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李旭山:高考作文命題中的邏輯問題(深度好文)

2021-02-14 湘語文

2020年高考,在萬眾期待中即將到來。神秘的命題組專家會拿出怎樣的作文題?我們拭目以待。去年,我們推送過語文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李旭山的《高考作文命題中的邏輯問題》(點擊標題可進入閱讀),該文頗有見地地剖析了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題。2019年高考作文命題中的邏輯問題,雖沒有2018的題目嚴重,但細加琢磨仍有一些教訓值得汲取。

再議高考作文命題中的邏輯問題

——以2019年高考作文題為例

文 | 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 李旭山

(本文發表於《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0年第2期)

摘要:多則材料內在關聯不足;避嫌時政,驅使考生虛擬歷史情節;思維雜糅,辯論思維與設喻思維衝突,「認識驅動」幹擾了任務驅動;將特例暗示為普遍現象,主題霸道排他,方法論提煉脫題,造成立意兩難。這些是2019年高考作文命題存在的邏輯問題,它們分別出現在天津卷、全國Ⅱ卷、浙江卷、上海卷中。

關鍵詞:高考作文命題;邏輯問題

多則材料內在關聯不足

天津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不錯,目前的中國,固然是江山破碎,國弊民窮,但誰能斷言,中國沒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呢?不,決不會的,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讚美的光明前途。——方志敏

國家是大家的。愛國是每個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作一朵小小的浪花奔騰,呼嘯加入獻身者的滾滾洪流中推動人類歷史向前發展,我覺得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黃大年

以上材料觸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據此寫一篇文章。

天津卷三則材料,表面相關強,內在相關弱。儘管這算不上什麼邏輯缺陷,但給考生造成了我們意想不到的麻煩。

三則材料都在愛國話題範圍,但是一旦審題寫作就會發現話題並不集中,材料間的相關性並不像命題人想像的那樣密切。第一則談革命先驅對祖國的感情和美好期待。第二則談每個人都應有愛國之責。第三則談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和體驗。在考試情景中很難把三者統一在一起。

我們可以做一下就近拉關係的嘗試:如果說第一則和第二則在講對祖國的情感,那麼第三則是講在歷史長河裡如何評價自我;如果說第二則和第三則材料都在揭示個人和民族的關係,那麼第一則材料卻表達的是對祖國的期待;如果說第一則和第三則在抒發崇高的情懷,那麼第二則是在理性表達每個人的義務。每一次嘗試,只能實現兩則相近,另一則正好被孤立。

其實考場中的學生,連這些特點也難以總結,他們會走入如下的思路:

如果從第一則材料開始閱讀,按照一般的聯想規律,接下來的材料是對第一則材料的對比呼應。因為第一則顯示儘管「江山破碎,國弊民窮」 革命先驅仍對祖國未來充滿希望,那麼接著就應該展示理想實現後國泰民安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這一期待並沒有出現,代替出現的是愛國是本分,是個人發展和歷史發展間的關係。因此考生的思路就受到了阻隔。

如果從第二則材料開始閱讀聯繫,接下來第一則和第三則應該對第一則發揮和具體化。因為第二則的語言形式具有總結提示的特點,同時也揭示了一般規律,那麼第一則和第三則是對第二則的印證,反映普通人在愛國義務上的體現,但是考生找不到這種印證關係,尤其是第三則,反而看到的是遠比義務更加神聖和崇高的例子。因此考生無法獲得邏輯上的順暢感。

如果從第三則材料開始閱讀聯繫,考生會覺得順暢許多。第三則從人類歷史長河來強調人的價值,第一則和第二則具體地從愛國的角度來顯現情感價值。第三則開頭,容易強化材料時間意義,於是三則材料依次體現為三中時態:未來、現實、過去。

政治正確,無法保證邏輯正確。只有邏輯正確了,才能保證政治的真正正確。命題人未能很好地意識到這一問題。

避嫌時政,虛擬「歷史」

全國Ⅱ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1919年,民族危亡之際,中國青年學生掀起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1949年,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新中國青年投身於祖國建設的新徵程。1979年,「科學的春天」生機勃勃,莘莘學子胸懷報國之志,匯入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2019年,青春中國凱歌前行,新時代青年奮勇接棒,宣誓「強國有我」。2049年,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青年接續奮鬥……

