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在家自學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

2022-01-01 簡多自學

本文看點:「在家上學」一詞來源於英語Home-schooling,是美國19世紀末開始萌芽的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20世紀50年代蓬勃發展。

當時,社會上一些擁有較強經濟實力和較高文化素質的中產家庭,由於認清了學校教育的程序化、機械化等弊端,同時出於宗教、安全等方面的考慮,不願再將孩子送入學校,自己在家教導孩子學習。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 

童行學院是為3-12歲孩子提供系統性通識教育的課外學院,致力於成為兒童通識教育的引領者。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在家上學都是一個很陌生的話題,即便有所耳聞,我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鄭淵潔父子。

除了為大眾所熟知的,中國還有一些家庭也走了這樣一條「不同尋常」的教育之路。

據21世紀教育研究院2017 年的調查數據來看,中國大約有6000多個家庭在家上學,如今這個數字肯定有所上升,但是在全國的學齡人口中,這仍然是非常小眾的一個群體。

對於在家上學這一現象,有人叫好,也有人批判和質疑。一方面在家上學的確能保證個性化的發展;但是另一方面,也面臨巨大的風險和壓力。

曾經我也想過,讓女兒幼兒園階段留在家裡,自己帶。我本身非常享受陪伴孩子的過程。但是無奈,各方麵條件不允許,並且我也想多點社會生活,創造一些社會價值。權衡之下,還是決定把孩子送到幼兒園。

孩子在家上學,缺少了學校系統的支持,父母要承擔著巨大的壓力,也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想我也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和勇氣。

那些在家上學的家庭,是如何作出這樣重大的選擇的?孩子們在家上學,又是怎樣一種狀態呢?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這本書裡採訪和記述了13個在家上學的孩子和他們家庭的真實故事。

他們的故事各自都有非常打動人的地方,也帶給我很多思考。

來聽聽那些在家上學的孩子自己是怎麼說的吧。

有的說:「從一個完全封閉的系統解脫出來,讓我可以去尋找真正的自己。」有一個孩子甚至說自己「沉迷學習無法自拔。

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說,學校教育就一定是不好的,或者鼓吹在家教育孩子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因為不是所有的家庭都具備在家上學的條件,或者有人也並不完全認同在家教育的方式。

在家上學一定比在學校上學好嗎?這個問題有待商榷,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每個家庭的情況也不一樣。

但是通過這些真實和鮮活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教育更多的可能性,人生的可能性,以及關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親子關係和自學的許多思考。

由於本文篇幅所限,選取了其中四個在家上學的家庭的故事。

本書展示的可能是這個群體中的佼佼者,不能以偏概全,但是他們的精神狀態,心路歷程是具有共性的:逃離的冒險,嚴肅中的困惑和掙扎,看到變化和希望,持續的探索和困惑。

這本書上介紹的第一個在家上學的孩子名字叫木耳,她是從八歲開始在家上學的。在此之前,木耳的媽媽並沒有把在家上學當作女兒教育的第一選擇,也曾一直努力尋找一所理想的學校。木耳曾經去過蒙特梭利、華德福等學校,在木耳媽媽看來,這些學校或因為老師的個人教學方式,或是整體辦學實施過程中的偏頗,最終都不是她心中理想的學校。

馬上到了木耳上小學的年紀,從公立學校一路走過來的木耳媽媽認為,公立學校從來都不是她的一個選項,因為她深知,體制內的學校教育很難給她一個有獨立精神和創造力的女兒。

經過深思熟慮,木耳媽媽決定自己在家教孩子。後來身為設計師的木耳媽媽在北京的郊區租了一個院子,也把自己的工作室搬了過去。幾個信任她的朋友也把孩子送過來,和木耳一起在家上學,木耳媽媽給這個小小的集體取名叫「啊嗚創想社區學校」。

