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擁有獨立思想的人是具有批判精神、一個自由的、有個性的人。而個性的一定是獨特的,獨特了總是會和平庸發生衝突。父母鼓勵孩子發展自由的個性時,要善於引導孩子理解和接納不同的人或事物,健康的批判精神應該是視野開闊的,是有高度的,所以應該是具有寬容、大氣的特質。
01
一位母親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因為女兒上課老是看窗戶外面的向日葵。老師下課後批評女兒「注意力不集中」,然後布置作業時,讓女兒多抄十遍字。
回家後,女兒哭著對母親說起這些事情。
儘管這位母親覺得老師做的事情很牽強,可她不敢和老師對抗。就開導孩子說:「老師罰你一次以後你就會注意力集中在學習上了,再說多寫一次還能多學一次呢,你應該聽老師的話,老師這是為你好。」
母親雖然和老師統一來教育孩子,但是,感覺自己和孩子心裡都不舒服。
這位家長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在她內心實際上有兩套價值觀,一套是與世俗觀念的,即老師怎麼說都對;另一套是她心底嚮往的,即孩子應該受到尊重,不應該用做作業這種暴力方式懲罰孩子。
當這兩套價值觀發生衝突時,她選擇了前者,這說明母親沒有批判精神有關,在關鍵時刻判斷力不足,下意識地固有的觀念來行事,所以她和孩子心裡都很難過。
思想上的獨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02
我的一個老同學對我講了這樣一件事。
她的女兒上小學二年級時,在上語文課的時候,女兒一直在玩弄鉛筆,並沒有聽課。老師知道後,下課批評小孩子,說她注意力不集中。
小女孩非常難受,回家問媽媽什麼叫「注意力不集中」。朋友仔細詢問後,隨意教訓了孩子幾句。
老同學和我講完以後,我心裡感覺很可惜,覺得他們錯失了一個,讓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機會。把孩子拉得更接近平庸。
成年人喜歡按成年人的思維方式把某件事情做一個總結,然後通過這個總結直接歸類為好事或壞事。
比如這件事情,其實父母可以先問孩子是不是覺得不愉快,覺得委屈;首先要對孩子的情緒進行安撫,表示你的理解。然後問孩子為什麼要玩弄鉛筆。寫作業和玩鉛筆,有什麼直接關聯?老師這樣做是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以權威來壓制孩子?如果讓孩子來當老師,會怎麼做?
在這一問一答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個人思想的客觀公正,不要帶著情緒說話,目標要指向問題本身,而不是任何人。通過這件事情使孩子明白根本錯誤在哪裡,以後如何改進。
萬事萬物都有起因,父母應當站在孩子的角度,了解事件的原因,然後引導孩子。並不是從結果上,就直接認定它是對還是錯。
老師和家長正在一步步扼殺孩子的創造思維,這大概就是多數孩子都很平庸的原因吧……
告訴孩子老師做得不對,這不是教他不尊重老師,而是教給他敢於質疑權威。質疑權威是通往自由個性的必經之路。
03
有一個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孩,老師告訴孩子們要和同學們和睦相處。在課堂上,老師只說了和同學和睦相處的好處。
回到家小女孩,和我朋友說起這件事情。有些不認同的說:「王小智老喜歡欺負人,難道就讓他欺負嗎?」
朋友理解孩子的想法,只是因為孩子的年齡,局限她對事情分析不太清晰,只是從直覺上感覺老師說的不準確。
朋友非常欣賞孩子的看法,說明在她的世界裡已經對是非對錯,有一個模糊的認識。已經開始學會換位思考來認識一件事情。
朋友先是肯定了孩子的想法,然後幫孩子分析了一下問題。讓孩子認識到和睦相處是一種交換行為,並不是指一味的付出。而且和睦相處也分為很多種,給你真正幫助的人,你要和他友誼般的感情。對你表面上和睦相處的人,你也回饋給他相同的感情。
父母一直期望孩子擁有獨立的想法,不要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在任何情況下, 父母都要引導孩子客觀的去評價一件事情,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擁有超脫於平庸卻又俯視於平庸的獨立個性。
在獨立思想的生活道路上,必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04
把老師當做聖人和完美的人,這其實是家庭教育缺失導致的思維僵化。這會扼殺兒童的自我判斷能力,並擾亂了兒童自我認知的發展秩序。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可以嘗試先安撫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感受,再和孩子分析問題,就是論事,不針對任何人,客觀的分析問題。包括老師和父母自己犯錯誤時也要敢於承認,而不是推卸。
人無完人,我們總是在孩子面前標榜權威,不斷地樹立自己的威嚴,而很少去考慮我們自身錯誤對孩子成長的心理影響。突然覺得我們比孩子要懦弱,在孩子和現實中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是最大的勇敢。
願父母的愛,像陽光一樣包圍孩子,給予光輝燦爛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