請從下列任務中任選一個,以青年學生當事人的身份完成寫作。

① 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

②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遊行後寫給家人的信。

③ 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後寫給同學的信。

④ 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後的觀後感。

⑤ 2049年9月30日,寫給某位「百年中國功勳人物」的國慶節慰問信。

要求:結合材料,自選角度,確定立意;切合身份,貼合背景;符合文體特徵;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全國Ⅱ卷,為了避免時政化之嫌,為了防止考生猜題宿構,命題人把這個幾乎被所有人猜著的「逢九」公共話題轉換成了情境下作文,於是把本該針對現實和未來的虛擬指向了歷史。

虛擬歷史,針對模糊。

「1919年5月4日,在學生集會上的演講稿」,這一任務的首要問題是,學生如何能做到身臨其境的演講。辦法只有一個,製造更多的虛擬。我們見過虛擬當下情景、虛擬未來情景的演講,卻沒見過虛擬歷史情景的演講。虛擬當下,讓人有所期待,當下有豐富的現實資源,有據可循,有情可依,有景可見,演講者容易進入角色,也能很好地突出針對性。虛擬未來,也讓人有所期待,可以描述未來新奇之情景來吸引聽眾,因為是推理和想像的情景,所以聽眾不會指責你的虛構。唯獨虛擬歷史,不會給人以什麼期待。本該用回憶避免虛擬,但本題的回憶不屬於個人記憶,而是歷史事件,演講者就會碰到兩難,要麼重複盡人皆知歷史常識,結果使演講缺乏具體針對性;要麼離開歷史事實杜撰具體情景,讓寫作任務艱難而滑稽。一旦選了這個寫作任務,還要考慮:在場的聽眾是哪些人?對國情有什麼認識?對時局持什麼態度?前來鎮壓的軍警如何對待?這些都要合理地虛擬出來,這無疑是一個悖逆事理的選擇。

缺乏私人存檔的集體記憶

 「1949年10月1日,參加開國大典慶祝遊行後寫給家人的信」和「1979年9月15日,參加新生開學典禮後寫給同學的信」,缺乏個人記憶,沒有私人存檔,怎麼模擬歷史當事人呢?這顯然是對作家或經歷者命題人的要求,但作家的潛心研究個性化感受和命題人的記憶體驗無法讓考生來再現。當學生無法構思情景,無法確定最真實的身份時,是很難寫好這兩封信的,考題自然也就很難測試出考生的真實水平,更無從談起對考生潛力的發掘了。在缺乏私人記憶的情況下,考生唯一的選擇就是重複盡人皆知的歷史常識大事年表。

娛樂活動塑造歷史使命感

「 2019年4月30日,收看『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後的觀後感』」,一臺晚會給學生獲得的最大印象是娛樂而不是主題,用娛樂節目的觀後感來說「五四」意義,輕薄矯情,貽笑大方,不看晚會難道就不能獲取「五四」精神?歷史使命感的形成不是靠短暫的時間,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歷史使命感的喚醒也不能單靠宣傳活動,它鬚髮自內心的自覺。幾乎所有的「五四」紀念活動,都將「五四」意義中的啟蒙和救亡做了取捨,只談救亡而忽略啟蒙,因而從某一紀念活動來反應「五四」的內涵必然是不夠的,對歷史和未來是不負責任的。從這個角度上說這是今年作文命題最大的硬傷。

 「逢九」紀念已成為當代中國人的文化心理,「逢九」思維則容易遷移為「凡九」聯想,因此任何一種為我所用的「逢九」集句都會被人指責為選擇性失憶。因此全國Ⅱ卷作文題必然會遭到來自文化心理的邏輯責難。與其迴避「逢九」中的某些信息,還不如迴避「逢九」思維。嚴格講「逢九」思維是主觀化思維,它容易被持不同歷史觀的人一致重視,並以它作為利器來攻擊對方,於是雙方會陷入違反科學思維的狹隘之爭而不能自拔。

思維雜糅,意圖矛盾

浙江卷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家寫作時心裡要裝著讀者,多傾聽讀者的呼聲。

另一種看法是:作家寫作時應該堅持自己的想法,不為讀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創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浙江卷思維雜糅,意圖矛盾。好端端一個類似於辯論的題,愣是扭曲成一個設喻想像題。考生難以兼顧辯論思維和設喻思維。生活作品的「讀者」一詞非常難以界定,到底誰是你生活的閱讀者?真有人像閱讀文學作品一樣閱讀你的生活嗎?如果你為了讓人閱讀而設定你的生活,那還是真實的生活嗎?

