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2020-12-12 人民網傳媒

內容摘要:號外是報社報導突發新聞或有重大歷史意義事件的新聞紙。歷史上,報紙號外是報紙記錄、解讀重大歷史事件和突發事件的最快方式,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的時效性已經遠不及微博等新媒體,報紙號外的形態也隨著受眾需求和媒介技術的發展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但是,報紙號外作為重大突發事件記錄者、見證者的作用並沒有改變。本文以「四川蘆山4·20地震」後發行的報紙號外為例,探討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形態的嬗變以及它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的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 重大突發事件 報紙號外

號外是報社臨時出版的單張,是報紙在固定的出版期編號發行之外,用於急需刊布的特別重大的最新消息。由於這種單張報紙不列入原有的編號,所以稱之為號外。號外作為報社報導突發新聞或有重大歷史意義事件的新聞紙,它具有記錄重大史實、披露突發事件、反映社會熱點等特徵。報紙號外刊登的內容必須是重要新聞和特殊事件,時間應在兩期之間臨時出版且無編號。[1] 歷史上,每當有重大事件,我國的報紙基本上都要出號外,例如「張勳復闢」、「抗日戰爭勝利」以及「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等重大事件都發行過號外。進入21世紀後,特別是新媒體興起後,我國的紙媒競爭逐漸走向白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每當有重大事件發生後多數紙媒便紛紛發行號外,如「北京申奧成功」、「5·12汶川地震」、「上海世博會」等重大事件的號外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掀起了報紙發行號外的熱潮。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報紙號外

隨著網絡等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傳統媒體的發展空間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形成了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相互競爭與共存的傳播格局。在新媒體環境下報紙有自己的優勢,並不會在可預見的範圍內消亡,在重大突發事件後發行報紙號外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在新媒體環境下發行出版報紙號外首先是由報紙媒介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報紙具有信息發布形式不夠靈活、時效性不強、信息承載量少等缺陷,為了彌補自身的缺陷,增強報紙媒體在媒體間的競爭力,遇到重大突發事件時,在其他傳統媒體和新興網絡媒體的壓力下,報紙發行號外就顯得非常必要。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在四川省蘆山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後,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都爭先報導,報紙媒體除了在微博上直播災區的情況外,當天下午15:00點,《重慶晚報》和《都市快報》聯合推出蘆山地震號外,隨後《泰山晚報》、《重慶晨報》、《重慶時報》、《重慶商報》等也推出了號外。雖然在時效上無法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相比,但是報紙號外能夠在收看電視和收聽廣播不方便、網絡不暢通的情況下及時送到市民手中,最大限度地傳播地震消息,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在新媒體環境下無論是從克服報紙自身出版周期的弊端來講,還是從充分履行其所擔負的社會責任來看,報紙出版號外都是必要的。

其次,新媒體環境下發行報紙號外也與新媒體本身的缺陷有直接的關係。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已經進入新媒體時代。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報導模式發生了重大改變,信息發布平臺和信息接受終端也逐漸多樣化。每當有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人們更加傾向於從微博等新媒體獲得最新信息,報紙號外的時效性已遠不及新興媒體,但是新媒體也有自己的缺陷,人們在新媒體上獲得的信息多為碎片化時間內獲得的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對突發事件的整體進行全面系統地了解和認知。還有就是重大突發事件發生後,經常會有謠言肆機出現,人們在網上上獲取信息的真實度難以保證,所以必須有具有強大公信力的傳統報紙發布更加權威的信息,減少謠言的傳播。

