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議高考作文命題中的邏輯問題
——以2019年高考作文題為例
文 | 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 李旭山
(本文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年第2期)
摘要:多則材料內在關聯不足;避嫌時政,驅使考生虛擬歷史情節;思維雜糅,辯論思維與設喻思維衝突,「認識驅動」幹擾了任務驅動;將特例暗示為普遍現象,主題霸道排他,方法論提煉脫題,造成立意兩難。這些是2019年高考作文命題存在的邏輯問題,它們分別出現在天津卷、全國Ⅱ卷、浙江卷、上海卷中。
關鍵詞:高考作文命題;邏輯問題
多則材料內在關聯不足
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不錯,目前的中國,固然是江山破碎,國弊民窮,但誰能斷言,中國沒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呢?不,決不會的,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黃大年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天津卷三則材料,表面相關強,內在相關弱。儘管這算不上什麼邏輯缺陷,但給考生造成了我們意想不到的麻煩。
三則材料都在愛國話題範圍,但是一旦審題寫作就會發現話題並不集中,材料間的相關性並不像命題人想像的那樣密切。第一則談革命先驅對祖國的感情和美好期待。第二則談每個人都應有愛國之責。第三則談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體驗。在考試情景中很難把三者統一在一起。
我們可以做一下就近拉關係的嘗試:如果說第一則和第二則在講對祖國的情感,那麼第三則是講在歷史長河裡如何評價自我;如果說第二則和第三則材料都在揭示個人和民族的關係,那麼第一則材料卻表達的是對祖國的期待;如果說第一則和第三則在抒發崇高的情懷,那麼第二則是在理性表達每個人的義務。每一次嘗試,只能實現兩則相近,另一則正好被孤立。
其實考場中的學生,連這些特點也難以總結,他們會走入如下的思路:
如果從第一則材料開始閱讀,按照一般的聯想規律,接下來的材料是對第一則材料的對比呼應。因為第一則顯示儘管「江山破碎,國弊民窮」 革命先驅仍對祖國未來充滿希望,那麼接著就應該展示理想實現後國泰民安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這一期待並沒有出現,代替出現的是愛國是本分,是個人發展和歷史發展間的關係。因此考生的思路就受到了阻隔。
如果從第二則材料開始閱讀聯繫,接下來第一則和第三則應該對第一則發揮和具體化。因為第二則的語言形式具有總結提示的特點,同時也揭示了一般規律,那麼第一則和第三則是對第二則的印證,反映普通人在愛國義務上的體現,但是考生找不到這種印證關係,尤其是第三則,反而看到的是遠比義務更加神聖和崇高的例子。因此考生無法獲得邏輯上的順暢感。
如果從第三則材料開始閱讀聯繫,考生會覺得順暢許多。第三則從人類歷史長河來強調人的價值,第一則和第二則具體地從愛國的角度來顯現情感價值。第三則開頭,容易強化材料時間意義,於是三則材料依次體現為三中時態:未來、現實、過去。
政治正確,無法保證邏輯正確。只有邏輯正確了,才能保證政治的真正正確。命題人未能很好地意識到這一問題。
避嫌時政,虛擬「歷史」
全國Ⅱ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49年,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青年投身於祖國建設的新徵程。1979年,「科學的春天」生機勃勃,莘莘學子胸懷報國之志,匯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國凱歌前行,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宣誓「強國有我」。2049年,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青年接續奮鬥……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遊行後寫給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後寫給同學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後的觀後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勳人物」的國慶節慰問信。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徵;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Ⅱ卷,為了避免時政化之嫌,為了防止考生猜題宿構,命題人把這個幾乎被所有人猜著的「逢九」公共話題轉換成了情境下作文,於是把本該針對現實和未來的虛擬指向了歷史。
虛擬歷史,針對模糊。
「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這一任務的首要問題是,學生如何能做到身臨其境的演講。辦法只有一個,製造更多的虛擬。我們見過虛擬當下情景、虛擬未來情景的演講,卻沒見過虛擬歷史情景的演講。虛擬當下,讓人有所期待,當下有豐富的現實資源,有據可循,有情可依,有景可見,演講者容易進入角色,也能很好地突出針對性。虛擬未來,也讓人有所期待,可以描述未來新奇之情景來吸引聽眾,因為是推理和想像的情景,所以聽眾不會指責你的虛構。唯獨虛擬歷史,不會給人以什麼期待。本該用回憶避免虛擬,但本題的回憶不屬於個人記憶,而是歷史事件,演講者就會碰到兩難,要麼重複盡人皆知歷史常識,結果使演講缺乏具體針對性;要麼離開歷史事實杜撰具體情景,讓寫作任務艱難而滑稽。一旦選了這個寫作任務,還要考慮:在場的聽眾是哪些人?對國情有什麼認識?對時局持什麼態度?前來鎮壓的軍警如何對待?這些都要合理地虛擬出來,這無疑是一個悖逆事理的選擇。