從行文邏輯看,「假如」之前是事實材料,「假如」之後是寫作任務。但是寫作任務與事實材料明顯脫節:事實材料難以支持寫作任務;寫作任務無須從如此的事實材料導出。

正常的表述應該讓寫作任務匹配事實材料:

事實材料不變,寫作任務修改為:「假如你是作家,那麼你將如何對待你的讀者? 」這樣, 考生要麼分析創作的不同讀者觀,充分認識寫作的複雜性、多樣性;要麼支持某一讀者觀充分調動辯論思維完成任務驅動。

或者乾脆將原題拆分修改成兩個獨立題目:

題目一:事實材料後加一句「根據材料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題目二:刪去原題中的事實材料,讓任務驅動部分獨立為題。拆分後我們發現兩個獨立題目的邏輯清晰了許多,話題更加集中但又不乏巨大空間進行充分的發揮。

特例暗示為普遍現象,方法論續貂脫題

上海卷

傾聽了不同國家的音樂,接觸了不同風格的異域音調,我由此對音樂的「中國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從而更有意識地去尋找「中國味」。

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上海卷的「中國味」提醒我們要走向文化自信。簡約明快的表述,卻無法掩蓋內在邏輯的粗糙,粗糙邏輯暴露了隱蔽的話語霸權,將特例當普遍現象。

將「我」的動機做了排他暗示。尋找中國味,也許是「我」的任務,也許是「我」的興趣。尋找中國味,並沒有否定之前的尋找「異域味」,也不應該排斥再次尋找「異域味」。這些非常具體的可能,被命題人故意忽略了。材料中「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這句話,一下子擠掉上述各種可能,留下的只是一種可能「由認為他國文化先進,轉向認為自己的文化更有價值」,而且強調了這種現象的一般規律,並上升到了方法論高度,顯示文化自信是我們的必然選擇。這種動機排他使得情景變成一個無須深究的論據而已了。

以精英認知精英選擇,代替大眾認知大眾選擇。上海卷妄圖以某個有識之士的感受,代表無緣接觸外國音樂的人的感受和判斷,有誤導讀者之嫌。這個通過「有識之士」的經歷,讓我們始終關注本土文化的認知暗示。但這種以特例代替普遍現象的做法,是把文化問題精英化貴族化的傾向,失去了在大眾中的示範意義。

對材料的方法論提煉,代替了考生的提煉。原本可以不做方法論的提煉,結果命題人做了方法論提煉。原本該由考生對材料進行方法論提煉,結果命題人代替考生提煉了。「這段話可以啟發人們如何去認識事物」,這個狗尾續貂的方法論提煉,實際上是對考生的不信任和控制。

文化主題和方法論主題衝突。文化主題是材料的客觀體現,方法論的主題則是命題人主觀論斷。在寫作時會形成選題衝突。只選文化主題,考生會擔心沒有扣緊主題;只選方法論主題,考生容易離開事實材料而空談;二者都選,要麼先文化主題後方法論主題形成話題轉移,要麼讓文化主題只作方法論主題的論據。最終文化主題被大大削弱。

若去掉方法論提煉,考生可從「文化的直接觀感、文化有關的故事、文化的根本特性」三個方面展開豐富的聯想可深刻討論。 

命題本無問題,

但做題、評卷遇到邏輯問題

全國Ⅰ卷

┅┅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慧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許多考生和老師認為命題人忽略了廣義的「勞動」和不同語境下「勞動」的含義。其實命題並不存在這方面問題。

材料中所指前三種錯誤認識,都指的是體力勞動。只有第四種「不尊重他人勞動成果」中的「勞動」有廣義的可能,但承接前三個狹義「勞動」,此處也可理解為狹義的「勞動」。

從「勞動」與財富角度看,有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和創造精神財富的勞動。從「勞動」形式看,有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從「勞動」本質只看,有手段意義勞動和目的意義的勞動。

「勞動」有幾個反義詞:「休息」「享受」「消費」「剝削」「學習」。

「勞動」與「休息」的反義關係,用是否有「勞動行為」來揭示。從目的性上看,有時勞動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休息,有時休息就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勞動。

