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經驗主義代表人物,代表作《人類理解論》。有一次洛克與朋友們討論問題時,他發現當他們將議題討論地越深入就越陷入疑惑和困擾。這種現象令洛克感到奇怪,他想,也許人類從一開始就存在一些錯誤的觀念,這些錯誤觀念起於毫末,無法引起人們的注意,但隨著推導鏈條的延長,建立在這些錯誤觀念上的結論最終將使人陷入矛盾和疑惑。也許人類在討論各種命題以前,首先應該先檢視一下他們是否在討論他們根本無法認知的東西。
在我們從事探索本性之前,應首先檢查我們自己的能力,看看什麼對象是我們的認識適合或不適合於處理的。——約翰·洛克
洛克認為當人類開始討論問題的時候,人類是在運用他的知識,但這知識從何而來?靠不靠譜?這是一個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也許人們應該從源頭開始來進行考察。
考察人類知識的起源,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聽起來很玄虛的話題,但西方哲學家,你懂得,他們喜歡鑽研這類問題。洛克給自己制定了一個宏大的目標:
考察人類知識的起源考察人類知識的可靠性考察人類知識能理解的範圍考察人類信仰的根據
為了解決一個小疑惑,洛克竟然要研究這麼費勁的內容,如果他是一個中國人,恐怕會被稱為神經病。愛刨根問底的人都會被扣以神經病的帽子,人們常常說「這個人又鑽牛角尖啦」,但對我個人來講,還是很欣賞這種精神的。
在開始他的考察之前,洛克首先承認一點,與浩瀚的世間萬物相比,人類的認知是有界限的,就像人的視力是有界限的看不清遠方的事物一樣,人不可能做到能理解萬事萬物,如果一個人試圖就人類所無法理解的領域發表意見,並妄想說服他人而不引起紛爭,那必然是徒勞的。
然而即便人類的認知範圍是有限的,人類也應該感激他們是整個星球上認知範圍最廣泛的,而且如果人類能在這有限的範圍裡充分探索,他們任何合理的要求是可以得到滿足的。關於此,洛克用了一個燭光的比喻,燭光雖不如太陽明亮,但用於走路已是足夠的了。
在我們心中點燃的蠟燭已夠明亮可以達到我們的全部目的。——約翰·洛克
洛克在考察人類的認知範圍時指出,當一個人了解到這個世界並不是全部都可以被理解的時候,他不應該因此陷入懷疑主義或虛無主義,懷疑主義者懷疑所有知識的可靠性,虛無主義者認為所有知識都因此而無用。在洛克的哲學中,他承認知識的可靠性,但他更關心知識的來源問題。
在洛克生活的年代,普遍存在這樣一種觀點:人的知識是天賦的,即便不是全部,但起碼部分關鍵的知識是天賦的、與生俱來的。不僅西方,就是在東方,天賦觀念也很有市場,如王陽明的良知學就認為人生下來就是有良知的。
洛克試圖理解天賦觀念的理論,但經過深入思考後,他還是理解不了。人真的一生下來就自帶什麼觀念嗎?如果有,那麼將一個小孩子從小就關在非黑即白的屋子裡,他會理解什麼是彩色嗎?如果沒有,那麼為什麼會有一些普世的準則,全世界的人都承認呢?
對天賦觀念的批判是洛克哲學中的一大成果,這個話題我們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