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萬聖節是不是文化入侵,先看看,我們的傳統文化守住了嗎

2020-12-17 阿壩如水蓮子

萬聖節是什麼?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萬聖節是西方的鬼節,也是歐洲的聖徒節,是夏季結束,冬日開始的重要節日,更是新年開始的第一天。

在這一天,人們相信,故人的亡魂會回到故土,回到家園,依附在活人身上,藉此機會生還。

而活人懼怕故人的魂靈找上自己,便熄滅爐火和燭光,並將自己打扮成鬼魂模樣,嚇退妖魔鬼怪。

待到次日凌晨,再升起火種,開始新的生活。

萬聖節也是迎接和讚美秋天的節日,在羅馬尼亞,更是讚美他們女神的節日。

萬聖節在教堂舉行,但萬聖節前一天卻是萬民參與的狂歡夜,人們將一年的拘謹刻板生活拋開,在這個晚上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裝扮成可怕的模樣,講鬼故事,在別人的驚險恐懼中找到歡樂,盡情玩鬧。

萬聖節是西方傳統文化,但對於國人來說,是不是屬於文化入侵呢?

第一,所謂文化入侵,一般指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用強勢手段,對另一方進行徵服,強行灌輸自己的文化。

比如當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後,在中國許多地方建立教堂,強迫國人信教,日本侵略者在東北和其他地方推行王道樂土,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甚至強迫他們佔領的城市鄉村的孩子學日語,不準學漢語。

還有清朝入侵中原時,對漢人強行推行滿清服飾,甚至不顧漢人祖祖輩輩的文化傳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用血腥讓他們的金錢鼠尾流行起來。

文化入侵的結果在於讓對方臣服,通過思想改造,俗稱洗腦,從而徵服對方民族和國家的人們。

最主要的是經過長時間洗腦,不但讓對方認同徵服者的文化,接受,甚至享受這種文化,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

比如,清朝中後期,所有國人都接受清朝服飾,打扮,接受男人的大辮子。

文化入侵有兩種,一種是強行的,硬推的,另一種入侵卻是浸潤。

就像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另一方主動接受別人的文化。適應別人的文化。

比如,因為獵奇,或者被外來文化吸引,不由自主地接受這種文化,甚至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

最多的就是崇洋媚外的人,他們沉醉於外來文化的新鮮奇特,嫌棄自己的傳統文化,總認為自己的東西不如別人的東西,自己的文化落後於西方文化。這種人在任何時代都有。

現在,無論在哪裡,別人問起西方的節日,比如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聖誕節都如數家珍。

可是,如果有人會問,你中國有什麼節日,雖然都知道這些節日,但這些節日的來歷,風俗,卻說不清楚。

雖然我們的春節有七天大假,端午和中秋也有假期,但所有人都覺得這些節日越來越沒有意思,除了吃,還有什麼?而對於早已經解決溫飽的我們來說,過去節日裡才能吃的新東西,平時也能夠吃了。

於是,這些節日最終只剩下累與無聊,春節長假,兩邊家庭奔波,回家打麻將,發紅包。

別說看春晚,因為參與的機會幾乎沒有,這與西方節日的全民參與度以及儀式感幾乎不能比。

當我們的年輕人,甚至孩子們沉醉西方節日時,我們可曾想過,我們的節日為什麼漸漸失去吸引力?

萬聖節最主要的就是狂歡,這可以讓人們盡情放鬆。而各種各樣新奇裝束讓孩子們感覺新鮮。

當然,熱衷於過洋節,一任中國傳統節日被冷落,這樣會造成更多的人變得越來越對自己國家的文化乃至歷史的無知和不自信。

而如今,韓國千方百計地將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據為己有,甚至進行申遺,比如端午節就被他們申遺成功了。

這對我們的傳統文化是一種衝擊。

其實,今天一些外國節日開始流行的情況,更多地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文化交流與文化融合,完全沒必要上升到「文化入侵」的地步。人們熱衷於此,也無外乎是圖個新鮮與潮流罷了,並不會對其思想有什麼過多的影響。

在「文化」面前,我們應該有足夠的自信。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且,這五千年中,我們的傳統文化也不斷地吸收外來文化,不斷地發展自己的文化,因此,在文化面前,我們其實應該是最有自信的民族。

雖然前些年我們對於一些傳統的文化的延續出現了一些問題,但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很多傳統文化又重新獲得了人們的追捧,無論近年來的「國潮興起」還是像《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文化節目走紅,還是漢服的流行,都是一種民族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對於萬聖節等西方的節日,不必視為洪水猛獸,但不應該對自己的節日妄自菲薄,過好洋節,了解西方文化,但更要尊重自己的文化,要好好過自己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節日更有意思,有趣味,有節日的味道。

