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量多餐勤鍛鍊 不做「糖媽媽」

2020-12-20 今日惠州網

近日,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輔導讀本中提到,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8年和2019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數量都是多於一孩數量,所以可以判斷這兩年仍然存在二孩生育堆積效應。

在生育二孩的媽媽中,大齡媽媽佔了不小比例。而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隨著孕婦年齡的增加而增大。大齡媽媽有必要提前了解妊娠期糖尿病的相關風險因素。

什麼是妊娠期糖尿病?孕期為什麼會容易出現孕期糖尿病?對媽媽和寶寶有何影響?如何預防?記者採訪了我市相關專家。

高齡孕婦更易患病

「近年來,高能量、高碳水、低膳食纖維的傳統飲食已成為我國膳食模式特點,這種飲食模式致使孕婦妊娠期糖尿病發生率居高不下。」惠州市第一婦幼保健院產科門診主任醫師袁雪蓉介紹,孕婦在妊娠期間,為了保障胎兒的生長發育,給胎兒提供更多的營養物質及充足的血糖供給,會產生大量的抗胰島素物質(包括各種激素),出現生理性的「胰島素抵抗」,為了維持血糖的平衡,胰腺就要加大工作量,分泌更多的胰島素來滿足機體的需求,當胰島功能潛在不足時,孕婦就會出現血糖升高,到達一定的程度就稱為妊娠期糖尿病。

專家提醒,高齡產婦新陳代謝放緩,容易造成肥胖,引發妊娠期糖尿病。據統計,年齡超過35歲的高齡孕婦,比年輕產婦更容易受到妊娠期糖尿病影響;40歲以上的孕婦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是年輕孕婦的幾倍。如果懷頭胎時血糖高,懷二胎時再次患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更高。

此外,袁雪蓉分析,伴有以下危險因素的患者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大:超重和肥胖;缺乏體力活動;既往妊娠期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多囊卵巢症候群;糖尿病家族史;曾分娩過體重>4.1kg的嬰兒;黑人、西班牙裔、美洲印第安人和亞裔人群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較高。

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

袁雪蓉說,妊娠期糖尿病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和危害性,很多沒有體檢、產檢、尿檢意識的孕婦,自己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卻不知情。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機理和普通二期糖尿病有異,也沒有二期糖尿病的「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的典型表現,因此不易被察覺。「由於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病人很多在妊娠前都沒有糖尿病,所以容易被忽視。」袁雪蓉說。

保持健康習慣預防妊娠期糖尿病

如何預防妊娠期糖尿病?袁雪蓉提醒,首先應該健康飲食。選擇高纖維、低脂肪、低熱量的食物。儘可能選低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應實行少量多餐,每日分5~6餐。多吃蔬菜和全麥食品,適量攝入水果。在不損害食物口味和營養的前提下,努力提高食物的多樣性,但需切記食物的分量大小。

還要堅持鍛鍊。懷孕前及孕期鍛鍊有助於避免妊娠期糖尿病,應每天餐後保持30分鐘的適度活動。

在開始懷孕時保持健康的體重。在備孕期間,維持正常的體重有助於女性妊娠期的健康。積極改變飲食習慣,有助於患者安全渡過孕期,比如多吃蔬菜和水果。

要合理控制孕期體重的增加。懷孕期間體重增加是正常的,但體重增加過多會增加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風險,因此應該合理控制孕期體重的增加,保證孕期體重增加不超過建議水平。

相關連結

妊娠期糖尿病危害大

妊娠期糖尿病不僅影響胎兒發育,同時對孕婦健康也有影響。

袁雪蓉表示,妊娠期糖尿病會導致嬰兒出生體重過大(巨大兒)的風險增加。孕婦血糖高於正常水平會導致其寶寶體重過大。寶寶體重過大(>4.1kg)會使孕婦更易發生軟產道損傷,且增加剖腹產概率。

增加胎兒早產風險。高血糖可能會增加早產風險,或者因為胎兒過大,建議提前分娩。

可能增加嬰兒嚴重呼吸困難的風險。妊娠期糖尿病女性所生的早產兒還易發生呼吸窘迫症候群。

此外,有些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媽所生的嬰兒在出生後不久便會出現低血糖。嚴重的低血糖發作可能會導致嬰兒癲癇發作。

同時,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媽所生的嬰兒遠期患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更高。

更危險的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當可使嬰兒在出生前或出生後不久死亡。

對於孕婦來講,妊娠期糖尿病會導致增加以下風險:

高血壓和子癇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高血壓和先兆子癇風險。先兆子癇是妊娠的一種嚴重併發症,可導致高血壓及其他症狀,嚴重威脅母嬰健康,甚至生命。

