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深圳(音頻)|客家人的洗三朝,你還記得嗎?

2020-12-20 讀創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主播】

劉悠揚(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欄目介紹】

《發現深圳》是讀創/深圳商報旗下一份有影響力的文化周刊,致力於挖掘深圳不為人知的歷史,開設以來深受市民歡迎。現在我們將《發現深圳周刊》的內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於深圳歷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

【本期內容】

在中國的傳統風俗裡,有一套完整的「生育俗」,從求子、孕期、出世、三朝七日、滿月、百日到周歲「上燈」,要進行繁多而不紊亂的人生禮儀做法。嬰孩出生第三天,預示著迎來這個生命中第一個隆重的禮儀。深圳當地的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都非常重視「行三朝七日」的禮儀。

出世三朝習俗

◎廖虹雷

在中國傳統風俗中,有一套完整的「生育俗」,從求子、孕期、出世、三朝七日、滿月、百日到周歲「上燈」,就要進行繁多而不紊亂的人生禮儀做法。嬰孩出生第三天,預示著迎來該生命中第一個隆重的禮儀。深圳當地的廣府和客家兩大民系,都非常重視「行三朝七日」禮儀。

古時育兒不易,嬰兒呱呱落地的第三天,睜開眼睛首次看到世界,這叫做「擘(mà脈音,意睜)開眼」。三朝這一天,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一般人家都做三件事,一是拜祖公,二是送紅雞蛋,三是「洗三朝」。 拜祖公,就是選上好的活雞斬件和糯米酒「煮雞酒」或「炒雞酒」,擺三牲果品,燃香燭,由家人抱出嬰孩拜祭祖公,大人代嬰孩口念頌詞和祈禱:託祖先之福,某(姓氏)家又添丁添福了,如今拜見祖公,還望保佑子孫康健,孩兒快高長大等。祭畢,月娘吃雞酒補身。此俗為孩兒出世三朝至為重要的一項禮節,告慰先人香火延續,家道興旺。故有「煮碗雞酒奉家神」之諺。鄉俗中,羅湖一帶的「圍頭村」(含香港新界),主家還把「煮雞酒」去拜祠堂、神壇、社廟和樹伯公,如漏一處,擔心嬰兒忽在半夜驚啼。

第二件事是送紅雞蛋,就是將「煠(煮)熟」的雞蛋,用食用一品紅染紅,然後給娘家和族人、親友送去報喜,俗稱「三朝蛋」。深圳客家人對送紅雞蛋數量有講究,通常為三個或三十個,三與「生」諧音,取其「生小孩」之意,「送三」即添子添福之意。廣府人則注重「陰陽數」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以及男為陽,女為陰之俗,生男孩送單數紅雞蛋,生女孩則送雙數紅雞蛋。所以,接受紅雞蛋的人,不用問「有沒有茨菇丁」的說話,憑單雙紅雞蛋就明了嬰兒性別,避免有重男輕女思想的老人被直白問話而產生尷尬。接受了「紅雞蛋報喜」後,親友人客多以整雞相送,或贈嬰孩衫褲褙帶,禮重者以金練銀鐲贈與,如今多以金錢利市代替,祝福一番。此俗多由女人操辦,男人不參與。

第三件事是「洗三朝」。舊時「洗三朝」是用金銀花、旺草等青草藥煮好涼至「暖(溫)水」(月內與月娘一樣不得放生水)為嬰兒沐洗。這沐洗傳統裡有兩層意思,一為清洗胎毒,二寓意人生洗禮之始。「洗三朝」十分講究,須由子孫多、家道興旺、配偶完整的長者,如祖母、或外婆、伯姆、叔嬸、舅媽、姑婆這種「命好」、「福壽」的長輩(或者接生婆)為嬰孩洗浴。因為這些老人見多識廣,動作熟練,給小孩洗澡富有經驗。洗時,為避吹生風,要關門閉窗(熱天如是),浴盆裡放一塊阿伢石借力墊著嬰兒,然後用高山茶油在嬰兒肚臍、腋下、大腿內側處搽抹一番,「福壽」長者一手託著孩子於溫水水面,右手用毛巾沾水迅速輕浴全身。三朝嬰兒由於首次接觸浴水,應先用溫潤毛巾小心點拭心口,並說「阿妹(男女嬰不分)莫驚,阿妹(囡)莫怕,洗完白白快滴長大。」有的還邊洗邊祈福,說「先洗頭,做王侯;再洗面,做知縣;後洗腰,做官一輩更比一輩高;洗屎壢(腚溝),錢銀每日疊搭疊」之類的話語。此時,要特別小心水花不要濺到肚臍上,因為孩兒尚未脫臍。浴後馬上用大毛巾裹好,給嬰兒梳胎毛,又念「三梳子兩辮子,長大做個大孝子(女);左描眉右打鬢,日後做個(女嬰則說『嫁個』)大忠臣」。梳畢,婆婆拿起準備好的一根洗淨的蔥或蒜,在嬰兒頭上輕拂三下,邊拂邊說「一打聰明,二打更伶俐,三打做個(女嬰說『嫁個』)狀元郎。」有的鄉俗還用煮熟晾涼的蛋在小孩額角、膝蓋上滾擦,其意思讓日後瘡癤和病痛全「滾蛋」。

