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為何成了「弱勢群體」?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2020-07-30 作者小金同學

近年來,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時有發生,對於這種行為,網上有兩種不同的態度,一是支持教師可以在學生屢教不改的情況下,進行體罰。另一種則強烈譴責教師體罰,無論學生再怎麼不聽話,也不應該用暴力解決問題。

教師為何成了「弱勢群體」?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其實,我們在討伐老師行為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反思一下,是什麼造成了師生關係、家校關係如此緊張呢?


01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翻看這幾年的新聞,因為學生個性脆弱,心理承受力低,經不起一點打擊和挫折,老師的幾句批評就會導致離家(校)出走,甚至還發生自殘乃至自殺等極端事件也時有發生。


一旦發生這樣的極端事件,涉事教師不可避免地成為眾矢之的。家長不依不饒、輿論窮追不捨、教育主管部門嚴肅處理。不僅人被折磨得心力交瘁,而且要承擔輕則賠償、行政處分,重則降級降職、開除公職的嚴重後果。

有些被父母寵溺過度的孩子,在學校成為無法無天的「小霸王」,打不得、罵不得,甚至對老師大打出手。

教師為何成了「弱勢群體」?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也有孩子被老師批評、懲罰後,回家告狀。家長愛子心切,興師動眾找上門來,甚至毆打老師;有些有權勢的家長,還會找到教育管理部門施加壓力。而學校領導往往會從息事寧人的角度,無原則地批評老師,讓老師道歉,並進行全校通報批評,甚至處分等。


正因為國家、社會輿論等從各個方面去限制老師,造成一些地方和學校出現的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不敢管學生、不敢批評教育學生、放任學生的現象!久而久之,很多老師也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如今,教師似乎只能教書,不能育人了,師生關係似乎變得扭曲了,面對那些走上錯路的學生,他們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能暗自嘆息,無能為力了。

教師心有戚戚,校內歪風邪氣盛行。但是,這樣的教育,對我們的下一代成長,真的好嗎?學校和老師都喪失了育人育德的權利,試問,我們的孩子,將何去何從?

我認為,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更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02

「體罰學生」的條文被過度解讀

我國《義務教育法》《教師法》,對教師擁有合理的批評教育權作出了十分明確的規定。教育部還印發了《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特別作出了「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採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的規定。

雖然法律賦予了教師一定的批評教育權,但對於違紀學生究竟應該採取何種批評教育方式,相關法律並無明確具體的規定,學校的自主辦學空間有限,同時缺乏依法治教的環境,家校關係惡化,這就導致教師在學生的管理上無所適從。

教師為何成了「弱勢群體」?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比方說,教師對嚴重違紀學生罰站被稱之為「體罰」,讓嚴重違紀學生參與勞動如打掃衛生則被稱為「變相體罰」,批評教育機構也會被扣上「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的帽子。

其實,學校是育人育德的地方,在遇到一些學生不聽講,搗亂的情況,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批評教育,像罰站、參與勞動、打掃衛生這樣的懲罰,是應該被允許的。如果老師連這樣的權利都沒有,老師的威嚴何在呢?孩子們還會敬畏老師,尊重老師嗎?

當然,那些打著「批評教育」的幌子,變相地打罵學生的行為,我們是嚴厲譴責的。畢竟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呀,誰願意自己的孩子受到一點點傷害呢?

學校就是育人育德的地方,老師是真正執行者,如果連老師都不敢管孩子,放任孩子搗亂、犯錯,走上歧途,那麼我們的孩子還有將來嗎?當孩子們都變得無法無天的時候,我們的國家還有將來嗎?


03

多一分理解,家校關係更和諧

作為父母,我們要多跟孩子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習情況和在學校的情況,如果發現不對勁就要及時聯繫老師,向老師了解自己的孩子的近況,並與老師商量溝通解決的辦法。


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作為家長,應該第一時間反思,是否是自己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我們在關注孩子成績的同時,更應該多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與孩子做朋友,讓孩子信任自己,任何時候都跟自己敞開心扉。在孩子遇到問題或者困難的時候,積極地、耐心地幫助孩子解決。

教師為何成了「弱勢群體」?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此外,良好的師生關係,也是需要我們家長去搭建橋梁的。如果孩子向我們表示對老師的不滿,我們應該理性地對待,不要一味地附和孩子,醜化老師,更不應該在不清楚事情的緣由就衝去學校把老師罵一頓。這樣的做法真的十分不妥,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更是激化了彼此之間的矛盾。

我們要應該先了解孩子不喜歡老師的原因,找到問題的根源。在孩子面前多說老師的好話,讓孩子多方位地了解自己的老師;也可以創造機會,讓孩子跟老師多溝通,積極想辦法解決,幫助孩子和老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作為老師,關心學生,想管教好學生的出發點是好的,對於老師犯錯的學生進行適當的懲罰我認為還是可行的,但是必須要控制好懲罰的程度。


讓學生罰站,寫檢討或者打掃衛生等,這些形式都是大家樂於接受的。如果學生還是屢教不改,那麼應該好好地跟家長反映情況,學校和老師一起想辦法。


教師為何成了「弱勢群體」?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負責任的教育

像打罵孩子這樣的體罰行為,確實是過了,不管出於任何目的,傷害孩子的身體的行為,都是不合法的。我們支持老師的教學工作,理解老師為學生們付出的辛勤勞動,但是不能容忍老師的動手打罵行為。畢竟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呀!

