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勞動用具:一部記錄客家人生活的歷史文書!

2020-12-20 騰訊網

世界很大,勞動者很美

你知道以前客家人的

勞動用具是怎麼樣的嗎?

他們又是如何勞作的呢?

先來考考大家

大家知道上圖的四樣物品分別是什麼呢?

用來做什麼的呢?

答案就在

一起來了解下吧!

客家人的勞動用具

一部記錄客家人

生活的歷史文書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勞動用具已經越來越先進,而我們記憶中那些客家先民用智慧創造出來的農具你又還記得多少呢,在萬綠湖客家風情館裡面,展示了河源客家人的農業、漁業等生產用具,體現了客家人在艱苦條件下吃苦耐勞、勇於開拓的勞動精神和勞動智慧。

1.犁

翻土用的農具,在其下方裝上一塊略呈三角形的鐵器,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準備,主要用牛或人力牽引。

2.耙

碎土、平地用的農具,其用處是把耕過的地裡的大土塊弄碎弄平。客家人的耙主要用於平整水田,一般由牛來牽引。為農家必備的主要大件農具之一。

3.礱磨

礱磨由硬木結合老竹片製成的磨齒和竹蔑編織的漏鬥等組成。磨出來的籠糠和糙米,要用風車人工分離,籠糠帶回家當柴火燒,也可備作它用,糙米經過米篩過篩,篩出米和少許谷頭。糙米經過篩就要轉到碓涵裡去踏(舂)過了,這碓可不是用人工來腳踩的了,這是同一個水輪也是通過齒輪驅動一個粗大的橫木轉動,橫木裝有突出圓木半徑的兩個齒,並排四對八個齒,圓木連續轉動那突出的齒分別撥動那並排的四輛碓,那碓就乖乖地、不慌不忙地踏起來,上碓卸碓的時候看水碓的人動作相當靈敏,就在撥齒撥動碓的空隙一兩秒把碓用叉子頂起來。

4.打禾機

使穀粒與稻稈分離的工具。

5.蓑衣

用一種不容易腐爛的草(民間叫蓑草)編織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樣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後來人們發現棕後也有用棕製作的。蓑衣一般製成上衣與下裙兩塊,穿在身上與頭上的鬥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

6.風櫃(風車)

客家人的智慧之果。這其實是一種利用風力將稻穀與秕殼、稻草等雜物進行分離的粗加工農具。風車飽經風霜,外形就像一臺轎子,下面有四條粗粗的腿支撐著整架風車,兩邊有四根突出的抬手,為了方便搬運。

7.格籮

是一種用竹篾編製成的用具,一般分成兩層面或三層,底層固定,上面幾層是活動的,根據需要可以增加或減少層數,有蓋,通常是成對使用。籮隔盛物品、禮品也很講究,上、下層放什麼、都有很多不明言的規則,做什麼事情要放什麼物品,由誰來挑都有傳統規矩。

客家人的生產用具種類非常多,這裡介紹的只是風情館的一小部分,還有很多很熟悉但是未必能叫出名字的農具,比如下面這些:

