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隨著高考的恢復,中國科技大學的「天才少年班」橫空出世。當時從全國各地千挑萬選,最終選出了21名天才少年組成了中科大的首個「少年班」,他們被稱作新中國歷史上「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由於「少年班」是首次針對早慧少年的一種特殊教育模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已經打破了人們對傳統教育模式的認知,這樣的破天荒,在震驚家長和教育界的同時,也讓人瞪大雙眼,所有人都懷著新奇和種種說不上來的複雜心理盯著這群天才兒童。
在這群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出來的天才中少年中,有個年僅11歲的天少年叫謝彥波。他當時與天才寧鉑、幹政並稱為少年班的「三大神童」,而謝彥波更是一度被譽為「最有望拿諾貝爾獎的天才兒童」,被國人寄予厚望。
但是,他後來的發展卻讓人始料未及,不僅沒能拿到博士學位,甚至還被美國列為潛在威脅,最終被遣返回國。
人們心中的巨星尚未升起,就隕落,讓人唏噓不已。
這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謝彥波出生於1966年,從小就有著超強的學習能力,三年級就自學完成初中數學,四年級就學完了高中物理化,11歲經過測試後發現,他的數學已經相當於大學一年級的水平,所以謝彥波很快就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
在科大許多人的印象裡,謝彥波當時是滾著一隻鐵環走進了大學校門的。在此之前,他只有小學五年級的人生經驗。
因為年齡尚小,自理能力差,又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中學階段,所以他在進入大學後經常發生一些令人大跌眼鏡的事,日常生活讓老師操碎了心。不過這些似乎並沒有被媒體太多報導。
除此之外,因為「天才」的頭銜,謝彥波幾乎完全被剝奪了作為一個孩子的天性,原本應該屬於他的玩樂也被無形剝奪了,取而代之的是學不完的書山海題,做不完分析、實驗。而長此以往,勢必會影響孩子身體的發育和心理的健康成長,甚至導致人格、性格和情商出現問題。
由於「天才少年班」太過耀眼,進入少年班在當時看來是一件很榮耀的事。一個人在這種榮譽之後,如果用好就是一種向上的動力,用不好就會產生巨大的壓力,謝彥波顯然是後者。
從進入中科大開始,謝彥波等就一直生活在聚光燈下,在接受太多掌聲的同時,也太早承受了在他這個年紀不該承受的壓力。
當一個人被反覆告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時候,他的行為自然會受到極重壓力的影響,同時也開始不自覺地表現得跟別人不一樣。
謝彥波的學習能力雖然很強,但有一點卻讓老師感到很頭疼,那就是他幾乎從不主動開口與人交流,老師問問題,他也有意無意在迴避。
教過謝彥波的汪惠迪老師曾說,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這兩課,全班的孩子都落下了,但謝彥波的問題尤為嚴重。而往往這些問題一旦錯過了最佳的引導階段,就很難再補救過來。
謝彥波不喜歡與人打交道,有時是覺得別人不懂他,跟別人不是一路人,有時是根本不懂得如何去與人交往,尤其不懂得如何與決定其命運的人相處。
四年後,謝彥波考取了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的研究生,碩士畢業後開始讀博士,但卻因與導師關係不好未能拿到博士學位。
不久,謝彥波來到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讀博,拜讀於安德森教授門下,後者是諾貝爾物理學家得主,如果謝彥波能從他這裡畢業,前途可想而知。
然而,就在謝彥波距離自己的目標越來越近時,卻發生了一件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臨近畢業的時候,謝彥波突然被遣返回國。由於事發突然,他甚至來不及收拾行李。他的行李還是後來被寄回來的。
而謝彥波之所以沒有順利畢業,就被遣返回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且性格過於偏執所致。
原來,謝彥波在自己的畢業論文中指出了自己導師安德森一個理論的錯誤,此舉觸怒了安德森,加上謝彥波平時就自視甚高,過於自我,因此安德森沒有通過他的畢業論文。
為此,謝彥波沒有選擇重寫畢業論文,而是多次去找自己的導師理論,堅持要導師接受他的論文,兩人僵持不下,安德森對這個學生是越發不滿意。
本來,事情並非豪無轉機,只要謝彥波更換論文課題,再和導師好好溝通,他還是能夠順利畢業的,可謝彥波的固執和自負讓他看起來非常偏激,無論怎樣他都不肯更換論文課題,並堅持讓安德森接受他的論文。
恰在這時,發生了中國留學生殺死美國教授的事件,原因就是師生關係不睦所致。校方認為思想固執、行為偏激的謝彥波就是「高危存在」,如果讓他繼續留在美國,是對教授人身安全的潛在威脅,於是就把他遣送回國了。
說到底,虛榮而害怕失敗的性格缺陷,造成了謝彥波無法很好地發揮自己的智商和情商來處理學業、事業以及與人交往的問題,從而上演了一幕現代版「傷仲永」的人間活劇。
回顧謝彥波的前半生,他從未經受過挫敗,也從不允許自己「失敗」,人們強加在他身上的種種榮耀和期望過於沉重,而越是這樣,他就越害怕失敗,因為沒有人會接受一個「神童」的失敗。
謝彥波被遣返回國後,瞬間引起了國內一片譁然。這樣的挫敗對於謝彥波來說,幾乎是致命的。25歲之前,他的一切都太過順利了,越是如此,此時的挫敗就越發顯得刺眼。
兩次讀博未果,被遣返回國,一時間從神壇跌落谷底,面對如此變故,他心中的翻滾可想而知。
好在,他還有個碩士文憑,最後被邀請到中科大任教,並分得一套簡陋的房子,不久後便結了婚,過著和普通人一樣的生活。至此,昔日的天才神童,泯然眾人矣。
謝彥波的故事,也給了我們很多警示:雖然「神童」智力的開發比較早或智商較高,但一個人的成長、成功和成名,更多的是後天的不懈努力和勤奮拼搏的結果,而相對於高智商,好的人際關係、健全的人格心理和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對個人的成功更有裨益。
正如前面提到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孩子成長路上的必修課,一旦錯過了那個最佳的時期就很難補救過來。
因此,希望我們的家長、學校和社會在督促孩子學習得同時,更加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合理地引導孩子行為習慣,儘量避免這樣的悲劇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