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洛克:研究哲學能讓我們明白許多爭論是毫無意義的

2020-12-14 讀書廣記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提出一個觀點,認為古代哲學的研究重點是存在,他們把精力集中在本體論上;而近代哲學的主要對象變成了思維,從而使認識論成為了哲學的核心。

古代哲學有許多內容與神學發生重合,二者的界限很模糊。哲學家們的方法跟神學家也很相似,都是把理論、教條建立在斷言之上,沒有經過實驗的證明。哲學家們把世界歸結為水、火、氣和原子,這只是一種樸素的猜測而已,跟宗教把造物主設定為上帝一樣,缺乏可靠的現實依據。哲學家們也都像宗教領袖一樣,廣收門徒,傳授理論,形成各種門派,互相爭辯與攻擊。其中有些派別(例如畢達哥拉斯派)已經超出了學派的範圍,具有完備的教條、儀式和組織結構,本質上已是一個小宗派了。

近代哲學卻完全不一樣,哲學家們不再形成一個階層,周圍也沒有聚集一堆信徒,逐漸脫去了團體的形式。例如培根是一名政治家,大部分時間都在從事公務活動,研究哲學只是業餘愛好而已,倘若沒有著作流傳於世,恐怕也沒人知道他的哲學家身份;笛卡爾曾當過兵、研究過數學、到過歐洲各地遊歷、最後才定居於荷蘭,閉門著述,身邊也並未圍繞著一群弟子。然而正是這兩個人,共同奠定了近代哲學的基礎。培根的《新工具》將哲學的對象從「上帝的存在」轉向「人類的理智」,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則用懷疑的眼光來審視一切存在與感官,認為我們的思維才是最可靠的東西。從這以後,認識論逐漸成為了哲學的核心,哲學家們不再關心「世界因何而存在」等宗教性的問題,而是要重點思考「我們的理智究竟能不能夠正確認識這個世界?」「人類的知識起源於何處?」「要怎麼改進我們的認識能力?」等科學性問題。

01古代哲學逐漸淪為中世紀神學的婢女

古代哲學家一般都是有威望的人,他們積極研究世界的起源及萬物的本性。誠如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所說的,在這個時期,哲學是一門研究初始原因的學問。哲學家們試圖弄明白構成萬物的元素是什麼?宇宙發展的動力是什麼?世界因何而存在?究竟有沒有至善?等問題——也就是說「存在」是哲學的基本內容。哲學的核心問題在於「世界因何而存在?」以及「世界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著?」

對此,哲學家們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例如泰勒斯說世界是由水構成的,赫拉克利特說世界在本質上是一團火,德謨克利特則說世界以原子和虛空的形式而存在著。這些哲學家的觀點都具有樸素的特點,也就是說把理論建立在猜測之上,沒有對自己的觀點提供可靠的證據,它們都是獨斷論者。

古代哲學家們沒有意識到,關於宇宙的產生與存在方式的問題也是宗教的基本內容。所以,在基督教興起後,哲學就逐漸淪為宗教的婢女了。教士們用「上帝」來解答哲學家們的疑惑,他們說「世界是上帝創造的,因上帝而存在」、「上帝就是包羅萬象的存在」,而所謂的本體論就是論證上帝之存在的理論

在中世紀,哲學被宗教所吞併,託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宣稱:「神學高於其他科學……神學可能憑藉哲學來發揮,但不是非要它不可,而是借它來把自己的義理講得更清楚些。」他認為哲學所提供的邏輯、概念和思維方式可以被神學所吸收,用來闡述宗教的教義。其中,被經院哲學家們運用得最成熟的就是思辨邏輯,教父們通過注釋亞里斯多德的《工具論》來發揮自己的神學思想。因此,要把哲學從神學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就得在邏輯思維領域進行一番革新,最先進行這種嘗試的人便是弗朗西斯·培根