深圳風俗中,還有的老人用一小片黃連加點水,在飯裡蒸後,讓嬰兒吮入兩口,此謂「清內毒」,民間說是一種「去胎毒」的做法。筆者的小孩40多年前吮過黃連水,後來從不見他長過熱毒瘡癤,更是連熱痱也沒見長過。深感此法奇妙。看來,民間這種洗三朝,不僅對身體外表沐浴洗禮,而且連五臟六腑也進行洗禮一番。

三朝禮俗,源於古老的文化傳統。史料載,魏、唐時期,小孩出世三朝,一般都擺宴待客,亦曾有皇上賜酒饌金帛之事。據傳楊貴妃就曾經接受過三朝之洗禮。宋代,蘇東坡詩句中有「況聞萬裡孫,己報三朝浴」,可見1000年前嬰孩三朝沐浴的相當普遍。

初生嬰兒生命脆弱,深圳風俗對不滿月的嬰孩是不出門「見眾」的,原因是怕嬰孩染「穢」。孩子染上了「穢」,容易得病。所謂「穢」,是擔心來探訪的人客中帶有傳染疾病,或從牛欄、豬場、雞竇、糞堆裡工作完過來的人,或到過墳場墓地或家有喪事的人中帶有「不潔」。故民間的產婦和嬰兒在滿月之前,都非常注意「避穢」。

民間傳統意識認為小孩易變,你說他(她)長得精靈好看或漂亮,很容易使他(她)往後變蠢變醜,所以人們往往「醜話說在前頭」。親朋鄰居對著漂亮的嬰孩自然順其意說反話,說「丒死了」;還佯裝「咬牙切齒」地說:「唵咕,打打」、「該搣(音蜜)」(即輕扭小屁股或輕拍小臉蛋)。如果是單傳之家的「單丁」孩子,更忌說小孩長得肥壯,只能說這嬰兒長得像豬仔、狗仔、牛仔;叫得越賤,越順順溜溜,快高長大。

嬰孩三朝七日還有「怕鎖」之習俗,在靠近惠州的龍崗、坪山地區和羊臺山一帶的客家人,認為過去小孩未滿月時,死亡率高是為鬼神「鎖魂」所致,因而產婦及家人忌談「鎖」字,把掛在月子房間的鎖改稱為「掌門狗」,平時說拿把鎖過來,變成了「把那個掌門狗拿過來」,故意避開「鎖」字。故此,一般做月子期間的人家中忌鎖門、鎖箱櫃等行為。

以上拜祖公、送紅雞蛋、洗三朝等禮俗,日益與時俱進,刪繁化簡延續了下來;至於「吮黃連水」、起「賤名」、忌談「鎖」等舊習,隨著時代進步,農村變社區,已經相繼消逝。為著方便了解過去,本文只作記載而已。

(作者為深圳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名譽會長、民俗學者)

