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裡又有麻煩了,這麼多丫子掰不掰,多餘的棒子摘不摘

2020-12-16 綜合農業技術

1、玉米丫子

玉米丫子就是玉米分櫱,她的多少與品種的遺傳、氣候條件及栽培措施有關,我們現在種植的玉米是由野生玉米馴化而來的,野生玉米是多分櫱的,所以我們現在種植的玉米因遺傳基因不同分櫱多少也不同,所以說分櫱首先與品種有關;當出苗到拔節這段時間遇到較長時間的低溫時也會出現比正常氣溫時較多的分櫱;栽培措施如地力水平高、水肥充足時也會出現比瘠薄地塊或施肥水平較低時分櫱多的情況;另外,種植密度與分櫱的多少也有關,當種植密度小,缺苗斷壟嚴重時分櫱多,我們常見地頭分櫱比地中間分櫱多。那麼分櫱去還是不去呢?

最近人們又開始糾結玉米地裡的分櫱是去還是不去,過去的玉米栽培措施提倡去分櫱,原因是分櫱消耗田間水分和養分。現在許多人提出不去分櫱,原理是分櫱同樣會製造有機養分,其製造的養分又回流到主莖,為根系及莖稈的生長發育提供營養物質,最後分櫱會自然消失。那麼我帶大家到玉米田實地查看一下分櫱情況:

(1)生長緩慢:一種分櫱生長緩慢,只有主莖高度的1/4或1/5,這些分櫱到玉米抽雄後基本會自然消失,那這樣的分櫱可以不掰。

(2)生長旺盛:一種分櫱生長旺盛,幾乎和玉米主莖一樣高,這些分櫱直到秋天收穫時仍然存在,並且在雄穗處出現返祖現象,結有不果穗,那這樣的分櫱不說她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至少會影響田間通風透光能力,當然會影響主莖果穗的灌漿和產量的形成,那這樣的分櫱就應該及早掰掉。但值得注意的是:掰分櫱時一定要關注田間和周圍地塊是否存在瘤黑粉病的病菌孢子,如果田間瘤黑病重那就不用掰分櫱,否則在傷口處會感染瘤黑粉病。

2、多餘的棒子

玉米植株的每一葉片葉腋處都有一枚腋芽,一般情況下植株第5-8節的腋芽不發育,其它節位葉片的腋芽條件適宜時都可能發育成棒子;正常情況下中上部的9-11節位的腋芽可發育為棒子,而靠近地表基部的腋芽條件適宜時發育分櫱。玉米棒子的多少與品種、栽培措施及氣候條件有關。品種的遺傳性決定棒子的多少,常見的品種以單穗居多,缺苗斷壟處或地頭可見雙穗;有的品種雙穗率可達10%以上或更多一些;施肥水平高或地力水平高時雙穗率也相對較高;雌穗分化時遇低溫會影響雌穗的正常分化發育有時會形成多棒子的情況;另外,開花授粉時遇連陰雨上位棒子不能授粉結實或結實很少,會出現多棒子的情況。

1、香蕉棒:同一穗位長出多個棒子,這種情況多因氣候條件的變化引起,一般只有一個棒子結實,別的棒子多為空穗或只有稀稀拉拉的幾粒,這種空棒會消耗大量的養分,影響結粒棒的灌漿,應摘除這些無效果穗,集中養分供給主穗,使主穗增大,但也要注意田間和周圍地塊瘤黑病的情況。