希望我們彼此多一點理解和包容,讓學校成為真正育德育人的地方。


對於這位老師的行為,你怎麼看?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給我留言!

我是二孩媽媽,家庭教育踐行者。

喜歡用文字分享科學的,靠譜的育兒經驗。我始終相信,成為更優秀的父母,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相關焦點

  • 教育行業三大弱勢教師群體,你在其中嗎?
    說到消防員,腦海裡浮現的就是一個個七尺男兒不懼危險,以最快的速度為人民群眾消災除難。那麼,一提到教師,大家腦海裡又是怎樣的固有形象呢?在教師行業中,又有哪些教師屬於弱勢群體呢?有關《中小學教師職業現狀》顯示:在教師行業中,有這麼三大人群屬於弱勢群體,男教師、老教師以及副科教師。
  • 學生家長為何是「弱勢群體」
    對於孩子的教育,幾乎每一位家長都非常重視。 但是因為重視,卻成為家長的軟肋。很多家長在面對學校各種要求時,缺乏了說「不」的能力,擔心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更擔心對孩子產生負面的影響,因此家長成為了教育關係中的「弱勢」群體。
  • 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男教師、老教師、副科教師……
    (本群為教師群僅限教師加入)在大數據調研《中小學教師職業現狀》顯示:倍感壓力的教師群體中,男教師、老教師與副科教師堪稱教育界三大弱勢群體。按照社會上的職業屬性劃分,人們常常會對某類職業進行性別預設,如警察、護士。如今,教師職業中,男女比例也存在嚴重失衡的現象。不僅新晉教師中男性人數在減少,而且在職教師中男性還紛紛逃離。
  • 郭婧,楊潔: 倫敦中小學弱勢學生群體資本補償策略研究 |《外國中小學教育》
    (倫敦某學院校長LH4)其次,是少數族裔和母語非英語的學生,儘管受訪的校長們沒有在對弱勢學生群體做界定時明確提出少數族裔這一類型,但是大多數校長在他們所列舉的很多教育策略中,都提到針對少數族裔背景學生和他們的家長的策略。
  • 原本應倍受尊敬的老師,如今為何成了弱勢群體?這個問題值得反思
    有一些網友覺得沒收卷子是教師的職責,該生心理比較脆弱,和教師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網上還是會有一些指責教師的聲音,稱教師這樣做是不對的,當該位考生在教室內哭了將近半個小時的時候,教師應該上前安慰學生。
  • 現在的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
    所謂的弱勢群體,是指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由於群體的力量、權力相對較弱,因而在分配、獲取社會財富時較少較難的一種社會群體。因而他們處於較貧困狀態。那麼老師屬於弱勢群體嗎?個人認為當前的老師也算是弱勢群體。第一:當前教師的弱勢,是比較隱性的。現在的老師,看起來好像權力很大,每個人管教幾十名學生。但事實上,目前的老師是地位最低的。
  • 老師和學生,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
    近期,發生的幾起「師生衝突事件」引發廣泛關注,也再一次把「師生誰更弱勢」這個話題拋出來。一是山東日照一位女教師用課本抽打逃課學生被解聘、納入「信用記錄黑名單」,輿論紛紛為老師鳴不平,認為教師的懲戒權沒有得到保障,不少老師都嘆息道「我們都是弱勢群體」。
  • 小學老師打10餘學生手心被停課,家長感嘆:又少了一個負責任的
    教師教書育人需要手握權限,但現實中越來越多的老師反而成了"弱勢群體",學生找老師麻煩、家長找老師麻煩,出了這樣那樣的事,學校、教育局也找老師麻煩,漸漸地越來越多的教師群體變得"佛系",不求育才育賢,但求別因為"責任心"給自己惹麻煩。夏老師因用戒尺打學生手心被停課,還遭區教育局通報批評,有不少家長網友們感嘆,又少了一個負責任的老師。
  • 為什麼有人會說:「教師,是新一代弱勢群體?」真的是這樣嗎?
    為什麼有人會說:「教師,是新一代弱勢群體?」真的是這樣嗎?教師,對我們來說一直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恩師、貴人。沒有教師這個群體,可以說有很多家庭孩子讀書識字都成困難。而教師,對於更多人來說,也是一份嚮往的職業。
  • 捏造而不懲罰,是教育的悲哀!
    捏造而不懲罰,是教育的悲哀!作者:舟之夢最初得知「廣州一位家長在微博爆料老師體罰(跑步)其女兒致吐血」,感不可思議。這孩子有什麼病?沒有做評論!不賦予教師適當懲戒權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動輒家長一鬧,不分青紅皂白就必處分教師,其行政管理部門缺乏責任擔當的息事寧人而剝奪教師適當懲戒權,是教育的可悲!罰跑10圈(慢跑半個小時),也不算上真正懲罰過當,只能說是稍微重點而已。為了擴大影響,學生家長捏造「因遭體罰吐血、凌晨2時被老師威脅毆打、送老師6萬元等情節」,必須予以懲罰。
  • 教育最大的困境:教師成為高危職業,學校成為無限責任公司!
