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王李秀成義葬王巡撫

2020-12-16 晨熙陪您暢聊歷史

且說李秀成引大軍前赴杭州,王有齡聽得秀成軍勢浩大,時清國鮑超一軍因英王陳玉成縱橫皖、鄂二省。王有齡乃派員六百裡加緊赴江西,請曾國藩調兵相助。曾國藩乃調知府張運蘭及提督張玉良、況文榜各領本部往救杭州,又令幕友李元度帶兵五千同往。那李元度久居曾國藩幕府,策畫軍務,號為能員,故此次曾國藩抬舉他為獨當一面。於是各路星馳赴浙。那巡撫王有齡便與將軍瑞昌決定,議以瑞昌鎮守內城,自己鎮守外城。

卻令浙江提督饒廷選、總兵文瑞、副將繼興出城屯紮,待張運蘭張玉良、況文榜、李元度等軍到時即會同拒戰,王有齡又於中策應。並以鹽運使莊煥文、道員錫庚應付各路糧草。而新藩司麟趾及臬司米興朝則在外城助守,王有齡亦不時率兵出城,籌策軍事。

布置既定。那時李秀成大兵直趨杭州,一路沿溧水而下,已抵長興。打聽得浙撫王有齡已徵集援兵,乃謂諸將道:「杭州人馬不少,吾所勝者,只在各將官能徵慣戰耳。彼敵人各路救兵,惟張玉良、張運蘭久經戰陣,彼若至杭,互為戰守,吾軍亦多一勁敵也。

今張運蘭由蕪湖赴浙,不如中途截之以了此一軍。」並囑道:「吾當故緩行程,以候捷音。以將軍威風,約一二日間可以了事矣。」陳其芒去後,果然張運蘭並不防及,為李秀成人馬所截,竟敗於陳其芒之手,折兵三千人,乃不敢赴杭州,自還祁門去。

李秀成遂直抵浙江,知王有齡大兵聚於杭州,各附近皆以少數人馬把守,秀成乃謂諸將道:「吾此次攻杭,動需時日,今當先取附近州縣,以孤杭州之勢。」乃分頭遣軍奪取各州縣,遂將湖州、桐鄉、石門、德清、武康、安吉等州縣次第收復,徐悉銳直攻杭州。

又以杭州救兵環集,乃令分軍一半,圍攻杭州四門,仍如攻六合之法,斷絕杭州交通;另分軍一半,攻擊赴杭救兵。故清兵各路赴杭援救的皆不能近城,又不敢與李秀成明戰;因懼一經戰敗。那秀成聽得,卻笑道:「吾聞李元度字次青,在曾國藩幕裡,國藩倚為能員,今觀之乃庸材耳。焉有大兵臨城,守御不暇,而可以少數人馬彰明進戰者乎!」乃令賴文鴻、陳其芒與李元度接戰,以一軍偽為敗北,以一軍設伏以破之。賴、陳兩將去後,果然陳其芒先以本軍接戰,交綏後即引軍望山林而逃,李元度捨命追之。

忽到林木深處,賴文鴻引軍突出,陳其芒亦引軍殺回,李元度大敗,所部人馬折去十之七八。張玉良乃謂況文榜道:「吾軍在此,必非秀成之敵;以彼人馬既眾,戰將復多也。但杭城已被圍二十餘日,水洩不通,深恐城內糧草漸盡矣。吾軍隨帶輜重甚夥,本以接濟杭城,今若不能通進省城,徒頓兵於此,不特不能持久,且城內將以無糧自斃矣。不如設法輸運糧草於城中,以鎮人心為是。」況文榜道:「戰且不勝,焉能通運道於城中乎?」張玉良道:「吾得一計,以人馬依舊守營,卻分軍由城濠運送糧草以入城內可也。」於是張玉良一面出戰,一面打點運糧。

人時杭州城外守兵已屢為秀成所敗,清兵死傷山積。秀成乃以大軍重扎鳳山門外,正防杭州有糧草接濟;復分派小隊四圍偵緝。那張玉良卻準備小杉板快艇,乘候潮門潮水長時,從水道輸進去。那秀成先得張玉良準備快劃小艇的消息,乃笑道:「此準備運糧也,可見城中糧食將盡矣。今查杭州通進城內之水道,皆已淤淺,惟候潮門可容船艇往來耳。」乃令賴文鴻、陳其芒夾攻張玉良、況文榜二軍,而令賴汶洸專截張玉良的糧草。故張玉良甫將糧草安置艇中,正欲駛進時,賴汶洸一軍早已掩至,先攻其運糧兵。