缺乏私人存檔的集體記憶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遊行後寫給家人的信」和「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後寫給同學的信」,缺乏個人記憶,沒有私人存檔,怎麼模擬歷史當事人呢?這顯然是對作家或經歷者命題人的要求,但作家的潛心研究個性化感受和命題人的記憶體驗無法讓考生來再現。當學生無法構思情景,無法確定最真實的身份時,是很難寫好這兩封信的,考題自然也就很難測試出考生的真實水平,更無從談起對考生潛力的發掘了。在缺乏私人記憶的情況下,考生唯一的選擇就是重複盡人皆知的歷史常識大事年表。
娛樂活動塑造歷史使命感
「 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後的觀後感』」,一臺晚會給學生獲得的最大印象是娛樂而不是主題,用娛樂節目的觀後感來說「五四」意義,輕薄矯情,貽笑大方,不看晚會難道就不能獲取「五四」精神?歷史使命感的形成不是靠短暫的時間,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歷史使命感的喚醒也不能單靠宣傳活動,它鬚髮自內心的自覺。幾乎所有的「五四」紀念活動,都將「五四」意義中的啟蒙和救亡做了取捨,只談救亡而忽略啟蒙,因而從某一紀念活動來反應「五四」的內涵必然是不夠的,對歷史和未來是不負責任的。從這個角度上說這是今年作文命題最大的硬傷。
「逢九」紀念已成為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心理,「逢九」思維則容易遷移為「凡九」聯想,因此任何一種為我所用的「逢九」集句都會被人指責為選擇性失憶。因此全國Ⅱ卷作文題必然會遭到來自文化心理的邏輯責難。與其迴避「逢九」中的某些信息,還不如迴避「逢九」思維。嚴格講「逢九」思維是主觀化思維,它容易被持不同歷史觀的人一致重視,並以它作為利器來攻擊對方,於是雙方會陷入違反科學思維的狹隘之爭而不能自拔。
思維雜糅,意圖矛盾
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浙江卷思維雜糅,意圖矛盾。好端端一個類似於辯論的題,愣是扭曲成一個設喻想像題。考生難以兼顧辯論思維和設喻思維。生活作品的「讀者」一詞非常難以界定,到底誰是你生活的閱讀者?真有人像閱讀文學作品一樣閱讀你的生活嗎?如果你為了讓人閱讀而設定你的生活,那還是真實的生活嗎?
從行文邏輯看,「假如」之前是事實材料,「假如」之後是寫作任務。但是寫作任務與事實材料明顯脫節:事實材料難以支持寫作任務;寫作任務無須從如此的事實材料導出。
正常的表述應該讓寫作任務匹配事實材料:
事實材料不變,寫作任務修改為:「假如你是作家,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這樣, 考生要麼分析創作的不同讀者觀,充分認識寫作的複雜性、多樣性;要麼支持某一讀者觀充分調動辯論思維完成任務驅動。
或者乾脆將原題拆分修改成兩個獨立題目:
題目一:事實材料後加一句「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題目二:刪去原題中的事實材料,讓任務驅動部分獨立為題。拆分後我們發現兩個獨立題目的邏輯清晰了許多,話題更加集中但又不乏巨大空間進行充分的發揮。
特例暗示為普遍現象,方法論續貂脫題
上海卷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上海卷的「中國味」提醒我們要走向文化自信。簡約明快的表述,卻無法掩蓋內在邏輯的粗糙,粗糙邏輯暴露了隱蔽的話語霸權,將特例當普遍現象。
將「我」的動機做了排他暗示。尋找中國味,也許是「我」的任務,也許是「我」的興趣。尋找中國味,並沒有否定之前的尋找「異域味」,也不應該排斥再次尋找「異域味」。這些非常具體的可能,被命題人故意忽略了。材料中「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這句話,一下子擠掉上述各種可能,留下的只是一種可能「由認為他國文化先進,轉向認為自己的文化更有價值」,而且強調了這種現象的一般規律,並上升到了方法論高度,顯示文化自信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這種動機排他使得情景變成一個無須深究的論據而已了。
以精英認知精英選擇,代替大眾認知大眾選擇。上海卷妄圖以某個有識之士的感受,代表無緣接觸外國音樂的人的感受和判斷,有誤導讀者之嫌。這個通過「有識之士」的經歷,讓我們始終關注本土文化的認知暗示。但這種以特例代替普遍現象的做法,是把文化問題精英化貴族化的傾向,失去了在大眾中的示範意義。
對材料的方法論提煉,代替了考生的提煉。原本可以不做方法論的提煉,結果命題人做了方法論提煉。原本該由考生對材料進行方法論提煉,結果命題人代替考生提煉了。「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這個狗尾續貂的方法論提煉,實際上是對考生的不信任和控制。
文化主題和方法論主題衝突。文化主題是材料的客觀體現,方法論的主題則是命題人主觀論斷。在寫作時會形成選題衝突。只選文化主題,考生會擔心沒有扣緊主題;只選方法論主題,考生容易離開事實材料而空談;二者都選,要麼先文化主題後方法論主題形成話題轉移,要麼讓文化主題只作方法論主題的論據。最終文化主題被大大削弱。
若去掉方法論提煉,考生可從「文化的直接觀感、文化有關的故事、文化的根本特性」三個方面展開豐富的聯想可深刻討論。
