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分子料理 【上】

2021-02-16 餐飲老闆藍鯨學苑
Restaurant Adara 出品的「新英格蘭周打魚湯」。調羹上面的是貝類泡沫。

1.「分子料理」是誰發明的?

說到「分子料理」是誰發明的,還得提到「分子美食學」(Molecular Gastronomy)。貼一段來自維基百科的介紹:「分子和物理美食學」(Molecular & Physical Gastronomy)理論是由 Nicholas Kurti 和 Hervé This 於 1988 年共同提出的,這倆位一個是物理學家出身,另一位是化學家出身,兩位年紀相差近 50 歲。1998 年,Kurti 去世後,This 將該理論名字簡化為 MG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分子美食學」。

Nicholas Kurti 本人。This (圖右)和分子料理界的法國明星大廚 Pierre Gagnaire(米其林星星餐廳 Fat Duck 餐廳主廚,圖左)合作開發菜式。

說到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此二老的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這個運動和理論。作為物理學家的 Kurti 是個廚藝愛好者,熱衷於用科學的視覺解讀和再創造烹飪工藝,他早在 1969 年就發表過名為《廚房裡的物理學家》的演講。Hervé This 作為這個學派的在世傳人,繼續發光發熱,他頂著多個研究吃的院士頭銜,擅長用淺顯的文字闡明烹飪製作中的科學道理(在中文亞馬遜上可買到他的著作《廚室探險:揭示烹飪的科學秘密》);為人熟悉的「65度糖心蛋」就是他實驗成果之一,而他現在更廣為人知的身份可能是 「Note by Note Cuisine」 的領軍人物。(註:Note 應該取了「音符」之意,也是在分子美食學基礎上搞出來的一個烹飪主張的分支,比傳統意義的「分子料理」更接地氣、更有人文關懷,篇幅有限在此不贅述。)

2. 分子料理和分子美食學是一個東西嗎?

翻譯裡經常混用,但嚴格來說不是一個概念。「分子料理」既用於指分子烹飪法,也用於指應用分子烹飪法做出來的菜式,總之,它偏重於 「know-how」;而「分子美食學」(Molecular Gastronomy)更多強調 「know-why」。換句話說,分子美食學是一門科學研究,而應用這些研究理論做出來的料理則是「分子料理」。

分子料理被提得比較多,也有它比分子美食學更加外在、更貼近我們生活的緣故。

你未必認同他、但一定繞不開他:Ferran Adrià ;圖右是他在巴塞隆納和紐約分別展出過的「創意筆記」,記錄了他思考的過程。

今天只要一提到「分子XX」,大家首先會想到那些造型花哨繁瑣的「工藝菜」,再專業點的同學還會聯想到製作這些菜的廚師們。比如西班牙人 Ferran Adrià(知名到不知道應該怎麼形容了…簡直就是當代分子料理運動的帶鹽人),英國人 Heston Blumenthal (米其林星星餐廳 Fat Duck 主廚,這家餐廳的廚房簡直就是一個分子料理實驗室),法國人 Pierre Gagnaire (巴黎 Pierre Gagnaire 餐廳老闆,也被譽為「無國界料理運動」,即 「fusion cuisine movement」 的帶鹽人);當然還有不能被忽略的是美食學作家 Harold McGee 。他的著作《食物與廚藝》(相信你可能見過)是向普羅大眾傳播分子料理的最通俗讀物,他本人多年來更是充當了分子美食學的——如果不能稱作布道者,至少也是觀察者和詮釋者。

Harold McGee 的中譯本《食物與廚藝》。

正是在這些分子料理名廚(請注意,他們當中的不少人本來在廚藝領域就已經是佼佼者)和 McGee 的影響下,分子料理的真正「布道者」——那些用科學方法製作出來的菜餚,開始在餐廳菜單中出現,一開始是在米其林級別的高級餐廳,現在在像雕爺牛腩這樣的高級快餐裡也能見到分子料理的影子。

3. 所以分子料理其實就是工藝菜嗎(它們看上去造型都花裡胡哨的)?

