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
劉悠揚(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欄目介紹】
《發現深圳》是讀創/深圳商報旗下一份有影響力的文化周刊,致力於挖掘深圳不為人知的歷史,開設以來深受市民歡迎。現在我們將《發現深圳周刊》的內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於深圳歷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
【本期內容】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裡,有一套完整的「生育俗」,從求子、孕期、出世、三朝七日、滿月、百日到周歲「上燈」,要進行繁多而不紊亂的人生禮儀做法。嬰孩出生第三天,預示著迎來這個生命中第一個隆重的禮儀。深圳當地的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都非常重視「行三朝七日」的禮儀。
出世三朝習俗
◎廖虹雷
在中國傳統風俗中,有一套完整的「生育俗」,從求子、孕期、出世、三朝七日、滿月、百日到周歲「上燈」,就要進行繁多而不紊亂的人生禮儀做法。嬰孩出生第三天,預示著迎來該生命中第一個隆重的禮儀。深圳當地的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都非常重視「行三朝七日」禮儀。
古時育兒不易,嬰兒呱呱落地的第三天,睜開眼睛首次看到世界,這叫做「擘(mà脈音,意睜)開眼」。三朝這一天,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一般人家都做三件事,一是拜祖公,二是送紅雞蛋,三是「洗三朝」。 拜祖公,就是選上好的活雞斬件和糯米酒「煮雞酒」或「炒雞酒」,擺三牲果品,燃香燭,由家人抱出嬰孩拜祭祖公,大人代嬰孩口念頌詞和祈禱:託祖先之福,某(姓氏)家又添丁添福了,如今拜見祖公,還望保佑子孫康健,孩兒快高長大等。祭畢,月娘吃雞酒補身。此俗為孩兒出世三朝至為重要的一項禮節,告慰先人香火延續,家道興旺。故有「煮碗雞酒奉家神」之諺。鄉俗中,羅湖一帶的「圍頭村」(含香港新界),主家還把「煮雞酒」去拜祠堂、神壇、社廟和樹伯公,如漏一處,擔心嬰兒忽在半夜驚啼。
第二件事是送紅雞蛋,就是將「煠(煮)熟」的雞蛋,用食用一品紅染紅,然後給娘家和族人、親友送去報喜,俗稱「三朝蛋」。深圳客家人對送紅雞蛋數量有講究,通常為三個或三十個,三與「生」諧音,取其「生小孩」之意,「送三」即添子添福之意。廣府人則注重「陰陽數」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以及男為陽,女為陰之俗,生男孩送單數紅雞蛋,生女孩則送雙數紅雞蛋。所以,接受紅雞蛋的人,不用問「有沒有茨菇丁」的說話,憑單雙紅雞蛋就明了嬰兒性別,避免有重男輕女思想的老人被直白問話而產生尷尬。接受了「紅雞蛋報喜」後,親友人客多以整雞相送,或贈嬰孩衫褲褙帶,禮重者以金練銀鐲贈與,如今多以金錢利市代替,祝福一番。此俗多由女人操辦,男人不參與。