02培根與笛卡爾對哲學進行清掃,重新確定方向

培根生活在文藝復興時期,那是一個把目光從天堂轉到人間的時代。人們從對上帝的匍匐膜拜中抬起頭來,開始注意到人的尊嚴與價值。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培根把興趣特別放在人的理智上面,因為人區別於動物的地方就在於擁有理智、能夠思維。所以,研究人類的理智就是發掘以及認識人的過程。

古代哲學家與中世紀神學家都把自己的哲學體系建立在猜測上,斷言世界應是什麼樣子、擁有何種本性、起源於何處。他們的這種成見代代相傳,變得根深蒂固。各派為了論證自己觀點的正確性,便把精力都放在了邏輯爭辯上,想在口頭上駁倒對方。對此,培根認為這種爭辯只是清談,毫無意義可言。他說給真理開闢道路的並不是辯論,而是實驗。在邏輯辯論中,人們為了某個分歧爭得精疲力盡,卻仍得不出一個共識來。如果讓一個泰勒斯的信徒與赫拉克利特的門生進行爭論,那麼他們會為世界究竟是水做的還是火做的爭到不能相容的地步,最後誰也駁不倒誰。而如果我們要求他們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理論的正確性,那麼雙方都會立即變得啞口無言了。

培根深刻認識到邏輯思辨的缺陷,他說:「亞里斯多德把他的自然哲學變成只是他的邏輯的一個奴僕,因而把它變成聚訟紛紜的東西,變成差不多是無用的東西了。」所以,他在《新工具》裡才對哲學的內容進行了一次清掃,把「初始原因」、「萬物本性」這些無法驗證的東西全部清除掉。在培根看來,哲學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認識及掌握人類的理智,利用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等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以便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

在我們斷言「世界是什麼樣子」、「世界因何而存在」之前,得先確保我們的理智能夠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這正是哲學家們需要做的。

與培根一樣,笛卡爾從另一條路線提出了這個問題。他在講「我思故我在」時,說我們現有的一切知識都是不可靠的,它們要麼是別人從小灌輸進來的,要麼是感官欺騙了我們,唯一可以堅信不疑的只有「我思想,所以我存在」這個命題,應當把整個哲學大廈建立在這個命題之前,並運用正確的方法來發現真理。

03洛克為哲學劃定範圍,不去爭論無意義的問題

在培根與笛卡爾之後,哲學家們對世界的本原失去了興趣,沒有人再去糾結於世界是水做的還是火做的等無法驗證的問題,他們把興趣逐漸轉向人類的理智上來。霍布斯在《論物體》中談到哲學的定義時,說它是一種能夠由原因推出結果,或者由結果倒推出原因的知識。理性思維是哲學的標誌,與感覺印象區分開。

然而,直到洛克出版《人類理智論》後,近代哲學的主題才正式揭示了出來。洛克第一次把哲學的主題確定為「理智」,他說理智跟眼睛一樣,使我們看見和知覺別的一切事物,卻不能注意到它自己。如果我們是一個色盲,那麼世界在我們的眼中就不會是五彩斑斕的;同樣,假如我們的理智存在缺陷,也將會對世界產生誤解。因此,對人類理智進行研究,乃是哲學的核心問題,要置於本體論之前。古代哲學家熱衷於討論世界的本性、萬物的起源,近代哲學家則把精力放到人類理智上,必須先要弄明白我們是如何認識世界的,然後才能正確地解釋世界是什麼樣子。因此,認識論逐漸取代本體論,成為哲學的首要問題。哲學家們的任務在於探索人類知識的起源,它的確實性與範圍,弄明白信仰、意見和同意的各種根據與程度等等。而不是一上來就大言不慚地講述宇宙的起源、萬物的本性。當我們奢談這些問題時,先要搞清楚自己有沒有能力去認識它們?這些問題是否超出了理智的合理範圍之外?