相關焦點

  • 多地組織萬聖節活動,家長紛紛怒斥!「洋節文化」令人擔憂
    今天是西方國家一年一度的萬聖節,隨著我們國家越來越國際化,很多人也跟風過上了「洋節」,但是關於「洋節」,一直都是備受爭議的,很多人認為我們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什麼要過「洋節」了,這不是助漲別國的文化入侵嗎?
  • 年輕人過過萬聖節,談什麼「侵襲本國文化」
    由萬聖節引出的「民族傳統文化」「文化意識入侵」乃至「愛國精神」的論斷不絕於耳,而面對萬聖節這樣的外國節日時,社會還需更為理性的聲音。萬聖節確實是個外國節日,從原則上來說,過不過萬聖節其實都沒有什麼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強迫過或不過萬聖節的行為。本身是一個你情我願的事情,如果非用「你們是中國人,過什麼外國節日」的說法硬生生地抬高民族榮譽感,略顯牽強。
  • 你支持讓孩子們過「萬聖節」嗎?
    現在的義務教育階段,還是很注重傳統文化教育,宣傳的基本上都是傳統節日,孩子們也都知道中國傳統節日的意義。聖誕節還好,因為比較喜慶,節日內容沒有太多不適感,可萬聖節這樣的節日,在國外是個大節日,可中國傳統文化中,本來就比較顧忌什麼「鬼節」,可萬聖節卻大張旗鼓地宣揚「鬼節」。
  • 重視傳統節日 弘揚中華文化
    (原標題:看淡對「萬聖節」的追捧)這兩天,包括南國早報、瀟湘晨報、羊城晚報在內的多地媒體都關注到了幼兒園組織小朋友過萬聖節這一情況。引發這種關注的,除了商家不遺餘力營造的「洋鬼節」氣氛,還有諸多家長的吐槽。
  • 若「英語」踢出高考,「洋文化」也踢下去!要文明,不要文化入侵
    慢慢地,「洋文化」滲透蔓延,很多人起洋名字,連狗都是洋名字,過洋節,有了2月4日,忘了七月七,還有什麼萬聖節、聖誕節、感恩節、復活節、愚人節等等……還有很多城市地名、建築、廣場、大樓、企業,也紛紛用「洋名」,什麼「曼哈頓什麼」、「夏威夷什麼」、「威尼斯什麼」、「耶魯什麼」、「愛丁堡什麼」等,在網絡地圖上地名、道路、機構中
  • 參加芝加哥萬聖節遊行活動所感受到的、想到的西方文化衝擊……
    我們不到七點就出門了,幾乎家家戶戶室外的燈都是亮的,小小孩子們大都在父母的陪同下,一家一戶的去按門鈴或者敲門,室內的主人都十分的高興,拿出早已準備好的糖果分發給孩子們,並互祝萬聖節快樂。孩子們臉上的那種喜悅我們看著都覺得喜慶,很溫馨的場面。
  • 教育機構給孩子過萬聖節,家長怒懟:正能量被你們敗了
    對於西方國家的節日,國內一直是備受爭議的,比如說萬聖節和聖誕節,很多人認為這兩個節日是西方的,國人不應跟風過「洋節」,我們有著自己的傳統節日,為什麼要過洋節呢?這不是助長別國的文化嗎?近日,就有學生家長因為培訓班給孩子過萬聖節而與培訓班負責人引發了爭執,有家長說正能量就是在你們身上敗掉的,應該多宣傳愛國教育。
  • 莫帶著文化焦慮看待萬聖節的價值
    知名閱讀推廣人、小學語文教育專家袁曉峰表示,孩子們可以過萬聖節,也應當樂於吸納優秀外來文化,但熱衷洋節有時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11月1日中國新聞網)  熱衷洋節就「缺乏文化自信」,這位專家的言論一出,可能會立刻招致非議,有人會認為專家過於「較真」,有人也會批判專家是在曲解西方文化。然而,爭議過萬聖節等西方節日的價值,已經持續了多年。
  • 中國孩子沉迷的「萬聖節」,追捧的背後,是下一代人的文化迷茫!
    近年來,文化自信的呼應越來越強烈。但是就在這樣的呼喚下,仍然抵擋不了外來文化的強勢進攻。前段時間被大多年輕人熱切追捧的「萬聖節」,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大家對這個外來「鬼節」追捧的程度,要遠遠的超過我們「本土」的傳統的「鬼節」——中元節。既然如此,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這些外來的節日為什麼能夠在國內大行其道,而相比之下,國內的節日卻被人淡然視之。1.
  • 當家長批判培訓機構過萬聖節時,他們在批判什麼
    理解那種爭議中所包含的傳統情感和文化守成意識,但在我看來,「培訓機構不該過萬聖節」相關批判中存在三大邏輯問題,不吐不快。問題一在於主體「培訓機構」。該家長在視頻和後續採訪中表示,培訓機構應當宣揚主流價值和愛國精神,倡導西方節日不利於孩子成長。
  • 萬聖節來襲,中國民間傳統「鬼節」是西方的萬聖節嗎?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西方歷史文化逐漸與中國交融,各種傳統文化和節日也逐步被國人接受。比如聖誕節、復活節、愚人節、情人節等等。萬聖節是西方傳統節日,準確時間應該是每年的11月1日,但是在節日的前一夜是最熱鬧時刻,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孩子們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遊街或者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禮物。據說,這一刻,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人群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
