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看但,這部短片是一位慈祥的父親在教兒子識字,通過講解象形文字來說明中國文字的起源。動畫片是1984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出品的,於1986年獲南斯拉夫第七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大獎。因為是1984年製作的,所以畫面和配音等難免會感受到那個時期的拙樸,但是動畫片中父親每個象形字都畫得非常靈動,孩子看的時候也特別能代入。
影片中父親用毛筆字畫出了三十六個「活動著的象形文字」,連貫起來也就是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紅「日」藍天,遠「山」近「水」,「鳥」在飛翔,「象」在吸水,「森」「林」「草」地,一片翠綠。「夫」騎著「馬」兒,穿「竹」林,過「田」野。突然,「夫」從「馬」上摔下,「馬」跑了,「夫」用「刀」砍「木」,造一「舟」,大「象」將「夫」卷送入「舟」中,將「舟」推下了「水」,「水」中有「魚」。「夫」撒「網」捕「魚」,「魚」逃走。空中飛過「燕」子,「日」邊出現烏「雲」,「雲」兒飄移,下起「雨」來,「夫」便用「傘」遮雨。忽而「舟」翻,「夫」落入水中,浪將「夫」推到「石」上,「夫」用「火」取暖。此時,一「龜」遊來,馱起「夫」,「夫」又回到「舟」上。「夫」隨小「鳥」的引導前行,見一「虎」正追一「鹿」、一「豬」和一「叟」,「夫」拉「弓」射箭,「虎」即死去。「叟」進入「舍」內,將一隻「羊」送給「夫」,「夫」牽「羊」來到河邊,地上有「花」,又見一小「虎」在哭。「夫」設法將「虎」、「羊」、「花」運到對岸。這時「夫」才想起跑掉的「馬」,便吹口哨,「馬」又回到「夫」身旁。「夫」帶著一大批動物,讓它們回到「森」林,「夫」回到家,「門」裡出來一「犬」一「子」,後又出來一「女」子,夫將「花」插在「女」的頭上。「子」高興地喊道:「爸爸給媽媽戴花嘍!」此時,天空出現一彎明「月」。最後孩子稚嫩地說:「爸爸,這個故事應該叫馬夫歷險記。」
畫面質樸,匠心留存
在短片中可以看出,這位父親的畫畫技能高超,比如「馬」,一個繁體的馬字,看起來就像一匹靈性十足的馬,而「夫」這位男子看起來好像頭戴鬥笠,一躍上馬,嘴裡喊著「駕」,馬兒飛快地越過了大大的「田」字格的土地,而「夫」的身體也弓了起來,顯示馬的速度,隨著馬進入了「森」和「林」,順帶又複習了開頭父親教的這兩個字。
記者發現,音樂也隨著象形字故事的劇情發展還有調整,比如表現「夫」遇到大雨時的急切,太冷得到「火」烤取暖時的溫馨。另外,配音中也有父子倆隨著故事進行的討論,尤其是「羊」要吃「花」,「虎」要吃「羊」的故事衝突時,該怎麼辦,孩子焦急地想辦法,而父親則在引導孩子做出最佳解決辦法,這一段故事體現幾種動植物的關係處理上也很有意思。
雖然畫質等都很質樸,但獲得了網友一邊倒的好評,很多網友說,「以前動畫片都有大量中國元素,尤其是傳統文化的體現,而現在很多動畫片越來越成人化,而且沒有實質性的內容,非常不容易留在腦子裡,好懷念這種質樸的匠心精神。」
更多的家長網友則表示,想起了曾經看過的「兩隻小老虎」這種動畫片,是講形聲字的,也特別好看。這種經典動畫片不僅寓教於樂,裡面還蘊含了很多文化審美,讓觀者也能看出製作者的認真和細緻,希望能有類似的好作品再出現。更有趣的是,有一位教師網友說,自己給孩子們上書法課,用這個視頻用了快一百多遍了。(記者孔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