只有通過哲學研究,我們才能夠理清哪些問題對人類是無益的、徒勞的,哪些問題又是該集中精力去探索。要勸說忙碌的人心對超出能力範圍之外的事物保持謹慎,承認自己的無知,而不是自作聰明地去做無謂的爭辯。洛克曾形象地說,水手固然無法測量海洋的所有深度,但他弄明白測量線的用途還是有益的,因為他的目的並不是要知曉海水的深度,而是要避免船舶觸礁。對我們的認識能力與範圍進行研究也是如此,這樣能讓我們少走彎路,不去糾結於那些無益的疑問,把心思更多地放在有成果的研究之上。

04為什麼說近代哲學的核心是認識論?

馬克思在《神聖家族》中說:「洛克論證了bon sens的哲學,即健全理智的哲學」,他把哲學置於健全人的感覺與理智之上,不再像古代那樣基於樸素的猜測或者某種獨斷的教義。這種哲學出現之後,立即受到了形上學家萊布尼茲的反撲,他寫了《人類理智新論》來駁斥洛克。然而歷史的潮流終究阻擋不住,在洛克之後,英國的休謨、貝克萊,法國的孔狄亞克、愛爾維修、霍爾巴赫,德國的康德、費爾巴哈都受到過他的影響。就連黑格爾也承認說:「洛克的哲學是很受重視的,總的來講,它現在還是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哲學,並且在一定意義下,也還是德國人的哲學。

洛克的哲學摧毀了天賦觀念論,掃清宗教灌輸給人們的一切教義。證明我們的觀念都來自於感官,接著又一一追索人心的各種活動,研究人類的認識能力與範圍。這種哲學呼應了以「理性」為核心的啟蒙運動,鼓勵我們運用自己的理智去獨立思考,不迷信任何權威,反思從小就被灌輸而來的那些偏見,要使狂熱的信仰讓位給冷靜的理性。

洛克的哲學還引發了對人類理智的討論,近代幾乎所有的哲學家都曾牽涉其中,因而使認識論逐漸成為了哲學的核心問題。每個哲學家在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之前,都必須得先說清楚自己的認識方法與邏輯思路,要把哲學體系建立在可靠的出發點之上,不能超出合理的範圍,不主張無法驗證的東西。講話含糊和用詞生僻在過去曾被視為哲學的高深之處,然而在洛克之後,沒有人再敢這麼故弄玄虛了。洛克曾說自己與偉大的波義爾、惠更斯和牛頓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他「能充當一名打掃地面的小工,清除阻塞通向知識道路上的垃圾,就足夠雄心勃勃了。」《人類理智論》成功地把哲學重心轉移到認識論上來,為哲學提供了科學基礎,從這點來看,他的成就絲毫不遜色於牛頓等人。