「勞動」與「享受」「消費」「剝削」的反義關係,是放在「勞動成果」面前形成的。是創造勞動成果與佔有勞動成果的關係。

「勞動」和「學習」的反義關係,是放在「勞動經驗」前面形成的。勞動創造了經驗,學習間接獲取經驗。

「勞動」有幾個近義詞:「幹活」「勞作」「工作」「實踐」等。

「幹活」針對任務而言,任務完成「幹活」則結束,持續的時間較短。

「勞作」相對於休息而言,側重說人的辛苦狀態,持續的時間較長。

「工作」對應人的身份而言,只要身份在,哪怕無活幹、不勞作仍能表示在工作。

「實踐」相對於理論推演而言,它將人類的探索由苦思冥想轉變為大膽改造世界的行為。

一方面,人類的誕生、人類的發展、人類的終極追求,勞動都起了決定作用,所以勞動被賦予了高度概括和抽象的意義。另一方面,人類的生產活動、管理活動、創造活動,隨著人類活動分工越來越細,勞動又細化為各種具體的含義。

邏輯順暢,易於讓考生發揮的題目

全國Ⅲ卷講述了一個寓言般的典型片段,這個片段幾乎成了中國師生關係的當代象徵。「看看」都有著多重含義。「看看書」之「看」是做最後努力,為自己,為老師,為即將開啟的新天地,為特有的青春時光;「看看你們」之「看」是護航,是堅守,是關心,是期待,是不舍。從這位平凡憨厚的長者身上,我們看到了支撐基礎教育的清晰脊梁。

北京卷②「你會賦予2019什麼色彩」。人生中這個最重要年份,其所有的色調似乎都能對應一個與之相應的心情心態。奮發努力、充滿期待的青春,都會閃耀著美麗的色彩。然而理想與壓力的雙重作用下,有綠色草原不能看,因為我無法自由馳騁;有萬家燈火不能欣賞,因為我要熬到萬家燈滅時;有萬紫千紅不能駐足,因為下一刻也許是落英繽紛,決不能「落」。艱苦備戰,使原有的色調紛紛錯位,紅色不代表熱烈,藍色不代表沉穩,粉色不代表浪漫……若瞬間忘記高考,那眼前一定是藍色的樹林和紫色的海洋。

江蘇卷,「酸甜苦辣,五味調和,共存相生,百味紛呈。物如此,事尤是,人亦然」,寥寥數語反映了儒家的意圖、道家的態度、佛家的方法。你若進取,則要不斷擴展你的人生空間;你若無為,則可要接受生活賜予你的一切;你若思辨,則須在五味中進行調和。這既是儒道釋的各取所需,也是儒道釋的互補平衡。這個2019年最保守的題,用酸甜苦辣來揭示中國式智慧中國式態度倒是一個絕妙的選擇:在衝動和絕望時,最需要由「泰然處之」包裝的安慰劑。

高考對邏輯問題的重視,將標誌著教育對邏輯的重視,將有助於中國國民思維品質的提高。命題人做到政治正確比做到邏輯正確更為容易,而中國教育反思邏輯問題比反思思想內容問題則更為艱難。因而反思高考命題中的邏輯問題可謂任重而道遠。

廣東實驗中學越秀學校正高級教師,語文特級教師,陝西師大教育碩士導師,華南師大特聘教師,《新課程研究》編委。曾獲全國中語會學術先鋒、陝西省課堂教學改革先進個人、陝西省教學能手、廣州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等榮譽。曾為北京、江蘇、陝西、四川、河南、福建、廣東等地教師培訓做講座一百多場。曾為中國教育電視臺錄製《突破語文高考複習瓶頸》《高考作文思維訓練六系列》講座 。出版專著《構建範疇思想下的作文思維》。發表教育教學論文200多篇,其中60多篇刊登於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聲明  本文為授權轉載。如需再轉載和摘編,請聯繫原作者。【我要投稿】【我要加群】【我要糾錯】

「湘語文」姊妹號,資源共享平臺「語文好」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海量精品資料直接下


