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蟻族」生存現狀 理想還被埋在土裡

2020-12-17 手機鳳凰網

「蟻族」,是對「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的典型概括,他們受過高等教育,主要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廣告營銷、餐飲服務等臨時性工作,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平均月收入低於2000元,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平均年齡集中在22―29歲之間,九成屬於「80後」。

他們是剛從大學校園走出的熱血青年,他們懷揣著理想擁抱社會。當夢想在現實中遭遇更多磨礪後,他們忽然明白,適應紛繁的社會遠比校園要艱難得多。多數處於經濟「斷奶」的他們不得不為生計而忙碌,由於經濟拮据,他們不得不選擇「蟻族」棲身。

「蟻族」困惑來自於錢

不到20平米,兩張單人床,一個衣櫃,兩個凳子,一張桌子。整個房子一共兩室,另一室住著房東一家,客廳和衛生間可以共用,這已是畢業不到一年的楊琦(化名)的第三個「家」,月租350元。「原來沒有桌子,是我們跟房東軟磨硬泡要來的,不然洗漱的東西實在放不開。」她說。

楊琦畢業於一所民辦高校,學的是市場營銷,現在從事保險推銷。合租人是她的老鄉兼同事。談起合租的原因她說:「主要是錢的問題,合租會減輕經濟壓力,弟弟還上學,畢業了不好意思再跟父母要錢。」

與人合租到底有多少難言之隱?畢業於內蒙古師範大學的高敏現在住的地方大概12平米,與同事合租一室,每月500元。她在一家私立中學任教,每月工資1700元左右,「工資不算多,還不能按時發,花費又大。從工作到現在還沒給家裡補貼過一分錢,反而從家裡拿了2000多元。」她說。對於現在的工作她並不滿意:壓力大,待遇沒有保證,「但是為人師,就要盡力做好」。她表示這也是在給自己充電。

像高敏這樣尚在「啃老」的「蟻族」不在少數,沒有固定的工作,就沒有穩定的收入,即使心裡不願意增加父母的負擔,也還是要向家裡尋求經濟援助。這樣的「蟻族」對房屋的要求更低、更現實。

在等待中留守

調查中,記者發現「蟻族」大多來自內蒙古的中小城市。回家,是「蟻族」們想而不能的事情。他們努力地留在呼市,不願回到鄉鎮,希望會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臺。

李家明來自和林,家裡有耕田還養著幾頭奶牛。兩年前大學專科畢業後他一直在呼市漂著,最難找工作的時候當過服務員,賣過保險。「不能回家,我學了3年,不想像父母那樣。盡力地找個穩定的工作,也許還會過著『蟻族』的生活,但是我得努力。」

採訪中,很多房屋中介表示,「蟻族」租房子最先看價格,市中心的房價貴,大多數人選擇團結小區,那裡的價格「蟻族」更易接受,而且不太偏,交通便利,而光明路、海西路一帶雖然比較遠,但房租便宜,也有很多「蟻族」。

由於地域等原因,呼市的「蟻族」雖然生活水平較低,但相對「京蟻」、「滬蟻」等「親族」生存狀況依然較好:雖然聚居,但是密度較小;房價比北京等大城市低,租房後用於生活的資金較多;居住地雖多距市中心較遠,但交通便捷,不是城市邊緣的村落;大體分散部分集中,尚未形成「蟻村」。(文/然然)