相關焦點

  • 自由主義之父約翰·洛克,這十句至理名言,凝聚人生哲理,收藏了
    其中,天賦人權理論,主要受到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的影響;社會契約理論,受到法國哲學家盧梭的影響;三權分立思想,則受到約翰·洛克及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的影響。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約翰·洛克的一生,用心體會他筆下10句哲理名言,每一句都能啟迪世人,讀懂受用終生。約翰·洛克出生在英國,獲得文學學士及碩士學位,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
  • 約翰·洛克 生命的列車
    透過在西敏中學認識的同學理查·洛爾的介紹下,洛克開始將興趣轉向一些實驗哲學和醫學的研究,並且成為了皇家學會院士。1656年洛克獲得學士學位;1658年獲得碩士學位。牛津期間廣泛學習醫學並與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如羅伯特·波義耳、羅伯特·胡克共事,洛克後來還在1674年獲得了醫學學士的學位。
  • 約翰·洛克是英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著述家
    約翰·洛克[1](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是英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著述家。約翰·洛克的思想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他的著作也大為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許多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勳。他的理論被反映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上。
  • 哲學的定義——很多人都對哲學有誤解,哲學與我們息息相關
    哲學其實是我們關於自身、所在環境(社會、世界)的信念和態度的總稱。所以哲學既不是片面的政治哲學,也不是乾癟的思考和辯論,也不是毫無章法的思考。哲學,僅僅只是我們對於存在(以前、現在、未來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態度和信念。
  • №189【陳康哲學研究方法】採取一種「發生學的方法」,解決許多亞氏哲學中的困難問題
    筆者常思,陳先生一人之成就,竟能提升國家之形象,我們出國留學之中國學生,豈可不發奮圖強,為國家民族爭取榮譽!四、陳先生改造西方哲學的重要意義先生兩次改造希臘哲學,都具有革命性的意義。依先生所說,了解柏拉圖「巴曼尼得詩篇」的真義,則可了解西方上古及中世本體論的優點和劣點。
  • 中國的「天賦心靈」研究及其心靈—認知哲學意義
    相較於西方而言,中國哲學對天賦問題的探討同時貫穿著認識論維度和心靈哲學維度,具有一定的超越性。中國先天學在對心的天賦資源的探討的基礎上,對天賦心靈作了「自然化」說明,用氣之類的概念和理論說明了其合理性,重構了關於心理的地貌學、地理學和結構學,這些研究都為人類的心理王國開闢了一片廣大的領域,具有重要的心靈—認知哲學意義。
  • 中國在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十大誤解——從Being的意義談起
    西方哲學的傳統的核心和基礎是形上學。形上學的研究對象Being(希臘文的動詞einai及其動名詞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動詞不定式to be和動名詞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學的中心範疇。從古到今的西方哲學充滿了Being的意義的辨析和改變。
  • 中國在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十大誤解 ——從Being的意義談起
    西方哲學的傳統的核心和基礎是形上學。形上學的研究對象Being(希臘文的動詞einai及其動名詞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動詞不定式to be和動名詞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學的中心範疇。從古到今的西方哲學充滿了Being的意義的辨析和改變。在西方哲學史上,Being有各種不同的意義,任何固定的意義都被顛覆,被顛覆的意義又被更正和修改。
  • 哲學對我們的生活有什麼作用?要揭開這個奧秘,首先明白這三點
    哲學是什麼?可能你在教科書上看到過:哲學是一切事物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確實是如此,但更系統地講:哲學其實也是一門學科,它是研究普遍的、基礎問題的學科,包括存在、知識、價值、理智、心靈、語言等領域。它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各方各面,也正因為如此,它對我們生活產生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
