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旭山,陝西省漢中中學正高級教師,陝西省特級教師,陝西省課堂教學改革先進個人,陝西省教學能手,陝西師範大學、陝西理工大學教育碩士導師。在《教育學術月刊》《名作欣賞》《中學語文教學》《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語文教學通訊》《語文教學與研究》等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郵政編碼723000
教師學生互為主體,在課堂中如何成為可能
——對話主義哲學下師生角色定位
陝西省漢中中學 李旭山
隨著課改的深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關係模式,越來越顯示出它只是一個改革模式,遠不是成熟模式,所以我們應該在對話主義哲學思想指導下,將課堂中師生關係確定為「師生互為主體」關係模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論反思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定位,不僅沒有真正解決傳統課堂「教師中心」的問題,而且無法處理教改後新課堂中的師生關係。實踐證明,老師如果積極主導,就有使課堂重新回到傳統老路上的危險;如果消極主導,老師只帶學生來到漁場,就缺少和學生交流的熱情。
實踐中的這種尷尬,源於理論上的粗糙。改革歷來是尋求實踐的出路,而非尋求理論的科學完善。急於推進改革實踐的理論,難免存在一些邏輯上的問題,一些命題式表述往往經不起仔細推敲。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從邏輯角度看,「主導」的對立概念是「跟從」「響應」等,「主體」的對立概念是「客體」「邊緣」等,因而「主導——主體」的結合,顯然是一個混搭,存在嚴重邏輯缺陷的混搭。假如這裡的「主體」是「客體」的反義詞,那麼老師就成了課堂中的「客體」了;假如這裡的「主體」是「主體工程」裡「主體」的意義,那麼它的對立概念自然是「邊緣」「附屬」「附件」,看來老師真成了附屬了。
「主導」與「主體」這一不倫不類的混搭,弱化甚至排除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相互傾訴與傾聽、表現與欣賞的關係,在老師和知識面前,顯然知識被看得重是目的性的,老師被看得輕是手段性的,只要學生會學老師就可以不教。「『教』就是為了『不教』」的新觀念將老師逐出了交流的核心位置。 「情景教學」也好,「拋錨式教學」也好,老師已由授予學生魚、漁技轉變成帶學生來漁場了,學生一定會有興趣也有機會捕到預料中或預料外的魚蝦,那老師我也就可以躺在沙灘上曬太陽了。曬太陽的老師還有和學生交流的熱情,交流的必要嗎?把學生帶到漁場,自己曬太陽的老師,還需要很高的學識水平嗎?那些校長膽子大,老師水平低的教改名校,如何可持續發展呢?跨學科代課而出成績的神話,還能一味頌揚嗎?
因此,我們必須在理論上糾正「主導—主體」的混搭關係,建立新型的學生觀和教師觀:學生既與知識互為主體,又與老師互為主體,是平等對話中的二重主體。
「師生互為主體」,在課改實踐中也逐漸成為可能。
提問與解答間的互為主體
「誰提問就誰受益」,並不僅僅意味著「叫喚的孩子多吃奶」,而且在於「叫喚」本身的意義,即「誰提問就誰主導」就成了可能,大量隱性問題被學生託出水面,大量生成問題被學生充分利用,將「誰提問就誰主導」變成現實。連續幾節課,就某一篇文章讓學生整堂提問,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解答或組織討論帶來的巨大收穫,在一定情境中會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老師則成為解答討論的主體。
問題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先驗的,它是以學生的探索創造為條件的。無探索無創造的問題,解決得再好,都有可能「與我無關」。問題無法也沒必要全部預設,真正對本課堂教學有價值的問題,總是「意外地」產生於正在進行的課堂中。學生是生成問題的主體,生成問題又主導著課堂,而課堂的質量往往決定於提問者能否主導課堂。
在教學設計中預留若干個隱性問題,讓老師在積極鼓勵學生個性化閱讀的前提下,能自己提出這些問題或其他問題。就教材或補充閱讀,利用若干節課時,讓學生提問,老師組織解答討論,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收穫非常大。
作文教學,可以讓學生提供題目和作文材料,然後規劃學段作文教學任務。或者作文課堂討論前,學生將他們新組織的題目寫的黑板上,由老師講解或組織討論。或者上課開始現場徵題,現場進行作文審題思維訓練,突出生成特點,強化現場挑戰感。
