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項舉措」彰顯教育學專業「課程思政」元素

2020-12-15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文理學院 王石薇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所有課程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進一步提出要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並就教育學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提出明確指導。師德是教師素養中的核心要素,教育學類專業課程要在課程教學中突出師德養成教育。要整合教育資源,挖掘師德元素;要明確育人目標,優化顯性課程結構;要變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面發展;要豐富教學手段,線上線下相融合;要遴選優秀師資,促進育人實效;要尊重學生主體,變他律為自律;要構建考核評價機制,激勵師生積極參與,著力解決好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整合教育資源,挖掘師德元素。充分利用課程資源,從教材中提鍊師德素材,在課程教學中加強師德師風教育。從中外教育史中選擇和確定素材,從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汲取營養,講好古今教育家的教育故事,用優秀的教育家精神感染學生,引導學生繼承優秀傳統師德,激發學生的教師職業認同感,引導學生樹立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職業理想。重視先進人物的選樹和宣傳,充分發揮先進人物的示範作用,結合知名人物和熱點事件,從先進典型和身邊榜樣中汲取師德力量。講述戰鬥在教學一線的「四有」好老師的先進事跡,闡釋新時代「四有」好老師的職業操守和崇高師德,為學生樹立學習和模仿的「標杆」。

  明確育人目標,優化顯性課程結構。根據師德養成的規律和內在邏輯,尊重學生師德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結合不同學科專業師範生培養特點,科學設計師德發展各階段教育目標,分類設計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綜合實踐課程等模塊化課程,構建多樣化的顯性課程結構。通過必修的基礎性通識性課程,幫助學生明確立德樹人的基本遵循和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道德素養;設置體驗性實踐性課程,讓學生在體驗和實踐中種下教師職業道德和職業理想的種子。

  變革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知情意行全面發展。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綜合運用案例教學、體驗教學等方法,變教師主導的課堂為學生主動參與的課堂,促進學生師德認知、情感、意志、行為全面發展。運用案例教學法,以故事的方式呈現真實生動的教育情境和教育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案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主思考、合作學習和探究性學習,培育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師德意識,激發學生的師德情感。採用體驗教學法,通過模擬再現真實的教育情境,啟發學生在仿真的角色體驗和踐行中感悟師德情感、習得師德意志、養成師德行為。

  豐富教學手段,線上線下相融合。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特點,合理分配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的學時結構。製作面向師範生群體的師德知識小視頻並上線慕課等教學平臺,充分利用線上教學平臺和新媒體平臺,形成系統化的線上教學資源,普及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理想等師德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四有」好老師的標準、掌握師德的核心要義、系統地建構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師德觀。線下教學要結合學生線上學習的實際情況,針對線上教學內容進行反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師範生群體特點,開展研討式教學和個性化指導。

  遴選優秀師資,提升育人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好老師應該懂得既尊重學生,使學生充滿自信、昂首挺胸,又通過尊重學生的言傳身教教育學生尊重他人。」師德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是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協同合作,「言傳身教」是師德養成教育中最關鍵的隱性教育元素。選拔具有優秀人格魅力、學識魅力和職業魅力的專業教師和中小學教學名師,引導他們與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激勵他們樹牢課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深度融入師德元素,充分發揮專業課堂主渠道功能,通過「言傳身教」促進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深度融合,提高教育學類課程思政育人實效。

  尊重學生主體,他律轉變為自律。皮亞傑認為道德自律是個體理解道德規則的真正意義並且出於義務而自覺遵行規則,是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定性的辯證統一。師德養成不能靠「灌輸」,也不能靠「管束」,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充分理解、理性認同的基礎上自主建構和自覺遵守師德規範,將「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創造性地內化為自身素養。