剖腹產。妊娠期糖尿病會增加剖腹產概率。

未來糖尿病風險增加。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很可能在以後懷孕時再次罹患糖尿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也升高。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李惠婷

相關焦點

  • 少量多餐為何有利於「控糖」?
    少量的意思是每餐少吃點兒,這樣就不至於使餐後胰腺的負擔過重,血糖也不至於升得太高,從而避免了餐後高血糖。   多餐則是在兩餐之間加一次緩衝餐,這樣既可以避免藥物作用達到高峰時出現低血糖,也可避免一天飲食總量過少,影響人的體力和體質。    糖尿病病人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控制自己體內的血糖,少量多餐是控制血糖的有力武器。
  • 少量多餐讓孩子更健康
    一到吃飯時間,孩子吃過幾口後便坐在那裡說什麼也不肯往口裡餵飯,一點胃口也沒有的樣子,這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開始軟硬兼施,威逼利誘,肝火上升,有時還得親自動手把剩下的大半碗飯塞到孩子口裡去才算結束。吃飯時間本來是愉快愜意的,卻變成了一場「鬥智鬥勇的任務」,而且這個任務看起來曠日而持久,要持續一年又一年。 應對孩子不好好吃飯,有很多個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
  • 妊娠期糖尿病|不做「糖媽媽」,不生「糖寶寶」
    對於妊娠期糖尿病,很多媽媽都不了解 為什麼懷孕就成了「糖媽媽」? 什麼是妊娠期糖尿病? 得了妊娠期糖尿病對寶寶有影響嗎? 妊娠期糖尿病生完孩子後會好嗎?
  • 少量多餐到底有什麼實質幫助?
    想要增肌或減脂的大家,一定時常聽到「少量多餐」這個詞,然而少量多餐到底對我們有多大的幫助呢?
  • 小兒流感應少量多餐可以「自愈」嗎?
    提早做預防,特別是免疫力較低的孩子更要注意。中成藥(板藍根衝劑)或中草藥(金銀花、板藍根等)皆可。在流感流行階段,可用1:2000呋喃西林或百分之十的桉葉溶液滴入鼻中或噴於喉嚨處,也可使用病毒唑等進行預防。需要注意的是,金剛脘胺、金剛乙胺可預防甲型流感,但不適用於乙型流感。 小兒流感應少量多餐!
  • 少量多餐防腸梗阻
    我們在她的飲食方面,一直比較注意,請問平時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再次腸梗阻,醫生說這種病不會好的,是真的嗎?請問可否有中藥調理,來預防腸梗阻?     暴飲暴食,腸道功能紊亂是引起腸梗阻的誘因,所以日常飲食要注意營養豐富易消化,少量多餐,不要吃刺激性較強的食物,這樣可以減少腸梗阻的發生;另外中藥調理如果辨證準確,也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 「糖媽媽」一個甜甜的名字,在飲食上卻不可以那麼「甜」!
    ,醫生說讓我繼續控制到寶寶生,這酸爽,不知道孕期該怎麼熬了……@小紅:好不容易過了3個月的妊娠反應,餓了那麼多天,等食慾終於恢復過來時竟被醫生告知要加入控糖隊伍,每天飯都吃不飽,比孕前吃得還小,簡直就是孕期減肥嗎!
  • 少量多餐不一定會瘦
    以下減肥9個地雷,想減肥的人一定要注意:1.少量多餐可以瘦:很多人認為少量多餐可以減肥,但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少量多餐最大的問題在於每一次吃東西都會引起血糖的波動,進而造成胰島素上升使脂肪囤積。4.多吃一口不會怎樣:這種僥倖的心態常常吃的不只一口,且那一口都會是最肥的食物。
  • 一直被我們誤會的常見食物迷思,減肥別再少量多餐了
    一顆蛋的平均脂肪含量為5公克,且不含反式脂肪。事實上,蛋含有抗氧化劑,可以保護視力。4. 鋁鍋會溶出毒素,引發阿茲海默症。科學家證實腎臟能代謝排出鋁。阿茲海默症協會、美國食品藥物局同意無證據證明鋁與阿茲海默症有關聯。5. 能量飲料可以補充能量。糖分帶給你急速能量,咖啡因預防睡意,但這些成分無法幫你補充能量,只會讓你過胖與失眠。6. 油炸食品導致心血管疾病。
  • 少量多餐能減肥?小心越減越肥
    」的主張,原因大致如下:「少量多餐,也就是將一天可攝取的熱量分成五到六餐來吃,預防身體因肌餓而降低代謝,也可避免一次進食量太大,熱量過剩而造成脂肪囤積,並藉由多次進食,提供較高的飽足感;除此之外,正餐之外的時間還可以來份點心,心理上也會覺得愉快舒坦許多。」
  • 糖耐量篩查沒通過,多數孕媽都是犯了同一個錯!希望你不在其列