非要叫的話,我覺得叫做「科研創新菜」可能更合適…分子料理是食物科學和烹飪藝術的結合。幾乎在所有來自分子料理大師們的官方表述裡,食物的形態,都不是他們關注的重點——雖然他們做出來的往往是打破傳統甚至有點讓人詐舌的「工藝菜」。

甜瓜魚子醬。通常都會介紹這是球化技術展現食物不同以往外形的代表。偏重口感和味覺。因為入口咬破,在口中啵的炸開和魚子醬很像,然後獲得不是魚子醬的鹹鮮而是清甜的味覺和嗅覺刺激。說到這裡,我們可能需要再次強調一下分子烹飪法這個流派本質上做的是什麼事:

首先,他們提倡某種做菜的方法。分子烹飪法是通過觀察、認識在烹飪過程中溫度變化、烹飪時間長短、不同物質相遇令食物產生各種物理與化學變化,進而分析、重組及再創造。這個流派致力於在傳統料理的基礎上,擴大味道、口感和形態的組合方式,以及將烹飪技術科學化、系統化。說白了,作為食客,你可以享受到外型嶄新的食物(綠色的「魚子醬」)、口感(充滿黃瓜的清香),而這些食物呢,又是用創新的、科學的方法製作出來的(正向球化,添加褐藻膠的黃瓜汁進入鈣質溶液)。

其次,他們提倡用科學的思維理解烹飪過程。比如為什麼 65 度的時候蛋白會凝固、而蛋黃仍舊是液體?不是因為你媽告訴你就應該搞到 65 度,而是 65 度的時候蛋黃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變化;以及如果改成 60 度或 75 度為什麼不行…嗯,他們就是致力於解答這種問題的。

4. 為什麼這些搞分子料理的人要去重構食物?

這是個不太好直接回答的問題…不是找不到資料,而是這是個很有爭議的問題,並取決於你對分子料理的理解。

從根本上說,人類的好奇心是促使這些廚師去探索未知世界和不斷嘗試創造新的事物的原因吧?畢竟每個人都想在自己的領域做點創新。至於在實際料理中的應用,我想是追求一種新的體驗,廚師對於烹飪工藝的新體驗以及食客對於美食味覺、視覺感官的新體驗。當然,不排除分子料理也包含了商業運作的成分,滿足消費者獵奇心理。有報導就曾經指出,創造出「分子美食學」這個詞及理論,曾讓 分子料理概念的創始人 Nicholas Kurti 獲得一筆不菲的學術獎金。球化技法是分子料理的經典技法之一,分正向和反向兩種,下一篇會再介紹。

或者我們可以看看作為領軍人物的 Herve This 是怎麼說的。他在一篇 2013 年發表的論文裡解釋,分子美食學倡導的,歸根到底其實是:

1. 用科學的角度探索烹飪的定義;
2. 搜集並試驗帶有科學特徵的信息;
3. 用科學的角度探索烹飪中藝術的一面;
4. 用科學的角度探索烹飪中社會化的一面。

由於上面4點是高度概括出來的,所以看著有點玄乎啦。在此我們就套用一下 The Guardian 的一篇有點刻薄的文章的標題(「Mad scientist? No, I’m just serious about food」),來結束本篇:分子料理廚師們呢,就是對待食物比較認真啦…

本篇到此,下篇繼續。多謝你的留意。

【有深度的行業資訊】

微信公眾號:bossfood

如果你有一家餐廳,故事足夠有吸引力!

