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禪意: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2020-12-20 佛教知識講堂

01.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苦,寂滅為樂。

02.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03.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

04.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

05.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06.佛視王侯,如過隙塵。佛視金玉,如瓦礫土。

07.佛視涅槃,如晝夕寤。佛視興化,如四時木。

08.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09.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10.心無厭足,增長罪惡,安貧守道,唯慧是業。

11.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不說是非難,隨化度人難。

12.窮釋子,口稱貧,實是身貧道不貧,貧則身常披縷褐,道則心藏無價珍。

13.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14.弦緩不鳴,弦急聲絕,急緩得中,諸音普矣,

15.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

相關焦點

  • 知足者富,得閒是福,知足才能常樂
    古人云:「貧而不學不富,富而不學不貴,貴而不學不久。」可見,要追求富足的生活要從學習開始,人只有愛上了學習,就能增強知識和學問,使自己謀生的本領更強了,如此才能使自己夠富足起來。重要的是學習不僅能夠提高人的謀生本領,還能夠從學習中少了物質追求的欲望,多了精神追求的享受,以學習為樂,以讀書為快,這樣就能知足常樂。老子說:「知足不辱。
  • 佛語禪心——徐澄禪意書畫展在靈山梵宮首展(附作品)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東南大學中國書法藝術研究院主辦,無錫靈山佛教藝術博覽館、無錫真賞齋藝術館承辦,南京東南書畫院、南京百鳳堂藝術館、江蘇永達戶外傳媒集團、無錫市漁夫島商貿有限公司、江蘇金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協辦,原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教授題名的《佛語禪心——徐澄禪意書畫展》首展,10月21日在佛教文化聖地——靈山梵宮開幕。
  • 南懷瑾:知足常樂,知足即富!
    所謂的知足,不是停止進步,不是放棄理想,而是沒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財富,能看輕利益好處。人生才幾十年,生活上如果物質欠缺,卻能知足、守本分,有餘力則付出;如此雖物質貧困,但心靈世界卻很豐富。如果生活過得富裕,就更應將物質化為愛的力量去助人,如此心中充滿光明、幸福,將是多美的人生!
  •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
    摘自:《論語·學而第一·第十八章》 原文: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 貧和富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作文導寫,ID:gh_b47952ece65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貧和富的名言1.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呂坤)3.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孔子)4.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6.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杜甫)7.最大的貧窮是不被需要、沒有愛和不被關心。
  • 《天道》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
    電視劇《天道》是由豆豆的長篇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社會上普遍意義上的成功就是擁有更多的物質條件和分配資源的控制力來體現的,富者是相對貧者而言,其實這是和社會治理層次發展水平有關係,其實計劃經濟時代人們窮和富差別不大,改革開放之後,因為加入世貿組織,中國湧入更多的商品和商品經濟文化,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但實際上先富的確實擁有一定數量的物質生活
  •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和「富」,都不影響行「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大道,不是某類人的專利,無論窮人還是富人,一律平等,沒有哪類人有優先權。「貧」和「富」,在任何現實社會中都會存在的,而且關係到每一個人,特別在財富分配不公的社會,這問題就更加突出。但這裡相應的理解,不能光局限在財富上,例如學識上也有「貧富」問題,權力、權利分配上同樣有類似的問題。
  • 日知錄丨周敦頤:身富不如心富 心貧甚於身貧
    日知錄君子以道充為貴,身安為富,故常泰無不足。而銖視軒冕,塵視金玉,其重無加焉爾!——《通書·富貴第三十三》解 讀身富而心貧者,是有爵的乞丐。趨炎附勢以求福,得之雖急,失之亦速。貪榮祿而戀金谷,縱有錦衣玉食,難舒愁苦之眉。身貧而心富者,是無位的卿相。去留無所系,靜躁不相干,是謂物為我所轉。最可貴志以淡泊明,守得冰清玉潔,樂道安命。種德施惠以自修,得之不喜,失亦不憂。身常閒而心常靜,雖是簞瓢敝縕,難縛逍遙之心。