  • 毫無意義的意義
    李稚心說,我要研究一下球鞋的構造,本來就心情十分不爽的小李書笑說,我才不給,還給我。小李稚心不但堅決不還,還在兩人的爭搶過程中給了小李書笑一個肘擊,把她的鼻子打出了血,爾後洋洋得意地當著小李書笑的面用剪刀把球鞋剪開,因為她要研究球鞋的構造。當她們的父母將兩個扭打成一團的小孩分開後,小李書笑一邊飆著淚一邊大喊道,我沒有妹妹!我永遠都沒有你這個妹妹!我恨你!
  • 中國的西方哲學研究中的10個誤解——從Being的意義談起
    形上學的研究對象Being(希臘文的動詞einai及其動名詞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動詞不定式to be和動名詞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學的中心範疇。從古到今的西方哲學充滿了Being的意義的辨析和改變。在西方哲學史上,Being有各種不同的意義,任何固定的意義都被顛覆,被顛覆的意義又被更正和修改。Being的意義的每一次變動都伴隨著形上學體系的新舊交替。
  • 哲學對於人生的意義
    有許多民眾都很欣賞那個新的法國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正當戰爭迫在眉睫之時,有一位名叫黑格爾的年輕哲學教員正在匆匆趕寫一本書。這是一部非常艱深的哲學著作,它有著一個令人生畏的標題——精神現象學。但這本書的內容卻使人「意氣風發」,它極好地把握住了那段艱險歲月的緊張,激動和焦慮。
  • 哲學的拓撲學研究
    但是,蒙特費爾並沒有對「哲學拓撲學」給出一個清楚的界定,甚至沒有明確地把它看作是一門新興的哲學學科。事實上,當代許多哲學家都使用了「哲學拓撲學」這個概念,用以強調哲學家思想中的連續性而非斷裂性,但他們更多地是把它看作一種哲學方法論,而沒有從哲學學科的角度或哲學本體論的角度把握這個概念。
  • 10個最奇特的哲學思想
    相反,我們的信仰只存在於具有相互聯繫的觀念的系統裡。基於這個理念,你可以將之總結為,不同信仰之間沒有高低之別。最後看來,這個理念不過一個死循環。如果由於該思想能與別的思想協調或者相融合,就說明該思想的正確性,那麼不同思想之間是什麼起到粘合劑的作用呢?可悲的是,沒有答案。最終你還是繞回到一開始的疑問中。固有觀念論宣稱,我們頭腦中的思想與知識是與生俱來的。
  • 哲學的哲學,是什麼哲學?
    我們可從沒聽說過有理髮師冥思苦想「何為理髮」這個問題的。要是一個理髮師到現在連理髮是什麼都不知道,那他肯定入錯行了。我們肯定打死也不會讓他給自己老婆做頭髮的。儘管如此,現代哲學家依然不斷給哲學重新下定義。20世紀,魯道夫·卡爾納普和邏輯實證主義者們宣稱形上學毫無意義,按照這個定義,哲學涵蓋的範圍就少了一大塊。根據這些人的說法,哲學的唯一任務就是分析科學語句。
  • 研究哲學的感覺如何?——萬百安教授採訪記
    由於行星相遇是有確切日期的即公元前1059年,因此我們似乎可以利用歷史文獻為周朝徵服提供同樣精確的日期。但也由於古代曆法的一些慣例和可能的抄寫錯誤,這些事情可能是捏造的。儘管如此,我們現在也可以確定周朝的建立時間為公元前1046年至1040年。?這個成果對中國史學來有著革命性意義,但我失望地發現,現在在斯坦福研究古代中國哲學的學者只對考古天文學和語言學感興趣。
  • 洛克談哲學:人首先應該知道他能知道些什麼
    在我們從事探索本性之前,應首先檢查我們自己的能力,看看什麼對象是我們的認識適合或不適合於處理的。——約翰·洛克洛克認為當人類開始討論問題的時候,人類是在運用他的知識,但這知識從何而來?靠不靠譜?為了解決一個小疑惑,洛克竟然要研究這麼費勁的內容,如果他是一個中國人,恐怕會被稱為神經病。
  • 哲學六大要素:回答什麼是哲學
    自然,認為哲學十分美妙的人是哲學的愛好者;責備哲學一無是處或者神秘莫測的人,並沒有真正領會哲學的內涵。其原因部分要歸咎於哲學的本性,它對於缺乏起碼入門常識的人是非常費解的學科;部分應歸咎於某些哲學教師,他們或是為了自我炫耀故意讓自己顯得十分神秘高深,或是不願意引導初學者循序漸進。但主要應歸咎於那些缺乏耐心的探索者,他們幻想只花片刻時間就能換來別人用一個小時才能取得的收穫。
  • 哲學的目的與意義
    在數千年的人類認識歷程中,各種不同的哲學觀點和哲學派別總是不斷地交替浮現,而且隨著新觀點和新學派的不斷加入,哲學作為一門學科變得越來越龐大和越來越開放。正是由於哲學的這種開放性,人們開始懷疑其認識的意義,甚至有人提出哲學只是關於方法論的學問,而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那麼,為什麼哲學的發展能夠經久不息卻又永不收斂呢? 哲學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呢?
  • 具有內在價值的哲學
    然而,他忽略了一個似乎同樣確鑿的事實:哲學在困惑中推進,亦頻頻終止於懷疑。以我之見,這是許多人強烈厭棄哲學研究的一個主要原因。哲學不同於其他學科,也不類於眾妙具備、受人尊敬的科學,它似乎不能有所創進。因為你起於困惑,而止於疑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