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目的與意義

2021-03-01 哲思學意

哲學既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又是一門年輕的學科。

說其古老,是因為自人類開始認識世界並建立理論時起就首先是從哲學入手的,因此哲學的產生比其他學科的出現都要早得多。既然如此,為什麼又稱哲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呢? 其原因是,哲學並不像其他成熟的學科那樣能夠得到比較一致的公認並獲得相對穩定的發展,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幾乎從來就沒有收斂過。在數千年的人類認識歷程中,各種不同的哲學觀點和哲學派別總是不斷地交替浮現,而且隨著新觀點和新學派的不斷加入,哲學作為一門學科變得越來越龐大和越來越開放。正是由於哲學的這種開放性,人們開始懷疑其認識的意義,甚至有人提出哲學只是關於方法論的學問,而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那麼,為什麼哲學的發展能夠經久不息卻又永不收斂呢? 哲學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呢?

哲學是人類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格式塔。

哲學為人類提供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思維方式與方法。

哲學向人類提供簡潔而有效的世界圖像和認識基礎。

自然界呈現在人類面前的,是一個紛亂繁雜的現象世界。由於人類的生理特徵使之不具有計算機式的認識方式和能力,因此無法將所有現象都不加選擇地納入認識範疇。所以,人類若想認識自然界,必須對呈現在其面前的各種現象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分類,將自然界劃分為認識對象和認識背景,使人類的認識結構化。哲學就是關於對各種現象進行分類的學問,哲學為人類認識的結構化奠定了邏輯基礎。

作為類比,在生物界有些生物長著複眼,如蜻蜓,可以同時看見360°的景象,而人眼大約只能看見90°的景象。因此,若要觀察全景,人只能不斷地轉動脖子或身體,依次觀察不同角度的景致並在其大腦內按照一定的方式合成比較完整的景象。又比如,當一個人在近距離觀看事物時,可以觀察得比較清楚,但卻只能看到局部或很少的事物。此人若想同時看到全貌或同時觀察更多的東西,就得站在高處觀察。不同時期的各種哲學就是人類認識的「高山」,而哲學的開放性即各種不同哲學在認識過程中的交替浮現,就是人類在不斷地變換其觀察世界的角度,不斷地攀登認識的高峰。

哲學的發展和人類認識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人類的認識根據其哲學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圖騰時期,此時人類的認識只限於就事論事,其眼界比較狹隘。這一時期的哲學特點是建立零散的因果關係,強調本能的盲從,即懷著崇拜的心情模仿自然,屬於認識的啟蒙階段。第二階段是經典時期,在這一時期人類的認識已經擺脫了現象的束縛,產生了抽象的概念並將概念絕對化,其眼界雖然開闊但目光卻是呆滯的。這一時期的哲學特點是建立單向的因果關係,強調一維的本體,認為人的認識只是本體的反映與延伸,屬於認識的發展階段。第三階段是綜合時期,在這一時期人類的認識已不再受概念絕對化的束縛,把世界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系統來加以研究和認識,其眼界既開闊又靈活。這一時期的哲學特點是建立雙向的因果關係,強調二維的相互作用,認為人的認識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屬於認識的成熟階段。

不同背景、不同職業或不同地位的人,面對同一事物的感受和看法是截然不同的。比如,一個饑寒交迫的人和一個酒足飯飽的人,看到一桌飯菜的感受及其生理活動是完全不一樣的。同樣,哲學首先是為人類提供一種觀察和感受世界的觀念。不同的哲學代表著不同的觀念,而不同的觀念又決定了人們對世界有著不同的感受與認識。

此外,由於自然界對於人類的認識來說是一個黑箱系統,人類只能藉助於構建各種不同的同構系統來認識世界。因此,哲學的認識作用就在於,一方面可以向人類提供新的觀念和新的感受,即提供新的輸入信號和輸出信號,進而為新的同構系統奠定認識基礎;另一方面還可以為同構系統的建立提供構建規則與方法,比如形式邏輯、概率邏輯和自然哲學定律等。

總之,哲學的作用與意義在於,使人類能夠更簡潔和更有效地認識世界,使人類能夠更好地與自然界相協調。哲學是人類最基本的學問,所以它是古老的;然而,哲學又是人類最深刻的認識,所以隨著人類認識的不斷深入與發展,哲學又是一門常新的學科。

微課推薦

《長安十二時辰》只是盛唐的一角,這裡有了解唐朝的必備指南。

唐因何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橫亙在人類文明史上的現象級存在?答案的確不是一兩部電影呈現得清楚的,需要藉助幾代歷史學教授、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才能幫我們釐清模糊、混亂的唐朝知識,補上這重要一課。