在家如何教育呢?在家上學的第一年,木耳媽對女兒進行了放養。在她看來,在家要回到學習的本質:孩子的學習是屬於孩子自己的,成人要放棄控制,讓學習在孩子那裡發生。給予孩子自由是第一步。在草木茂盛的寬敞院子裡,木耳爬樹、發呆、拯救受傷的刺蝟、和小夥伴玩躲貓貓、做各種手工製品……只要有安全保障、處於法律和道德允許範圍內,對於女兒每天想做什麼,木耳媽基本放手不管。

自由的背後,是木耳媽希望給予女兒的,是她認為「我可以」的意識,是她有「我對自己的意志」有把握的信念,木耳媽相信,只有這樣,她才能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想學的東西學好,如此,童年才會為女兒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為她生命銀行存儲受用一生的生命能量。

為此,木耳媽充分鼓勵木耳做她感興趣,並力所能及的事情。下廚房、做手工已經是遊刃有餘。與此同時,木耳媽媽還努力為她創造大量試錯的機會,並在「錯誤」出現時不橫加評判,甚至挖坑讓她掉下去,再爬上來。

對於家裡的物品,木耳只要做到兩點,就可以盡情的拆:第一,別把房子點著;第二,拆之前保證能恢復原樣。當然,院子裡的物品終究還是悄無聲息、接二連三的損壞,或者消失。

在木耳媽看來,相比去外面參加一個培訓輔導班,這樣做,不僅成本低,還培養了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對於女兒的未來,木耳媽有個大致的規劃:在家上學一直到高中階段,然後結合自己的興趣,學一門職業技術,比如服裝設計或是開餐館,16-18歲期間,大量的參與實踐,等到腦袋裡需要解答的問題多了,申請國內外的大學就讀。對於女兒的未來,她並不焦慮:「未來這列火車終極要來臨,在它來臨的時候,孩子需要鋪好一條堅固的軌道,而這正是我在做的。

對於其他希望孩子嘗試「在家」上學,又擔心自己知識儲備不夠的家長,木耳媽媽回應:「現在這個時代,重要的不是知識儲備,單純談知識儲備,我的也不夠。對於家長,重要的是對信息和資源搜集、關聯、應用和創造的能力,這也是我們孩子未來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

第二個在家上學的孩子叫笑笑。

笑笑上了幼兒園之後,他的爸爸媽媽開始閱讀各種教育書籍,了解了近兩百年來的創新教育。教育家杜威、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衝擊著他們。笑笑的爸爸也漸漸生出自己的教育哲學:通過遊戲、故事、觀察、手工這四個要素,讓孩子自然生長。

笑笑即將從幼兒園畢業,在園所的幼小銜接活動中,體驗了一把小學生活,他對小學的最初印象是「手放在桌上,不能動。」笑笑的媽媽去參加了華德福教師的培訓,也擔當起教師的角色。

那一年,笑笑的媽媽陪伴兒子織毛線、烘焙、做蠟塊畫、搭木屋、講故事、編結、畫漢字,再由爸爸帶著打羽毛球、騎自行車。那一年笑笑輕鬆自在,始終平靜而自然。

本來打算一邊自學一邊等學校的學位,哪知這一年後,學習節奏、學習狀態,效果都不錯,就做了中遠期的規劃,徹底不打算去學校了。

農耕、種植、木工、運動等活動,只有在田園才方便展開,這勾起了笑笑媽媽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夫妻二人決定搬到郊區,一家人的生活從城市速度降到了鄉村速度。

關於在家上學,笑笑爸媽有一個原則—沒有課表,只有日程表。笑笑2014 的日程表,仿照自然筆記的方法,記錄著天氣,以及實際做的內容。家裡裝修房子,笑笑幾乎全程參與,跟著做些抹灰、砌磚、種花草、架圍欄的活。

在笑笑自學的過程中,強調有節律地生活,因此笑笑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時間觀念,關於時間安排,他已經內化了。

關於數學學習,夫妻二人一開始沒讓笑笑背乘法表,取而代之的是在生活中加強學習。比如在笑笑買菜時算帳,做木工時計算木料,但是一年以後問題開始出現,笑笑算帳慢,買菜的老闆等不及他算完,就把零錢放到他手裡。

