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無線耳機領域,蘋果的AirPods可謂是行業中最閃亮的明星產品了,但可穿戴設備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患,這不, 近日有消息稱一位鄭州的AirPods用戶,在佩戴蘋果AirPods撥打電話的時候,右邊耳機突然爆炸,而小唐本人也是當場被炸暈。ZmWednc
近日一位鄭州的AirPods用戶,在佩戴蘋果AirPods撥打電話的時候,右邊耳機突然爆炸,而用戶本人也是當場被炸暈。ZmWednc
ZmWednc
十分之後該用戶清醒過來,發現右邊臉和耳朵有腫脹的情況。經過治療之後,病情有所好轉,但是疼痛感依舊很明顯。根據醫院給出的診斷證明顯示為「右耳道前壁皮膚裂傷」,建議住院手術治療。ZmWednc
ZmWednc
從爆炸的耳機照片來看,耳機出現了明顯的裂口,但沒有燒焦發黑的痕跡。ZmWednc
隨後,該用戶也是求助了媒體進行維權。據稱,該AirPods耳機購買於二七萬達的一家蘋果經銷商店 ,花費了1276元。蘋果工作人員表示將採集設備進一步調查具體的爆炸原因,如果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將根據法律要求該店對消費者進行賠償。ZmWednc
值得一提的是,在事情曝光之後,有網友對爆炸一事提出了質疑。網友表示,爆炸裂開的地方並不是電池的部分,而是聽筒。感覺像是自己摔倒壓著耳機,造成了外力損壞。ZmWednc
此外,微博網友@手機正維修 也指出幾處疑點,首先事件發生在19日,但是醫院的檢測報告在21日,按常理說爆炸這麼嚴重19日就應該去醫院;第二,電子產品爆炸耳機塑料表面應該會發黃,而且爆裂位置應該是薄弱的底部,而不是頸部。ZmWednc
但是這僅僅是網友自己的推測。所以究竟是外力所致,還是AirPods本身的質量問題,一切都要等待蘋果官方的鑑定報告。ZmWednc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AirPods第一次出事兒了,AirPods已經發生了4起非常嚴重的事故了。ZmWednc
2018 年2月美國佛羅裡達一名男子在健身俱樂部運動時,佩戴在右耳上的AirPods耳機突然開始冒出濃煙。他立刻將耳機摘了下來放到了附近的椅子上,然後去尋求幫助。但當他回來之後,發現自己的耳機已經被"炸開",碎片散落在健身房的地上。ZmWednc
ZmWednc
2018 年 8 月,白俄羅斯一名女子的 AirPods 電池盒起火,將其牛仔褲燒破。ZmWednc
2018年聖誕節前幾天,來自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約西亞·詹森(Josiah Johnson),他在戴著新買的蘋果AirPods耳機看視頻,時耳機爆炸,造成臉部2度燒傷,下肢1度燒傷。ZmWednc
還有一起發生在國內,AirPods Pro剛發布,一個國內用戶立馬就下單購買了,還有正品行貨的發票和保修單,右側耳機還有雜音和紅色感嘆號,結果預約之後還沒來得及送修就爆炸了,這是全球AirPods Pro首次爆炸。ZmWednc
ZmWednc
第三方數據顯示,蘋果在2019年裡賣出了超過6000萬部 AirPods,拿下了全球真無線耳機市場超50%的份額,如此大的市場份額,即使是0.001%的產品質量問題也足以釀成大禍,尤其是無線耳機距離耳朵比較近,一旦爆炸造成的傷害也會更大一些。不止何時蘋果才能解決好這個問題。ZmWednc
過敏ZmWednc
我們先從最輕微的一樣說起——過敏。現在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續航時間越來越長,一些智能手環充一次電甚至可以用大半個月;而且出於健康監測、心率監測的原因,不少用戶都會長期佩戴智能手環,僅在充電時將其取下。ZmWednc
長時間佩戴不僅要求品牌在設計時採用更舒適、耐用的材質,也將過敏這一現象帶到了用戶面前:曾經的運動手環領導品牌Fitbit就遇到過手環過敏的問題。ZmWednc
最初,他們的運動手環金屬扣部分被檢測出含有金屬鎳,可能導致過敏現象。在調查中有超過一萬名用戶表示他們出現了過敏症狀,Fitbit只好對這款腕帶進行召回;但就在召回並更換手環材質後,Fitbit手環依然造成大量用戶的皮膚過敏現象,但與上次的金屬扣不同,這次過敏現象很可能是因為錶帶本身的材質原因。ZmWednc
在面臨多次產品召回後,Fitbit也只好允許用戶全額退款,並重新設計後續產品,避免過敏現象再次發生。ZmWednc
漏電ZmWednc
過敏可以通過更換產品用料來修復,但對於漏電來說,重新設計似乎是唯一的決絕辦法了。在智能穿戴設備採用無線充電方案之前,可穿戴設備,尤其是智能手錶,通常只有兩種充電方式:要麼設計一個數據線接口,要麼使用專門的充電觸點。而LG早起的智能手錶,就栽倒在充電觸點上。ZmWednc
在谷歌發布Android Wear智能手錶系統時,共有三個手機品牌發布了對應的智能手錶為谷歌保駕護航。其中有我們熟悉的Moto 360外,還有一款來自LG的智能手錶LG G Watch。與採用無線充電的Moto 360不同,LG G Watch採用了充電觸電的充電方式。ZmWednc
因為充電觸點直接暴露在智能手錶的背部,並與用戶手腕直接接觸,當用戶運動出汗時,這些觸點有可能會發生漏電現象。雖然LG嘗試通過軟體更新的方式改變充電觸點的激活策略,但金屬觸點在汗液的影響下依然會帶來電流通過的「酸爽」。ZmWednc
自燃ZmWednc
最後則是電池自燃、爆炸的問題:我們希望可穿戴設備儘可能的便攜,但也希望它們的待機時間儘可能得長。這對產品的電池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牌也只好壓縮產品部件的尺寸,為更大的電池留下空間。但這種越來越緊湊的設計也帶來了一定的安全隱患。ZmWednc
首先,越來越侷促的內部空間意味著品牌無法在電池周圍留出安全距離,在產品跌落受到衝擊時,電池受損的機率會更高。其次,越來越薄的外殼讓電池更容易受外界溫度影響,比如將AirPods放在電熱器附近時,AirPods內部溫度也將提升得更快,這些都提升了可穿戴設備自燃的機率。ZmWednc
更不用說進水與第三方配件所帶來的安全隱患了:我不少朋友都有把AirPods丟到洗衣機裡的經歷,而幾乎所有人將耳機取出後都會選擇繼續使用這副泡水AirPods,即使液體入侵有可能造成AirPods短路甚至自燃。至於第三方充電器、甚至是「第三方AirPods」背後的安全隱患,我們更是無從得知。ZmWednc
責編:Demi XiaZmWednc
(綜合整理自新浪科技、抖音、鳳凰科技、騰訊新聞、雷科技等報導)ZmWed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