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瓷器底部寫6個大字,身價翻無數倍,存南京博物館作稀世珍寶

2020-12-20 溫馨說史

清朝瓷器底部寫6個大字,身價翻無數倍,存南京博物館作稀世珍寶

文丨溫馨說史

在南京博物館有一隻清朝年間的青花貫套紋酒杯,這件瓷器做工非常精妙,無論是杯胎的色澤還是瓷器表面繪製的紋路都非常的讓人驚豔,其價值自然也是不凡。但是這杯子卻有一個地方非常特殊,那就是它的底部寫著「大明康熙年制」這六個字。

看到這裡,想必很多人都糊塗了,第一反應必然是康熙是清朝的,這是歷史常識肯定沒問題,那就是瓷器下面寫錯了,但是也不對啊,價值這麼高的瓷器怎麼會出現這種低級性錯誤呢?難道是「偽造」的?然而,這件瓷器既然能夠位列博物館,在真假上面肯定是不必懷疑的,那麼為何在康熙年間竟然會出現大明康熙這樣讓人充滿錯亂感的年號呢?

這酒杯是康熙朝宮廷裡所用過的,這一點是經過確定的,真假方面沒什麼好質疑的,另外康熙早年擔心刻有年號的瓷器打碎了不吉利,故而康熙朝初期所造的瓷器都是用的明朝年號,但是隨著局勢逐漸穩定下來,後來就取消了這項規定,故而這大明康熙年制的出現確實燒瓷的工匠犯了大錯,那麼工匠到底是有意的惡作劇還是真的不小心呢?

其實要說有意的話其實不太可能,康熙年間的文字獄也不在少數,工匠地位不高,這種事情一旦被發現必然是誅九族的下場,故而不小心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但是哪怕真的是工匠不小心,有一點很明顯,那就是工匠心裡還是有著明朝的影子的,所以才會犯下這種低級錯誤。

其實與這酒杯工藝樣式類似甚至重複的也不在少數,但是其他瓷器寫著的都是大清康熙年制,這唯一一件不一樣的反而是錯有錯著,在價值上反而超過了那些正確的。正因杯底這6個大字,可以說酒杯身價翻了無數倍。當然,很多人會疑惑,怎麼錯的反而價值高呢?

要知道落款年號錯誤這種極為敏感的大錯很少產生,尤其是在經常使用的瓷器上,然而這落款錯誤的瓷器竟然通過了重重檢驗順利的從窯廠被送出,然後又非常幸運的沒有送到統治者眼皮子底下或者說是不曾被使用者所發現,以至於讓這個落款錯誤的瓷器存留到了今天,這其中存在著無數的巧合與偶然,故而哪怕是有錯誤,這件瓷器也是堪稱稀世珍寶。