笑笑爸爸開始反思:之前所做的活動,對於感性的理解數學的確是非常充分的,也有助於切實幫助孩子把大腦裡天然的數學,與數學符號建立連接。但是,僅僅將現實中的數學引入到書面是遠遠不夠的:缺少書面的練習,孩子很難對書面上的理性數學符號產生新的感性認識。

於是他們改進了方法,採用日本教育專家,陰山英男的「百格計算練習法」,讓笑笑每天花點時間,練習簡單的、基本的加減乘除。每天不到十分鐘,還能不斷增加笑笑的書面數感。

如今,笑笑十歲,相當於小學四年級,已經開始學習一元二次方程,也能根據數學邏輯推演不同的算法。

夫妻二人曾將中小學的文言文和詩詞全部整理了一遍,發現學校中的文言文範圍很廣,類型也豐富,並且短小有趣,符合兒童認知發展規律。他們認為,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而不是灌輸式的。在教法上面,他們不按年級劃分閱讀篇目的次序,而是根據孩子的興趣點或是熱點事件,甚至談話來選擇篇目。比如,一次騎車,父親用到「一鼓作氣」這個詞,兒子問:為啥是一鼓?鼓裡面的氣嗎?於是,第二天他們就讀了《曹劌列傳》。

在他們一家開墾的一片荒地上,笑笑自己種了草莓,為他們搭建了一片溫室。他還種過一片玉米,從鬆土、播種、澆水、施肥,都是由他獨立完成,需要幫忙時才喊父母。

笑笑與同樣在家上學的小夥伴一起組成了觀察小組,長期觀察玉米的成長,製作生長表格。笑笑還在一個圖畫本裡面,做了玉米的生長筆記,每幅畫皆以彩鉛手繪,描摹玉米當時的生長狀態。一年下來,笑笑對玉米的生長過程了解透徹。在這個過程中,笑爸還加入編故事遊戲,鍛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笑笑爸認為,自然科學,是要在實驗中發現、假設、驗證,從而歸納演繹,而後形成邏輯思維。而我們的生物、物理、化學學科,只注重科學知識的講解,而忽視了科學思維的培養。

「科學知識,僅僅是科學思維過程中的材料,而非目的。只有科學的思維,有邏輯的思維,才能培養出創造性的思維。

笑笑爸爸認為,在家上學的最終目的是:愛學、會學、敢學。後兩者靠什麼呢?除了正確的學習方法,還靠對思維的培養。只注重科學知識,那是買櫝還珠。

前兩個在家上學的兒童還未成年,第三個我們要介紹的是已經成年的了。

徐安苒出生於1995年,從初二開始在家上學,2014年被美國塞沃尼南方大學全額獎學金錄取,後通過美國法學院入學考試,已被紐約大學法學院錄取,攻讀法律博士。

徐安苒18歲以後的求學道路,滿足了相當多中產階級家庭對子女的期望,順利通過LAST考試,拿到全獎,到美國名校讀書。儘管初二開始在家上學,但是在應對各種考試的時候,她都表現的相當出色。

那為什麼在家讀書?很多孩子因為不適應在學校的生活,或者有閱讀或者人際交往的障礙,或者父母不認同學校的理念而逃離。但徐安苒不屬於這種情況,她在學校期間,成績一直不錯,當著班長,有很多朋友。

但是因為各種客觀原因:沒有北京戶口,國際學校的費用又無法承擔,家門口的中學教學質量實在不盡如人意。徐安苒父母的一位朋友,有兩個孩子都是在家上學,建議她的父母也讓孩子在家上學。

在她父母看來,朋友的兩個孩子都很優秀,某些方面的能力遠超同齡人。而且最打動徐安苒媽媽的是:「這些孩子不隨從世俗,他們在一起不玩遊戲不攀比,不炫耀,而是交流自己看過什麼書,就靜靜地捧著一本書看。