周磊

相關焦點

  • 「蟻族」心聲:理想+生存技能=成功
    「蟻族」心聲:理想+生存技能=成功網易教育訊 教育的初衷是讓每一位接受教育的人,具備謀取幸福生活的能力,這種能力應當與個人的教育投資成正比。他們承擔著生活的苦與悲,在無處安放的青春歲月裡堅韌頑強地成長,執著地追逐自己的理想。在通向幸福的路上,「蟻族」如何不斷成熟、不斷成長、不斷強大?不幸福 緣於得不到社會認可實踐經驗缺失,人才競爭日益激烈,自身耐挫能力差等等眾多因素鑄就了「蟻族」的生存狀態。調研顯示,高達75.3%的「蟻族」覺得自身「不幸福」,緣於得不到社會認可。
  • 對「蟻族」生存現狀的調查和思考
    電視劇《蝸居》的熱播,使得「房奴」「蟻族」等成了熱門名詞。雖然「蟻族」很熱,但是社會對其關注、了解程度還很不夠,而且針對「蟻族」這一特殊群體的學術研究很少。浙江工業大學「蟻族」暑期調研團隊在全國典型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展開「蟻族」調研。
  • 蟻族生存現狀調查:多為窮二代有家難回(組圖)
    」、名校精英和草根「蟻族」等多個層次,每個「80後」都應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奮鬥路上——『80後』生存現狀大調查」系列報導之③作為國家級課題《潛在危機:中國「大學畢業生低收入聚居群體」與社會穩定問題研究》的項目主持人,廉思帶領著課題組和深訪團隊花費兩年時間進行實地調查,撰寫了有關這一群體的報告,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 蟻族生存現狀調查:8成是窮二代有家難回(圖)
    「『天之驕子』的光環不再加諸他們頭上,他們比普通人有著更令人擔憂的現狀,年輕脆弱的心靈和無法釋懷的青春夢想。他們代表著我們這個社會不能忽視也不應忽視的群體,他們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無奈和彷徨。」 廉思說,《蟻族》揭示了「80後」最真實的生活和奮鬥狀態,也讓我們帶著全新的目光去認識「80後」的堅強與擔當。
  • 教授發布中國蟻族生存報告 蟻族研究生增加3倍多
    近日,蟻族問題的提出者、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廉思關於蟻族問題第二階段的研究成果——《蟻族Ⅱ——誰的時代》由中信出版社出版,並發布了最新研究成果「2010年中國蟻族生存報告」。  報告顯示,蟻族中研究生比例上升3倍多,從2009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7.2%。
  • 武漢「蟻族」生存狀況調查 取暖僅靠電熱毯
    根據「蟻族」分布的不同,人們把他們分別冠以京蟻(北京)、滬蟻(上海)、江蟻(武漢)、秦蟻(西安)、穗蟻(廣州)等稱呼。  本文探訪的,就是被稱為「江蟻」的外地在漢大學畢業生的故事。  「江蟻」之家取暖僅靠電熱毯  11月16日15時,武漢大雪紛飛,曾錦華的「家」裡冷得像座冰窖。
  • 揭露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地下室男女生活令人咋舌
    第2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3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4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5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6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11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12頁:揭都市蟻族悽苦現狀 第13
  • "蟻族"全國規模達百萬 生活之下生存為上
    北大博士後、青年學者廉思認為,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加深,以及我國勞動力市場結構、就業結構等一系列的調整,「蟻族」現象將長期存在,可能還有擴大的趨勢。   生活之下生存為上   「蟻族」多從事保險推銷、電子器材銷售和餐飲服務等低層次、臨時性的工作,絕大多數沒有「三險」和勞動合同,有的甚至處於失業半失業狀態,收入低且不穩定。
  • 《蟻族的奮鬥》開播 劉天佐演北漂蟻族現狀
    劉天佐(1 /2張) 日前,現代勵志電視劇《蟻族的奮鬥》在安徽衛視獨播劇場開播,該劇對「蟻族」人群工作和生活狀態的刻畫引起了不少觀眾的共鳴。曾飾演過《士兵突擊》中的老魏、並因《裸婚時代》中「冬瓜」一角而人氣大漲的演員劉天佐,在該劇中飾演「北漂蟻族」馮大寶,他在大城市中打雜、送快遞又當過保鏢的經歷,將時下蟻族的現狀演繹得恰如其分。作為80後低收入聚居群體,蟻族已成為時下極為普遍的族群。《蟻族的奮鬥》從深處挖掘此類族群在大城市中奮鬥的喜怒哀樂,著力刻畫為夢想打拼的艱苦歷程。
  • 關注「蟻族」住房現狀 大學畢業生:悲慘的聚居
