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蟻族」,是對「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典型概括,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主要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平均月收入低於2000元,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平均年齡集中在22―29歲之間,九成屬於「80後」。
他們是剛從大學校園走出的熱血青年,他們懷揣著理想擁抱社會。當夢想在現實中遭遇更多磨礪後,他們忽然明白,適應紛繁的社會遠比校園要艱難得多。多數處於經濟「斷奶」的他們不得不為生計而忙碌,由於經濟拮据,他們不得不選擇「蟻族」棲身。
「蟻族」困惑來自於錢
不到20平米,兩張單人床,一個衣櫃,兩個凳子,一張桌子。整個房子一共兩室,另一室住著房東一家,客廳和衛生間可以共用,這已是畢業不到一年的楊琦(化名)的第三個「家」,月租350元。「原來沒有桌子,是我們跟房東軟磨硬泡要來的,不然洗漱的東西實在放不開。」她說。
楊琦畢業於一所民辦高校,學的是市場營銷,現在從事保險推銷。合租人是她的老鄉兼同事。談起合租的原因她說:「主要是錢的問題,合租會減輕經濟壓力,弟弟還上學,畢業了不好意思再跟父母要錢。」
與人合租到底有多少難言之隱?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的高敏現在住的地方大概12平米,與同事合租一室,每月500元。她在一家私立中學任教,每月工資1700元左右,「工資不算多,還不能按時發,花費又大。從工作到現在還沒給家裡補貼過一分錢,反而從家裡拿了2000多元。」她說。對於現在的工作她並不滿意:壓力大,待遇沒有保證,「但是為人師,就要盡力做好」。她表示這也是在給自己充電。
像高敏這樣尚在「啃老」的「蟻族」不在少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就沒有穩定的收入,即使心裡不願意增加父母的負擔,也還是要向家裡尋求經濟援助。這樣的「蟻族」對房屋的要求更低、更現實。
在等待中留守
調查中,記者發現「蟻族」大多來自內蒙古的中小城市。回家,是「蟻族」們想而不能的事情。他們努力地留在呼市,不願回到鄉鎮,希望會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臺。
李家明來自和林,家裡有耕田還養著幾頭奶牛。兩年前大學專科畢業後他一直在呼市漂著,最難找工作的時候當過服務員,賣過保險。「不能回家,我學了3年,不想像父母那樣。盡力地找個穩定的工作,也許還會過著『蟻族』的生活,但是我得努力。」
採訪中,很多房屋中介表示,「蟻族」租房子最先看價格,市中心的房價貴,大多數人選擇團結小區,那裡的價格「蟻族」更易接受,而且不太偏,交通便利,而光明路、海西路一帶雖然比較遠,但房租便宜,也有很多「蟻族」。
由於地域等原因,呼市的「蟻族」雖然生活水平較低,但相對「京蟻」、「滬蟻」等「親族」生存狀況依然較好:雖然聚居,但是密度較小;房價比北京等大城市低,租房後用於生活的資金較多;居住地雖多距市中心較遠,但交通便捷,不是城市邊緣的村落;大體分散部分集中,尚未形成「蟻村」。(文/然然)
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