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從唐詩宋詞裡
飄來的月亮
泊在故鄉
灑下千絲萬縷的柔情
幻化成遊子心中的亮色
讓人久久仰望
那就是故鄉最圓最美的月亮
——題記
我是在一個寂靜的秋夜,去陽臺上看我種的雛菊時,突然發現了,很多年前故鄉的那抹月光。
其實那抹月光在我臥室裡徘徊了許久,只是我一直以為,那是對面高樓某戶人家的白熾燈投射而來的光亮,我一抬頭看,才發現它來自飄在兩座高樓之間的那一輪皎潔迷人的月亮。
就在這伴著輕聲蟲鳴的涼風裡,在陣陣淡淡菊香裡,我靜靜地注視著那緩緩移動的月光,穿過陽臺上的窗紗,爬過那盆初開的雛菊,遊過鋁合金的窗欞,撫過臥室的衣櫥,床上的棉被。讓我驀然聽到小溪的水聲,好像還嗅到了泥土的芳香,聽到母親教我唱月亮童謠的細語聲……
哦,我的思緒,我的靈魂,回到了故鄉,正陶醉在故鄉上空泊著的那一輪明月,正陶醉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情畫意之中。
兒時的夏夜,一輪明月爬上樹稍,倒映在門前的水塘裡,時而起點微風,吹皺水面,月亮變成碎金散銀,風停下,它又靜靜地沉浸在水塘裡。
這時母親早就把竹床用涼水抹了又抹,讓竹床乾淨而又清涼。我們兄妹就把它抬到離門前不遠的塘埂上乘涼,我們或躺或坐。母親一邊拿著大蒲扇為我們驅蚊子、扇涼風,一邊教我們唱許多有關月亮的童謠:
「月亮走,我也走。我給月亮提笆簍。笆簍破,提菱角。菱角尖,杵上天。天又薄,織綾羅……」「月亮船,兩頭尖,中間坐著個嫦娥仙……」「月亮彎彎掛樹梢,好像一把小鐮刀……」唱了一首又一首。
我再仰望天空,突然發現月亮還跟我對望,好像隔壁的新大姐(方言,新娘子),又白又圓的笑臉,我快樂極了。伸著指頭指給母親看,母親說,這樣指不禮貌,月亮會生氣的,晚上睡著了,月亮就會來割你的耳朵。快跟我一起向月亮鞠躬作揖,還要說,月亮,小伢不曉事,原諒我吧!
於是在母親的陪同下,我向月亮虔誠地三鞠躬。為什麼母親要這樣呢?母親認為太陽和月亮包括藍天,都是養育我們的神,她要一代一代這樣教育下去,她不是在嚇唬小孩而迷信,而是要培養下一代人要有敬畏感,要善待自然罷了。
母親會講許多關於月亮的故事。她讓我們仔細看看月亮裡面有些什麼?我說有棵大樹,佔了大半邊月亮。她說是的,桂花樹。還有什麼?我說看不清。她說還有人,有個大男子漢叫吳剛,他正舉斧子砍樹造桂花酒哩。還有仙女嫦娥,在快樂地唱歌跳舞,上面還有好多大白兔在玩耍……
我一下子穿越到了月亮上,這個神秘的世界。對月亮更是好奇,非要她講嫦娥的故事不可。母親第一次講嫦娥追玉兔,追呀,追呀,不留心就追進了月亮……她後來還講了「吳剛去月宮」「吳剛釀酒」「玉兔下凡」「天狗吞月」等神話傳說,我至今記憶猶新。
我們在母親的薰陶下,把月亮敬為神,當作知己。認為月亮對我們有情有義,跟我最為親切,尤其趕夜路,它形影不離地與你作伴,就像母親一樣貼心貼肉的。
明月有情屬故鄉。更表現在中秋節。我們家鄉,對中秋和端午兩個節日的重視程度,僅次於春節。就中秋節而言,既慶團圓又賀豐收,更是一年的最佳氣候,怎麼不值得重視,怎麼不值得慶賀呢?
