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電閃之後,一個閃電劃破黑夜長空,十餘公裡外的渝中區解放碑,猶如一個漂亮的盆景,接受著來自天外的雷電……這張漂亮的照片被相機定格,拍完這張照片後,36歲的張坤琨手機微信上收到這樣一條簡訊:簡直不要命了,在打雷還要往山上跑。
看完微信,張坤琨得意地笑了笑,回復道,「老婆,沒得事,我好得很。」回復完這句話,淋得像落湯雞一樣的張坤琨,才帶著懷裡裹得像個粽子一樣的相機,一溜煙地鑽進了車裡。
36歲的張坤琨,喜歡拍照、更喜歡發現這座城市的美,前不久,一段長度為15秒、謝家灣立交多種交通在慢音樂中穿梭而過的視頻紅遍網絡後,張坤琨拍的重慶照片收穫了更多外地人的關注。
「從張坤琨這裡看到一個真實的重慶」、「重慶的美要從獨特的視覺才能發現」……一系列的讚美之詞湧來,他表示,自己只是一個喜歡重慶的人,發現這座城市的美,也是興趣所致。80後的視覺為何能夠得到廣大網友頻頻點讚?他的拍攝之路到底有何與眾不同之處?昨日(24日),風光攝影師張坤琨接受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採訪,講述了自己眼裡的重慶。
▲拍攝金色的山城,需要運氣、努力和技術,缺一不可
曾從事過多種職業
最終重拾兒時愛好
張坤琨出生那年,也就是1983年,父親買了一臺「紅梅 120」皮腔摺疊相機,用來記錄他的成長。因此,張坤琨的兒時照片比同齡孩子多得多。
在父親的影響下,張坤琨很早就接觸了攝影,家裡這臺相機成了他最重要的「玩具」。透過觀察孔,張坤琨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同樣的人、同樣的笑臉,快門按下來後,一切就定格在那一瞬間。
張坤琨說,當別的孩子玩泥巴的時候,他天天背個相機耍,那個時候有相機可是件值得得瑟的事。
「我就很喜歡拍照,拍各種我喜歡的東西。」熱愛拍照,也把張坤琨帶領上了藝術這條路,最終,他考上川美,畢業後從事了廣告設計與品牌營銷的工作。
影樓、房地產、醫療……張坤琨大學畢業後從事了各種職業,在與宣傳頻頻打交道的同時,張坤琨發現兒時對相機的那種感覺又回來了,於是他背著相機在城市裡記錄風景、人文,偶爾發到網上後,會收穫很多陌生網友的點讚,這一點讓他很是開心,因為他定格了這座城市最美的瞬間。
「以前的相機用的是膠捲,後來數碼化逐步取代傳統的膠捲,定格一種記憶,無論哪種記錄方式,都是不錯的選擇。」兒時的愛好,成為支撐張坤琨一輩子的夢想,從去年開始,35歲的他在而立之年後決定,做一位專業的城市風光攝影師。
電影勾起了好奇心
發現索道另一種美
身材瘦削的張坤琨和所有攝影師一樣,背著一個偌大的攝影包,他日常的生活就是穿梭在這個城市的大街小巷中。
今年的重慶,似乎更加眷顧這群以發現城市為美的人,沒有極度炎熱的夏天,但也缺少了光與影的交匯,偶爾太陽出來的時候,張坤琨就背著攝影包,每天跑去「打街」。
「打街」是攝影界的俗語,意思是拿著鏡頭在街上發現美的東西,拍照並記錄下來。
遇到張坤琨的時候,他剛好結束了彈子石老街的「打街」,準備在上新街坐索道前往新華路,索道穿梭在長江之上時,他總能想起《瘋狂的石頭》裡這幕場景:謝小盟從長江之上的索道轎廂裡扔了一個可樂罐,沒想到砸到了下方的車。