審讀:譚錄崗

相關焦點

  • 在深圳,客家人讓人心服口服!
    歷史上,深圳前身寶安縣原有四個民系雜處,客家、廣府、福佬與疍家人,其中以客家人居多。 而且深圳之所以創造了近代以來世界城市發展的奇蹟,客家人的貢獻可謂是居功至偉。
  • 你知道現在的深圳人基本都是來自哪裡的嗎?|深圳河|深圳鎮|客家人|...
    由於歷史的原因,最早廣府民系進入深圳地區的時間比客家人會稍微早一些,在清代統計人口時講廣州話的原住民是「土籍」,講客家話的是「客籍」。如果以此來講那麼客家人就是深圳的第一批移民。「客而為家」就是客家,第一批來深圳拓荒的客家人始於宋元時期,客家人在福田、寶安等地開始建立村莊,那時候福田的梅林、寶安的石巖、龍華的觀瀾等地,已經是客家人聚集的地方。客家人大量遷入是在清代,清初,為防止沿海居民接濟反清復明勢力,兩次遷海,將新安境內居民遷移他鄉。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客家人各時期遷徙路線圖 都說「來了就是深圳人」 第一批來深圳拓荒的就是客家人 1928年,深圳龍華浪口村客家人 而客家人大量遷入深圳地區 則是在清康熙乾隆年間
  • 發現深圳(音頻)|深圳人做壽的「冷知識」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 [audio mp3="https://image.netwin.cn/cms/2020/12/15-08-45-04670.mp3"][/audio] 【主播】 劉悠揚(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 【欄目介紹】 《發現深圳》是讀創
  • 麒麟舞深圳客家人的精神圖騰
    (鍾偉榮 攝)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瑞之獸,客家人視之為精神圖騰,象徵著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麒麟形象為主題的舞蹈,源於上古時期人們的擬獸類舞蹈,這類舞蹈到唐代日益成熟,在客家人歷次南遷過程中保留並逐漸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豐富多彩的麒麟舞,表達著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 尋根系列(序):漂泊的客家人,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叫客家人嗎?
    「我從深圳來啊。」「你是深圳人,為什麼來我們湖南呢?」「因為湖南是我媽媽的老家啊,我們跟媽媽回老家的。」「湖南是你媽媽的老家,那你的老家在哪裡啊?」「我的老家在梅州,我是客家人。」「你是客家人啊,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嗎?客家話就是廣東話嗎?」然後Cathy便答不上來了。Cathy姐妹倆都出生在梅州,生長在深圳。阿公阿婆常叫她們客家妹,有時會跟她們講客家話,但家裡和幼兒園都是普通話環境,她們不會講客家話,也不了解客家的文化和習俗。
  • 母親背上的那條紅背帶,客家人還記得嗎?
    一根背帶維繫了兩代人,如果你也來自農村,現在若還能看到這樣的背帶,你是不是有要淚流滿面的衝動?在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最迷人、最難忘的,是那母親的紅背帶。紅背帶雖然做工簡單,但也是許多客家人婚嫁時必備的陪嫁品之一,它之所以選用紅色,是因為它象徵著子孫滿堂、紅紅火火之意。在客家人眼裡,紅色代表著喜慶和希望,也有驅邪的意思,客家老人們希望,紅背帶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成長。還有這樣的說法,舊時由於生活條件差,醫療條件落後,嬰兒的生命健康得不到科學的保障,紅背帶可以驅邪避兇,趕走那些不吉利的東西,以保佑小孩成長順利。
  • 發現深圳(音頻)|天冷了,來喝碗本地老火湯
    ——深圳7000年,有的是你不知道的故事【主播】劉悠揚(讀創/深圳商報首席編輯)【欄目介紹】《發現深圳》是讀創/深圳商報旗下一份有影響力的文化周刊,致力於挖掘深圳不為人知的歷史,開設以來深受市民歡迎。現在我們將《發現深圳周刊》的內容聲音化,每天5分鐘,給你講講關於深圳歷史、民俗、文化的小知識。【本期內容】廣東人愛喝湯,一年四季都根據天氣的情況而決定喝什麼湯,合理地用湯水來調養身體。所以,當地人有句俗話:「飲湯好過飲藥」,也就是民間養生說的「藥療不如食療」。
  • 客家印象—我是客家人
    你,會在什麼時候突然間就想起了童年?是在街上看到被爸媽牽著的那個可愛的小朋友?還是在某個地方看到你小時候熟悉的物件? 蓑衣大多數客家人的孩子都被長輩告誡過:天上的雷公,地上的舅公。在客家人的認知裡,舅舅為大。