第三件事是「洗三朝」。舊時「洗三朝」是用金銀花、旺草等青草藥煮好涼至「暖(溫)水」(月內與月娘一樣不得放生水)為嬰兒沐洗。這沐洗傳統裡有兩層意思,一為清洗胎毒,二寓意人生洗禮之始。「洗三朝」十分講究,須由子孫多、家道興旺、配偶完整的長者,如祖母、或外婆、伯姆、叔嬸、舅媽、姑婆這種「命好」、「福壽」的長輩(或者接生婆)為嬰孩洗浴。因為這些老人見多識廣,動作熟練,給小孩洗澡富有經驗。洗時,為避吹生風,要關門閉窗(熱天如是),浴盆裡放一塊阿伢石借力墊著嬰兒,然後用高山茶油在嬰兒肚臍、腋下、大腿內側處搽抹一番,「福壽」長者一手託著孩子於溫水水面,右手用毛巾沾水迅速輕浴全身。三朝嬰兒由於首次接觸浴水,應先用溫潤毛巾小心點拭心口,並說「阿妹(男女嬰不分)莫驚,阿妹(囡)莫怕,洗完白白快滴長大。」有的還邊洗邊祈福,說「先洗頭,做王侯;再洗面,做知縣;後洗腰,做官一輩更比一輩高;洗屎壢(腚溝),錢銀每日疊搭疊」之類的話語。此時,要特別小心水花不要濺到肚臍上,因為孩兒尚未脫臍。浴後馬上用大毛巾裹好,給嬰兒梳胎毛,又念「三梳子兩辮子,長大做個大孝子(女);左描眉右打鬢,日後做個(女嬰則說『嫁個』)大忠臣」。梳畢,婆婆拿起準備好的一根洗淨的蔥或蒜,在嬰兒頭上輕拂三下,邊拂邊說「一打聰明,二打更伶俐,三打做個(女嬰說『嫁個』)狀元郎。」有的鄉俗還用煮熟晾涼的蛋在小孩額角、膝蓋上滾擦,其意思讓日後瘡癤和病痛全「滾蛋」。
深圳風俗中,還有的老人用一小片黃連加點水,在飯裡蒸後,讓嬰兒吮入兩口,此謂「清內毒」,民間說是一種「去胎毒」的做法。筆者的小孩40多年前吮過黃連水,後來從不見他長過熱毒瘡癤,更是連熱痱也沒見長過。深感此法奇妙。看來,民間這種洗三朝,不僅對身體外表沐浴洗禮,而且連五臟六腑也進行洗禮一番。
三朝禮俗,源於古老的文化傳統。史料載,魏、唐時期,小孩出世三朝,一般都擺宴待客,亦曾有皇上賜酒饌金帛之事。據傳楊貴妃就曾經接受過三朝之洗禮。宋代,蘇東坡詩句中有「況聞萬裡孫,己報三朝浴」,可見1000年前嬰孩三朝沐浴的相當普遍。
初生嬰兒生命脆弱,深圳風俗對不滿月的嬰孩是不出門「見眾」的,原因是怕嬰孩染「穢」。孩子染上了「穢」,容易得病。所謂「穢」,是擔心來探訪的人客中帶有傳染疾病,或從牛欄、豬場、雞竇、糞堆裡工作完過來的人,或到過墳場墓地或家有喪事的人中帶有「不潔」。故民間的產婦和嬰兒在滿月之前,都非常注意「避穢」。
民間傳統意識認為小孩易變,你說他(她)長得精靈好看或漂亮,很容易使他(她)往後變蠢變醜,所以人們往往「醜話說在前頭」。親朋鄰居對著漂亮的嬰孩自然順其意說反話,說「丒死了」;還佯裝「咬牙切齒」地說:「唵咕,打打」、「該搣(音蜜)」(即輕扭小屁股或輕拍小臉蛋)。如果是單傳之家的「單丁」孩子,更忌說小孩長得肥壯,只能說這嬰兒長得像豬仔、狗仔、牛仔;叫得越賤,越順順溜溜,快高長大。
嬰孩三朝七日還有「怕鎖」之習俗,在靠近惠州的龍崗、坪山地區和羊臺山一帶的客家人,認為過去小孩未滿月時,死亡率高是為鬼神「鎖魂」所致,因而產婦及家人忌談「鎖」字,把掛在月子房間的鎖改稱為「掌門狗」,平時說拿把鎖過來,變成了「把那個掌門狗拿過來」,故意避開「鎖」字。故此,一般做月子期間的人家中忌鎖門、鎖箱櫃等行為。
以上拜祖公、送紅雞蛋、洗三朝等禮俗,日益與時俱進,刪繁化簡延續了下來;至於「吮黃連水」、起「賤名」、忌談「鎖」等舊習,隨著時代進步,農村變社區,已經相繼消逝。為著方便了解過去,本文只作記載而已。
(作者為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