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元旦,有一則新聞讓人觸目驚心。一位13歲少年只因沒錢上網,就殘忍地殺害了自己的親身父母。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我就不禁感慨,怎麼會有這樣的孩子呢?當然這樣的孩子是大逆不道的,但是他們的父母其實也有責任。
現在的孩子,生活在平和且物質生活比較富裕的年代。基本上孩子要求的東西,父母都會滿足。很多父母甚至自己節衣縮食,來滿足孩子各種各樣的要求。這就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仿佛錢得來是很容易的,自己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得到。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養成超前消費的習慣,從而負債纍纍。就像現在很多年輕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借貸啊,賣腎啊等等。與其那時後悔,不如從小開始給孩子建立起正確的金錢觀。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呢?
日本作家高取志津香女士,在《忍住!別插手!讓孩子獨立的自我管理課:正確的金錢觀》一書中,給迷茫的家長們提供了很多可行的辦法。而這些方法呢,都是由JAM網站成員進行過可行性的驗證的。那麼如何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呢?
1.在生活中,學會和孩子「談錢」。
基本訓練:尋找和金錢相關的話題,擴展對金錢的認知。
記得有一次孩子央求我買玩具。我故意說媽媽沒有錢買!孩子很認真地對我說,那你換一個手機啊!我哭笑不得。原來他竟然覺得錢是手機裡自動冒出來的。可能每次看到媽媽都是點點手機,就把東西買來了吧。我趁此機會告訴孩子,錢是爸爸媽媽付出勞動後,才會擁有的。而我們拿到錢後,可以存到銀行裡。這樣在買東西的時候,可以用自己賺到的錢來支付了。
2.教會孩子學習和金錢相關的等式。
基本訓練:尋找免費物品,思考經濟的構成。
平時在商場裡,超市裡,常常會碰到發傳單的。或是碰到一些免費發送小玩具的,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會有免費的東西呢?別人發這些免費的東西,是希望達到什麼的目標呢?
超市發的傳單上,有各種各樣的產品信息,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
3.教會孩子認識現金。
基本訓練:錢幣是什麼顏色的?硬幣和紙幣包含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1.告訴孩子金錢的收入來源有哪些?
基本訓練:
1)自己的錢,計算個人生活成本(對象:小學高年級以上)
2)十八歲,開始計劃旅行將生活費具體化。
3)偶爾也要吃粗糧,培養收支意識。
2.和孩子談論自己的工作。
基本訓練:hello~work~想想他是幹什麼工作的?
這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記得馬家輝在《圓桌派》中提到,自己小的時候,看到父親坐在書桌前寫字的樣子,就從心底裡認為寫作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為自己日後從事寫作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認知基礎。
帶領孩子參觀自己的工作單位,可以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日常工作,讓孩子認識到需要付出勞動才能有收穫;同時還能激發孩子對工作的熱情與嚮往。
3.給孩子創造打工的機會。
基本訓練:尋找打工機會,意識到賺錢的不易。
記得一位朋友說,她為了訓練自己的孩子學會做家務以及日常的生活事務。就跟孩子協商,做什麼家務,可以獎勵多少錢。從小開始訓練培養,現在到小學了,平時讓孩子出去發宣傳單,孩子已經能夠獨立完成而且不怯場。
在平時帶孩子去超市購物時,可以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力。比如同一款物品,在不同的時間點價格是否會有變化,引導孩子思考價格變化的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同時可以教會孩子做圖表,記錄價格變化。
基本訓練:
1)定點觀察,發現價格的變化規律。
2)成為能夠發現「不同」的孩子,注意價格。
過年時,孩子拿到壓歲錢後,可以帶著孩子去銀行開設帳戶。這樣孩子擁有了自己的帳本,知道利息是怎麼回事。用錢時,會思考下如果用掉,會損失多少?更加有利於培養孩子將錢用在刀刃上的良好習慣。
作者建議,可以進行一些控制欲望的訓練。孩子常常會今天想要買這個,明天想要買那個。對於孩子的所有要求,父母是無法做到全部滿足的。那這時應該怎麼辦呢?
基本訓練:
1)是你的話怎麼辦?控制欲望
和孩子溝通,將想要的所有物品,列出一份清單。並且告訴他,可能滿足的名額是有限的,讓孩子自己在清單中做出選擇。另外每當家庭內部需要購買大件物品時,可以讓孩子參與決策。學會做一名理智的消費者。
基本訓練:
1)選擇價格實惠的巧克力,核對每克的單價。
基於這樣的訓練,孩子能夠了解產品價格的變化,從而做出更為合理的選擇。
當然了,從小培養孩子的金錢意識,並不是讓孩子成為守財奴。在學會如何使用金錢的同時,還要告訴孩子,有些事物是金錢買不來的,比如親情,愛情,友情。在日常生活中,賺取的金錢並不能只給自己花,可以給家人贈送禮物,可以給遇到困難的人捐款等等。而這些幫助他人的經歷,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