「這部電影出來後,我就去找那個可樂罐掉下去的地方。」起初,張坤琨也和絕大多數人一樣,覺得這應該是假設的場景,但經過實地的勘查他發現,這個掉落可樂罐的地方還真有,而且從這個地方仰望長江索道,遠比在長江索道上看下面,角度更令人驚奇。
「站在下面看索道,就像個小盒子一樣,過去又過來,特別有趣。」從那個時候開始,張坤琨閒暇的時候,就喜歡穿梭在能看見索道的大街小巷,「每一種角度都是一種詮釋,呈現給人們不同的美。」
張坤琨說,早些年,重慶展現出來的照片主要是以老一輩攝影家拍攝的兩江交匯處為主,涇渭分明的兩江交匯,實際上只是重慶最普通的自然風光之一,「我覺得,重慶應該有更多不同的照片來展現自己的美。」
▲張坤琨成為長江索道的常客(記者 王渝鳳 攝)
喜歡去洪崖洞拍照
因吊腳樓獨特之美
很多人認為,攝影師是一份喜新厭舊的職業,但張坤琨卻不這樣認為。
讀大學的時候,張坤琨就很喜歡去洪崖洞拍照,在這裡拍照,就是喜歡這種吊腳樓建築的獨特之美,「城市建設了,吊腳樓作為巴渝民居越來越少,洪崖洞特別讓人懷舊。」從對岸拍過去,洪崖洞景區就像被光芒附身一般,整個建築籠罩在流光溢彩之中。
張坤琨指著手機裡的幾張洪崖洞照片說:「你看,這張洪崖洞的照片,我當時拍的時候只是覺得建築錯落有致,把巴渝民居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張,你看一旁的光就像陽光一樣從下面打上來,給這棟建築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這一張,建築看上去金光閃閃的,很像舊時宮殿一般的感覺。」張坤琨註冊了微博等社交平臺,開始以視頻和照片的形式傳播這些圖片,並在全國引發了眾多網友的關注。
2017年開始,洪崖洞被稱作現實版「千與千尋」,作為攝影師的他才想起,這棟建築似乎和《千與千尋》裡的建築還真有異曲同工之處,自此以後,洪崖洞的名氣打響全國。
「網友的眼光真的很獨特,確實很像。」張坤琨感慨。
▲許多人認識洪崖洞,是從這張「燦若星辰」的照片開始的
爬上高樓大橋拍索道
拍出「一葉扁舟」之美
攝影師,似乎都還有一雙強健的腿。
長江索道旁邊有一棟被人調侃的大樓,一些地陪在接待外地遊客時常說:「這棟樓有24層,都沒電梯,全靠人步行。」
張坤琨也是從別人的嘴裡聽到了這棟樓——白象居,白象居依山而建,平街以上12層,平街以下12層,「第一次爬上去後我才發現,索道裡面拍不出最美的索道,只有遠觀的索道,才是最美的索道,我學會了不同的角度拍索道,甚至是兩棟樓之間窄窄的夾縫。」
於是,才有了網上各種各樣的索道圖片。
代表這座城市熱度的索道,穿梭在白象居的居民樓旁;像小火柴盒一樣的索道,穿梭過綠樹成蔭的城市上空;兩個開往對岸的索道轎廂剛好在鏡頭裡東水門斜拉索中通過,仿佛穿越時空隧道一般;漲水季節,索道從滾滾長江水之上通過……
不過,最讓網友喜歡的恰恰是幾張在晨霧中拍攝的長江索道,輕薄的霧還沒有散去,整個城市還沒有從睡夢中醒來,而早起的索道,早已工作在兩岸之間,頗有幾分一葉扁舟出沒風波裡的意境,讓人異常喜歡。
花兩年拍一組照片
為拍照摔跤是常事
俗話說得好:無限風光在險峰。
那些人山人海拍照的地方,只能成為旅遊打卡照片的瞬間記憶,真正值得銘記的照片,只有在最危險的地方,才能找得到。
