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學院 王石薇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所有課程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進一步提出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並就教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明確指導。師德是教師素養中的核心要素,教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突出師德養成教育。要整合教育資源,挖掘師德元素;要明確育人目標,優化顯性課程結構;要變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面發展;要豐富教學手段,線上線下相融合;要遴選優秀師資,促進育人實效;要尊重學生主體,變他律為自律;要構建考核評價機制,激勵師生積極參與,著力解決好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整合教育資源,挖掘師德元素。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從教材中提鍊師德素材,在課程教學中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從中外教育史中選擇和確定素材,從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汲取營養,講好古今教育家的教育故事,用優秀的教育家精神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繼承優秀傳統師德,激發學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職業理想。重視先進人物的選樹和宣傳,充分發揮先進人物的示範作用,結合知名人物和熱點事件,從先進典型和身邊榜樣中汲取師德力量。講述戰鬥在教學一線的「四有」好老師的先進事跡,闡釋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職業操守和崇高師德,為學生樹立學習和模仿的「標杆」。
明確育人目標,優化顯性課程結構。根據師德養成的規律和內在邏輯,尊重學生師德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結合不同學科專業師範生培養特點,科學設計師德發展各階段教育目標,分類設計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模塊化課程,構建多樣化的顯性課程結構。通過必修的基礎性通識性課程,幫助學生明確立德樹人的基本遵循和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設置體驗性實踐性課程,讓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種下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的種子。
變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面發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案例教學、體驗教學等方法,變教師主導的課堂為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促進學生師德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全面發展。運用案例教學法,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真實生動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思考、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培育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師德意識,激發學生的師德情感。採用體驗教學法,通過模擬再現真實的教育情境,啟發學生在仿真的角色體驗和踐行中感悟師德情感、習得師德意志、養成師德行為。
豐富教學手段,線上線下相融合。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合理分配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學時結構。製作面向師範生群體的師德知識小視頻並上線慕課等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和新媒體平臺,形成系統化的線上教學資源,普及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等師德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四有」好老師的標準、掌握師德的核心要義、系統地建構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師德觀。線下教學要結合學生線上學習的實際情況,針對線上教學內容進行反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師範生群體特點,開展研討式教學和個性化指導。
遴選優秀師資,提升育人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應該懂得既尊重學生,使學生充滿自信、昂首挺胸,又通過尊重學生的言傳身教教育學生尊重他人。」師德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協同合作,「言傳身教」是師德養成教育中最關鍵的隱性教育元素。選拔具有優秀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職業魅力的專業教師和中小學教學名師,引導他們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激勵他們樹牢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深度融入師德元素,充分發揮專業課堂主渠道功能,通過「言傳身教」促進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學類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尊重學生主體,他律轉變為自律。皮亞傑認為道德自律是個體理解道德規則的真正意義並且出於義務而自覺遵行規則,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定性的辯證統一。師德養成不能靠「灌輸」,也不能靠「管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理性認同的基礎上自主建構和自覺遵守師德規範,將「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創造性地內化為自身素養。
構建考核評價機制,激勵師生積極參與。根據師德養成教育的階段性目標,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維度建立教師考核制度,明確考核的指標、具體內容和方法,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評優評先和職稱評審的依據,檢驗教師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激勵教師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引導教師思考和改進育人方式。根據師德養成階段性發展規律,制定學生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師德養成過程性評價機制。指導學生根據師德養成教育目標進行自我反思,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認識,規劃自我成長路徑。輔導員從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專業教師根據課程進度安排和學生學習反饋,及時考察學生師德養成的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師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