二、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形態的嬗變

(一)、發揮紙媒的傳統優勢,注重內容廣度和深度的開發

歷史上,報紙號外是報紙記錄、解讀重大歷史事件和突發事件的最快方式,更加注重消息的時效性,並把聚焦的重點放在事件本身上。新媒體環境下,報紙號外所發揮的作用已不僅僅是關注重大突發新聞事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善於發揮紙媒的傳統優勢,注重拓展消息的外延與內涵,通過號外這樣的傳播形態來探索新聞信息與其他因素在橫向與縱向上的聯繫,或從多個角度解讀、報導新聞事件以求挖掘出投射在新聞事件背後的深層次的社會意義和影響,進而增加新聞的人文價值。例如,「蘆山4·20地震」後《重慶晚報》、《都市熱報》聯合推出號外,共有「蘆山挺住」、「動態」、「重慶」、「相關」四個版面,內容涉及面廣,主要包括現場救援情況、地震發生瞬間情況、震後民眾被困情況、震後逃生技巧等多角度、多層次地報導主體新聞,力求傳遞全方位的消息。

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往往以碎片的話的形式接受信息,並不能對事件整體有系統地了解和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度報導顯得尤為重要。報紙號外利用紙煤的傳統優勢,不僅滿足了人們了解主體新聞本身,而且還了解與主體新聞相關的各種背景,還對重大新聞進行解釋、分析、評論,大大拓展了報導的深度。例如:《重慶商報》推出的號外「震慟」,其內容不僅有介紹地震本身的情況,還與5年前的汶川地震進行對比起來分析,以及對地震後出現的感動場面和人物進行了描述……,在理性的深度上豐富了主體新聞,滿足了受眾的深層需求。

(二)版面排版圖文並茂,逐漸走進「讀圖時代」

以前,報紙號外多用文字來記錄重大突發事件,排版單一,視覺效果不佳,可讀性行不強。在新媒體時代下,報紙號外更加注重版面的設計與美化,多以生動形象的的新聞圖片或示意圖來再現或描述事件,力求達到圖文並茂的視覺效果,圖片因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能夠吸讀者眼球,從而能更有效地吸引受眾的注意力。「蘆山4·20地震」後報紙號外圖片數量多、篇幅大,大小搭配得當,小而有致,大而有法,圖片和文字能有機地結合,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如《泰山晚報》、《重慶晨報》等報紙號外關於救援現場、傷員救治等圖片排版合理、參差感強,還通過示意圖直觀形象地描述當地的地理情況和震源和震中等方面的信息,讓大家對此次地震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藉助新媒介技術,順勢打造電子號外

新媒體時代下傳播重大突發事件的消息,時效性顯得尤為重要,為了積極應對新媒體的挑戰,紙媒不僅發行紙質號外,還積極藉助新媒介技術發行電子號外,極大縮減了發行的中間環節,極大地改善了紙媒時效性差的現狀,大大豐富了號外的媒體出版形態,使得號外這個傳統的平面紙媒表現形式在網絡媒體時代有了新的空間。電子號外利用網絡的優勢,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的為受眾提供了關於突發事件的最新最全的消息。「北京奧運會」、「嫦娥飛天成功」等重大事件報導中,部分紙媒突破了「紙質」的限制,積極利用新媒體出版電子號外,通過超文本和超連結的形式提供更全更新的消息,根本上改變了號外的傳播方式和發行形態。

