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推心置腹 [tuī xīn zhì fù]
基本釋義:把赤誠的心交給人家。 比喻真心待人。
出處:《後漢書·光武帝紀上》:「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典故:
西漢未年,王莽篡政,引起天下大亂,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群雄討莽。公元23年初,劉玄被立為天子,劉秀任偏將軍。王莽多次派兵攻打劉玄。在這些戰鬥中,劉秀屢立戰功,被劉玄封為「蕭王」。同時,劉秀與另一草莽英雄王郎也曾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滏陽河流城徵戰多年。打了不少勝仗。公元24年秋,劉秀率兵攻打民起義軍於鄔(今河北束鹿縣東南),大破之,封降兵渠帥為列候。但降者並不很放心,擔心劉秀是否出於真意。劉秀獲悉這一情況後,為使其放心,便採用安撫之計,下令降者各歸其本部統領其原來的兵馬,劉秀本人則輕騎巡行各部,無絲毫戒備之意。這樣一來,降者都信以為真了,只聽他們經常三三兩兩地在一起低語:「蕭王推已之紅心,置他人之腹中,我們還擔心什麼?還不為他打天下,出力嗎。」《後漢書·光武皇帝本紀》裡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腹」成語,以喻真心待人之意。
相關成語:推誠相見 一心一意 委以心腹 明爭暗鬥 疑鬼疑神 居心叵測
2.開誠布公 [kāi chéng bù gōng]
基本釋義:開誠:敞開胸懷,顯示誠意。指以誠心待人,坦白無私。
出處:《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諸葛亮之為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
典故:
「開誠布公」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人們把「開誠心,布公道」簡為成語「開誠布公」,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這個成語來源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評》,諸葛亮之相國也......開誠心,布公道。三國時,蜀漢的丞相諸葛亮極得皇帝劉備的信用。劉備臨終前,曾將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他,請他幫助劉禪治理天下,並且誠懇地表示,你能輔佐他就輔佐他,如果他不好好聽你話,幹出危害國家的事來,你就取而代之。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全力幫助平庸的後主劉禪治理國家。有人勸他進爵稱王,他嚴詞拒絕,並認為自已受先帝委託,已經擔任了這麼高的官職;如今討伐曹魏沒見什麼成效,卻要加官進爵,這樣做是不義的。諸葛亮待人處事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馬謖(su)是他非常看重的一位將軍,在攻打曹魏時當前鋒。因為違反節制,失守街亭,諸葛亮嚴守軍令狀規定,忍痛殺了他。馬謖臨刑前上書諸葛亮,說自己雖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沒有怨恨。諸葛亮自已也為失守街亭等承擔責任,請求後主批准他由丞相降為右將軍。他還特地下令,要下屬批評他的缺點和錯誤。這在當時是罕見的。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於軍中。他一生清貧,並無什麼產業留給後代。
相關成語:推誠相見 開誠相見 推誠布公 惺惺作態 爾虞我詐 鈎心鬥角
3.襟懷坦白 [jīn huái tǎn bái]
基本釋義:襟懷:胸懷;坦白:正直無私。形容心地純潔,光明正大。
出處: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是襟懷坦白;忠實;積極;以革命利益為第一生命。」
相關成語:開誠布公 光明磊落 胸無城府 居心叵測 不可告人 別有用心
4.言行一致 [yán xíng yī zhì]
基本釋義:說的和做的完全一個樣。
出處:宋·趙善璙《自警篇·誠實》:「自此言行一致;表裡相應;遇事坦然;常有餘裕。」
相關成語:作言起行 言行相符 言行若一 自行矛盾 言不由衷 口是心非
5.達誠申信 [dá chéng shēn xìn]
基本釋義:表達真誠忠貞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