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由新華網與莫幹山研究院共同發起的「推動與完善都市圈建設高端對話——數字經濟時代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與發展」順利舉辦。中國區域科學協會理事長,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研究員就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經濟發展等問題發表了一系列見解。
「大灣區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經濟要素聚集的區域概念。」肖金成表示。「因為世界有三大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均是經濟要素高度聚集在世界有極大影響力的地方,粵港澳大灣區應和世界三大灣區對標,未來要在這一空間範圍內進一步聚集經濟要素,實現產業結構升級,並讓其空間布局更優化,在國際上經濟地位更高,影響力更大,競爭力更強。」
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主體形態,是支撐全國經濟增長、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參與國際競爭合作的重要平臺。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那麼,對於粵港澳大灣區來說,應如何建立現代化都市圈?
肖金成表示,由於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規模大,首位度高,實力雄厚,要素往往向核心城市聚集。但首位度不能過高,不搞一市獨大,才能使空間布局合理化,而空間布局合理化有賴於產業結構合理化,首先要實現產業結構升級。
「聚集是必然的,因為無論是企業和個人都想到大都市去,大都市的公共服務好,基礎設施好,收入比較高。但給城市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消費成本提高,交通擁堵,有時環境也不太好。」肖金成說道。
他建議,通過規劃一體化、交通一體化、市場一體化、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向周邊城市疏解核心城市的部分功能。一是將軌道交通修到周邊城市,讓地鐵、城際鐵路等向外延伸;二是醫療、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務一體化,推動企業和人口到周邊城市去,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周邊城市轉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空間格局。把核心城市的部分功能疏解到周邊,產業鏈條延伸到周邊,使整個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建設現代化農村和特色小鎮,生活在城市附近的農民可以將生產的產品就近銷售,農民收入的提高可以切實改善農民的生活。核心城市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科技研發、附加值高的產業。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形成有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離不開政府和市場的合力。在肖金成看來,政府應當起引領、規劃、服務的作用。而市場應當以企業為主體,加大創新投入,發展產業,開拓市場;讓人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體現自身的價值,社會各界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共同促進區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