相關焦點

  • 人民網在應對重大突發事件中的戰略轉型
    [16] 2、新媒體環境下重大突發事件的網絡傳播     根據最新的《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如圖1):「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090萬人。網際網路普及率為42.1%,較2011年底提升3.8個百分點」。
  • 甬圖永豐館展出60幅報紙號外
    11月20日,人們在寧波圖書館永豐館參觀報紙號外展覽。(周建平 攝)歷史風雲看號外。報紙是歷史的見證者,報紙號外則是重大事件的記錄者。昨日(11月20日)起,「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號外報展」在寧波圖書館永豐館舉行,展出60幅《人民日報》《新華每日電訊》《中國航天報》等報紙號外。號外是定期出版的報刊在前一期已出版,後一期尚未出版的一段時間內,對發生的重大新聞和特殊事件,為迅速及時地向讀者報導而臨時編印的報刊。因不列入原有的編號,故名號外。
  • 新媒體衝擊下《報紙編輯學》教學革新與思考
    關鍵詞:《報紙編輯學》;大編輯;新媒體 一、新媒體環境下報紙的生存困境與調適 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給傳統的新聞業帶來挑戰,隨著電子計算機、智慧型手機及其它移動終端的廣泛使用,門戶網站、微博、微信等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報紙傳播的單向性和「時間差」的劣勢也越發凸顯。
  • [學子論文]微博在突發事件中對於新聞傳播機制的改變【2】
    在官方微博中,更新事件最新動態;而在出版的報紙或播出的節目中,則對事件進行深度剖析和還原;最後,在官方微博中對自身報導進行呈現;面對突發事件,媒體形成一個完整的報導鏈(見圖3),既保證在事件中發聲,又不會喪失自身媒體的觀點和特色。
  • 重大突發事件中網絡輿情引導的基本原則
    突發公共事件中輿情引導的基本原則是信息發布及時公開和輿情引導態度開明;對信息的全方位管轄、對輿情引導的區分化管理、對負面輿情處理的人性化管控,是突發公共事件中輿情引導方式方法的一種創新;打好「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牌」、下好「自媒體主動傳播棋」、用好「輿情法治懲戒大棒」,是突發公共事件中引導輿情形成良好傳播效果的有效手段。
  • 環保部:2015年突發環境事件330起 重大事件3起
    原標題:環保部:2015年突發環境事件330起 重大事件3起   據環保部網站消息,環保部今日向媒體通報了2015年突發環境事件基本情況。2015年,全國共發生突發環境事件330起,較2014年減少141起,其中重大事件3起,較大事件5起,一般事件322起。
  • [學子論文]新媒體環境下農業科技信息傳播的有效途徑分析
    青島農業大學欒濤在《新媒體在農業科技傳播中的作用》中提出利用計算機網絡新媒體進行農業科技信息的傳播是未來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劉建美從新媒體的特徵出發,研究新媒體對科技信息傳播的影響,並探討在新媒體影響下科技傳播的路徑及建設問題,以促進科學知識在新媒體環境下的有效傳播。以上研究更多從新媒體對農業科技傳播的服務體系、傳播模式、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了研究。
  •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子優秀論文評選」揭曉
    本次獲獎論文緊緊圍繞當前聞傳媒業改革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選題新穎,內容紮實,視野開闊,體現出我國高校新聞學子較高的理論素養和研究能力。趙爽10、論傳媒消費主義對公共性的瓦解   武漢大學   賈廣惠11、新語境下媒體突發事件報導輿論導向之研究
  • 對新媒體衝擊下文摘類報紙生存狀況的思考
    文萃報  範莉娜   在新媒體洶湧如潮的時代,傳統媒體特別是紙媒的生存空間一步步被擠壓和蠶食,「危機」與「創新」成為了所有報人們都無法避開的字眼。此背景下,處於紙媒下遊的文摘類報紙的發展同樣遭受了嚴重衝擊,但文摘類報紙本身具有獨特的存在價值及發展意義,仍然可以在激烈的新媒體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 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醫科院校教育引導工作研究
    摘 要:面對新冠疫情這樣一個重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科院校黨委宣傳部門憑藉自身專業優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抓住關鍵時間節點,以防控新冠疫情為契機,加強醫學生醫德教育,做好醫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厚植醫學生愛國情懷,不斷提升思政教育隊伍水平,多方面構築防疫宣傳渠道。
  • 傳播學十大核心理論 | 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
    來源:Remix 來源 | 木鐸新傳 考試將至,作為每年新聞傳播考研的重頭戲,十大傳播學理論的重要性自不必說,除了這些理論的基礎知識,他們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也是十分值得關注的。祝願天下新聞傳播學考研學子在考場上一切順利,未來是屬於你們,加油!