張玉良正欲救護,時賴文鴻、陳其芒兩軍亦到,攻勢極猛。張、況二軍大亂,糧草亦救不得,盡為賴汶洸所奪。賴文鴻乘勢 掩殺,張玉良、況文榜又以眾寡不敵,於是大敗。

時杭州城外清兵,如文瑞、繼興、饒廷選各軍又迭被李秀成所挫,自知不能再戰,盡數退入外城,以圖固守。秀成更率軍環攻,城內亦奮力抵禦,連攻三天,依然未下。原來王有齡深得人心,軍士皆樂為死守。秀成心中極為納悶,乃乘馬帶同軍士巡視城外四門。只見西門一帶貼近城垣之處,有許多草棚,秀成乃定一計:於夜裡從西門進攻,先縱火焚燒草棚,以驚城內軍心。

是時為十一月二十七日,夜後月色無光。秀成先以猛力攻東南兩門,王有齡與饒廷選亦悉力抵禦。忽見西門火光沖天。時值隆冬,火勢復猛,那草棚之火併連燒民房。王有齡乃囑饒廷選緊守南路,自率兵往西救應。不想軍中慌亂,饒廷選不能制止軍士多已逃亡李秀成乃用大炮攻陷南門數十丈,率軍一擁而進。時張玉良知杭州外城將陷,乃死命率軍衝來,欲於夜裡乘李秀成不備,僥倖取勝。原來李秀成知張玉良人最耐戰,料他必擾攻自己之後,故是夜先派兵二千人,自海潮寺以至鳳凰山一帶,當著張玉良來路,準備伏兵,故張玉良到時,果然中炮。

可憐張玉良久經戰陣,積功以至提督,是夜乃死於鳳凰山下。所部尚存五千餘人,或死,或降,或散,一時俱盡。況文榜身亦被傷,軍士已折損大半,乃引兵走回安徽。自張玉良歿後,況文榜又去,李秀成知王有齡所恃在張、況二軍,至此更無後顧,先踞了杭州外城。所有清兵除投降死傷之外,已退入內城把守。秀成即下令安撫外城居民,即西門被火之家,亦賙恤以款項;一面計算進攻內城。

是時外城既陷,凡內城居民有親眷居於外城的,皆不知安危如何,故人心極為慌亂。王有齡不勝憤懣。及聽得張玉良戰死,況文榜亦因傷引退,自知外援已絕,更難保守,乃欲通函李秀成,請其勿殺居民,任彼進城,以保百姓,然後自盡,免至塗炭生靈。惟此議先為將軍瑞昌所反對,他幕友又道:「若致書李秀成,究作何等稱呼?若稱之為逆,殊非通問之禮;若尊稱之,人將參劾我公矣。」王有齡聽罷,默然不語,惟立心以死自誓。是時杭州內城糧食亦盡,將軍瑞昌一籌莫展,只王有齡死命撐持。

惟城中已被李秀成圍得鐵桶相似,無可輸運。王有齡自知不濟,乃向左右哭道:「今外援既絕,兵士又有飢色,此城不久即破。吾負國家,並害百姓矣!」說罷大哭而入。時李秀成困住杭州,見王有齡極得人心,又如此忠勇,心中方不勝敬服,故不忍加害。乃寫書夾定箭枝,射入城中,待清兵拾得送與王有齡,並分寫數十通射與城中軍民共看。

那書道:太平天國忠王函達巡撫王公麾下,並將校軍民人等知悉:爾奉爾主之命,固守城池;吾奉吾主之命,到來攻取:各為其主,此攻彼守,固應如是。然城破在即矣,吾仍不欲極其兵力者,以爾外援既絕,內糧亦竭,不患此城不破,惟憐巡撫王公平日得人,且忠勇不貳,臨危不變,吾甚愛之。為此之故,欲彼此協商,共保生靈,以仰體我天王仁慈本意。爾如撤去守衛,讓吾進城,斷不加以殺戮。欲歸鄉者,準給船隻,如有資財,準其攜去;如乏資斧,吾當給之,送至海上為止。滿人踞我華夏大國,雖非正理,亦有數焉,吾實無仇視之心。