三聯中讀研磨推出精品課

「我們為什麼愛唐朝——黃金時代的10個側面」

聯合榮新江、辛德勇、韓昇、張大春等11位

來自北大、人大、復旦等頂尖高校的明星教授、文學大咖

為你重現一個真實的盛唐景象

音頻分為11

32+節課,共長達700分鐘

原價99元

限時特惠69元

👇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了解/訂閱課程

▼ 點擊閱讀原文,立即訂閱《我們為什麼愛唐朝—黃金時代的10個側面》精品課

相關焦點

  • 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 孫正聿 | 尋找「意義」:哲學的生活價值
    人類的生活活動以其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為中介而創造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世界」。哲學作為「意義」的社會自我意識,它在人類把握世界的全部方式中的特殊作用,它在人類的生活活動和生活世界中的獨特價值,就在於它是對「意義」本身的自覺尋求和理論表徵。
  • 馮友蘭看待生死,哲學是人生意義的燈塔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提起中國的哲學研究,會想起馮友蘭,想起他寫的《中國哲學簡史》。都被哲學納入其中。粗略地說,哲學是一門影響人思想和認識的學問。哲學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各種「意義」,或者說是目的。對於人生的意義,歷來是哲學家要面對的一個課題。馮友蘭說:「人生有意義嗎?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人生是有意義』的。」他把人生分為四種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道家倫理的精神哲學意義
    道家與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尤其與中國人的倫理精神相始終,是不證自明的事實。道家在中國道德哲學體系中的結構性意義,在理論與精神兩個層面都得到確證。理論的層面,道家始終與儒家哲學、儒家倫理相互動,構成中國道德哲學體系的辯證結構;精神的層面,道德倫理精神無論在任何時期、對任何社會階層的成員來說,都是基本的和必要的精神結構。
  • 韓東暉 | 維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踐言意義
    韓東暉,2007)維根斯坦用這種謎一般的自言自語,真的(像新維根斯坦派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表達那種一以貫之的「治療性」目的嗎?進而言之,莫非哲學竟然能夠用最終無意義的語句來表達?難道艱苦的哲學思考最終得到的是超越無意義語句之後的沉默?諾德曼主張,《邏輯哲學論》以無意義的(nonsensical)語言寫成,卻提出了富有說服力的論證,因為它們不是缺乏意義的(senseless)。
  • 索緒爾語言學的哲學意義
    而按照索緒爾的看法這種觀點是應該被批評的,因為這種態度在某種意義上作為黑格爾的學生馬克思並沒有脫離思辨哲學這樣一種痕跡,這種歷史唯物注意的出發點還是試圖把自然過程文化過程區分開。事實上人之所以被稱為人,就在於人從誕生之日起就把自然過程當成了文化過程,而文化過程最關鍵之處在於人擁有了語言。人和語言是同時被創造出來的,不是兩次被創造出來的,一次沒有語言,一次有語言。
  • 哲學對於人生的意義
    我們都認為這些事情還談不上悲劇性,更談不上荒謬,還沒有使生活無意義。每個人都會同意,核戰爭和恐怖主義的陰魂壓抑了我們的樂觀情緒,但我們都認為,這種災難的可能性是未定的,而且不管怎樣,即使存在這這種陰影,我們也要儘可能地活下去。但為什麼在這個相對來說更為富足和安寧的時代,我們的回答卻如此令人喪氣?
  • 南哲思享|劉鵬:科學實踐哲學:內涵、根源與意義
    科學實踐哲學同樣如此。不過, 傳統科學哲學的目的是尋求超脫於具體情境的客觀知識, 因此, 其認識論只能是一種評價性的、規範性的、先驗性的普遍認識論;而科學實踐哲學的目的在於將科學知識落腳於具體化的實踐過程之中, 因此, 他們將認識論改造為一種描述性的、經驗性的情境認識論。1.
  • 科普的終極目的並非是知識,而是哲學
    然而,本書的終極目的並非是知識,而是哲學。扉頁以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兼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的話作為開篇,而書末卻以主張「人類一體」的「巴哈伊教」經文作結,明確了本書開始於知識,卻終結於哲學。接著,我們來看看《生命》的藝術特點。
  • 《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哲學金句集結冊
    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也許就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一樣,永遠不可能有盡頭。這是神對人的懲罰:我們有能力去沉思「生命的意義」,卻永遠沒辦法看清「大局」,因為我們根本沒有做到這一點的稟賦。尼布爾用一個幽默感十足的譬喻為人的這種屬性作結:「真是矛盾——人是萬物的主宰,卻也是地球上的蟲子。」問題、答案、對答案的質疑、下一個問題……正因為沒有終極答案,這些問題才成為哲學問題,而非科學問題。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追本溯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嚴肅的命題,目的在於思考「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後來提出的許多說法和笛卡爾哲學的本意相去甚遠,有些屬於搞笑式說法。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源自西方哲學,目的是探求「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此問題可概括為:物質存在和意識存在有何關係?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這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第一性還是意識第一性,即人們經常談論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關係。