最終全家決定讓徐安苒在家讀書。

徐安苒在家學習基本是自學,後期開始使用網絡資源,特別是備考sat的時候,利用了可汗學院的很多學習資源。她用的教材是美國出版的sonlight curriculum,是專門為在家上學的孩子編寫的,側重文史學科。這套書課程體系完善,講解細緻,有配套練習學習任務分解到了每周,每天都有要完成的閱讀、寫作任務,和科學實驗等。

爸爸也為徐安苒制定了嚴格的作息計劃和上課時間。從早八點到晚上,實踐課程都被安排的細緻緊湊,媽媽負責監督,嚴格執行。

一開始閱讀是為了完成課程要求的任務,後來徐安苒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了越來越多的興趣。有時候晚上十點了,她會跑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我今天讀的這本書特別有意思,我真想把它翻譯成中文。」看到女兒如此愛讀書,徐安苒的媽媽覺得沒問題了,就算以後不上大學,她也能夠享受她的人生。

大量閱讀給徐安苒帶來的直接好處就是高達2290的sat成績,閱讀部分接近滿分。在她去美國上大學之後也沒遇到什麼口語和聽力障礙。

第四個少年韓百川,已經18歲了。在同齡人都在為幾個月後的高考衝刺,而他則沒有這方面的壓力。從初中一年級開始,韓百川放棄傳統學校教育,在家上學。

離開學校之前,韓百川學習成績不錯,他的決定很突然,剛上初一不久,他就向家人提出想要離開學校在家上學。

韓百川的媽媽學戲曲出身,爸爸從事體育方面的行業,兩人的工作都與教育相關,育兒理念素來開放。雖然最初很吃驚,但一家人平心靜氣地討論了幾天,看到兒子意願堅定,父母同意試試。「既然他已經不想上學了,逼著他去學校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不用每天早起急匆匆奔向學校,韓百川的作息時間基本固定在7:00起床、22:00睡覺。但每天的學習內容都不固定,時間上也沒有「一堂課」的概念。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是韓百川認為在家上學與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畫畫、編程、做實驗,或者向手機遊戲團隊學習做一款手遊,都是韓百川學習計劃中的內容。

興趣引導學習,「比如,我這段時間想學會寫一個程序,在學習過程中又發現了不懂的部分,就再去研究這一部分。」韓百川說。在家上學後的第一項學習內容,是有關PM2.5的知識。當時PM2.5這一概念剛開始被大家關注,但他對此還不了解,於是就在網上查資料,PM2.5的直徑、對身體的危害等。在此過程中,同步學習了一些長度單位的知識,例如微米的概念、納米和微米的進位等等。

從那時起,韓百川有了一部屬於自己的電腦,用它自學編程,在網上找資料。他編寫的一個程序是用python列出一個1—1000000的列表。後來又學會了用編程畫出簡單的幾何圖形。每次用電腦完成一個目標,都伴隨著強烈的成就感。有時候,他登錄一些英文網站,不但可以找到需要的視頻資料,還能營造一個地道的英語環境。

韓百川從小喜歡畫畫,至今一直堅持。有了電腦,買了數位板之後,無疑也是對繪畫的幫助。「我很享受這種學習方式」,他說,所有人都應該認識到,被大家稱作「影響孩子學習」的網際網路其實對孩子的學習有多大的幫助。

眼下,韓百川計劃用接下來幾個月時間做一些實際產品,比如,一個被他稱為「增強現實」的應用項目,「想剪頭髮時,可以提前看看剪完後什麼樣。」最近,他在整理幾個類似的項目,寫出商業模式,跟創業者去談。對於創業,韓百川有很大的熱情。眉飛色舞地談論著創業項目的韓百川,已完全看不到同齡人身上「高中生」的影子。

但時間久了,韓百川慢慢發現,在家上學也並非全是美好。沒有老師的指導,系統的知識和嚴謹學習體系沒有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需要的是考試,我需要的是自己的興趣,」和以前同學、朋友的共同語言就這麼消失了。同齡朋友少,這一點是韓百川最擔心的。