相關焦點

  • 中國臺北故宮,大叔實拍20件稀世珍寶瓷器瓶
    所以我才有機會拍攝收集了大量的藏品圖片和視頻,在此之前已經通過圖文圖集和視頻等方式進行了分享,這一篇我將分享20件明清時期的瓷器瓶,件件為稀世珍寶。這就是首圖兩位老者正在欣賞的瓷器,它就是「明萬曆(1573-1620),青花五彩百鹿尊」。「五彩」並不是指五種顏色,而是形容很多種顏色,這也說明這件瓷器的釉色極為豐富。
  • 史上最牛玩具箱,全是稀世珍寶!博物館都搶著要?
    在眾人的印象中,喜好收藏的人大多是商人或者古玩愛好者,不過清朝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也是一名收藏大腕,
  • 被搶走的稀世珍寶「琥珀屋」下落之謎
    腓特烈一世「琥珀屋」的佔地面積約55平方米,共有12塊護壁鑲板和12個柱腳,全都由當時比黃金還貴12倍的琥珀製成,總重至少達6噸,「琥珀屋」同時還飾以鑽石、寶石和銀箔,可以隨意拆卸和拼裝成各種形狀腓特烈一世特意安排在「琥珀屋」中與彼得大帝共進晚餐,彼得大帝對「琥珀屋」的奢華與精巧設計讚不絕口,為了表示與俄國結盟的誠意,腓特烈一世就將這件稀世珍品贈送給了彼得大帝。彼得大帝當晚在給自己皇后的信中寫道:「我將為你帶回一件舉世無雙的珍寶。」由此可見彼得大帝當時獲贈「琥珀屋」的喜悅心情。
  • 現藏「臺灣故宮」十大稀世珍寶
    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該院收藏的甲骨檔案數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機構的第二位;瓷器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該院的中國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館中最精、最多的;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龍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5萬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
  • 中國四大博物館,收藏著我國眾多珍寶,有很多都是世所罕見
    藏品種類眾多的當數書畫,瓷器,銅器這些,因為這些價值比較高且可以記錄當時的一些工藝水平。故宮本身的建築就是一個極為珍貴的珍品,故宮一年四季都很美,夏天看花,春天聞風,秋天賞葉,冬天看雪,當冬天的第一場雪落在故宮博物館的屋頂上面,那就是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線。
  • 博物館系列-大英博物館第一期
    在此基礎上成立了大英博物館博物館在開放後通過英國人在各地的各種活動攫取了大批珍貴藏品,早期的大英博物館主要以自然歷史標本為主,但也有大量文物、書籍,因此吸引了大批參觀者。英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有很多展廳展館,今天主要講中國館。
  • 臺北故宮宋代瓷器之似玉非玉汝窯瓷
    「村落外有一座不太高的山,一帶禾田都盡收眼底」這是臺灣知名作家張曉風筆下的臺北市外雙溪,1965年11月,一片仿南京中山陵的建築群在這裡拔地而起,從那天起這座收藏了65萬件文物的博物院贏得了無數人的好奇和驚嘆。
  • 我國三大博物館
    我國的三個博物館分別是南京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館,它們的歷史都非常悠久。南京博物館屬於國家一級博物館,佔地面積約為13萬平方米,收藏了40多萬件文物,包含少數民族的,三國時期的,石器時代的,國外的文物等等,都非常的罕見,主要分館有13個,每一個館都有各自的特色,展現了不一樣的藏品。
  • 史上最牛玩具箱,全是稀世珍寶,不吹牛能看一年?
    .」 → 點選"設為星標 ★ 在眾人的印象中,喜好收藏的人大多是商人或者古玩愛好者,不過清朝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也是一名收藏大腕,他就是乾隆。他一生收藏的稀世珍品數量非常多。但收藏的文玩一多,收納也成了問題,對於現代人來說,這也恐怕也是個難題,那麼乾隆是怎麼做的呢?
  • 南山博物館照明 | 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藏珍寶在深圳的71天
    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的關心支持下,《耀世遺珍——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藏珍寶展》在深圳市南山博物館展出,展覽迎來了阿富汗國家博物館藏231件(套)珍貴文物。包含了金器、玻璃器、青銅雕塑、象牙雕刻等奇珍異寶,再現阿富汗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1世紀多彩的文明圖景。