    孕期做檢查,糖耐量篩查是非常重要的一項產檢,可以判斷孕媽,是否有妊娠糖尿病的依據。不知道你懷孕期間,有沒有做糖耐量篩查呢?在做糖耐量篩查的時候,喝完糖水抽取三次血液,如果檢查結果中,有任何一次高於標準,就會被確診為妊娠糖尿病。
  • 不做「糖媽媽」,不生「糖寶寶」
    妊娠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 妊娠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懷孕時才出現高血糖的現象,發生率為1%~3%,患妊娠糖尿病的準媽媽會出現「三多」症狀—多飲、多食、多尿,還可能會發生生殖系統念珠菌感染反覆發作。
  • 糖媽媽孕期食譜 這樣吃很健康
    碳水化合物含有豐富的澱粉和糖,而澱粉就是由許多相連接的糖組成的,所以糖媽媽會進食碳水化合物後,血糖會明顯升高。  高碳水化合物主食是餐後血糖快速升高的主要作俑者,所以糖媽媽務必保持低碳水化合物的攝入。純牛奶不含糖,不會對糖媽媽的血糖造成波動,而且低脂或脫脂牛奶由於含有的脂肪量極低,十分符合孕期糖尿病要求的低脂、低糖、少油、少鹽飲食要求。  此外,孕媽媽們還要多吃一些蔬菜,五穀雜糧也要交替著吃,以補充維生素。一些含鐵、鋅、鈣高的食物也要適當增加進食,比如牛奶、魚類、海產品等,能豐富礦物質的攝取。
  • 我,三胎糖媽媽,餐後血糖從13點到正常,控糖有方法才能不焦慮
    崔慧慧是一位很特殊的糖友,作為一位39歲的三胎糖媽媽,她已經高血糖4年了,懷三胎的時候還在打胰島素。這種付出和收穫不對等的控糖經歷讓我陷入一種不自信的心理狀態,再加上帶小孩的疲累,我的精神時刻緊繃,經常感覺煩躁,偶爾還會喝點酒來放縱自己的情緒。
  • 科學家發現少量多餐減肥效果良好
    據了解,過去就有人認為,少量多餐有益健康,這可保持人體血糖及能量的穩定。                英國醫學研究會的傑布博士(Susan Jebb)表示,每日多餐,分批攝取同樣分量的食物,有益新陳代謝。
  • 怎樣才能不變 「糖媽媽」?妊娠期糖耐量篩查不可忽視!
    很多孕媽覺得糖尿病離自己很遙遠,那麼有必要做這項檢查嗎? 糖耐量篩查有必要做嗎?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懷孕前未患糖尿病,而在懷孕後,由於種種原因血糖會有所升高並且患上糖尿病。這種病會對寶媽媽的身體健康和胎兒的正常發育造成極大的傷害,出現胎膜早破、早產兒、巨大兒的概率會明顯增加,它應該被重視。
  • 少量多餐受歡迎,一天幾次才算好
    不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少量多餐,有研究表明,少量多餐更有利於我們身體的健康。那麼,我們一天究竟吃幾次才好呢?其實,這也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一個白領和一個藍領,他們的工作強度不同,對於熱量的需求自然不同,因此吃幾頓才好,還是根據身體的需要來。不過,有一段觀點你可以參考一下。
  • 小禎否認切胃,坦承因為「少量多餐」胃變小
    胡瓜愛女小禎(胡盈禎)半年多前靠著積極運動與調整飲食,成功鏟肉40多公斤,如今卻遭爆料是靠『切胃』手術才完成『壯舉』。對此小禎先是在臉書針對媒體報導爆氣怒嗆『白痴嗎?』接著在代言活動上再次強調自己是因為奉行『少量多餐』政策,導致食量變小,『不是靠切!』
  • 少量多餐保證熱量 化療,吃飯是一大關
    原標題:少量多餐保證熱量 化療,吃飯是一大關   化療期間,藥物副作用等因素會影響患者進食。食慾減退是化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主要是由於藥物的刺激使神經系統對味覺和嗅覺的調節功能產生失調。其他不良反應還包括腹部飽脹,進食極少量食物即感悶脹不適。化療藥物還可導致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吸收功能降低。
  • 孕期胡吃海喝,小心變成「糖」媽媽
    針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媽媽,逸夫醫院聯合產科、臨床營養科、康復醫學科、內分泌科等多科室,為「糖」媽媽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個體化、精細化治療。補充營養也需要科學地吃,講究營養均衡、清淡飲食、少食多餐、控制甜食(吃水果也不可過量)。最重要的是控制脂肪和糖類的攝入量,植物油及動物脂肪要儘量避開,煎炸食物不可常吃、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