2、多棒:植株上出現超過二個棒子的情況,最多有二個棒子結粒,別的都為空棒,這些空棒雖然也消耗養分但基本不影響結粒棒的灌漿,所以不主張摘掉。

相關焦點

  • 玉米丫子不用掰,多餘棒子必須摘!
    種玉米的時候,有可能碰到玉米長了丫子,多結了棒子。那麼問題就來了——玉米丫子掰不掰,多餘棒子摘不摘?這個問題,農民說的答案也不一樣,究竟該怎麼做?答案就是——玉米丫子不用掰,多餘棒子必須摘!長玉米丫子是因為養分過多,氮肥(尿素)用多了,玉米營養生長旺盛,就會產生多餘的分櫱, 把多餘的養分先放到丫子裡面,這樣就把多餘的養分分流了。玉米丫子主要有兩大作用:①增加根係數量,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頂端優勢。
  • 玉米丫子掰不掰?多餘棒子摘不?會不會影響產量?看完心裡有數了
    其實玉米想要增產是有訣竅的,種植玉米時,經常會遇到玉米長丫或者多長棒子,那麼今後的玉米要不要掰?多餘的棒子是否要採摘?看看專家的分析:一、玉米丫子要不要掰所謂的玉米丫子,也就是玉米根部長出了不少小分叉,也就是多餘的分櫱,之所以會長出丫子,還因養分比較多,氮肥用量過多,玉米的營養比較盛,以至於多餘的分櫱形成,這些過剩的營養會先儲放在丫子中,從而分流養分。
  • 玉米丫和多餘棒子究竟可不可以掰掉?許多種植戶很糾結,答案來了
    玉米丫子掰不掰,多餘棒子摘不摘?這個問題並非是新問題,可以說是老掉牙的問題,早已用科學實驗證實了的,已經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們的認可。既然仍然有許許多多新生代農民朋友們不理解,在此可以再次老調重彈一次。~~玉米丫和多餘玉米棒是兩個概念。玉米丫是玉米拔節以後在兜部分櫱出來的新的細小分櫱株。這個分櫱株有多有少,多則幾株,少則一株,均是無效株,一般情況下,不會抽穗結棒。這些玉米丫即分櫱株,一般情況下本株玉米棒子成熟後,它仍然處於營養生長階段,純碎是白白消耗營養物質,在做無用功,不會結棒產生籽粒形成產量。
  • 玉米Y子掰不掰,多結的棒子掰不掰
    玉米Y子,一棵玉米幾個棒子,是玉米生長期的一個常見生理現象,那它們到底需不需要掰掉? 玉米丫子產生的原因 除去種子和天氣雨水這些因素,最大的原因是養分過多,也就是氮肥過多,現在大家都是使用高氮的肥料,使用多了以後,玉米主莖吸收不了,把多餘的養分放到丫子裡面,進行養分分流了,於是就出現了玉米丫子
  • 一年級語文下|《小猴子下山》動詞掰、扛、扔、摘、捧、抱講解
    《小猴子下山》這篇課文寫得很有趣,用詞很生動,讓人一讀就能體會到一隻可愛的小猴子三心二意不知足,見一個扔一個,最後卻什麼也沒有得到,垂頭喪氣空手回家的樣子。而這篇課文最主要的知識點就是課文96頁提到的六個表示動作的字。
  • 今天我們來說下農民種植玉米,最頭痛的問題,玉米芽子掰不掰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玉米芽子掰不掰。現在種植玉米最頭痛的就是這個問題,分芽過多也就是俗稱的長芽子,我也看了很多關於玉米芽子該不該去除的文章,寫的都太專業了,估計咱們農民看得也是稀裡糊塗。我曾經聽過一位農科院的教授講解過關於玉米芽子是如何產生的,以及用不用處理,我敢用人格來擔保這位教授,絕對是我見過最接地氣的教授。
  • 【藝海拾貝】藏在青棒子裡的故事
    剝開外皮,一束束貼合在棒子四周,摘掉纓子,棒子粒一列列排得整整齊齊,個個鮮嫩飽滿,用手指甲一掐,流出嫩白的汁液。把它們剝皮摘淨,排放在大蒸鍋裡,加水開始煮。不一會兒,青棒子獨特的香甜味道瀰漫四周,很是誘人。時間到了,關火,掀開鍋蓋,用筷子先把最上面的幾個夾出來,放到箅子裡晾著。心急的人兒拿根筷子,順著棒子芯插上,掫著邊吹邊啃,搶先品嘗這人間美味。
  • 養多肉不爆「新頭」?這樣掰一掰,葉下長滿新頭,比砍頭來得快
    今日導讀:養多肉不爆「新頭」?這樣掰一掰,葉下長滿新頭,比砍頭來得快多肉的品種有很多,一般情況它都葉片肥厚,胖嘟嘟的,特別的可愛,很多花友都喜歡它可愛的樣子,但是也有一些花友喜歡霸氣高檔的老樁形態,或是總想讓它多長小頭,爆滿一大盆,為了促進多肉多發新頭,最常見的方法就是砍頭,砍頭分為半砍或是砍一半,但是一說到砍頭,很多花友都感覺捨不得,總怕一不小心就把多肉整個給砍死了。
  • 小猴子掰玉米
    點選有話說,睡前小故事,和你一起快樂成長,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你們的點點姐姐。今天要和你們分享的是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有一天,一隻小猴子下山來找吃的.它走到一塊玉米地裡。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
  • 以前摘葉子來餵豬,如今樹皮成稀罕物,掰斷有「銀絲」,年年被剝