  • 北宋瓷器:中國陶瓷的巔峰之作
    現今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於全國170個縣,其中北宋窯址的就有130個縣,約佔總數的75%.當時的窯廠各有特色,定窯、景德窯清秀,汝窯、耀州窯渾厚,官窯、哥窯典雅,鈞窯絢麗,建窯淳樸,磁州窯、吉州窯具有民間風採,都是我國的藝術精品。其中,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定窯更是宋代的「五大名窯」,流傳至今的瓷器價值連城。
  • 一件「大明康熙年制」瓷器,卻被博物館珍藏,專家:這是國寶!
    但其底部的六字款識,卻直接讓專家稱其為國寶! 明清官窯瓷器出廠前,都要進行嚴格篩選,稍微有一點瑕疵就要全部打碎埋入地下,所以它是怎麼能流出來的,至今仍然是個謎。清代禮教森嚴,如果是官窯工匠思念前朝,故意做出來這樣的款識,那麼滅九族是分分鐘的事情,想必工匠也不會傻到這種程度。那麼關於出現這種底款到底是什麼原因?主流猜測有以下幾點。
  • 專家拼圖拼出《三馬圖》,《宮中遊樂圖》等稀世國寶!
    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古人用他們的無窮智慧造出了許多稀世珍寶,或是金銀寶器,或是古董字畫,樣樣價值連城,放到現在就是國寶級的文物。但時光歲月流轉,世事變遷,許多珍貴寶物或遺失,或毀損,或流落在外,讓人覺得遺憾可惜,但也有一些失而復得,頗具傳奇色彩。
  • 奧地利瓷器"皇帝小圓麵包":底部印盾形防偽徽章
    奧地利瓷器"皇帝小圓麵包":底部印盾形防偽徽章 瓷質「皇帝小圓麵包」底部印有盾形防偽徽章  在奧地利維也納奧加滕花園的瓷器博物館中,有一個十分惹人喜愛的藏品——瓷質「皇帝小圓麵包」,栩栩如生的造型讓參觀者忍不住想咬上一口。
  • 黑水城雙頭佛:流失海外的華夏文明和稀世珍寶,展西夏190年歷史
    在俄羅斯冬宮,保存著1件非常精緻的被稱為「佛教中絕無僅有稀世珍寶」的雙頭佛。這尊黑水城雙頭佛本是一件屬於我國的珍寶,它的不幸流失讓國內無數專家學者扼腕嘆息。西夏王國大力提倡佛教,修建很多寺廟和佛塔,並在佛塔內放置了這件形象傳神的泥彩塑雙頭佛,以寄託對佛祖的忠誠信念。
  • 荷蘭最大博物館裡的館藏珍寶,居然是中國景德鎮的「山寨品」?!
    而且,這還是一幅「眾籌」的群像,類似於今天的集體照,而出錢最多的兩位,自然就是畫中的核心人物——繫著紅披巾的隊長和旁邊側臉的副隊長,後來當隊長的那位,還成為了阿姆斯特丹的市長……梵谷的《自畫像》——這位荷蘭的國寶級藝術家,在國家博物館裡,就只有這麼一幅神情靦腆的作品展出,他的大部分畫作,都放在專門的梵谷博物館裡。
  • 它是北宋瓷器中的異類,被乾隆當成貓食盆用,如今是珍寶中的珍寶
    它是北宋瓷器中的異類,被乾隆當成貓食盆用,如今是珍寶中的珍寶一說奢侈品,估計大部分人心裡想到的代表都是愛馬仕,古馳,香奈兒等外國品牌。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曾幾何時,中國瓷器也是令世界所驚嘆的奢侈品代表。
  • 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
    在全世界,有十大古墓稀世珍寶,而中國就獨佔了兩席。那麼最珍稀的十大古墓稀世珍寶,到底有哪些呢?1、奈費爾塔裡王后陵奈費爾塔裡王后陵位於埃及王陵谷, 她是拉美西斯二世國王最寵愛的妃子。當王后去世時,法老在這裡修建了豪華的陵墓。墓室的牆上都描繪著奈費爾塔裡王后在「天堂」的生活。
  • 揭露馬未都的真實家底:觀復博物館內四大珍寶,第三件古人經常用
    那麼很多人就會好奇像馬老都這樣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珍寶才能入其法眼呢?今天小編就帶領大家一起領略觀復博物館四大珍寶,看看馬未都的收藏家底。第一件是荷花紋瓷器。我們都知道在中國瓷器燒制的歷史上乾隆年間是一個非常鼎盛的時期,而這尊位於博物館內的瓷器就是乾隆時期的代表作品,首先瓶身繪滿了荷花,深藍色的底料延續了元明時期瓷器的顏色風格,不僅如此瓶身上荷花製作的也是繪製的也是極具立體感,是一件御窯出產專供皇家使用的精品。
  • 海底發現大寶藏,花費3億巨資打撈,8萬件稀世珍寶重見天日
    從秦朝漢朝時期,中國就開始同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各國進行貿易往來,中國把自己國內盛產的茶葉、瓷器、絲綢等物品賣到國外,然後換回一些國內沒有的東西,而雙方彼此往來的通道,則成為了著名的「絲綢之路」。話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荷蘭的一家博物館,委託英國一家打撈公司,尋找一艘東印度公司的「萊茵堡」號沉船,該沉船位於我國廣東陽江附近海域,於是中英就組成了一個考察團,尋找這艘船。可結果是沒有發現萊茵堡」號,反而陰差陽錯的在水下面23米的地方,發現了一艘我國宋代時期的商船沉船。這艘沉船隨即被命名為「南海一號」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