來信分享你的開店故事,讓更多的人認識你的店。

讓你為自己代言!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分子料理」,你知道嗎?
    說到這裡,我們可能需要再次強調一下分子烹飪法這個流派本質上做的是什麼事:首先,他們提倡某種做菜的方法。分子烹飪法是通過觀察、認識在烹飪過程中溫度變化、烹飪時間長短、不同物質相遇令食物產生各種物理與化學變化,進而分析、重組及再創造。這個流派致力於在傳統料理的基礎上,擴大味道、口感和形態的組合方式,以及將烹飪技術科學化、系統化。
  • 棉花糖、果凍……「分子料理」,其實並不「高大上」
    圖片源於網絡 圖文無關吃膩了中華料理、日本料理、印度料理和各種西餐之後,如果期待今年中秋和「十一」長假還有什麼美食能讓我們眼前一亮,不妨試試「分子料理」吧。是不是光聽這個名字,就很「高大上」。「球化是分子料理最常見、最著名的技法之一。」郭紅曉說,球化又分正向球化(也叫基礎球化)和反向球化。從製作過程上說,正向球化是褐藻膠進入鈣質溶液獲得的,後者含有的鈣離子會持續向海藻酸鈉液滴中心擴散,並取代海藻酸鈉分子中的鈉離子將分子連接在一起形成凝膠。反向球化是添加乳酸鈣的液體(或自身含鈣質的液體)進入褐藻膠溶液形成的,鈣離子是從液珠內部向外擴散與海藻酸鈉發生反應,形成凝膠外膜。
  • 什麼是分子料理,你真的知道嗎?
    首先,分子料理雖然在國內貌似不多見,但是它絕對離我們不是很遠,跳跳糖就是分子料理的一類,而且現在在西方的甜點界非常火
  • 看似高大上的「分子料理」,其實就是你小時候吃的棉花糖
    在吃膩了中華日本法國美國德國印度義大利料理(以下省略)……後似乎再難有什麼美食能讓人們眼前一亮圖片來自網絡究竟什麼是分子料理?又是如何製作出來的?是不是只能在高級餐廳裡大快朵頤?現在,就讓小編帶你品味分子料理背後的科學。
  • 分子料理探秘
    上周末回廣州,趕上一場分子料理課程。從前菜、主菜到甜品,一道道現場做,或者動手,或者觀摩,一邊做一邊吃,自然比坐在那裡等人端好上桌有趣得多。膠囊、液氮、低溫、泡沫——分子料理的四大必殺技,居然一次過體驗了個遍。
  • 他用分子料理,讓美食變得詩情畫意
    鮮味達人——周會濤 高級廚師,喜歡看書、聽音樂, 作為分子料理的「高級玩家」, 他擅長在視覺和味覺上花式造「鮮」!
  • 一分鐘讀懂分子料理
    Nicholas Kurti 與傳統的料理不同 分子料理 是運用化學(物理或化學)理論於煮食之上 雖然分子料理很複雜 但也確有其慣有的規律和做法 接下來 讓我們簡單聊聊分子料理中的那些常用技法
  • 莫斯利安攜手分子料理教父郭紅曉共同打造分子料理靈感手作
    這是科技與知識的融合,是食品研發的新境界——分子料理。莫斯利安攜手分子料理郭紅曉先生,郭老師用莫斯利安星廚甜品系列,研發無限創意,2款產品突出酸奶極致體驗的完美呈現,為你創造更多星廚系列美味,體驗酸奶與甜品結合的無限可能。靈感製造局,靈感手作。
  • 科學家跨界成為廚師,核磁共振儀驚現廚房,分子料理到底是什麼
    這幾年來,分子料理越來越火,那它到底是什麼呢,相信很多小夥伴都跟我一樣,有著相同的疑惑。但其實它也沒有那麼神秘,在一九八八年這種理念就已經被提出。不過不是哪位世界名廚,竟然是而是兩位科學家,這兩位年紀相差將近50歲。美食的魅力還真是無學界,而且跨越年齡的界限,吃貨不問來路。
  • WIKI 分子料理的十八般武藝
    咳咳,那麼今天就來查查「分子料理」這位仁兄的戶口本。什麼是分子料理「分子料理」說穿了其實就是運用化學(或物理)理論於煮食之上,將食物的分子結構重組。有點蒙圈?言簡意賅的說,打開冰箱,裡面的豆腐,皮蛋都屬於「分子料理」。哈哈,沒錯,還有小時候熱愛的棉花糖,和傳統的薑汁撞奶都可以叫「分子料理」呢。
  • 昂貴的分子料理到底是什麼?其實中國半數以上的人都吃過