顧各扶一君,兩不得已,只以行吾心之所安。現時被獲之滿洲將校,吾概置於營中,優以居處,豐以飲食,固無殺害,亦無苛虐。且下令三軍,毋得騷擾,違者依律抵償。其願留營者即效力營中,不願者送其回去。蓋除兩軍對壘之外,吾實不忍妄殺一人。今與爾等約,皆出至誠,祈於明日覆我。如其不然,則吾惟於後日盡其取城之力而已。王有齡看得,惟長嘆一聲道:「忠王真豪傑哉!」適將軍瑞昌亦拾得此書,往會王有齡,並道:「想李秀成或知吾將有援兵,彼將要解圍而去,故以此書誘我先降耳。」王有齡道:「援兵現在何處,今日還望保全杭州耶!吾與君皆將任失城之罪耳。」瑞昌聞之不悅,即興辭回署。王有齡乃略書數言,射出城外,以答秀成。

那書道:

謹復忠王麾下:來書已悉,至哉仁人之言!然吾力誠盡矣,惟吾志不衰,仍當死守;以吾之地位,不能從君所約也。倘不幸吾城真破,望君勿殘殺百姓,並請君先到敝署中,吾將一晤君容,而後就死;以君豪傑,傾慕已久,未識荊州,終以為憾也。浙江巡撫王有齡啟。李秀成讀罷王有齡之信,知其並無降意,惟仍守原約,候至後天,始行悉力攻城,以巨炮轟之。先把東南兩城攻陷,秀成乃與諸將率軍一擁而入。原來城內已糧械俱盡。先一日提督饒廷選向王有齡問防守之計,王有齡惟掩面而哭,已無法可施,至是乃被李秀成把城池攻下。

秀成立先傳令,囑軍士不得妄殺一人。即帶領數十騎直奔撫衙,要與王有齡相見。左右皆止之道:「設撫衙或有伏兵,則王爺危矣,切勿輕身而往。」秀成笑道:「彼正欲求我勿殺百姓,焉敢害我,致激我軍心。且時非對戰,焉有挾詐害人之王有齡乎!彼既約吾相見,吾不可不往。」遂不聽左右之言,自領數十騎直進巡撫衙門。

時王有齡正在後堂,自聽得城垣已陷,敵軍已進,已整飾衣冠,準備自盡。當李秀成到時,直進大堂,不見王有齡,乃令左右大呼「忠王李秀成已到」。早有衙役傳報裡面,王有齡立即出堂與秀成相見。王有齡猶從容道:「君即忠王乎?相見恨晚。所惜者,二人面交之日,即王某逝世之時也。」李秀成聽了,正說著一聲景仰已久,方欲慰藉數言,王有齡已不復置詞,即轉進裡面。李秀成不知其意,猶在大堂等候。忽衙役傳出,則王有齡已經自縊畢命矣。

遺下一函,寥寥數語,只求秀成勿殺百姓。李秀成不勝嘆息,揮淚不已。即令撫署舊日衙役善視王有齡屍首,傳語慰告王有齡家小不要悲傷。並道:「王大人盡忠報國,死得其所。當為打點運柩回鄉,一切吾能保護之也。」遂出資千元,盛備棺槨,以清國巡撫之禮,先殮王有齡屍首。孤城失陷,忠臣惟捨命報君恩;兩國相爭,名將竟傾心存友道。要知王有齡死後若何,且聽下回分享,喜歡的你,請多多關注、關照。