  • 《論語》詳解(十四):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貧富」都是「相」,對於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來說,對於「貧富」只存在一個如何面對的問題,而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問題。「貧」和「富」,都不影響行「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大道,不是某類人的專利,無論窮人還是富人,一律平等,沒有哪類人有優先權。 「貧」和「富」,在任何現實社會中都會存在的,而且關係到每一個人,特別在財富分配不公的社會,這問題就更加突出。
  • 論語|學而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孔子是這樣一位老師,對待不同的人選用不同的,合適的話語和方法來因材施教。他對子貢說:「這樣也可以。只是不如雖然窮,但還過得很開心,很快樂。有錢還能夠好禮的人啊。」我們講過這個禮,禮是理的外化,是仁義禮智信的(禮);而禮節的禮,禮儀的禮是道理的外化。
  •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14——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但並不是說貧窮就是好的,富就是不好的。「貧富」都是「相」,對於行「聖人之道」的君子來說,對於「貧富」只存在一個如何面對的問題,而不存在好和不好的問題。「貧」和「富」,都不影響行「聖人之道」,「聖人之道」是大道,不是某類人的專利,無論窮人還是富人,一律平等,沒有哪類人有優先權。
  • 知足心富 留福後世
    總而言之,光說慈濟人五十五年來,我們已經培養多少的好人,清淨多少人的心,轉惡為善,轉貧為富,真的說起來也功德無量。」【證嚴上人11月29日上午新店靜思堂歲末祝福開示】「菩薩們,大家好。一年一度的歲末祝福,表示一年將快要過去了,我們要感恩過去的每一天,讓我們平平安安。
  • 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2孔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馬斯洛不也說人的需求存在五個層次嘛。人的基本的需求滿足後,才可以談更高的追求。富貴無驕態,不嘚瑟,不橫著膀子走,在現在一些有修養的富人來說,也不算啥難事。貧而無怨——對於那些辛苦搵食甚至吃飯都有問題的貧困者來講,你讓他對生活沒點兒抱怨,甚至聽你大談精神、文明、夢想,不僅有些難,還有點兒扯。
  • 355.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今天學習新的經文: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論語》解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論語》解讀11 今天解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撥亂反正,還原《論語》
  • 一起學《論語》14.11憲問篇——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朱子曰: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也。又曰:諂之病甚於怨,無怨之難則甚於無諂。白石錢氏曰:貧逆境無怨則難,富順境無驕則易。李炳南曰:怨驕二字都是煩惱,一個人如不願為煩惱所苦,那就要無怨無驕,但貧而無怨比較難,富而無驕比較易。既知難易之後,就要在貧時勉為其難,至於富貴,當然更不可驕傲。鄭汝諧曰:貧而無怨,樂天之事;富而無驕,自守者能之。
  • 安貧樂道的蘇東坡:西鄰已富憂不足 東老雖貧樂有餘
    但苦於一直找不到忠厚之人。他在寺院見到蘇東坡,知道可以傳給他,故而邀請蘇東坡到小院一見。蘇東坡說:「我不喜好點金術,雖然稀有難得,我也不會去用。」老僧說:「對於這個方子,最重要的就是明知道,但也不會擅自亂用。假如你無意要用,正好可以傳給你。」
  • 知足(深度好文)
    文| 國文人生沒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這一生,想要平安順遂,首先要懂得知足。懂得滿足之人,便不會招來屈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遭遇危險。知足者常樂,知足,是每個人尋求快樂的不二法門。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明代有一位名叫洪應明的學者曾說:「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面對同樣的生活,知足的人如同生活在仙境中,感到無比舒適、美好。
  • 「小貧」和「小富」有什麼區別?
    01「小富」有退路,「小貧」沒有出路!就在幾天前,我表弟辭職了!而我,失業了!我表弟是他家的獨生子,守衛著一家擁有千萬資產的加工廠。他應該算是「混的不好,就要滾回老家繼承家產」富二代!即使不是這樣,他也是典型的「小富」第二代,很多人一生中可能永遠也達不到這一點!事實上他確實回家繼承了家族財產。不是因為混料不好,而是因為疫情過後,二阿姨(他的母親)覺得外面的世界不安全,所以她應該呆在家裡,把加工廠做大做強!好吧,我承認,我有點酸!
  • 真正富有的人,都戒掉了貪心(悅讀)
    俗話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幸福在知足於樸實平淡的生活,同時獲得內心的寧靜與祥和。以正確的心態應對寵辱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人不懂知足,過於貪婪是一種毒藥,因為人的欲望永遠沒有止境。現實中,很多人為了中飽私囊,不惜一切代價,坑蒙拐騙、背信棄義。看似很富有,可毀掉的是信譽、以及美好的感情、也喪失了尊貴的人格和尊嚴。內心的富貴才是真正的財富,只可惜很多人『富』而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