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餘周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在網上購物了,網購不僅方便而且價格也相對優惠,就算是相同品牌,在網上購買的價格往往都會比線下更便宜,此外,像「雙十一」這樣的線上活動期間價格更是優惠,不段地吸引著消費者在線上購物。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也使實體店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馬雲在多年前就說過,未來會有一半的實體店「倒下」。而近年來,馬雲的這一席話似乎應驗了,倒下的不僅是一些中小型商家,就連昔日的一些巨頭也未能倖免。就連最得女性青睞的服裝行業也越來越難做,近年來,女裝行業頻頻出現「危機」。
比如我們熟悉的有著「中國版ZARA」、「國民第一女裝」之稱的國產品牌拉夏貝爾,如今也背負上了73億元的債務,甚至連總部大樓都被拿來出租,此外還有美特斯邦威,以及一些國際品牌瑪莎百貨、forever 21等,都是關店的關店,退出的退出。
最近,又一個女裝品牌也「倒下」了,它在中國的門店曾經一度超過3000家,長期以來,許多人卻都以為它是「中國品牌」,而這一品牌實際上是來自法國,它就是艾格。根據,2020年11月10日,上海破產法庭的推送的信息顯示,艾格品牌已經進入了破產程序,其資產也正在接受特殊處理。
而我們說到艾格這個女裝品牌,相信很多女性應該都並不陌生,特別是對於80、90年代的女性來說更是熟悉,它是不少女性青春時代的回憶,並且在很多大型商場裡,都有艾格的專賣店。此外,曾經的艾格還是售價上千元一件的大牌,是很多女性消費者眼中的大品牌。然而,現在的它卻在破產的道路上,衣服現在也只能以幾十元的「白菜價」賤賣,實在令人唏噓不已。
而艾格之所以被很多人認為是「國產」品牌,也是因為它進入中國市場已經有26年之久了。可以說,艾格已經深深紮根於中國市場了。艾格在中國市場發展這麼多年,已經積累了不少粉絲,可以說中國有很大一部分女性朋友都買過這一品牌。
據悉,艾格於1916年憑藉襪業起家,1994年,艾格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並於1995年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門店。在接下來的十年裡,艾格在中國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可以說在中國市場是「遍地開花」。在那個時候,艾格在很多女孩的心目中就是「高端」和「時尚」的代名詞,但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因此它也成為了所有女性的嚮往。
2011年,艾格在中國市場的收入高達2540萬歐元,相當於近2億元人民幣。2012年,艾格在中國的門店數量達到了3460家的峰值,要知道的是它在全世界也只有4000多家店。然而,盛極必衰,在2012年時,艾格的收入就突然下降到了150萬歐元,僅一年的時間就縮水了94%。2014年,艾格在中國市場的門店也開始下降到了3083家,到了2017年就降至了2442家,最後到了今年2020年全部關閉,在中國待了長達26年之久的艾格,終於還是落下了帷幕。
事實上,在艾格決定破產之前,也已經苦苦支撐了好幾年,自2012年以來,艾格的表現已經從繁榮走向衰落,2016年,艾格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已經下降到了12.3%。在那之後,為了減少損失,艾格就選擇了不斷關閉店鋪。然而,在如今看來,關店其實就是艾格在中國市場失敗的「前奏」。經過幾年的支撐,艾格在今年還是走上了破產的道路。一些業內人士也對艾格在中國市場「失敗」的原因給出了一些看法。
不少業內人士將艾格的失敗歸咎於擴張過快。據悉,艾格的擴張方式主要是以加盟店為主。門店數量的增加確實給艾格帶來了一定的利潤,但同時也為它的長遠發展埋下了隱患。艾格的服裝價格本來就不低,再加之門店出現大量庫存,使得艾格的業績增長壓力很大。
因此,為了消化庫存,艾格也開始降低了自己的品牌價格,開始打折銷售,但是仍然沒能挽回消費者的青睞,甚至還給人留下了一種「一直在打折」的印象。此外,行業競爭的加劇以及電商和新零售的衝擊也對艾格的業績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作為一個老品牌艾格缺乏創新,逐漸跟不上時代的潮流變化,最終自然而然也就被消費者所「拋棄」了。
在今年雙十一,各大服裝品牌都賣得如火如荼的時候,艾格的商品卻在網上以1折的特價甩賣,可以說是尤為悽涼。曾經一年從中國賺走2億,開店達到3000多家的服裝巨頭,現如今卻敗走中國,也著實令人唏噓。
本文由不凡智庫原創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