相關焦點

  • 被俘後向清軍寫四萬字悔過書,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是真心降清嗎?
    太平天國在「天京事變」之後,「永安建制」時所分封的五個王,其中南王馮雲山、西王蕭朝貴早就戰死沙場,東王楊秀清和北王韋昌輝在天京內訌事變中先後被殺,只剩一個翼王石達開,也由於天皇洪秀全的猜忌,而不得已率領二十餘萬精銳出走。
  • 太平天國蘇州八王獻城投降前,李秀成已經察覺,為何聽之任之?
    蘇州失守讓太平天國失去了天京之外的最重要據點,從此形勢已經不可逆轉;清廷內部卻因李鴻章殺死獻城投降的八個王而掀起軒然大波,甚至產生了國際影響。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蘇州殺降事件。蘇州殺降很多人都知道,可不知道的是,在八王獻城投降之前,其實太平軍主帥忠王李秀成已經察覺了他們的意圖。蘇州是李秀成長期經營的大本營,彰顯著他的功業,這裡還有他精心建起的忠王府。
  • 洪天貴福被捕後所說的話,讓洪秀全死不瞑目,讓李秀成心寒
    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為了穩住數萬太平軍將士的心,忠王李秀成擁護年僅16歲的洪天貴福為主,被稱為幼天王。洪天貴福本名為洪天貴,福字是後來加上去的,童年時期的他一直跟著洪秀全、太平軍奔波,直到太平軍定都天京以後,他的生活才算是穩定了下來,不過,從定都天京到天京淪陷,洪天貴福一直沒有出過宮門。
  • 李秀成在忠王府親切地接見呤唎,談進攻上海,但李秀成錯了
    李秀成在尚未完竣的忠王府親切地接見呤唎。據呤唎稱,李秀成見到他時,即從王位上站起身子,用英國禮節和他握手,請他坐在近旁。李秀成的謙遜,首次給英國朋友送來一個天生領導者的友好風度,一種堂堂男子氣概。他抓住了李秀成容貌特色,在多次接觸後,來居然採取西方素描繪畫法,惟妙惟肖為李秀成作了兩張肖像。李秀成在蘇州期間,還幾次會見呤唎,並作了友好談話。被招待住在蘇州王府。
  • 太平天國首義五大王,誰人能力最強?李秀成說出了答案
    1864年7月,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後,終於說出了答案。那麼,誰最強呢?第五、翼王石達開。在李秀成的心目中,翼王石達開絕對是最厲害的,他在《自述》中給予翼王相當高的評價:「皆雲中中,而獨服石王,言其謀略甚深」。
  • 李秀成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
    忠王對洪氏宗親很不服氣。他在供詞中直斥王長次兄是「佞臣」,列數其鬻官納賄、搜刮民財、玩弄權術等種種劣跡。他還憤憤不平地說,天王第一重用幼西王,第二重用王長次兄,第三重用幹王,第四重用其駙馬,第五重用英王,第六才輪到他李秀成。可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時,洪氏宗室與異姓諸王之間的明爭暗鬥鬧得沸沸揚揚,就連清方也有所耳聞。
  • 李秀成自我評價:仁慈善良,忠君護主,憂國憂民
    1864年7月,一代名將忠王李秀成淪為清軍階下囚。應曾國藩之請,他洋洋灑灑寫下數萬言《自述書》,對太平天國成敗之得失進行總結,對自己參加革命之經過做了詳細描述,還對各諸侯王之能力、素質做一一點評。對此,許多人都說忠王不忠,關鍵時刻變節,有愧於太平天國;有些則極力辯護,說李秀成只是想效防姜維之故事,玩緩兵之計而已。
  • 太平天國比王千歲:4次策劃降清,後被汪海洋斬落馬下
    1861年11月,李秀成率軍攻打杭州,抽調蘇州、太倉、無錫、常熟、崑山等地軍隊增援前線。錢桂仁認為時機成熟,於是策劃第一次投降。錢桂仁找來常熟大地主徐少蘧,讓他去聯絡江蘇巡撫薛煥,表示願意歸降朝廷,協助官軍剿滅「賊寇」。
  • 李秀成與陳玉成誰更厲害?從人才培養、心理素質等方面分析
    從四個方面看,英王遠不如忠王,李秀成綜合能力甩陳玉成幾條街。一起來看下,歡迎點評。就此而言,英王、忠王各有欠缺,但忠王整體上要強於英王,李秀成懂得爭取盟友之重要性,懂得內部團結之重要性;陳玉成呢?也許是年輕氣盛,閱歷不多,格局有點小。天京事變後,北王弟弟韋俊處境孤立,雖未捲入內鬥,可這鍋他必須要背。
  • 李秀成投降了嗎?曾國藩後人公開《李秀成自述》原稿,請您來判斷