    如今在北京一家媒體工作的小趙說,「因為房子裡沒有暖氣,和別人也不熟,屋裡很冷,心也很冷。」小趙去年畢業,11月份隻身到北京。11月中旬,北京開始集中供暖。但是小趙在昌平租的一個單間,月租200元,公共廁所、公共水房,沒有浴室,大約10平方米,最主要的是,沒有暖氣。  最近出版的《蟻族:大學畢業生聚居村實錄》裡有更多的「小趙」。
  • 蝸居的「蟻族」:「弱小的強者」詮釋「奮鬥」
    蟻族們的生活環境 (資料照片) 【編者按】隨著影視劇《蝸居》的不斷熱播,艱難奮鬥在繁華大都市裡的年輕人們在電視劇的虛構情節中無數次看到了自己的身影。面對高房價、難就業、愛情與生活的糾葛矛盾中,他們一次次被現實打到,卻又一次次「拍拍灰塵重新來過」,這不禁又讓我們想起了當下被稱之為「蟻族」的那些高校畢業、低收入、聚居的大學生們。不過,儘管他們高智、弱小、群居,在大都市逼仄的生存空間裡過著質量不高的生活,但是,懷揣著理想與夢想,堅定的信念使他們不輕言放棄,詮釋著年輕一代「奮鬥」的含義。
  • 走近蟻族:一群有旺盛生命力直面生活壓力的人
    通過針對「蟻族」的第二次大規模社會調查,他們獲得了有關該群體工作、學習、婚戀、業餘生活、社會公正感、生活滿意度、網絡行為、心理健康等方面大量的一手數據和實證資料。  廉思對記者說,在調研開始前,很多人不相信居然還有大學畢業生在北京過著這樣的生活。「有剛加入調查團隊的學生還問我,廉老師,這是不是真的?」  但這一切的確是真的。「生存之上、生活之下。」
  • 重慶蟻族紛紛曬經歷 網友稱擴招是蟻族重要成因
    本報訊 重慶蟻族該怎麼辦?本報昨日對重慶蟻族目前的生存狀況進行深度報導後,在網際網路上吸引了眾多網民點擊評論,不少曾經是蟻族一員的網友們也紛紛支招,用自己脫離蟻族生活的經歷,激勵現在的蟻族們堅持下來,創造美好的未來。
  • 蟻族:「誰的青春不是苦過來的」
    「蟻族」走上時代議程的前臺絕非偶然,這個「現象級」群體濃縮著當代社會眾多社會因素,如果存在一份「蟻族」的DNA化驗報告,那麼你很可能在結果中看到這樣一串詞彙: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窮二代」、高房價、理想與現實落差……然而,當我們走近他們時,卻發現這一群體有著十分旺盛的生命力,他們對現實的壓力發出了有力的質問,「誰的青春不是苦過來的」。他們相信,「我的未來不是夢」!
  • 南京「蟻族」生活現狀:男女混居 洗澡沒有避諱
    是否看到了理想的曙光?昨天,記者再度走近。一年的時間,讓「寧蟻」們的生活發生了相當大的改變,甚至出現了不同的「種群」:第一種是「掙扎」型蟻族,他們依然和當初的「前輩」們一樣,處在「最黑暗」的時期;第二種,已經破繭成蝶,逐漸找到突破口,越戰越勇;第三種,「蟻」過之後告別南京,回到二三線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 盤點80 90後的五味生活:蟻族尷尬考碗族悲壯
    各式各樣的「族群」層出不窮,讓人眼花繚亂,無奈的、瀟灑的、茫然的、理性的……但從這些都市「新族群」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經濟生活變化的軌跡,還可以盤點出80後、90後等新生代的五味生活。光鮮的城市背後蘊藏著民生的體溫,百態的族群之下是一聲聲殷切的呼喚。
  • 「蟻族」:生活很艱辛 精神不消沉
    但在實地暗訪了「蟻族」之後,她平靜了。     「千裡之行顛覆了我們之前設定的一些觀點。」今年暑假,天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11名學生在學校團委的支持下組成實踐隊,暗訪了北京、上海的「蟻族」聚居區,以了解傳說中「蟻族」的生存環境。他們在實踐中,發現了很多意外之處。     隊員馬楠說:「我們發現『蟻族』並不像傳說的那樣痛苦迷惘。
  • 西安蟻族生活現狀:蝸居在不足10平米的民房內(圖)
    陝西西安的「蟻族」被俗稱「秦蟻」,儘管各自承受著不同的生存和生活壓力,但這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擁有的並不僅僅是無奈和彷徨……  學者廉思的著作《蟻族》面世後,「蟻族」旋即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些大學畢業的低收入聚居群體和螞蟻有著許多類似特點:高智、弱小、群居,因而被稱為「蟻族」。
  • 「蟻族」研究學者:蟻族比我們堅強得多
    廉思:儘管社會上對「蟻族」留在大城市有這樣那樣的非議,但對於現實中的「蟻族」來說,他們可能更情願留在大城市。這是因為:首先,「蟻族」對土地沒有父輩那樣的感情,對農村和家鄉沒有父輩那樣的依戀。「蟻族」中很多人是在大城市讀的大學,畢業後也就順勢留在了大城市。「蟻族」很大程度上不是基於生存需求,而是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夢想自己能有和大城市裡的孩子一樣的身份和地位。
  • 楊支柱:「蟻族」的真問題
    中國要實現社會公平的路途還相當遙遠 6月24日有報導稱「人保部全國摸底『蟻族』」,許多大網站報導的時候將題目改為《「蟻族」90%是窮二代》。說實話,我看了報導的內容覺得調查挺無聊,報導也無聊,改標題的網站編輯更無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