得很出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聽聞他的故事後,派了專人來對他面試,發現他的數學已經達到了大學一年級的水平,其他學科也達到了高中畢業水平,隨後,科大錄取謝彥波進入了少年班。
謝彥波在大學裡也依然擁有超前學習的資質,他提前一年大學畢業,並考取了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那時的他才15歲,是當時最年輕的研究生。
從天才到危險人物
謝彥波無疑是一名天才少年,他被寄予獲得諾貝爾獎的厚望,然而,沒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戰國策》中有言「日中則溢,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也」。即使是這樣的天才,也無法擺脫「樂極生悲」的命運。
謝彥波18歲時,跟隨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讀博士,所有人都認為他二十歲前能夠獲得博士學位,可是,由於他不能妥善處理和導師之間的關係,博士學位無法如願以償。
當時的謝彥波特別崇拜美國的物理學家菲利普·安德森,於是他轉到了美國讀博士。謝彥波在美國的處境依然不盡人意,他的論文裡寫著與安德森的想法相反的觀點,安德森不能容忍有人挑戰他的權威,便不讓謝彥波的論文通過。由於美國科學界抱團現象嚴重,謝彥波得罪了安德森之後,就相當於得罪了大半個物理學術圈,沒有人可以發表他的論文。自此,謝彥波和安德森的關係就變得非常緊張,這件事在普林斯頓大學的中國學生圈子裡幾乎人盡皆知,竟還有傳言稱「謝彥波拿著手槍去威脅過安德森」。
就在這時,發生了轟動一時的「北大留學生殺死美國教授」事件,一名北大交換留學生在短短十分鐘內,用手槍造成了六死一傷的慘劇,他的第一槍便擊中了他的博士研究生導師。這件事情及其殘忍與惡劣,讓人們膽戰心驚,在他們意識到應該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時,謝彥波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出於這樣的輿論壓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決定讓謝彥波回國,結束他的留學生涯。
天才少年的沉寂
回國之後,謝彥波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脫離了天才的光環。現在的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副教授,過著家和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
《列子·天瑞》中有言:「天下無全功,聖人無全能,萬物無全用」,對於理科擁有超高天賦的謝彥波來說,他自然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他少年時自視甚高,不懂得如何與人交往,或許正是這樣的原因,他不能與他的導師好好相處,以至於失去了發表論文和博士畢業的機會。
十二歲是一個普通人讀小學六年級的年紀,而十二歲的謝彥波就已經進入需要自理的大學生活了,超前學習在知識上是可取的,可是人際關係這一課題的知識卻是需要一個人從小到大慢慢積累而來的。謝彥波在回國後的歲月中,才漸漸領悟到,要想學問做的高,人際關係也很重要。在一次採訪中,當記者提到少年班時,他情緒激動地說到:「我就不該來這個班的!」他自己也意識到,如果當年按部就班地慢慢讀上來,可能會懂很多人際關係的事情。
在得出與安德森相反的觀點時,謝彥波以為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會崇尚真理,可是他萬萬沒想到,在權威的思想中,只有權威自己才是正確的。也許是因為這位曾經崇拜的人展現出了意想不到的態度,謝彥波無法相信,他常常出現「別人都在騙我」的幻覺。謝彥波的同學和同事們都認為他的精神出了問題,他的學生們辯白說謝教授是屬於另類世界的人。
當物理這門學科研究到一定的深度時,學說就變得無法驗證,更無法說明誰對誰錯,就如同對「黑洞」存在與否的爭論,誰又真正見過黑洞呢?或許,謝彥波在論文中的觀點是對的,又或許不是對的,不過那又怎樣呢?古語有云:「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來如風雨,去似微塵。」一個人只是渺小的個體,如同廣闊天地間的一隻,如同茫茫滄海中的一顆粟米,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到達不知名的遠方。既然謝彥波在物理層次對這個世界有著自己的看法與認識,那也未嘗不是一件幸事,至少,他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箇中滋味,唯有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