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為何要強調西方侵略亞洲的進步意義?

2020-12-19 鳳凰網讀書

摘自:李茗公 著 《官場怪圈定律》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年10月 出版

閱讀提示:當一個國家自己衝不出「怪圈」,或者說需要非常漫長的歷史演進,才能衝出「怪圈」的時候,那麼來自較高文明國家的侵略,就變成了一種催化劑,這是一種痛苦和恥辱,但也是一種推動和撞擊。閱讀《官場怪圈定律》連載

圖片來源:鳳凰網讀書

數千年周而復始的歷史證明,沒有西方資本主義侵略衝擊,中華帝國很難走出自我封閉、自我循環的歷史怪圈。

牲口被牽進磨房蒙上眼睛,它拉著沉重的石磨開始了馬不停蹄的前進,終於被揭開眼罩時,它才發現自己的長途跋涉,只不過是走了無數個重複的圓。中國進入地主官僚階級社會的「磨房」之後,也馬不停蹄地前進了兩千多年,直到洋槍洋炮掀開了中華帝國的蒙眼罩之後,我們才發現明清帝國和秦漢帝國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稱中國人為半文明人,比喻中國的社會制度是木乃伊,是「這個世界上最古老國家的腐朽的半文明制度」。資本主義列強用武力打開了中華帝國閉關鎖國的大門,馬克思在譴責強盜侵略的同時,也看到了另一種歷史意義──封閉的中華帝國終於和現代文明交流了。

當然,馬克思首先強烈譴責西方強盜們對中國的血腥屠殺和瘋狂掠奪。他撰寫了《英人在華的殘暴行為》等一系列文章,揭露了資產階級侵略者的強盜行為,抨擊了他們的罪惡行徑,把他們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是同時,這位偉人站在歷史進化的高度,透過殘暴的戰爭硝煙,看到了侵略者轟破封閉中國大門的劃時代意義。他說:「英國的大炮破壞了中國皇帝的權威,迫使天朝帝國與地上的世界接觸。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在英國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閉棺木裡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必然解體一樣。」

雖然侵略是野蠻血腥,但是歷史證明了一條讓道德家痛心疾首的規律:「自從階級對立產生以來,正是人的惡劣的情慾──貪慾和權勢欲成了歷史發展的槓桿。」

最新書摘

毛澤東看了什麼漫畫後大怒稱「這是醜化共產黨」

騰格爾:曾因學毛澤東手勢一事害怕到想自殺

開國反貪第一大案:貪了多少?折合現在人民幣十萬元!

瞿秋白之死真相:博古設陰謀 借蔣介石之手除政敵

五朝古都北京風水解謎:何謂龍脈?(組圖)

