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米丫子
玉米丫子就是玉米分櫱,她的多少與品種的遺傳、氣候條件及栽培措施有關,我們現在種植的玉米是由野生玉米馴化而來的,野生玉米是多分櫱的,所以我們現在種植的玉米因遺傳基因不同分櫱多少也不同,所以說分櫱首先與品種有關;當出苗到拔節這段時間遇到較長時間的低溫時也會出現比正常氣溫時較多的分櫱;栽培措施如地力水平高、水肥充足時也會出現比瘠薄地塊或施肥水平較低時分櫱多的情況;另外,種植密度與分櫱的多少也有關,當種植密度小,缺苗斷壟嚴重時分櫱多,我們常見地頭分櫱比地中間分櫱多。那麼分櫱去還是不去呢?
最近人們又開始糾結玉米地裡的分櫱是去還是不去,過去的玉米栽培措施提倡去分櫱,原因是分櫱消耗田間水分和養分。現在許多人提出不去分櫱,原理是分櫱同樣會製造有機養分,其製造的養分又回流到主莖,為根系及莖稈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物質,最後分櫱會自然消失。那麼我帶大家到玉米田實地查看一下分櫱情況:
(1)生長緩慢:一種分櫱生長緩慢,只有主莖高度的1/4或1/5,這些分櫱到玉米抽雄後基本會自然消失,那這樣的分櫱可以不掰。
(2)生長旺盛:一種分櫱生長旺盛,幾乎和玉米主莖一樣高,這些分櫱直到秋天收穫時仍然存在,並且在雄穗處出現返祖現象,結有不果穗,那這樣的分櫱不說她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至少會影響田間通風透光能力,當然會影響主莖果穗的灌漿和產量的形成,那這樣的分櫱就應該及早掰掉。但值得注意的是:掰分櫱時一定要關注田間和周圍地塊是否存在瘤黑粉病的病菌孢子,如果田間瘤黑病重那就不用掰分櫱,否則在傷口處會感染瘤黑粉病。
2、多餘的棒子
玉米植株的每一葉片葉腋處都有一枚腋芽,一般情況下植株第5-8節的腋芽不發育,其它節位葉片的腋芽條件適宜時都可能發育成棒子;正常情況下中上部的9-11節位的腋芽可發育為棒子,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條件適宜時發育分櫱。玉米棒子的多少與品種、栽培措施及氣候條件有關。品種的遺傳性決定棒子的多少,常見的品種以單穗居多,缺苗斷壟處或地頭可見雙穗;有的品種雙穗率可達10%以上或更多一些;施肥水平高或地力水平高時雙穗率也相對較高;雌穗分化時遇低溫會影響雌穗的正常分化發育有時會形成多棒子的情況;另外,開花授粉時遇連陰雨上位棒子不能授粉結實或結實很少,會出現多棒子的情況。
1、香蕉棒:同一穗位長出多個棒子,這種情況多因氣候條件的變化引起,一般只有一個棒子結實,別的棒子多為空穗或只有稀稀拉拉的幾粒,這種空棒會消耗大量的養分,影響結粒棒的灌漿,應摘除這些無效果穗,集中養分供給主穗,使主穗增大,但也要注意田間和周圍地塊瘤黑病的情況。
2、多棒:植株上出現超過二個棒子的情況,最多有二個棒子結粒,別的都為空棒,這些空棒雖然也消耗養分但基本不影響結粒棒的灌漿,所以不主張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