好看的你,喜歡點在看 

相關焦點

  • 深度好文:高考作文題中的邏輯問題——以2018年高考作文為例
    高考題的標杆與示範意義,無疑也要體現在行文的邏輯層面。然而近年來高考作文試題卻屢屢暴露出忽視邏輯的問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學界和整個社會還對此缺乏充分認識,這恰好又暴露出我們對邏輯教育的嚴重忽視。作文考試有兩大功能:測試學生能力,教育學生提高水平。實施教育常常側重於啟智(如今年全國卷II)和尚德(如今年全國卷I)。啟智不言自明,尚德側重社會關愛、家國情懷。
  • 特級教師說 李旭山:教師學生互為主體,在課堂中如何成為可能——對話主義哲學下師生角色定位
    在《教育學術月刊》《名作欣賞》《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遠不是成熟模式,所以我們應該在對話主義哲學思想指導下,將課堂中師生關係確定為「師生互為主體」關係模式。
  • 高考作文20年:命題類型變化敵不過「套路長存」
    改革開放後,高考作文轉向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探討,基本為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以寫議論文居多,並且還出現一大一小兩道作文題,包括寫讀後感《毀樹容易種樹難》,關於環境汙染問題,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信。1990年代後,在市場經濟大潮下,高考作文更關注個人思想品質,例如對助人為樂、堅韌等命題的討論。
  • 今年高考作文考什麼?來看語文特級教師的預測
    今年還會延續材料作文嗎?今年的文體會不會有所限制?根據2016年的考試說明,今年的作文最有可能出現什麼命題形式?臨考前,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特級教師們給考生們帶來一些實用的建議,千萬別錯過!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朱昌元:現實感和正能量也很重要高考作文,分值高達60分,有的省份高達70分,這「天下第一題」的交椅,非它莫屬。「鑑往而知來」,縱觀去年全國十幾道高考作文題,可謂選材各異,命意有別,然而,好的高考作文題模樣總是相似的,這就是富有現實感、傳遞正能量與不乏思辨性。這些亮點,相信會在2016年的作文命題中繼續閃耀。
  • 高考作文20年:命題類型的變化敵不過寫作套路長存
    自此,話題作文開始一統江湖,2004年,全國多省份可自主命題的情況下,15道作文題中,有14道為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數量達到頂峰。話題作文設置的本意是為了讓考生能創造性思考,文體不限更是便於其盡情展示自我,但過於寬泛的命題要求使考生有了套作的可能。倪江是杭州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浙江省特級語文教師、正高級教師。
  • 高考作文20年:命題類型變化敵不過套路長存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高考作文的「假、大、空」「套話」一直是近些年高考作文命題改革中的死結背後有著命題立意傾向明顯「偽開放」等問題,學生、教師為分數而體現出的急功近利,也暴露出閱卷機制不完善的弊病高考作文的結與解本刊記者/杜瑋發於2020.9.07總第963期《中國新聞周刊》
  • 高考作文20年:命題類型變化敵不過「套路長存」
    自此,話題作文開始一統江湖,2004年,全國多省份可自主命題的情況下,15道作文題中,有14道為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數量達到頂峰。話題作文設置的本意是為了讓考生能創造性思考,文體不限更是便於其盡情展示自我,但過於寬泛的命題要求使考生有了套作的可能。倪江是杭州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浙江省特級語文教師、正高級教師。
  • 高考作文20年:命題類型變化敵不過套路長存
    自此,話題作文開始一統江湖,2004年,全國多省份可自主命題的情況下,15道作文題中,有14道為話題作文,話題作文數量達到頂峰。話題作文設置的本意是為了讓考生能創造性思考,文體不限更是便於其盡情展示自我,但過於寬泛的命題要求使考生有了套作的可能。倪江是杭州外國語學校語文教師,浙江省特級語文教師、正高級教師。
  • 高考作文臨門一腳——特級教師胡勤支大招
    距離2020年高考只有兩個月啦,相信高三學子們都在緊張而有序地準備著。 在高考中,單題分數佔比最大的語文作文可能是不少學子的老大難問題。
  • 怎樣寫才算好?學者教師點評高考作文題
    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管然榮(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鄧彤(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褚樹榮(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全國Ⅲ卷: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鄧彤:這道題同時考查了學生的兩大能力:邏輯思辨能力與書面交際能力。這道作文題特別注重思辨,將「如何認識自我」這一頗具哲學思辨色彩的話題作為寫作內容。為降低難度,命題人又從兩個方面提供了支架:認識自我的路徑——尋找鏡子、繪製「自畫像」;認識自我的內涵——「我是誰?我能做什麼?想過怎樣生活?」
  • 媒體邀學者教師點評高考作文題:題目有何深意?怎樣寫才算好?