辯論探索中的互為主體
我們積極鼓勵反思與質疑,學生就會將自己的獨特感受、個性化的思索、從其他渠道得來的認識,當作挑戰課堂預設觀點的武器。在課改後的新課堂中老師會經常面對這種情況,而且老師不會一味的順毛兒誇學生,會和學生展開辯論,老師會把敢於與老師辯論的學生理解為表現最好的學生,會把這種師生對壘辯論的課堂理解為最佳課堂。師生間這種對練式教學關係,也就是互為主體的關係,教學相長的新步伐將就此開始。
由此產生的挑戰是,許多學生熱衷於逆向思維,熱衷於否定具有永久價值的認識。他們迷信偶像而不相信權威,追逐利己的實用價值而遠離道德哲學價值,追逐時尚觀念而遠離永恆價值觀念。如在《愚公移山》課堂教學中,學生會質疑愚公,認為愚公在確定目標和選擇方法上都不合理,不值得我們學習。
面對這個質疑,老師常見的做法有兩種,一是簡單肯定學生勇於挑戰權威的質疑精神,而不加引導,這樣做是鼓勵學生創新而自己卻無所作為,最終使學生滿足於淺層次的創新。二是籠統地說「可以質疑,但傳統的精神不能丟」,而不去探尋「不能丟」的具體理由——老師明知道學生不應該否定正確的價值觀,卻苦於找不到有力的回應,所以只能草草收場或「粗暴」彈壓,最終澆滅了學生的創新火苗。這樣的質疑是沒有建樹的質疑,是老師缺位的質疑,是容易把學生引向簡單化的質疑,是有創新主體而無創新主導的質疑。
因而,老師與學生平等辯論,就成了老師最迫切的選擇,也是最佳選擇,就成了新課堂中討論課的最高層次。平等辯論的互為主體,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逼出來的選擇,它都將變成未來課堂的常態。
辯論中的回應質疑,才是真正積極的態度,才能和學生真正交流而不流於無原則的肯定;辯論中的回應質疑,才能使質疑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才能觸動學生質疑的核心而不流於簡單的否定。辯論中的回應,也事實上使課堂的辯論雙方成為了互為主導、互為主體的關係。既然是辯論,那麼孰勝孰負難見分曉就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也激發老師將課堂營造成正真的智慧課堂。
欣賞與創作中的互為主體
在賞析藝術作品時,欣賞者需要全方位的投入,需要個性化的解讀,需要將作者當作共鳴的第一分享者,因而,賞析藝術作品既是別人無法主導的活動,也是頗具再度創作的表演,如果用「主導與主體」的提法,就無法衡量藝術欣賞課。當老師像趙忠祥一樣深情誦讀課文,當老師像於丹一樣精彩解讀作品,當老師像朱光潛一樣細膩描述意境,當老師像林庚說木葉一樣講述藝術現象,當老師像餘秋雨一樣復原再現文化殘片時,他難道不是徹底沉靜在藝術欣賞的主體中嗎?老師難道要為了體現主導身份,而放棄這種一氣呵成的完整鑑賞嗎?假如是學生完在完成上述藝術鑑賞,老師能主導得了嗎?老師能隨意打斷嗎?所以「誰鑑賞就誰主體」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藝術創作,更無法用「主導與主體」的提法來衡量。所有的藝術創作,都是個性化的過程。如果是老師在創作,也無法保證做到示範的作用,當老師為了示範而寫作,那一定不會寫出真正的好作品;如果是學生在創作,那老師也無法主導,也不應該主導,只能是幫助學生如何實現自己的意圖,是指導而不是主導。主導下的藝術創作無法滿足天性和個性,因而也寫不出真正的好作品。
學生獨特的藝術感知方式和表達方式,也許是與生俱來的,也許是藝術修養的綜合體現,不管是哪一種都無法讓外在的要求來主導。代溝形成的共鳴差異、趣味差異、話題差異,越來越使老師的主導出力不討好。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承認,好作文(文學作品)不是教出來的,像福樓拜教莫泊桑那樣的文學佳話,是無法在中學課堂複製的。一個人如果成功「主導」一群「主體」創作時,那些「主體」充其量是奧運會開幕式上機械的群眾演員。因而在藝術創作教學中,只有「指導與寫作」,而不是「主導與主體」的關係。
對學生創作影響最大的老師,是作為讀者的老師,是作為獨立創作的老師,而不是指手畫腳的老師、手把手教的老師。作為讀者,老師和學生是兩個同時存在的不同主體,那些只扮演主導者角色,而不扮演讀者角色的老師,不是真正的老師;作為創作者,老師和學生也是兩個同時存在的不同主體,沒有持續不斷進行寫作體驗的老師不是完整的語文老師,他無法和學生交流寫作的喜怒哀樂、酸甜苦辣,無法讓學生在這種最有價值的交流中獲取收益。
結束語
當老師和學生在對話主義思想下,成為互為主導互為主體的關係時,優質教師資源缺乏的課改名校,就會使課改更上一層樓,優質教師資源豐富的學校,啟動課改就會少一些阻力,我們就會迎來中國課堂教學改革的真正春天。
畢竟教育的本質是交流,畢竟教育需要真正的智慧交流,只有師生間的智慧交流,使中國教育成為真正的教育。
源自:《新課程研究》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