    現在豬肉的價格一直處在高位,遲遲降不下來,讓很多消費者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每次去超市看到豬肉的價格,筆者的心裡總是會吐槽,實在是太貴了,突然懷念起小時候家裡養豬的日子,能夠吃上不要錢且綠色健康的豬肉。以前農民養豬並不餵飼料,而是餵糧食和一些野草、樹葉,其中杜仲樹的葉子,經常被摘來餵豬。如今的杜仲樹皮竟然成了稀罕物,掰斷有「銀絲」,年年被剝皮。杜仲葉被用於餵豬的歷史悠久,並且經過了科學的餵養實踐,被證實無毒無害,能夠促進動物的生長,還可達到改善肉質的作用,尤其是在提升豬肉的胺基酸含量方面,已經得到了實踐。
  • 玉米丫子掰不掰?終於有個準確說法!
    不同的種植戶和地區根據自己多年的種植經驗,都有著不同的答案,有些農戶認為掰了能增產,但是有些農戶則認為不掰能增產,誰也說服不了對方,討論至今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結果。那麼玉米到底是掰丫子好還是不掰好?對產量有什麼影響呢?駿景先說觀點:1、播種密度較大,不用掰!
  • 掰不battle是什麼意思 掰不掰頭什麼梗出處含義解析
    你掰不battle啊?ha不happy呀?o不ok呀?最近這種神奇的中式英語又火了起來,小編為大家帶來掰不battle梗出處含義解析,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掰不battle是什麼意思咱中國人的語言創造力真厲害,我們是不是經常聽到有人問:你今天ha不happy呀?
  • 【小鬼當家】寶寶自己摘菜
    作者:寶寶知道有你足夠_TvS1不知不覺中二寶兩周歲了,感覺時間真的過的好快,這個小屁孩長大了,會幫我的忙了,看到這樣的二寶我就會覺得特別欣慰。今天中午我打算炒個芸豆,先把芸豆摘好,這個小屁孩非得幫忙摘菜。這哪是摘菜呀!
  • 有一種幸福叫:秋忙時回鄉下幫父母掰棒子
    母親掄起手中的頭,不停地砍著,枯脆的秸稈也最扎人,驕陽下,母親額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流下來,沒幹過這種活的人,不知道其中的滋味。一畝多地,連掰帶砍,再加上運送,一般要一兩天的時間。看,今年的玉米個頭不小吧,和去年的顆粒無收相比,父母的心著實得到了很多安慰。掰到頭的父親開始把地上一堆堆的玉米,裝進了三輪車裡。把玉米收到袋裡拉回家。看似頗為簡單的活計,其實過程也頗為繁瑣。
  • 石家莊倆八旬老頑童掰手腕掰斷了手指起糾紛
    石家莊倆八旬老頑童掰手腕掰斷了手指起糾紛 2013-10-10 10:07:02 來源:燕趙晚報
  • 金燦燦的玉米棒子,紅彤彤的辣椒,用垂掛的方式表現著他們的生活
    陝北人晾曬玉米是有特殊方法的,為了防止老鼠的侵害,他們先將剛掰下來的玉米棒子推曬在平坦的窯洞腦畔上或院子裡。待忙完收割後有的家戶就將其整整齊齊碼放在窗臺上。而更多的是將其放入院子裡支起的方方正正的玉米架上。
  • 玉米丫子不用掰,再說一遍!農民擔心咋辦?可以這樣做
    接下去的一段時間裡,苞米的鋤草、施肥等管理方法還要開始了。最近,苞米價格行情看漲,山東省某些公司的市場價做到了一斤1.14元,乃至超出了麥子價格,這類狀況簡直不常見,這也充分證明,2020年秋天的有的說:務必掰,不掰會造成 營養物質分散化,不利葉柄壽元,未來結的玉米棒會又細又小,導致限產;有的說:無需掰,實踐經驗,不掰不容易危害生產量,還能存儲不必要的營養物質,相反推動葉柄生長發育,還能高產。最後,兩大陣營見解爭來爭去,誰都沒法說動誰。
  • 需要掰掉一個嗎?
    關於一株玉米上結了2個玉米棒的情況,估計有很多朋友都遇到過,這不是一個很稀奇的事,有個別的植株,能達到3-4個,甚至更多,還記得我小時候,去地裡掰玉米(但是都是人工掰),假如遇到了有2個玉米棒的情況,就會很高興,一是因為當時認為個數越多,產量就會越高,二不是很常見,感覺發現了一個「
  • 來,掰個尖兒
    「你得明白,在製作麵包的地方,一切都是以麵包為出發點的,所以其他多餘的東西,一概沒有。」年輕的麵包師傅微笑著說道,對我揮揮他沾滿了麵粉的胖手。「如果只能選擇一種麵包,演示製作給不會做麵包的人看,你選什麼?」我問。他不假思索地就給出了答案:「那當然是法棍。那是所有法國人用來餵飽靈魂的食物,也是法國麵包製作行業的最大驕傲。
  • 那次掰玉米,這些孩子真的忘不了①
    我忙著剝玉米入了迷,竟忘記了我們是來掰玉米的,在同學的提醒下我才從這大自然的珍寶中回過神來。我看到大家已經分工好了,一部分人在「前線」馬不停蹄地採摘,一部分人整齊劃一地排列,像一條傳送帶似的,不停地接著前方傳來的玉米。整條「流水線」效率很高。沒多久,我們班的籃子裡就已經擺滿玉米。我加入了採摘的行列,在玉米叢裡穿梭著。不一會兒,我的雙手已經拿不下玉米了,便準備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