    光明日報7月8日消息,各具特點的高考作文題有何深意,體現出哪些重要信號?怎樣寫才算好?本報特邀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第一時間給出點評。點評人:汪鋒(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管然榮(北京市語文特級教師)鄧彤(上海市語文特級教師)褚樹榮(浙江省語文特級教師)全國Ⅰ卷: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哪個感觸最深汪鋒:從表面上看,全國Ⅰ卷僅僅是根據一則歷史材料寫讀後感,考慮到考前各種針對疫情材料的押題,這種迴避是一次成功的反猜題
  • 這本作文書,好用到特級老師和教授們都強烈推薦!| 《新高考作文方向標》
    相信你定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這些問題的滿意答案!書中還有500多則一流思想家、哲學家和學者等精彩論述,有120多篇優秀的學生作文,有大量的原創作文題、構思點撥和實例素材……可供你寫作借鑑和應試模仿。>一篇好作文從這本書開始!
  • 八省適應性考試作文命題特點與新高考命題趨勢及下水作文點評
    該作文能否寫好,關鍵在於是否有深入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是否能運用好審辯式思維,做出符合題意的獨特的理性判斷與說理,那種靠寫作套路進行套作的寫法,是派不上用場的,更難寫出優秀作文。 五、2021年高考命題的啟發正如上文所言「該作文能否寫好,關鍵在於是否有深入分析認識問題的能力,是否能運用好審辯式思維,做出符合題意的獨特的理性判斷與說理。」
  • 高考作文題傳遞怎樣的教改信號
    10道作文題究竟考查了學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傳遞出怎樣的教育改革信號?中國教育報特邀請多位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專家、語文特級教師、高校學者,從不同視角進行解析。湖北省襄陽五中語文特級教師李錫林說,這幅漫畫由兩部分組成,兩者構成鮮明的對比:左邊的考生得了滿分獲贊,98分挨打;右邊的考生得了55分挨打,61分獲贊。今年高考作文類似的細微變化,也被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陳躍紅敏感地捕捉到。陳躍紅分析認為,歷年來高考作文命題的發展趨勢,過去是命題作文、主題作文、材料作文,現在則是材料+任務作文。
  • 權威解析江蘇特級教師解析江蘇高考作文:意「味」深長,啟人深思
    每年,語文作文命題都是高考期間最熱門的話題!語文考試還沒結束,網友們就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好就全國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題大展身手了!當然,他們「生產」的可能不是優秀作文範本,而是高考段子大全!更有不少網友開啟了語文作文命題預測模式:當初自己高考手足無措苦哈哈,如今笑看他人高考,押命題、寫段子、蹭熱點……一群人倒是玩得不亦樂乎!小編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們如此關注高考作文?
  • 省特級教師、鎮江教育名師詳解今年江蘇高考作文
    今年江蘇高考作文怎麼寫,怎麼理解……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多位江蘇省特級教師,鎮江市語文教學、研究知名人士。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鎮江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教科員姜洪根告訴記者,今年的江蘇高考作文題秉承了江蘇卷的一貫特點和風格,既注重時代特點,反映現實生活,又直擊考生心靈,聚焦個人成長,材料內涵豐富,具有思辨性和引領性,給考生預留的寫作的空間比較大。
  • 歷年高考作文題目匯總 多位專家談2018高考作文命題方向
    ­  分析­  形式「二選一」 讓每位考生有話可說­  考試時,審題後,確定立意,再結合腦海中的熱點素材,看哪些素材是最契合的。但是在素材和立意之間,要構建一個橋梁,這個橋梁就是生活中的故事,這就是以小見大。
  • 新京報:高考作文 命題與閱卷都成難題
    ■ 旁邊評論 每年高考第一場都安排考語文,已是慣例。依我之見,好像未必是體現重視母語,而是因為語文考試的評價,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不像數理化,會不會做,考生心裡有數),第一場下來,不會讓考生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在語文試卷中,考生對一篇作文的估分,往往也稀裡糊塗。然而,每個參加過高考的人,隔多少年,能記住的也只是那一道作文題。
  • 四川語文特級教師評浙江高考滿分作文:這種學生不是語文老師教出來的
    一位有多年閱卷經歷的四川語文特級教師有些打趣地說。「這種作文是少數,不能代表高考整體的方向,我估計多數語文老師不會鼓勵學生仿效,反而會把它當成一個反面典型,畢竟高考分數就是一切,決定學生命運的事情,不敢開玩笑。」
  • 熱議高考作文 教師:考查學生眼界、思維和認知
    央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記者沈靜文)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有網友說,「趴在電腦上等高考語文作文題目,是曾經的文科生能夠吐槽高考做的唯一一件事情。」昨天,2017年全國高考開考,語文科目結束後,作文題成為網際網路上最熱的話題之一。  作文命題,歷來全民討論、每每難以預料。今年的作文題有何新意,考生如何反饋、老師又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