南山上的一處拍照景點,是張坤琨和許多攝影師都喜歡去的,那裡不能通車,車開到最近的地方後,還要步行上山,可是當撥開叢叢荊棘之後,自己視野裡看到的城市,又是如此的驚豔和美麗。
「更有那些懸崖大石頭,需要爬上去,可能視覺才會無遮擋。」但一次次的爬,也讓他無數次地摔倒,膝蓋、手臂,新傷舊患,成就的是一張張讓人驚嘆的照片。
2017年7月5日,張坤琨的微博發了一組名為《綠韻重慶》的圖片,這組圖片一共9張,他拍攝花了兩年時間。畫面裡,綠色包裹中的輕軌、高架橋,像是流淌在山間的音符,構成了一幅幅山城獨有的絕妙風景。
「重慶的綠化很好,輕軌這種交通方式也是非常獨特的。」2015年,張坤琨開始籌劃拍一組被綠色掩映的交通。
這些看似簡單的一組照片,對季節和天氣的要求卻很高。不能在冬天和秋天拍,因為植被不夠茂盛,並且會有其他顏色的葉子。春天也不行,重慶黃葛樹開始落葉,並且,要等待通透的日子。
「就這一張圖,前前後後去了四次才拍下來,為了尋找機位,把佛圖關和鵝嶺都走遍了。所以真的是『尋山爬樓』,不過我依然覺得不夠完美,還可以更好。」張坤琨說。2016年8月,張坤琨從12 個角度拍攝的一組洪崖洞迷人美景,讓無數人被這種夢幻般的夜景徵服,閱讀量將近700萬,「這組照片拍攝只花了半個月時間,但是之前取點、等天氣,花了一年多。」
人物對話
要用雙腳丈量這座城市
城市的美要文化來支撐
作為一個城市風光攝影師,張坤琨關注的點開始從風景向人轉移。
「一個城市的風光美,吸引的只能是遊客,而如果文化足夠積澱得厚重,必然會吸引更多有層次的人關注。」張坤琨的內心,也在計劃著下一步拍攝的主題:奮鬥中的重慶人。
在他的抖音帳號上,拍攝了一組朝天門棒棒的照片,這些已經「罕見」的棒棒,扛著大包小包帶著兒女穿梭在這座城市,用他們的力氣和奮發向上的精神,書寫著自己美好的生活與未來。
拍人和拍景一樣不容易。
在攝影界有一種被人鄙視的拍攝行為叫「擺拍」,張坤琨說,真正鮮活的人物恰恰就是一瞬間的,這一瞬間的綻放可能需要數以萬倍的時間去守候,「但值當,因為特別真實。」
真實的生活、真實的重慶,張坤琨的相機行遍了重慶的茶館、市井之地、老物件,通過現實與時空的對話,成就了相片定格瞬間的經典與永存。
「如果有人問你,來重慶什麼地方最值得去,你會推薦哪裡?」記者問他。
「我希望他們用發現美的眼光來重慶,重慶真的值得他們來無數次。」張坤琨說,詩和遠方,都在我們自己的生活裡。
旁人說
長江索道拍得這麼美
城市風光攝影師有很大功勞
在長江索道黨群工作部的辦公電腦裡,存放了許多文件,一個被命名為「張坤琨拍攝」的文件夾裡,存放了張坤琨多年來拍攝的索道照片。近景、遠景、晴天、雨天……長江索道就像一個主角一般,在每個不同的場景裡扮演著屬於它的角色。
長江索道黨群工作部負責人丁鵬和張坤琨是朋友,也是通過拍攝索道而認識的,「暑假每天坐索道的人很多,好多人拿著張坤琨拍的圖片來問我們,這些圖片要在哪裡才能取景。」
而這些圖片,也確實起到了很好宣傳出去的作用,詮釋出立體的山城,也通過人在索道上、人在橋上等不同的角度,把這部譽為「長江上單曲播放31年」的長江索道,拍攝得淋漓盡致。
「也要感謝像張坤琨他們這樣的城市風光攝影師,他們為重慶的發展,確實盡心盡力。」丁鵬表示。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