為了讓他更多地與外界接觸,父母把韓百川帶到一個自駕遊營地。那裡平時會有顧客住宿,可以在汽車影院看電影,也可以攀巖、玩實地射擊遊戲和很多其他項目。營地的老闆給了他一次實習的機會,韓百川給他們管理網站、設計logo等,一待就是一個月,「這一個月的收穫是無價的。」

2013年底,14歲的韓百川到上海參加同濟大學Fablab(開放實驗室,類似創業孵化器)實習生計劃,他跟大學生一起做產品、組建團隊,上海豐富的資源和開放的氛圍令他興奮。回到濟南,為把Fablab模式引進山東,聯繫山東大學老師、尋找眾籌團隊,還在2015年參加「首屆泉城創客路演」,得分在8個創業團隊中位列前三。

在社會活動中,韓百川認識了很多大學生甚至企業家,因為志趣相投總能相談甚歡,活動一旦結束回到家中,他又只剩下一個人。他加了一個全國在家上學孩子的群,提出線下聚聚的提議,響應者寥寥。「他們雖然在家上學,但大多數還是會參加高考或者出國考試,沒有時間。

就像看待在家上學獲取的知識不夠系統這一情況一樣,韓百川說,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不是完美的,選擇在家上學,也要接受它的缺點。

因本文篇幅有限,只選取了這本書中的部分章節,還有大量內容無法在此呈現。但是,通過文章中呈現的一些細節,我們對這些家庭在家上學的想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家上學好不好?

這本書裡的家庭,都根據自己的家庭整體情況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這種選擇不一定適合每個家庭。所以,「在家上學好,還是在學校上學」這兩種選擇孰優孰劣,都不能脫離了自身的家庭系統去談。

可以看到,雖然是在家上學,不同的家庭,在家上學的動機、原因不同,在具體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可以說,6000多個在家上學的孩子,就有6000多種可能性。

這裡我們只是選取了幾個家庭,儘管他們不能代表所有在家上學的家庭,但是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教育的可能性。走進這些家庭,去看看這些孩子怎樣度過一天;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父母有過怎樣的對話;他們又有過怎樣的壓力、遲疑、掙扎,抑或是堅定、樂觀和豁達……

這些孩子究竟未來會怎麼樣?他們算是成功嗎?不同的人會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是,我想,成功的定義不應該只是」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這樣單一的標準。人格健康、內心富足,擁有善良、真誠等品質,熱愛生活,充滿好奇心,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等等,這些不可量化的標準或許同樣重要。

祝福這些孩子,也感謝這些家庭願意分享他們的故事,以及這本書的作者把這些鮮活生動的故事寫出來,讓我們看到了更多「教育的可能性」。

當我們教育的可能越來越多,我們也容易變得越來越糾結,比如:孩子在家或者去學校,選擇在公立還是私立,是留在國內還是移民國外?

但是正如韓百川所說:任何一種教育方式都不是完美的。

不論做出哪種選擇,都有其局限性。所謂完美教育是不存在的。

當我們能夠打開視野,包容多樣化的存在,內心有所堅持,保持教育的本質和內核,才不容易迷失。

所以,儘可能多的去了解每種教育方式的優點和不足,在自己可以選擇的範圍內接納,並且有意識的在家庭教育中去彌補那些不完美,也許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會更從容一些。

 

本文案例內容摘選編輯自《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童行學院(ID:tongxingplan)】由世界科幻雨果獎得主郝景芳發起,涵蓋科學、人文、藝術、思維4大學習領域,為3-12歲兒童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通識啟蒙課程,通過探索型跨學科融合學習,讓兒童思維寬廣,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掃碼加助理老師微信

