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丫子掰不掰,多餘棒子摘不摘?這個問題並非是新問題,可以說是老掉牙的問題,早已用科學實驗證實了的,已經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們的認可。既然仍然有許許多多新生代農民朋友們不理解,在此可以再次老調重彈一次。~~
玉米丫和多餘玉米棒是兩個概念。玉米丫是玉米拔節以後在兜部分櫱出來的新的細小分櫱株。這個分櫱株有多有少,多則幾株,少則一株,均是無效株,一般情況下,不會抽穗結棒。這些玉米丫即分櫱株,一般情況下本株玉米棒子成熟後,它仍然處於營養生長階段,純碎是白白消耗營養物質,在做無用功,不會結棒產生籽粒形成產量。若是以收穫玉米籽粒為目的,當然拜掉這些玉米丫,是最好的選擇,據實驗證明,掰掉玉米丫能夠增產4~5%。一般情況下,一畝玉米地,正規優良玉米種子的玉米植株分櫱株是非常少的,通常只有2~5%。因此,玉米丫佔比是非常少的,對產量影響是微乎其微。當然玉米丫對單株的產量影響程度一般在2~5%,掰掉是有必要的。在大面積玉米田塊裡,靠人工專用時間去尋找去掰掉,一天時間所處理的玉米植株所增的產量,產生的經濟價值將會遠遠小於一天的勞動力成本,得不償失。所以建議玉米丫在極少的情況下,是沒有必要專用時間去尋找,產生浪費勞動力,提高玉米種植成本。~~
多餘的玉米棒子是一株玉米秸稈上結出的兩個或三個玉米棒。因為,每株玉米生長機能是有限的,首先所有的營養是保障第一個玉米棒子的生長發育所需,對其它的多餘玉米棒子的分配營養是比較少的。這些用在多餘玉米棒子上的營養,在一般情況下,是做無用功的,是白白地浪費消耗掉了,不會產生過多的玉米籽粒,可以把它掰掉,當然對玉米單株是有很大的好處,可以節省2~4%的營養物質的損失。這種損失的彌補,需要大量的人工勞動去處理,又增加了勞動強度,勞動成本遠遠大於處理多餘的玉米棒子產生的經濟效益,因此,從種植成本和經濟效益上去考量,是根本沒有必要去處理這些多餘的玉米棒子,也是得不償失的事情,不划算。所以,在玉米種植面積大的農戶,建議不要去掰掉多餘的玉米棒子,因為提高玉米產量的經濟價值遠遠小於所使用的勞動力成本,得不償失,是虧本的農活。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並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三農達人鄂東三農,一起探討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