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提到,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和2019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數量都是多於一孩數量,所以可以判斷這兩年仍然存在二孩生育堆積效應。
在生育二孩的媽媽中,大齡媽媽佔了不小比例。而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隨著孕婦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大齡媽媽有必要提前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相關風險因素。
什麼是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為什麼會容易出現孕期糖尿病?對媽媽和寶寶有何影響?如何預防?記者採訪了我市相關專家。
高齡孕婦更易患病
「近年來,高能量、高碳水、低膳食纖維的傳統飲食已成為我國膳食模式特點,這種飲食模式致使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率居高不下。」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產科門診主任醫師袁雪蓉介紹,孕婦在妊娠期間,為了保障胎兒的生長發育,給胎兒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及充足的血糖供給,會產生大量的抗胰島素物質(包括各種激素),出現生理性的「胰島素抵抗」,為了維持血糖的平衡,胰腺就要加大工作量,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滿足機體的需求,當胰島功能潛在不足時,孕婦就會出現血糖升高,到達一定的程度就稱為妊娠期糖尿病。
專家提醒,高齡產婦新陳代謝放緩,容易造成肥胖,引發妊娠期糖尿病。據統計,年齡超過35歲的高齡孕婦,比年輕產婦更容易受到妊娠期糖尿病影響;40歲以上的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是年輕孕婦的幾倍。如果懷頭胎時血糖高,懷二胎時再次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更高。
此外,袁雪蓉分析,伴有以下危險因素的患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大:超重和肥胖;缺乏體力活動;既往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症候群;糖尿病家族史;曾分娩過體重>4.1kg的嬰兒;黑人、西班牙裔、美洲印第安人和亞裔人群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袁雪蓉說,妊娠期糖尿病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危害性,很多沒有體檢、產檢、尿檢意識的孕婦,自己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卻不知情。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機理和普通二期糖尿病有異,也沒有二期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的典型表現,因此不易被察覺。「由於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病人很多在妊娠前都沒有糖尿病,所以容易被忽視。」袁雪蓉說。
保持健康習慣預防妊娠期糖尿病
如何預防妊娠期糖尿病?袁雪蓉提醒,首先應該健康飲食。選擇高纖維、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儘可能選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應實行少量多餐,每日分5~6餐。多吃蔬菜和全麥食品,適量攝入水果。在不損害食物口味和營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食物的多樣性,但需切記食物的分量大小。
還要堅持鍛鍊。懷孕前及孕期鍛鍊有助於避免妊娠期糖尿病,應每天餐後保持30分鐘的適度活動。
在開始懷孕時保持健康的體重。在備孕期間,維持正常的體重有助於女性妊娠期的健康。積極改變飲食習慣,有助於患者安全渡過孕期,比如多吃蔬菜和水果。
要合理控制孕期體重的增加。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是正常的,但體重增加過多會增加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因此應該合理控制孕期體重的增加,保證孕期體重增加不超過建議水平。
相關連結
妊娠期糖尿病危害大
妊娠期糖尿病不僅影響胎兒發育,同時對孕婦健康也有影響。
袁雪蓉表示,妊娠期糖尿病會導致嬰兒出生體重過大(巨大兒)的風險增加。孕婦血糖高於正常水平會導致其寶寶體重過大。寶寶體重過大(>4.1kg)會使孕婦更易發生軟產道損傷,且增加剖腹產概率。
增加胎兒早產風險。高血糖可能會增加早產風險,或者因為胎兒過大,建議提前分娩。
可能增加嬰兒嚴重呼吸困難的風險。妊娠期糖尿病女性所生的早產兒還易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
此外,有些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媽所生的嬰兒在出生後不久便會出現低血糖。嚴重的低血糖發作可能會導致嬰兒癲癇發作。
同時,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媽所生的嬰兒遠期患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
更危險的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當可使嬰兒在出生前或出生後不久死亡。
對於孕婦來講,妊娠期糖尿病會導致增加以下風險:
高血壓和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高血壓和先兆子癇風險。先兆子癇是妊娠的一種嚴重併發症,可導致高血壓及其他症狀,嚴重威脅母嬰健康,甚至生命。
剖腹產。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剖腹產概率。
未來糖尿病風險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很可能在以後懷孕時再次罹患糖尿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升高。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李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