    ……然而,被擒前英雄氣概絲毫不遜上述諸人的忠王李秀成,居然在《自述》中寫下了許多出人意料的文字,讓那些欽佩和愛戴他的人難以接受。由於這份《李秀成自述》是曾國藩命人刪改謄抄上報軍機處,後來由九如堂刊刻行世,所以,很多人不願意相信它是出自李秀成之手,而屬曾國藩一手炮製。
  • 李秀成有4次求生機會,卻沒能抓住,原因何在?
    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在獄中寫下數萬言《自述書》,後被曾國藩處死。李秀成,太平天國後期絕對頂梁柱,能力自然沒得說。此外,李秀成還有一位鐵桿「洋兄弟」,即是英國人呤俐,此人是太平天國對外聯繫之橋梁。所以,如果李秀成願意,通過呤俐之手,他是能逃過一劫。
  • 圖片:南京天王府忠王之劍
    南京天王府忠王之劍      「 1962年8月30日,《光明日報》發表一篇題為《李秀成的寶劍重回祖國》的驚人消息,同時登載了英中友好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劍橋大學東方研究院太平天國史專家柯文南博士的一篇文章
  • 審訊李秀成,曾國藩聽不懂其方言,讓寫紙條交待,該紙條後成寶貝
    同治三年(1864),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都城南京,獲太平天國首腦人物之一忠王李秀成。表面上,曾國藩是對李秀成非常不屑的,稱之為「忠逆」。內心深處,曾國藩卻極其看重李秀成這名對手,稱之為「名王」。為此,羅爾綱從書學八法對字跡作進一步的研究,用書家的「永字八法」來解剖李秀成的一筆一划,寫了《筆跡鑑定的有效性與限制性舉例》(忠王諭李昭壽書筆跡的鑑定)和《忠王李秀成自傳原稿的真偽問題和史料問題》兩文,斷言《李秀成自述原稿》確是真品。羅爾綱的研究結果和觀點得到書法專家和史學界的同意。
  • 太平天國保王:專業坑殺隊友,後率6萬兵馬投降湘軍
    李秀成在《自述書》中對洪秀全大規模冊封諸侯王表示不滿,認為這是太平天國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700多位王爺,彼此相互傾軋,爭權奪利,最終葬送天國事業。例如本文的主角,保王童容海;洪秀全冊封他為保王安千歲,寓意保護太平天國平平安安的王爺。有意思的是,童容海是一位「炒股」高手,專業坑殺隊友,遇到湘軍主力則立刻投降;不但沒有保護太平天國,還加速了其敗亡之步伐。
  • 李秀成、曾國藩後人各說各話,似互不幹涉,卻共印證了一歷史傳聞
    最備受爭議之處,李秀成作為太平天國後期的擎天柱石人物,曾被天王洪秀全封忠王,並贈以「萬古忠義」四字作為表彰,其對太平天國的敗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在被俘後,所寫的《李秀成自述》卻充滿了投降色彩,致使一百多年來,關於他是否投降的爭論從未停息。
  • 蘇州博物館新館定位忠王府 貝聿銘千歲頭上動土
    然而,就在新館規劃設計向蘇州市民舉行公示時,記者調查了解到,蘇州新博物館8000多平方米的面積正建在太平天國忠王府(原拙政園西花園)的地盤之上,原保存極為完整的太平天國忠王府有四五千平方米的古建築要被拆掉。因此,貝聿銘先生的封刀之作將不可避免地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忠王府遭到破壞。
  • 按我朝之王法,凡作亂犯上之逆黨,必遭凌遲處死!
    巴夏禮與班漢,沒料到太平天國會持如此強硬態度,卻又不甘就此認輸,與幼贊王、章王、順王他們胡了一陣,依然沒佔得便宜,也只有悻悻而去。天朝不信訛詐。忠王李秀成所部天軍第二次進攻上海,已經到了太平天國辛酉十一年的十一月二十八日,也就是到了公元一八六二年的一月七日。
  • 李秀成已經向曾國藩寫了投降書,為什麼曾國藩還要殺了他呢?
    曾國藩親自參與了對李秀成的審訊,李秀成還向曾國藩寫了投降書。但是曾國藩最後還是選擇殺死了李秀成,應該說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太平天國後期的兩個重要軍事將領,除了忠王李秀成之外,還有英王陳玉成。陳玉成早就被殺害了,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都寄托在李秀成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