  • 學習中國哲學,建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認識到了一個人的人生要生而要快樂,人生如何才能快樂,那就是選擇一個自己認同,且對社會有意義、有價值的方向,然後向著這個方向不斷努力、不斷奮進,我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快樂而有意義。可以說上學期學習了哲學基礎知識和中國哲學的三大主流儒家、道家和佛家。一個學期的學習,為自己建造人生理想之建築「建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打了一個基礎框架。
  • 學習中國哲學,建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
    一個學期的學習,為自己建造人生理想之建築「建立快樂有意義的人生」打了一個基礎框架。02​學習意義學習認識了中國哲學與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去選擇和指導自己的人生1、通過「四方架構」學習,初步認識了解了中國哲學三大家。
  • 程頤「理一分殊」的哲學意義
    程頤「理一分殊」的哲學意義「理一分殊」論題是程頤首先提出來的。紹聖三年(1096)當時程頤在洛陽居住,在湖南瀏陽任上的楊時向程頤寫信,對張載的《西銘》提出看法,程頤就在《答西銘書》中提出了這一哲學命題。「《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則二本而無分。分殊之蔽,私勝而失仁;無分之罪,兼愛而無義。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勝之流,仁之方也;無別而迷兼愛,至於無父之極,義之賊也。」
  • 哲學對現實生活,有沒有指導意義?
    幾乎每一個文科生從高中剛開始接觸哲學的時候都會有疑問,學辯證唯物主義有什麼用,對現實生活有什麼意義。其實這裡談到的,應該也不僅限於「辯證唯物主義」這一個哲學流派本身,而問題關鍵在於哲學有什麼用。實際上很多人也僅僅是從高中或大學開始正式接觸哲學,但很少有人專門的學習哲學,故而也最多只能從所學的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哲學觀點來談。哲學不僅有辯證唯物主義,但是即使通過辯證唯物主義同樣可以至少讓我們看問題可以通過別的方式或者一些角度來看。此外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也是同樣。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  理論關聯  實踐思辨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組成世界哲學體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對世界進行認識的一種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將實踐作為其發展基礎,系統地闡述了思維同存在之間的聯繫,進而實現唯物主義同辯證法之間的統一,並藉以實現了將唯物論同本體論統一。
  • 康德目的論美學的重大意義
    康德目的論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上至少有這樣兩個重要意義:一是它體現了美學研究從以神為最後目的到以人為最後目的的轉向,表現出美學研究的人本主義精神;二是體現出某種從知識至上到知識批判的現代立場,對西方現代非理性色彩的美學具有一定的影響。 目前,中國大陸研究康德美學,一般只講其上冊的內容,而對於其整個後半部的目的論美學,基本上不怎麼提。
  • 哲學的哲學,是什麼哲學?
    >塔索:你管這叫哲學?元哲學一詞的前綴元(meta)的基本意義是「包括但不僅僅包括以下內容」,在各種哲學論文中都能見到這個詞,比如元語言,一種能用來描述語言的語言。又比如元倫理學,它研究倫理原則的來源和意義。所以元哲學的登場,「元」本就只是時間問題。元哲學對付的是「何為哲學」這一亟待解決的問題。
  • 關於潛意識的心理學和哲學意義
    關於潛意識的心理學和哲學意義20世紀初,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提出「潛意識」理論,隨後這一心理學術語便流行開來,並逐步被哲學化。在弗氏那裡,所謂的潛意識是指人的童年意識經歷在其成年後並未消失而是自然沉澱在其意識底層形成為情結,該情結會現實參與並支配著人的當下意識行動。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我的哲學對於人而言,目的也就在於此。我來告訴你,你是什麼,你就是逆熵存在的本證和本證!所以你再去回顧歷史哲學的發展,為什麼有人要強調理性主義,為什麼有人要強調經驗主義,你現在弄懂了嗎?靈遁者油畫肯定人的存在【人是高級意識體存在】,就必然要強調理性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