客家人的生活器具作為客家生活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生活器具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一章,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並且始終貫穿於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鮮活地記錄了河源客家民系的悠久歷史文化,再現了客家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本文轉載自萬綠湖風景區,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客家歷史】你是客家人嗎?客家人的歷史,你一定要轉!
    《辭海》中是這樣解釋的:相傳在4世紀初(西晉末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遷渡江,至9世紀末(唐朝末年)和13世紀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漢人南遷粵、閩、贛、川……即現在的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臺灣等省區以及海外。為了與當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區別,這些外來移民自稱自己是「客戶」,是「客家」,是「客家人」。
  • 客家人說客家話,為什麼廣東會有客家人,客從何處來
    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要是沒有在一個地區長期生活過的人,想要聽懂當地的方言,那是非常難的。那麼,對於廣東人所說的粵語,許多外地人是聽不懂的,但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卻很輕易就能懂客家話被認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
  • 一文看懂全球客家人的歷史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有這麼一群人,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他們因為中原戰亂等原因而選擇「向南逃去」,這群人從從中原出發,「向著南邊跑去」,「前方是茫茫大山,後有追兵緊隨」,日夜兼程地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大山。 這些人被世人稱之為中國客家人。
  • 在成都,生活著許多客家人
    攝影師大度先生近日,來到成都龍泉驛區西河鎮遊玩,在一個民營工廠裡,發現這裡有不少客家人的生活物件收藏室,這個私人博物館的主人喜歡收藏,以客家物品為主,但不為外人知曉。 照片分別是:
  • 洋人眼中的客家人
    氣候又受到海洋交通環境之影響,養成一種島國人民之熱血與精神……翻開數百年之中國歷史,沒有一次政治變動是與客家人無關的。 其中的例子,當推洪秀全所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幾乎全部參加革命的將領,都是客家人。其次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除了其本人乃為客家人後裔以外,其他,亦有許多是客家人。
  • 中國為什麼會有客家人?客家人的最初發源地在哪裡?
    在兩廣、福建和東南亞一帶居住著大量的客家人。客家人這個稱呼經常被人們提及,但要問起什麼是客家人時,很多人都回答不上來。甚至曾經有人發問,客家人到底是不是少數民族?如果是,為啥沒有客家族;如果不是,那客家人的稱謂又從何而來,代表了什麼意思?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的是,客家人不是少數民族,屬於漢族族群的一個分支。
  • 青龍場的客家人
    成華區的方家河周邊以前大多為客家人。□朱文建 文/圖客家人是成都的一大特色,是四川歷史文化的延續,也是歷史上幾次人口大遷徙的見證。歷史造就了四川客家人,他們從全國各地來到四川,為天府之國的振興立下了不朽功勳。清代時期的青龍場和東門的龍潭寺、石板灘,以及現在龍泉的洛帶鎮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這一片區為東山上首五場,即龍潭寺、石板灘、西河場、甑子場(現在的洛帶鎮)、廖家場。而青龍場則是東山五場的起始點,又是幾個鎮當中離城最近的一個,人流和經濟發展自然就佔得一席先機,城裡人來趕場都是趕青龍場。
  • 客家人的「三美」,從傳統客家服飾中就有所體現,你知道嗎
    客家人是漢民系獨特而穩定的群體。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客家學者羅香林先生認為,歷史上客家人曾經歷五次大規模的遷徙運動,並在遷徙的過程中形成了客家民系。現聚居在廣東梅州、河源、惠陽等縣,江西、四川、廣西、湖南、臺灣、海南、福建、香港部分地區,分布約120餘縣。
  • 麒麟舞深圳客家人的精神圖騰
    (鍾偉榮 攝)  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祥瑞之獸,客家人視之為精神圖騰,象徵著祥瑞太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麒麟形象為主題的舞蹈,源於上古時期人們的擬獸類舞蹈,這類舞蹈到唐代日益成熟,在客家人歷次南遷過程中保留並逐漸與當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如今豐富多彩的麒麟舞,表達著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 客家人從何處而來?
    陶淵明仿佛是客家的精神導師——其實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在東晉至南北朝,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對山的偏愛,以及對定居點的選擇似乎也是受到了陶公的影響。
  • 客家人是什麼人?是少數民族嗎?為何客家人的祖輩來自江西?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現在都知道我們是56個民族。除了漢族還有55個少數民族。但是有一種人,我們聽得很多,但是又對它不是很了解,它就是——客家人。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方江西省。客家人只是一種稱謂,也不是什麼少數民族,更神奇的是,它們大多數都是來自江西省。為什麼客家人這麼多,大多來源於江西呢?
  • 客家人為何叫做客家人?他們從何而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客家人創造了獨屬於他們的文化和信仰,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客家民系的發展。客家人是中華漢族中特殊的一支,在學術界經過了充分討論之後,目前已經達成共識,客家人是漢族中的一個民系,是中華漢族在特定的時空中形成的一支重要的特殊民系。它以其獨特的語言、建築、民俗、民性等等的文化特質而有別於其他漢族民系,是一個獨特的漢族分支。客家人的先祖們在長達數百年的時間裡,走走停停。
  • 廣東大浦客家人如何過冬至?
    客家地區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冬至這一天,客家人素有祭祖、進補等傳統,保留著中原飲食習慣,繼承著傳統的冬季進補的養生之道。  客家人舊時有一種說法是:「冬至挪圓,夏至撿田。」意思是冬至吃了用糯米做的湯圓之後,對身體很有益,明年生產勞動的勁頭更大,可得到更多更大的經濟收入。用勞動所得的錢來「撿田」(買田地),用強壯身體的勞動帶來更大的收入。
  • 客家人:我們真的不是少數民族
    中國幅員遼闊,很多地區的人民在一代一代的生活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客家人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鮮明文化特徵的群體。長大後,對客家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在外地跟很多人介紹說「我是客家人」時,很多人都誤以為客家人是少數民族,只能說非常汗顏了!
  • 客家人是什麼人?為何客家人的家譜記載祖輩來自江西?
    在中國南方,有大量的客家人聚居。其中,以兩廣、福建和江西省最多。客家人是一種稱謂,很多人都知道客家人,但並不知道客家人是如何來的,客家人是不是少數民族。更為奇怪的是,大多數客家人的家譜都記載著祖輩來自江西,這到底又是什麼原因呢?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客家人的由來,是客家人就要科普下,不要自已從那來也不知道.
    當時為避戰亂,有一部分客家人遷徙到南亞,有的被誘為,被押往、美國、、巴西等地。除以上6次大規模的南遷外,中原漢人也有因水患而南遷者,另有歷代、、經商、遊學而定居閩粵贛邊地區的,但並不是所有南遷的漢人都成為客家人,他們中只有閩粵贛系和源自這一系的人,才被稱為客家人。
  • 「客家博物館」客家人的客鄉情
    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也是國內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主館館內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展示了客家淵源、客家風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內容。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免費參觀的,開放時間為周二至周日的09:00~17:30。
  • 在深圳,客家人真的很強大!
    意味著原居民當中有近六成都是客家人 尤其「大萬世居」與「鶴湖新居」 這兩座雙雄並立的客家大屋 堪稱200年前深圳的「京基大廈」 見證了歷史上深圳客家人艱苦創業的輝煌業績
  • 客家人的性格
    據統計,香港有200多萬客家人,其祖先是從石壁村遷來的。臺灣至少有60多個姓氏600多萬人與石壁村有關係,其中300餘萬人是客家人。因此,客家地區有「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樹,南有福建寧化石壁村」之說。在石壁村休養生息後的移民,然後沿汀江進入閩西,再沿韓江進入粵東北。  為什麼這幾批客家先民都選擇大本營作為自己棲息地呢?
  • 簡析客家人離開中原,從客居他鄉到融入他鄉,背後的歷史影響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一個龐大民系共同體,是歷史移民的產物。歷史上的客家人被迫流落異地謀生,在政治、經濟上都處於較弱勢的地位。秦漢以降,尤其是西晉以後,客家先民大量南移,跨黃河,渡長江,其中一支抵達江西、福建、廣東三省交界的地區,與當地的土著畲族等互為影響,終於形成了客家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