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是什麼?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也是歐洲的聖徒節,是夏季結束,冬日開始的重要節日,更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在這一天,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回到故土,回到家園,依附在活人身上,藉此機會生還。
而活人懼怕故人的魂靈找上自己,便熄滅爐火和燭光,並將自己打扮成鬼魂模樣,嚇退妖魔鬼怪。
待到次日凌晨,再升起火種,開始新的生活。
萬聖節也是迎接和讚美秋天的節日,在羅馬尼亞,更是讚美他們女神的節日。
萬聖節在教堂舉行,但萬聖節前一天卻是萬民參與的狂歡夜,人們將一年的拘謹刻板生活拋開,在這個晚上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裝扮成可怕的模樣,講鬼故事,在別人的驚險恐懼中找到歡樂,盡情玩鬧。
萬聖節是西方傳統文化,但對於國人來說,是不是屬於文化入侵呢?
第一,所謂文化入侵,一般指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用強勢手段,對另一方進行徵服,強行灌輸自己的文化。
比如當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後,在中國許多地方建立教堂,強迫國人信教,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和其他地方推行王道樂土,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甚至強迫他們佔領的城市鄉村的孩子學日語,不準學漢語。
還有清朝入侵中原時,對漢人強行推行滿清服飾,甚至不顧漢人祖祖輩輩的文化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用血腥讓他們的金錢鼠尾流行起來。
文化入侵的結果在於讓對方臣服,通過思想改造,俗稱洗腦,從而徵服對方民族和國家的人們。
最主要的是經過長時間洗腦,不但讓對方認同徵服者的文化,接受,甚至享受這種文化,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
比如,清朝中後期,所有國人都接受清朝服飾,打扮,接受男人的大辮子。
文化入侵有兩種,一種是強行的,硬推的,另一種入侵卻是浸潤。
就像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另一方主動接受別人的文化。適應別人的文化。
比如,因為獵奇,或者被外來文化吸引,不由自主地接受這種文化,甚至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
最多的就是崇洋媚外的人,他們沉醉於外來文化的新鮮奇特,嫌棄自己的傳統文化,總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如別人的東西,自己的文化落後於西方文化。這種人在任何時代都有。
現在,無論在哪裡,別人問起西方的節日,比如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聖誕節都如數家珍。
可是,如果有人會問,你中國有什麼節日,雖然都知道這些節日,但這些節日的來歷,風俗,卻說不清楚。
雖然我們的春節有七天大假,端午和中秋也有假期,但所有人都覺得這些節日越來越沒有意思,除了吃,還有什麼?而對於早已經解決溫飽的我們來說,過去節日裡才能吃的新東西,平時也能夠吃了。
於是,這些節日最終只剩下累與無聊,春節長假,兩邊家庭奔波,回家打麻將,發紅包。
別說看春晚,因為參與的機會幾乎沒有,這與西方節日的全民參與度以及儀式感幾乎不能比。
當我們的年輕人,甚至孩子們沉醉西方節日時,我們可曾想過,我們的節日為什麼漸漸失去吸引力?
萬聖節最主要的就是狂歡,這可以讓人們盡情放鬆。而各種各樣新奇裝束讓孩子們感覺新鮮。
當然,熱衷於過洋節,一任中國傳統節日被冷落,這樣會造成更多的人變得越來越對自己國家的文化乃至歷史的無知和不自信。
而如今,韓國千方百計地將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據為己有,甚至進行申遺,比如端午節就被他們申遺成功了。
這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衝擊。
其實,今天一些外國節日開始流行的情況,更多地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完全沒必要上升到「文化入侵」的地步。人們熱衷於此,也無外乎是圖個新鮮與潮流罷了,並不會對其思想有什麼過多的影響。
在「文化」面前,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且,這五千年中,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不斷地發展自己的文化,因此,在文化面前,我們其實應該是最有自信的民族。
雖然前些年我們對於一些傳統的文化的延續出現了一些問題,但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傳統文化又重新獲得了人們的追捧,無論近年來的「國潮興起」還是像《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文化節目走紅,還是漢服的流行,都是一種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對於萬聖節等西方的節日,不必視為洪水猛獸,但不應該對自己的節日妄自菲薄,過好洋節,了解西方文化,但更要尊重自己的文化,要好好過自己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節日更有意思,有趣味,有節日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