  • 中元節已過,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是不是太簡單粗暴了?
    回頭看看,我們會發現,我們對待傳統節日的態度並不友善,甚至帶有一種惡意。或許我們應該想想,中元節以後是否會被禁止?不論是採用中國傳統祭祀時的家庭焚燒祭品、燃放鞭炮,還是採用西方宗教祈禱後的墓地獻花,如果我們想去評價什麼是「迷信」和「不文明」的話,都是不恰當的。在中國,宣傳西方祭祀模式,我們會善意地說這是對自己文化的不負責任。但如果是在西方宣傳中國祭祀模式,我想這兩年我們已經看到了西方國家對自己文化保護的力度。
  • 萬聖節是個什麼東東?過好自己的節日不香嗎?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萬聖節是個什麼東東?過好自己的節日不香嗎? 上周打開手機,看看日曆,發現在10月31日標註的是萬聖夜,11月1日是萬聖節。 今上午在家看了一個視頻:家長反對培訓機構帶孩子過萬聖節。 家長是這麼說的 你們打著我愛祖國的橫幅,大家都去點讚。
  • 中國人到底要不要過萬聖節?是崇洋媚外?還是堅持傳統節日?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 萬聖節快到了,除了給孩子角色裝扮,萬聖節的這些文化你知道麼?
    南瓜、蝙蝠、鬼怪……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萬聖節標配,但是萬聖節絕對不僅僅是「裝神弄鬼」和「搗蛋」那麼簡單,我們一起來了解下這個熱鬧中帶著詭異的節日背後的文化元素吧。萬聖節的元素萬聖節的主題大家都知道是鬼怪,黑色和橙色就是萬聖節的傳統顏色,所以我們經常在商場看到這兩種顏色的節日裝飾品。提到萬聖節,不得不說的就是南瓜燈, 人們買回南瓜,掏空之後雕刻上猙獰的面容,放在門口嚇走往來的「鬼怪」。
  • 萬聖節蛋糕出爐了,不給糖就搗蛋,準備好接招了嗎?
    隨著文化交流的影響,西方的外來文化慢慢傳入中國,在中國,很多西方的節日反而越來越受歡迎,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沒有那麼熱鬧,大家知道還有多久是萬聖節嗎?如今,在中國,萬聖節這天搞得越來越新奇白怪,在11月1日前一天晚上女生都開始化萬聖節的妝容,還跑到挨家挨戶去敲門要糖果,不然就搗蛋,相信大家也聽說過很多很多這樣的事情,在萬聖節這一天最常見的就是南瓜頭盔,這是大家對於萬聖節的第一印象,那麼現在出現了很多很多的萬聖節蛋糕,大家想知道嗎?一起來看看吧!
  • 扶日說萬聖節的文化 | 萬聖節期間,為什麼總也少不了橙色與黑色?
    今天是萬聖節前夜,一個來自西方的節日。 每年這個日子前後,我們常能看到,在許多店面中,都會裝飾著南瓜、鬼怪等道具,各種充滿著詭譎色彩的娛樂活動,也會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因為,就像七夕節、聖誕節那樣,萬聖節也擁有很多商業賣點。
  • 萬聖節要吃的傳統食物,你知道萬聖節吃什麼嗎?
    萬聖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的10月31日,在這一天裡西方人民會祭祀亡靈祈求平安。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一些西方的節日在我們國家也漸漸地流行起來,比如聖誕節和現在萬聖節。雖然咱們不用像他們一樣祭祀亡靈,但是美食是沒有國界的,咱們可以看看西方人,在萬聖節這一天都會吃些什麼?
  • 國學幼兒園準備萬聖節活動,全體家長:不參加!
    原來他們班級策劃了一場「小精靈萬聖節化妝舞會」的親子活動,已經提前宣傳了一周,也動員小朋友給家長講解了活動流程。然而截止目前,仍然沒有家長願意報名參加。更有幾個家長在班級群裡直言不諱:我們給孩子選擇國學幼兒園,是為了讓他們學習傳統文化,培養家國情懷,不是去給洋人過宗教節日的!
  • 萬聖節的「有意思」值得借鑑
    西方人的萬聖節馬上就要到來。早在半個多月前,幼兒園的老師就給我們這些家長布置了任務:策劃萬聖節活動方案、給孩子製作或者購買萬聖節服裝和道具、與孩子一起參加萬聖節活動且表演節目……如此堂而皇之、隆而重之地過西方「鬼節」,讓人有些訝異,畢竟何曾見過我們的傳統節日在幼兒園受到如此重視?  這樣的現象已較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