了解更多經典教育啟蒙

獲取更多自學資源

相關焦點

  • 在家自學的孩子每一天都在長進,一輩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另一部分是自己有自己專業,所以要自己教。在中國,我們從民國開始已經有義務教育法規,當時對於知識教育普及是很有功效,但是已經七八十年了,社會經濟基礎漸漸發達,家長眼界也打開了,有些家長也有自己教育理念,要把孩子培養得比體制更好,於是就在家自學。
  • 在家自學的平凡與珍貴(王敏俐)
    自學教育是體制學校教育之外,另一種學習的可能性。它指的是學童的父母選擇以家庭為中心的教育方式,配合網絡、小區以及共學團體的資源,教養孩童閱讀、拼寫、寫作、數學、自然與社會科學等不同科目。根據統計,2016年春季學期,在美國有超過兩百三十萬名學童(5-17歲)在家教育。
  • 那些每天都吃牛肉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過來人說有3種結局
    那些每天都吃牛肉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過來人說有3種結局教育孩子可不是一件小事情,除了孩子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有的家長因為孩子的長個問題,就會下很多的功夫,早午餐做得十分豐盛。因為牛肉中富含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很多家長為了滿足孩子身體發展的需要就會讓孩子吃牛肉來長個。那些每天都吃牛肉長大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 在家自學?
    有一次他跟我閒聊,說起他孩子未來的教育問題,他說他壓根就不想讓自己孩子去學校上學,孩子在家跟他學怎麼碼代碼就挺好,他有信心讓他孩子在10歲左右成為一個超一流的程式設計師。關於這種想法,我並不是第一次聽到。我是學美術的,周圍有很多畫畫超級厲害的同事,其中有幾個就跟我那個程式設計師小夥伴的想法一樣。上什麼學啊,在家畫畫,不然他爹他娘的天賦不就白瞎了?
  • 「自學教育」出天才?——談英國的自學教育
    英國自學教育的風潮,70 年代就開始,如今更多元英國在家自學教育風潮起於上世紀的 70 年代,早期多是基於宗教的理由,但進展至近代,有愈來愈多的家庭為了不同的教育目標而決定讓孩子在家自學。也有些家庭選擇讓孩子在家教育,是為了避免在學校被霸凌、或是因為地區學校的教育品質特別不佳。
  • 17歲,在家自學7年:高考對我而言,隨手可棄!
    1.在家自學,誰來教?2.自學的出路在哪裡?3.自學戰略如何安排?4.孩子自學成什麼樣子,就算成功?特別在中國,創新教育缺乏行業規範,魚龍混雜。父母選擇把孩子送到創新教育學校,更多的是出於焦慮。但對於自己想要什麼?這家學校有沒有能力實現?可能並沒有怎麼思考。所以,在家自學,誰來教?這個問題的背後,是一種局限性的思維。只有真正自我負責、邁出腳步,就會看到更多的資源、更大的天地。經過這7年的歷程,我的自學之路也愈發明朗。
  • 不想上學,在家自學,可以嗎?
    在咱們國家,學生是不可以在家自學的,不說別的,咱們國家現在實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在小學和初中上學都需要國家來掏錢,家長只要管住學生的衣食住行就行,可是即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也有的學生根本就沒有上過學。說到這兒,很多人可能都不相信,小編說的都是真的,小編的身邊就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 兒童在家自學日語視頻
    兒童在家自學日語視頻。
  • 王財貴教授:兒童在家自學方案
    近來有些讀經的家長要求學校讀經,得不到響應,只好讓他的孩子「在家自學」。        不論中西,自古人才幾乎都出自「家教「或」私塾「。至於所謂」公立小學」,把學生集中到學校去,由國家制定教材教法,實施大規模集體統一教育,是晚近西洋的發明。        這樣的國民義務教育,有利亦有弊。
  • 海嘎少年:鄉村教育的另一種可能
    日常演唱視頻在網絡上走紅後,這些熱愛音樂的孩子在學校操場上完成了人生中首場屬於自己的演唱會。這場演唱會被抖音直播,吸引了超過142萬網友觀看。觀看直播的網友評論說,「這些孩子臉上全是自信的笑容,這是多麼寶貴的東西。」在不少人的潛意識裡,一談起「大山裡的孩子」,就會想到「貧困」「閉塞」「羞於表達」等標籤。