  構建考核評價機制,激勵師生積極參與。根據師德養成教育的階段性目標,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大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維度建立教師考核制度,明確考核的指標、具體內容和方法,將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評優評先和職稱評審的依據,檢驗教師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激勵教師充分認識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引導教師思考和改進育人方式。根據師德養成階段性發展規律,制定學生自評與他評相結合的師德養成過程性評價機制。指導學生根據師德養成教育目標進行自我反思,引導學生加強自我認識,規劃自我成長路徑。輔導員從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況對學生進行評價。專業教師根據課程進度安排和學生學習反饋,及時考察學生師德養成的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師德觀。


相關焦點

  • 課程思政要實現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
    與會學者圍繞「課程思政的『道』與『器』」「以課程思政促進人才培養能力全面提升」「人文社會科學學科課程思政的方法論」「高校理工科課程的課程思政原則與教學策略」等話題進行了研討,並就高校課程育人的相關經驗進行了交流。北京聯合大學黨委書記韓憲洲教授指出,課程思政的難點在於所有課堂都有育人功能,要讓全部課程都成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應該把根本性舉措、全方位行動、持續性推進三者相結合。
  •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
    近年來,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深入發掘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形成「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打造以課程思政為引領的應用型工科人才培養特色,解決了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問題,滿足了社會對應用型工科人才的需求。
  • 深挖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
    ——江西工程學院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8月31日是新學期學生正式上課的第一天,為了學習貫徹《教育部關於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教高[2020]3號)和《關於印發<江西工程學院聽課制度>的通知》(江工政字[2020]82號)文件精神,更好地了解學生課堂學習和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確保新學期學校教學工作有序開展
  • 課程思政建設要著眼於彰顯辦學特色
    原標題:課程思政建設要著眼於彰顯辦學特色 【教育透視】 每一所大學都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漸形成區別於其他學校的優良傳統、風格和顯著特徵,這一辦學特色是屬於一所學校的內在精神氣質和鮮明特質。這對於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有著積極影響。
  • 挖掘專業課程育人元素 黑龍江推動高校物理課程思政建設
    黑龍江省聚焦「物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依託高等教育學會物理專業委員會,以《大學物理》課程思政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協同作用,有效帶動和推進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和原子物理等物理專業課程思政建設。 強化頂層設計,挖掘思政元素。
  • 論高校「課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實踐誤區及教育評估
    [關鍵詞] 課程思政;思政元素;實踐誤區;育人成效;教育評估 近年來,各高校圍繞「課程思政」在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系統工程中的作用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和實踐,取得了有益的經驗。但是,縱觀各高校的諸多舉措,可以發現,「課程思政」建設存在兩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缺乏準確認識,由此導致其實踐偏離了應有的軌道。
  • 深挖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江西工程學院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怎樣將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與專業內容相結合,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人工智慧學院黃衛星老師在講授《工程力學》課程時,將愛國情懷貫穿到課堂教學全過程。激勵同學們學好工程力學這門基礎學科,培養學生對專業及行業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專業信心,讓學生能夠自主地投入到課程的學習當中,從而早日實現科技報國的大志。
  • 安徽工業大學:挖掘研究生「課程思政」育人元素 構建立德樹人新格局
    因此,理工科課程通過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對研究生育人有著積極作用。」日前,在安徽工業大學首批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驗收評審會上,該校計算機科學宇技術學院李雪老師談起講授必修課「算法設計與分析」感觸頗深。前不久,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引領於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安徽工業大學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綱要》精神,紮實推進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打造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效應,使得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形成同心同向的育人格局。
  • 推進專業思政與課程思政耦合育人:認識、策略與著力點
    (2)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重點不清晰,教學體系不完善,思政元素挖掘不到位。許多專業課教師知道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但不知道課程思政的目標重點在哪裡,心有餘而力不足,找不到課程思政建設的主線和抓手,不知道如何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
  •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
    深入梳理專業課教學內容,結合文史哲類、經管法類、教育學類、理工類、農學類、醫學類、藝術類等不同學科專業的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正如湖南大學副校長李樹濤所言,「每一門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但這些思政資源不是直接顯露在課程內容之中,而是蘊含在各個知識點的背後,隱含在科學理論的深處,需要教師主動去發掘、加工和利用。」四個統一:讓思政元素從專業課程中自然長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要堅持「四個相統一」。