命題本無問題,
但做題、評卷遇到邏輯問題
全國Ⅰ卷
┅┅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慧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許多考生和老師認為命題人忽略了廣義的「勞動」和不同語境下「勞動」的含義。其實命題並不存在這方面問題。
材料中所指前三種錯誤認識,都指的是體力勞動。只有第四種「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中的「勞動」有廣義的可能,但承接前三個狹義「勞動」,此處也可理解為狹義的「勞動」。
從「勞動」與財富角度看,有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和創造精神財富的勞動。從「勞動」形式看,有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從「勞動」本質只看,有手段意義勞動和目的意義的勞動。
「勞動」有幾個反義詞:「休息」「享受」「消費」「剝削」「學習」。
「勞動」與「休息」的反義關係,用是否有「勞動行為」來揭示。從目的性上看,有時勞動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休息,有時休息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勞動。
「勞動」與「享受」「消費」「剝削」的反義關係,是放在「勞動成果」面前形成的。是創造勞動成果與佔有勞動成果的關係。
「勞動」和「學習」的反義關係,是放在「勞動經驗」前面形成的。勞動創造了經驗,學習間接獲取經驗。
「勞動」有幾個近義詞:「幹活」「勞作」「工作」「實踐」等。
「幹活」針對任務而言,任務完成「幹活」則結束,持續的時間較短。
「勞作」相對於休息而言,側重說人的辛苦狀態,持續的時間較長。
「工作」對應人的身份而言,只要身份在,哪怕無活幹、不勞作仍能表示在工作。
「實踐」相對於理論推演而言,它將人類的探索由苦思冥想轉變為大膽改造世界的行為。
一方面,人類的誕生、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終極追求,勞動都起了決定作用,所以勞動被賦予了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意義。另一方面,人類的生產活動、管理活動、創造活動,隨著人類活動分工越來越細,勞動又細化為各種具體的含義。
邏輯順暢,易於讓考生發揮的題目
全國Ⅲ卷講述了一個寓言般的典型片段,這個片段幾乎成了中國師生關係的當代象徵。「看看」都有著多重含義。「看看書」之「看」是做最後努力,為自己,為老師,為即將開啟的新天地,為特有的青春時光;「看看你們」之「看」是護航,是堅守,是關心,是期待,是不舍。從這位平凡憨厚的長者身上,我們看到了支撐基礎教育的清晰脊梁。
北京卷②「你會賦予2019什麼色彩」。人生中這個最重要年份,其所有的色調似乎都能對應一個與之相應的心情心態。奮發努力、充滿期待的青春,都會閃耀著美麗的色彩。然而理想與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有綠色草原不能看,因為我無法自由馳騁;有萬家燈火不能欣賞,因為我要熬到萬家燈滅時;有萬紫千紅不能駐足,因為下一刻也許是落英繽紛,決不能「落」。艱苦備戰,使原有的色調紛紛錯位,紅色不代表熱烈,藍色不代表沉穩,粉色不代表浪漫……若瞬間忘記高考,那眼前一定是藍色的樹林和紫色的海洋。
江蘇卷,「酸甜苦辣,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尤是,人亦然」,寥寥數語反映了儒家的意圖、道家的態度、佛家的方法。你若進取,則要不斷擴展你的人生空間;你若無為,則可要接受生活賜予你的一切;你若思辨,則須在五味中進行調和。這既是儒道釋的各取所需,也是儒道釋的互補平衡。這個2019年最保守的題,用酸甜苦辣來揭示中國式智慧中國式態度倒是一個絕妙的選擇:在衝動和絕望時,最需要由「泰然處之」包裝的安慰劑。
高考對邏輯問題的重視,將標誌著教育對邏輯的重視,將有助於中國國民思維品質的提高。命題人做到政治正確比做到邏輯正確更為容易,而中國教育反思邏輯問題比反思思想內容問題則更為艱難。因而反思高考命題中的邏輯問題可謂任重而道遠。
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正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陝西師大教育碩士導師,華南師大特聘教師,《新課程研究》編委。曾獲全國中語會學術先鋒、陝西省課堂教學改革先進個人、陝西省教學能手、廣州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等榮譽。曾為北京、江蘇、陝西、四川、河南、福建、廣東等地教師培訓做講座一百多場。曾為中國教育電視臺錄製《突破語文高考複習瓶頸》《高考作文思維訓練六系列》講座 。出版專著《構建範疇思想下的作文思維》。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00多篇,其中60多篇刊登於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聲明 本文為授權轉載。如需再轉載和摘編,請聯繫原作者。【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糾錯】
「湘語文」姊妹號,資源共享平臺「語文好」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海量精品資料直接下
好看的你,喜歡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