  • 那些幼兒園就每年花幾萬學英語的孩子,現在怎麼樣了?
    笑笑媽媽在與團長的分享過程中談到,之所以幼兒園就送孩子去學英語,是考慮到幼兒時期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重要時期,「我們是想讓孩子從小接觸第二種語言,形成對語言的另一種認知。」 現在笑笑已經不間斷地參加英語培訓兩年有餘了,那英語水平有沒有變化呢?
  • 如何利用"在家自學",培養孩子學習動機
    今天文章的主角夫婦,他們養育了三個孩子,其中的大兒子叫徐安廬,他2歲時就能用樂高玩具組成與自己同高的機器人,5歲時能解簡單的代數題目,因為學校課程無聊而選擇在家自學,15歲便取得三個學士學位,攻讀史丹福大學博士,取得博士候選人資格時決定輟學創業,獲得彼得·泰爾提供的的創業獎金。他的弟弟徐安祺、徐安心也是資優生,同樣醉心於學習與創新事物。
  • 六問教育部,在家自學侵犯了誰的權利?
    本人就是一名普通的在家上學的孩子家長,我才知道在家自學原來不能「擅自」做主,我很想問一問教育部,在家自學到底侵犯了誰的權利,以至於不能「擅自」做主?如果是這樣,那些被應試淘汰的孩子算什麼?那些拿到了大學文憑卻找不到工作的孩子又算什麼?他們履行了對國家的義務,卻不知道國家給了他們什麼保障?此為問題二,不明白是對誰的義務。難道世界上還存在沒有履行對象的義務嗎?
  • 在家自學?至少技術上百度教育大腦已經能滿足
    最近10年來美國的自學人口激增,美國教育部估計,自學的學齡兒童已達到200萬人。「在家自學」不再被認為是極右宗教保守派或極左嬉皮家庭的邊緣做法,而是家長新的教育選擇。  據美國媒體報導,全美拼字大賽、地理知識大賽、Intel科學與工程展覽會等競賽冠軍,清一色都是在家自學的孩子。
  • 那些小時候「聽話」的孩子,現在後悔了嗎?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用是否聽話,來衡量孩子的好壞。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裡聽爸爸媽媽的話,就連懲罰孩子的時候也經常會說「不聽話就把你怎麼怎麼樣」。我們現在還經常會看到,當家長說出「你再調皮我就不喜歡你」之類的話,有些孩子就真的會安靜下來,來驗證大人是否還愛著自己。朋友說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仿佛就像看到年幼的自己。
  • 那些低學歷的人,現在都怎麼樣了?
    你說自己能力強,肯吃苦,可是學歷不高的人連進公司展現能力的機會都沒有,你認為學歷到底重不重要?
  • 創客少年的人生冒險:在家自學5年,初一退學直接上大一
    本文選自最近出版的《教育的另一種可能——13個在家上學的真實故事》。與韓百川這個曾在家上學五年的18歲男生接觸,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他有超強的自學能力,不背單詞音標,竟然沒學成「啞巴英語」;第三,小小年紀的他對教育創新有著獨到的見解,並樂於分享。
  • 其實人生還有另一種可能性……
    怎麼樣?這種「性冷淡」式的佛系人生,你覺得可還行?其實吧~這不是佛曰的「無欲則剛」,更多的是一種平躺等待game over」式的頹廢人生。聽我一句勸:人生太佛系,那該多無趣!現在起,下載映客看直播,既佛系又有趣;不用出門感受世間喧嚷,有意思的人早在映客等你了。
  • 她讓四個孩子在家自學:沒學位文憑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自學能力
    學院君說:其實在全世界範圍,現在若隱若現一大趨勢就是,越來越多的高學歷媽媽意識到家庭教育重要性之大後,有些甚至不放心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外包給學校,會選擇回家主掌孩子的教育。今天我們分享一個案例,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 量身定製獨家教育 在家上學,爸媽陪我賭明天?
    我的朋友是大學老師,兒子已經16歲了,在編程方面有特別的天賦,近來他突然向父母提出不想上學,希望在家自學計算機,我的朋友也能理解兒子的要求,只是有點猶豫,是該讓兒子選擇高考還是走另一條較少人走的路。你們是否知道像這樣提出輟學的孩子有多少,他們以怎樣的方式繼續學習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