相關焦點

  • 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及其當代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是十分重視研究中國問題的,據有關專家統計,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50卷中,直接提及中國的地方有800多處,其中僅《資本論》及其手稿,就有90多處[1]。《馬克思恩格斯論中國》就是這些論述的集成,於2015年12月出版了新版。認真學習這些論述,對於了解馬克思恩格斯的中國觀,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以及人類文明進步事業都有重要意義。
  • 脫離亞洲還是主宰亞洲,日本為侵略戰爭都找了什麼藉口?
    ▲明治維新後日本煤礦開採量二、「脫亞」還是「泛亞」明治維新帶給日本帶來了進步,但此時西方對亞洲的態度卻非常糟糕。滿清政府自鴉片戰爭起屢向西方低頭,被迫籤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讓日本非常害怕自己會不會淪為第二個清朝。出於自保和對西方的恐懼,日本人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出路。
  • 日本:脫離亞洲還是主宰亞洲,日本為侵略戰爭都找了什麼藉口?
    當時的日本社會圍繞究竟是脫離亞洲成為西方的一員(脫亞論),還是留在亞洲成為亞洲的主宰者(泛亞主義)展開了討論。隨著時局的發展,「泛亞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功壓過了「脫亞論」,成為了日本社會的主流思想。而這兩種思想,亦在這場爭辯之中為日本發動各類侵略戰爭提供了種種藉口。
  • 在西方哲學史上,馬克思哲學排斥形上學,實現哲學主題的轉換
    儘管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們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各異,取捨不同,但從總體上看,在後現代語境中,馬克思哲學的拒斥「形上學」性、實踐的存在論意義以及馬克思哲學的當代意義這些被忽略、被抑制乃至被遺忘的部分得以彰顯。馬克思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直接關涉到馬克思哲學的主題以及馬克思哲學與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哲學傳統的關係。
  •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豐老師認為,探討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不僅是理論的需要,也是現實的需要。面對如此現狀,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醫治藥方,有的主張抵抗全球化,有的主張推行西方的意識形態,還有的主張冷戰思維。對此,豐老師認為,這些觀點都不是對世界亂象客觀、準確的診斷,因此都是行不通的,要真正促進文明的健康發展,關鍵還是在於重視馬克思的思想引領作用。
  • 馬克思恩格斯「太平洋時代」 思想的理論邏輯與現實意義
    加利福尼亞金礦的發現是一件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大事件,不僅大大加速了西部的開拓進程,還對世界貿易產生了空前的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指出: 「它的意義在於加利福尼亞豐富的礦藏對世界市場上的資本起了推動作用,使整個美國西海岸和亞洲東海岸都活躍起來,使加利福尼亞和所有受加利福尼亞影響的國家形成新的銷售市場。」此時,他們還不可能知道,澳大利亞在 1851 年初也將發現金礦,將淘金熱推向新的高度。
  • 第一個侵略中國的西方國家,實力大不如前,在國際上毫無存在感!
    但大家也知道,由於近代史上清政府的固步自封導致西方國家開始對中國虎視眈眈,從1840年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中國經歷了百年屈辱史。在很多人印象中,第一個欺負中國的國家應該是英國,也是這個國家挑起了1840年的「鴉片戰爭」。現實中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也並不見得,今天小恆和大家聊的話題就和這個有關:第一個侵略中國的西方國家,實力大不如前,在國際上毫無存在感!
  • 專訪丨孫歌:為何西方的理論不能有效地解釋亞洲的問題?
    「為什麼要尋找亞洲?亞洲丟了嗎?」在《尋找亞洲》的開篇中,孫歌從這兩個問題出發,她要尋找的不是亞洲在被殖民侵略的過程中所丟失的東西,而是一個可以成立的論述範疇。亞洲的多樣性與開放性,加上近代以來遭受的西方殖民過程,使得亞洲無法以自足的邏輯整合為統一體。這種無法被整合的多樣性,如何能夠支持自身成為一個獨立的論述範疇?
  • 我們為什麼還要尋找亞洲
    《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以下簡稱《尋找亞洲》)全書共24萬字,343頁,分序言和四章,是我讀過的最不在意篇章均衡的著作。第一章「亞洲意味著什麼」有134頁。第二章「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有124頁。第三章「創造新的普遍性」是原載於《天涯》2018年第2期的一篇發言稿,僅25頁。第四章「尋找亞洲原理」有58頁。
  • 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現實意義
    此時,加強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再解讀,對於進一步破解傳統思想的束縛,從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為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厚植理論自信 理論創新是實踐創新的先導,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馬克思生產力理論所輸送的理論自信動力。
  • 新書睿評|我們為什麼還要尋找亞洲
    《尋找亞洲———創造另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以下簡稱《尋找亞洲》)全書共24萬字,343頁,分序言和四章,是我讀過的最不在意篇章均衡的著作。第一章「亞洲意味著什麼」有134頁。第二章「東亞視角的認識論意義」有124頁。第三章「創造新的普遍性」是原載於《天涯》2018年第2期的一篇發言稿,僅25頁。第四章「尋找亞洲原理」有58頁。
  • 亞洲周刊:日本拒為對華侵略道歉背後
    中新網8月26日電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發毛峰的評論文章《日本拒為對華侵略道歉背後》,文章從三個角度分析日本之所以再次向韓國而不向中國道歉的原因。  據亞洲周刊記者採訪記錄顯示,1998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小淵惠三提出「20世紀發生的事情,要在20世紀內解決」的政見,日本正式邀請韓國總統金大中訪日,雙方籤署了旨在建立面向21世紀新型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日本政府也首次在聯合宣言中就殖民侵略韓國表示道歉。  在此背景下,中國也迅速制定了「告別歷史,開創新世紀中日關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首次訪日計劃。
  • 拋棄錯誤的增長核算法,西方花了150年才轉向馬克思的立場
    林毅夫與新結構經濟學有必要指出一點,馬克思/斯密分析的另一個意義是了解拉動生產發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勞動社會化/勞動分工,這直接影響了當代中國經濟學理論最新學派之一——林毅夫的新結構經濟學(NSE)的發展。
  • 汪行福|超越進步主義的意識形態——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災難學視角及其意義
    阿多諾在《論進步》(1964) 這篇文章中明確提出「進步意識形態」、「進步拜物教」等概念。在他看來,真正的「進步」概念「追求的是切斷極端的惡的勝利,而不是進步自身的勝利」。在這個意義上,阿多諾把進步概念的再啟蒙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傳統中,對進步主義的批判隨著法西斯主義的興起而出現,但並沒有隨它的滅亡而終結。
  •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意義
    原標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意義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深刻闡釋了商品經濟的本質和運行規律,賦予了活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決定作用,並由此奠定了剩餘價值論的理論基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僅在人類經濟學說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歷史地位,而且在今天的時代條件下,依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 馬克思,「靠譜」!
    「我出生在1990s,我就是你的Bruno Mars,但你是我的維納斯,我親愛的馬克思……」《馬克思靠譜》的主題曲《馬克思是個九零後》播出後在網上迅速躥紅,網友紛紛留言跟帖,「在90後眼裡,馬克思不再是那個古板,嚴肅的大叔,他一樣是個很時尚的人」。這首歌曲為何這麼火?
  • 日本當年到底為啥要侵略中國?
    唐朝時期,鑑真曾經六次東渡給日本講授佛學理論,而日本也先後派人來古中國學習,可以說從哪裡看其實日本都不應該侵略中國,但是這件事卻偏偏發生了。大家接著往下看,沒想到這才是日本侵略中國的真正原因。
  • 中國崛起不僅超越了西方經濟學,也突破了馬克思經濟學
    我們發現,新中國前28年提高人均GDP走過的歷史進程,相當於英國現代化初期700年,日本的300年,而中國人口規模比英國和日本要大幾十倍。如果和新加坡等東亞小龍相比,人口規模更是大了幾百倍。如果考慮到西方從地緣政治出發對中國持續幾十年的科技禁運和封鎖等不利條件,那麼前28年的歷史進程就更有歷史意義。
  • 【理論聚焦】馬克思主義歷史進步思想的基礎命題和原則立場
    目的論並非只有單一的面相,它既包括直接通往宿命論的外在目的論,也蘊含強調意向性和能動性的內在目的論,而且目的論直接關係到對人的生存及人類行為的意義的理解,對目的論的全盤否定沒有合法性。在人類行為研究的一切領域,離開目的論而單講因果必然性會使情形變得十分怪異,就像我們提問「老張為何修剪這個髮型」卻得到一個非目的論的回答一樣(非目的論回答,例如:電動推剪的運行軌跡使他的髮型最終成為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