  • 大連海事大學:讓思政元素在理工類課程中「入情」「入味」
    反過來講,如果一個國家的國民自由散漫,對疫情不重視、不配合國家防疫舉措,那就無法形成萬眾一心的合力。」不久前,大連海事大學教師蘇玉龍在《輪機概論》網絡直播課堂上講授船舶柴油機知識時,圍繞疫情,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這個比喻生動,能記一輩子」「團結就是力量,機器系統和人類社會都一樣」……學生們在彈幕中熱烈回應。《輪機概論》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課程,學起來容易枯燥。
  • 淮南師範學院課程思政落地有聲
    近日,淮南師範學院法學院教師項婷婷將自己的《刑法總論》課中融入了大量思政元素,讓學生收穫加倍、大呼過癮。「如鹽入味,印象深刻,過癮解渴。」2020級法學專業的唐超說:「老師們在專業課上告訴我們怎樣運用所學為社會作貢獻,我深感新時代青年學子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我一定好好學習,用實際行動長才幹、作貢獻。」
  • 計算機學院「課程思政」示範課思政元素選編評審會召開
    12月8日,計算機學院「課程思政」示範課思政元素選編評審會在渾南校區信息學館B318室舉行。會議邀請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兼黨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丁義浩作為院外評委參加,學院黨委書記王克君、副院長鮑玉斌、付衝、馬國強、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畢遠國、「課程思政」校級標杆課程主講教師於亞新擔任評委。
  • 課程思政 | 理工學科: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相得益彰,育人成效與課程...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政會後,復旦大學立即啟動課程思政建設工作進程,目前已構築起以思政課程為核心,以中國系列課程、綜合素養課程、哲學社會科學課程為支撐,以專業課程為輻射的課程體系,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圈層效應」。目前學校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已覆蓋所有院系,示範專業已覆蓋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院系,並向理工科院系持續延伸。
  • 讓「三個抓住」成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鎖鑰
    一、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需要精準把握方法與手段的區別與聯繫  從哲學上來說,方法是人類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應遵循的某種方式、途徑與程序的總和,而手段則是技巧或舉措。課程思政既不是思政課,也不是在課程中簡單地尋找思政元素,而是一種課程觀。
  • 課程思政案例分享(八)| 《儀器分析》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儀器分析》是應用化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如何在本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使學生在接受專業課知識教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探討的重要內容。期望通過本課程的教學,提高學生對事物科學認知的綜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樹立科研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專業課中該如何引入思政的元素,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本課題組成員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們擬結合本課程的特點,在對學生進行系統教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科學認識論、辯證統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等本領,提高學生對事物認知的綜合分析水平和能力,樹立科研報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 將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教學,華東政法大學成立課程思政研究中心
    如今的思政課一堂課下來,不少大學生會感慨「沒想到課堂如此有趣」。如何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將思政元素融入各專業課教學,成為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頭戲。12月2日,華東政法大學課程思政研究中心成立,這是學校深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 中南大學自動化類專業全面實施課程思政教學模式
    中南大學在全國率先開啟了自動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全體專業課教師參與到課程思政模式下的教學工作中來,將課程思政全過程融入課堂教學,將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貫穿於學科體系,專業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之中,實現了課程思政全覆蓋。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王一軍就學院自動化類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建設過程以及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做了簡要介紹。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
    教育部黨組高度重視,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作出一系列工作安排,在學科專業、一流本科、教師培訓、教學評估等工作中進行重點部署,指導研製出臺《綱要》。  印發實施《綱要》,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在高校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目標中,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
  • 上海大學舉行2020年度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成果展示暨結項答辯
    他說,上海大學課程思政工作起步早,起點高,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校已從上到下形成課程思政建設良好氛圍,顧老師和「大國方略」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已在課程思政平臺建設和學理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大成績。我們要齊心協力把課程思政工作推向深入,把立德樹人的課程思政工作與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緊密融匯,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