    一向被視為教育對象、管理對象的學生地位也一路飆升。有很多教師反映:現在的學生和家長越來越不尊重老師了,而老師也越來越不敢管學生了。小明的死黨找到了老師,笑著說:「老師,都說嚴師出高徒,你教育小明是為了他好,但我剛才照了幾張照片,回家後發到朋友圈,替你做個宣傳,就是要告訴大家,你是我們學校最嚴的老師。」
  • 教育經費緣何成了「唐僧肉」
    ,是因為地方個別領導認為教育法律是「軟法」,即使違法也沒有受到什麼懲罰,久而久之忽視教育法律成為必然結果● 要想徹底解決教師工資待遇問題,需規範地方政府的預決算,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的預決算要公開透明,由地方人大對地方政府的預決算進行審查監督,使地方政府在預算法治化軌道上運行今年9月10日是第36個教師節。
  • 貴州大方縣拖欠教師工資4.7億:教育經費緣何成了「唐僧肉」?
    地方政府敢於拖欠教師工資和挪用教師經費,是因為地方個別領導認為教育法律是「軟法」,即使違法也沒有受到什麼懲罰,久而久之忽視教育法律成為必然結果要想徹底解決教師工資待遇問題,需規範地方政府的預決算,也就是說,地方政府的預決算要公開透明,由地方人大對地方政府的預決算進行審查監督
  • 學生不遵守上課紀律 教師可採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
    風景據悉《條例》提出,中小學教師對學生上課期間不專心聽課、不能完成作業或者作業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課紀律等行為,可以採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條例》對教師行使管教權有明確條件限制,教師應職業行為準則,不得侮辱、毆打、體罰學生。這些年來,有關人士一直在討論教育懲戒的問題。對教育懲戒的認識和理解,從來就沒有統一過。有人認為,教育不可以有懲戒,因為懲戒是非人道的,也是反教育的,有懲戒的教育是落後的教育。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教育懲戒的存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 輿論該怎樣關注弱勢學生群體
    這其實也是近年來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學校取消學生運動會中中長跑項目的原因所在——擔心學生體質差,參加比賽受傷,由此引來家校衝突,並承擔賠償責任。按照目前教育部門制定的校園安全管理措施,如果發生安全事故,校長甚至會被「一票否決」免職。
  • 詆毀教育、侮辱教師的是哪些人?
    首先申明我不是教師也不是公務員,作為一個普通公民,就當今網絡上有一部分人喜歡吐槽、詆毀教育、謾罵、侮辱教師的現象,談幾點感受,不喜勿噴。中國的教育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學校的某些不合理收費,教師的師德師風等,這些現象的確存在也亟待解決。然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解決問題也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 以群體的力量施壓學校和老師,是對自己孩子最大的不負責任!
    這位負責人透露,全校教師約190人,其中80%以上是女老師,在鼓勵二胎政策影響下,眼下請產假和懷孕的女老師就有近20位,而公辦學校招聘老師是有時間節點的,根本不可能根據需求隨時招聘。學校也不可能干預老師懷孕生孩子,因為那是老師的合法權益。
  • 越負責任的老師越容易和學生起衝突!這個局怎麼破?
    負責任的老師往往心細較真、獎懲分明、執行力強。如果批評、懲罰學生嚴格,勢必會引起一部分家長的不滿。教師、家長教育理念不同,是家校衝突的核心所在負責任且嚴格的教師認為不能誤人子弟。教學壓力下,此類教師嚴於律己,也嚴格要求學生,教學成績好。
  • 麻辣鮮師 李俊興:沒有懲罰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
    學生回去對家長說:「老師這樣做不給我面子,我就不做,他能把怎樣?」是的,如果他堅持不做,我是不能把他怎樣。現在的老師難當。 很多人象我一樣看過黃痊癒的《素質教育在美國》,看過周弘的《賞識教育》。我甚至還寫過一篇有關賞識教育的論文獲了市一等獎。但我還是想說:「賞識要有 度。賞識不是教育的葵花寶典。」當全民都在賞識孩子,都在檢討自己的教育方法時,我們的孩子我們的教育對象在幹什麼?
  • 教師教育懲戒權:依法使用與合理監管——延安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部分師生談橋山中學教師掌摑學生事件
    懲罰固然沒有錯誤,但錯誤的是將學生毆打得那麼嚴重,這會損害學生身心發展健康,也可能在學生後來的成長發展過程中埋下或多或少的禍根。況且學生現在14歲,正是處於叛逆期。另外,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中,或多或少會存在職業倦怠和情緒失控,所以我覺得學校和教育局也應該對教師進行心理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