  • 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怎麼應對?中央早就說了
    每一項重大的突發事件,其實都是考驗各級幹部的時刻。其中的重要一項,是「輿情」。    輿情熱烈,說明廣大人民群眾對事件的關注度高。由此,輿論引導就成為重要的一項工作。這講究技術,也講究藝術。輿論引導得當與否,經常影響一地、一部門乃至全局的工作和形象。近年來,應對輿情不力、不當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 框架理論及其新媒體背景下的嬗變
    新媒體背景下框架理論的嬗變有了新媒體,一些被傳統新聞框架淡化或隱藏的信息得以傳播,人們接收信息的來源變得多樣化,能通過別的方式了解更多隱藏在聚光燈之後的信息。本文試圖通過這個角度,分析在新媒體環境下傳統新聞報導框架出現的消解和一定程度的重構。
  • 應對突發事件是組織力建設的重大課題
    在這次疫情防控中,組織力經受住了考驗和挑戰。新形勢新任務條件下,應對突發事件處於常態化、多發期,由此帶來的對組織力的考驗和挑戰也將經常化。應對突發事件、處理各種危機是現代治理的重要任務,也是組織力建設的重大課題,具有現實緊迫性。組織就是將物的構成部分組合成整體,是人與人或人與物之間資源配置的活動過程,是管理或治理的一大職能。
  • 全球化背景下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治理
    這一方面造成突發公共事件網絡輿情常常出現信息極化與變異,另一方面也為謠言、假新聞等不良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土壤。相比於真實信息,謠言的傳播速度往往更快、傳播範圍更廣。而公眾在突發公共事件情境下的焦慮心理,使其信息鑑別能力更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也更容易轉髮帶有情緒色彩的信息,從而導致輿情整體上呈現情緒化特點。此外,影響範圍越大的突發公共事件,其輿情更容易呈現全球化特點。
  • 面對突發事件:中國新媒體活躍度超傳統媒體
    面對突發事件:中國新媒體活躍度超傳統媒體  相比於五年前汶川地震時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以微信、微博等為主的新媒體在近期發生的松原地震中,已經演變成官民信息最快流動的平臺。但空間上的距離讓傳統報導速度輸給了微信、微博,在傳統媒體記者無法到達開展報導的時候,人們已經立即通過微博等獲知現場情況,不少人用微信來轉達平安,新媒體手段在短時間內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23日6時4分,在松原發生5.8級地震發生後,在長春讀書的大學生田甜第一時間給松原的家人朋友打電話,無法接通,這一刻讓她「頭腦發懵」。但當她逐一給親友發微信後,很快收到他們的回覆:「一切平安」。
  •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連鎖反應中媒體的輿論引導
    摘要: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的透明化與社交化發展,使公眾輿論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擴大,進而引發「新聞連鎖反應」,產生巨大影響。在「新聞連鎖反應」前、中、後各階段,媒體必須承擔起社會責任,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最大限度減輕輿論恐慌與社會動蕩。
  • 新媒體環境下報紙廣告特色分析——以2015年《南方周末》為例
    摘 要:《南方周末》作為中國一份深具特色的新聞周報,不僅以負責任而見解獨特的新聞報導為人稱讚,其報紙本身刊載的廣告也極具特色。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下,本文以2015年全年的《南方周末》作為研究對象,採用內容分析法,從廣告版面、廣告類型等方面對2015年《南方周末》全年刊載的廣告進行了研究。
  • 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怎麼應對?中央和習總書記早就說了
    重大突發事件輿情怎麼應對?其中提到,要加強突發事件的信息發布,負責處置的地方和部門是第一責任人,根據處置進展動態發布信息,回應社會關切;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2月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時也指出,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同時發表批評性報導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分享這兩篇文字中的精要部分,供大家學習。
  • 文摘類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亟待突破
    原標題:文摘類報紙在新媒體時代亟待突破 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文摘類報紙的發展遭受嚴重衝擊,其與都市報相比,在時效性、廣告傳播、資金收益、影響力等方面均處於弱勢地位。但文摘類報紙本身具有獨特的存在價值及發展意義,仍然可以在激烈的新媒體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