  • 深圳龍華大浪客家之家,感受龍華客家人風情
    深圳大浪客家位於深圳春華路與龍華路交匯處,這個以大浪客家為主題的教育公園也成為了解客家習俗的當地宣傳公園,在龍華大浪是客家人聚集在一起,在改革開放之前,深圳很多地方的當地居民是客家人,主要是廣東話和客家,但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在深圳當地人更分散,這裡的大部分居民是外國人來自全國各地
  • 客家雞酒已經有罐裝的買了,你還不知道嗎,客家人都懂得
    客家人都懂的客家雞酒的效果是經期和產後飲用可祛風通血、避邪逐穢、有利於惡露的排出、推動子宮收縮、對產後受風等有舒經活絡有神奇妙用,有補血養顏、延緩衰老、塑身養元的特殊功效。一口客家娘酒,甜甜的醉在心頭,再嘗一口娘酒雞,清甜的娘酒將家養土雞的鮮美激發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客家人對遠道而來的客人奉上的一道美味。梅州客家還有個習俗就是客家婦女坐月子一定要喝黃酒。但這時我們不叫黃酒叫「雞酒」。因為這黃酒加了老薑紅棗外加上客家土雞一起燉。這種「雞酒」有補血等作用,坐月子婦女一般要喝上一個月的「雞酒」。
  • 你還記得深圳美食街去年的模樣嗎?
    「你還記得深圳美食街去年的模樣嗎?」那條幾百米長的老街舊巷包容著深圳人對生活的焦灼和沮喪是一份聞到味就覺得安心的烤冷麵或是一碗收攤前打著哈欠煮的酸辣粉...,你的腦海裡絕不會出現「老舊、髒亂、擁擠」這些詞彙。
  • 客家人從哪裡來?他們是中原人嗎?你的祖先是客家人嗎?
    顧名思義客家的含義不外乎「外來移民」,他們主要分布於廣東、江西與福建交界處,但來源至今爭議不斷,比如歷史學家羅香林認為,客家人就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後裔。除此以外,遺傳學則認為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與當地少數民族不斷融合形成的民系,還有學者認為客家人是中原移民與古越人混合後產生的共同體。
  • 客家人的勞動用具:一部記錄客家人生活的歷史文書!
    世界很大,勞動者很美 你知道以前客家人的 勞動用具是怎麼樣的嗎? 他們又是如何勞作的呢? 先來考考大家
  • 【客家歷史】你是客家人嗎?客家人的歷史,你一定要轉!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強大,為什麼深圳對廣東沒多少歸屬感
    在廣東,客家人真的很強大,為什麼深圳對廣東沒多少歸屬感 廣府人是第一代移民,秦漢時期自關隴移民至此。潮汕人是第二代移民,隋唐時期自河間移民至此。客家人是第三代移民,宋元時期自錢塘移民至此,因為最後來,故被第一代和第二代移民稱為「客」。
  • 麥芽糖,客家人扯不斷的情絲……你還記得嗎?
    那種甜在心坎裡的味道早已經被珍藏在了記憶深處但,你知道麥芽糖是怎麼做出來的嗎?薴葉粄等等說到這裡相信大家口水已經開始流淌了想吃麥芽糖的速度舉手歲月留香的麥芽糖是多少上杭人童年的記憶麥芽糖上杭人兒時的味道,你還記得嗎
  • 客家人是什麼人?是少數民族嗎?為何客家人的祖輩來自江西?
    但是有一種人,我們聽得很多,但是又對它不是很了解,它就是——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方江西省。客家人只是一種稱謂,也不是什麼少數民族,更神奇的是,它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江西省。為什麼客家人這麼多,大多來源於江西呢?
  • 「粄」,一個具有傳承精神的客家人美味,你想要嗎?
    這是客家人的懷舊米是用米做的,這些皮類似於彈簧卷的東西,事實上他們和春卷大不相同,做客家人時,你可以放一些食物進去,比如胡蘿蔔玉米,或者韭菜蛋,這是小吃和菜餚的結合。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粄」的概率也很大。
  • 厓系客家人,厓講客家話!
    客家人,是第一批深圳人客家人的歷史非常艱辛兩千多年來,客家人背井離鄉親歷過5次大遷移,遠離故土「客而為家」就是客家客家人以家族為中心,重視血脈關係將其視為重要的傳統和信仰從這時起,大批的客家人從惠州、河源、興梅地區紛紛遷來深圳鹽田、大鵬、龍崗、坪山、龍華、觀瀾、西麗、石巖、布吉,蓮塘等地,開始了深圳客家人的創業史。大萬村的曾姓,就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從五華遷來坪山的。客家方言很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