    本文專家:張馨寧,華東理工大學食品研發方向碩士研究生劉少偉,華東理工大學食品藥品監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食品科學博士,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博士後這幾年,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上爆火的蜂窩煤蛋糕、液氮冰淇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這些神奇的食物都是什麼呢?
  • 西方烹飪顛覆之作「分子料理」是什麼?別想太多,中餐也很擅長
    分子料理也稱分子烹飪,聽起來是一種很高大上的烹飪方式,因為它將食物的烹飪已經研究到物體分子上。在西方烹飪中有人認為這是一個顛覆之作。那麼什麼是分子料理呢?分子料理最早是由兩個西方人,一個物理學學者Nicholas Kurti和一個化學學者Herve This在1988年提出的。
  • 分子料理冷知識
    分子料理的發展前景    國內的廚師有的朋友只是剛剛開始接觸到分子烹飪
  • 神秘的分子料理到底是什麼?真的很高端嗎?其實大家小時候都吃過
    而分子料理就是和傳統飲食相反,它們用現代科學理論來重新詮釋烹飪這個詞彙。相信聽到這裡很多人可能覺得分子料理是一種非常神秘切深不可測的東西。那麼神秘的分子料理到底是什麼?
  • 《巧手神探》分子料理顛覆常識
    不得不說,這個節目真的完全戳到小編的興趣點上!節目創意將手工創作與「神探」猜謎結合,可以看出節目組為了推廣傳統文化的用心。引入明星參與機制,又增加了趣味和關注度。Angelababy楊穎、譚卓、肖央、杜海濤、R1SE周震南組成的神探團,也是各有各的長處。
  • 分子料理很神秘?其實你小時候就體驗過
    國慶黃金周,不少西餐廳推出特殊料理來吸引顧客,其中就有分子料理。哈密瓜味的魚子醬、62°低溫牛肉、櫻桃鵝肝……聽到這些名詞,你可能雲裡霧裡,不禁好奇,分子料理究竟是什麼?分子料理是近些年流行的一種新廚藝概念,主要指運用化學物理變化,將食物的分子進行重組,變成新的食物。比如水果可以做成魚子醬、蛋黃,冰激凌會冒著仙氣,熟雞蛋可以用吸管吸。分子料理「眼見未必為實」,不入口也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分子料理的做法有講究,加工方法各有不同。
  • 分子料理揭秘——其實它並沒有那麼神秘!
    眼下,一家餐廳但凡以「料理」為名,就會瞬間變得高大上起來。如果,「料理」之前還有「分子」二字,那就更加了不得啦。對於「分子料理」,都不能用好吃不好吃來形容,因為這吃的是科學、是藝術,相當神秘。所以,究竟什麼是分子料理,它為什麼這麼厲害呢?神秘而高端的分子料理 是如何誕生的?
  • 福州也有分子料理,帶你走進這間顏值與內涵並存的分子料理店
    分子料理在福州並未到普及的程度很多供應分子料理的餐廳,多是玩的噱頭和花樣,空有其表,味道卻是一般但是這間店卻是有「顏值與內涵並存」的分子料理這家店低調得很,整體環境算不上高大上牆上掛滿了廚師長參加各種廚藝比賽獲得的獎狀,作為福建分子料理第一人,也是實至名歸。
  • 對話素食:素食與分子料理的新世界
    為此智素傳媒在線(以下簡稱:智素在線)特邀中國先鋒美食和分子料理領軍人物、鄭州新思維美食學院創始人郭紅曉先生(以下簡稱:郭紅曉),就分子料理烹飪技藝與傳統素食美食結合以及如何打造國際流行菜品進行在線交流並與素食界朋友分享:
  • 分子料理與傳統烹飪,你會如何選擇?
    但這一理念卻在近年來受到分子料理的衝擊。可能大家有疑問,何為分子料理。以定義來說,是指把葡萄糖、維生素C、檸檬酸、麥芽糖醇等等可食用的化學物質進行組合或改變食材分子結構,再重新組合。也就是從分子的角度製造出無限多的食物,不再受地理、氣候、產量等因素的局限。比如它可以讓土豆以泡沫的形狀出現,荔枝變成魚子醬,擁有魚子醬的口感,卻具備荔枝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