每年到中秋節,就是在我兒時那個艱苦年代,母親認為祖宗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節日,就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不能隨隨便便,一定要前傳後教,每年都要重視,要有儀式感。
儘管家裡生活不富裕,也要讓孩子有一個又一個的盼頭,讓孩子們知道中秋是個慶團圓,賀豐收的重要節日,這個節日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賞月,敬月亮神,吃月餅。要是她讀過書,她肯定要誦詩寫詩。
這就是母親的生活方式,我給它取名為「靜水微瀾」式,即讓平靜的生活,時而有點波瀾,有點浪漫,不要讓生活總是一潭死水。
在我兒時,月餅還是個稀罕物,不光要錢,還要糧票,這就讓母親為難。於是母親就用湯圓餅代替,每到中秋節來臨,我家就要浸糯米,舂糯米粉,做湯圓餅。湯圓餅怎麼做呢?那與做湯圓工序方法一樣,不過成湯圓之後就不同。
湯圓是下水煮,而湯圓餅,就把湯圓按扁,把鍋裡刷上油,再把扁湯圓放裡面兩面烤,餅烤熟了,二面金黃,漲鼓鼓的,再撒上白糖,那個香呀,甜呀,餈呀,實在誘人。中秋夜,月亮升起來了,母親的「月餅」已大功告成。儘管我們饞得口水直流,母親是不準誰先吃的。
母親解下圍裙,抹了抹頭髮,分派我們把小方桌,紡線椅,都搬到門前的月亮下,她把「月餅」用盤子裝好,每人打一小碗糖茶。敬月儀式開始了,在母親的指揮下,大家都站起來,畢恭畢敬地向月亮鞠三躬(也作揖),讓月亮神先賞「月餅」品茶。
禮畢後,大家再坐下來,賞月,吃餅,品茶。當時那種幸福,那種快樂,真是沒有準確的詞語來形容。而月亮這時也好像很懂人間的人情世故,更顯得明亮而皎潔,更露出甜甜的笑臉,盡情地揮灑著詩意,恬靜而幽美。
我們家鄉在那個年代中秋吃湯圓、吃炸粑比元宵節吃湯圓還要盛行。每到中秋,壪裡的幾乘「碓」(普通話發音為duì,黃陂音為dì)都忙不過來,形成了中秋吃湯圓的習俗,表現出鄉鄰們都有追求圓滿的願望。不過有的家庭不重視,賞月、敬月的儀式罷了。
母親年年指導我們中秋賞月,歲歲引導我們向月亮行禮,慎重地賞月吃月餅。這不僅僅是對月亮的崇拜,最重要的,我在上面也講過,她是為了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數,讓我們懂得中秋可融親情,承載鄉愁,陶冶情操。用現在的話說,也是一種文化自信。儘管她老人家不懂「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但母親才是詩中人啊!
明月,是母性的。故鄉,也是母性的。因而離鄉背井之人,看到明月便會想到故鄉,想到故鄉便想到母親,一個「情」字,便會使三者緊緊地連在一起。所以說,「有情明月屬故鄉」。
唐代詩人李冶有一首詩《明月夜留別》:「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像這樣的感懷,每次離鄉別母時,我們大家不都曾有過嗎?
母親已走了近三十年,中秋的明月前少了一位虔誠的身影,而我們每年都多了一份傷心的思念。不知這份思念如何遙寄,只能學著母親的樣子望月、敬月,願中秋的月光也照進天國,讓我和母親同享一輪明月。
投稿&聯絡:admin@mulanguli.com
本文作者朱興安授權印象黃陂發布
關於作者朱興安,黃陂區蔡店中學退休教師,六十有五。為吾不得老年痴呆症,經常舞文弄墨,寫點新詩,寫點文章,向區內的文藝雜誌投投稿,除自我欣賞外,也想愉悅一下別人。近年寫了一些關於蔡店鄉土風情系列,比如《蔡店的米酒》《蔡店的肉糕》《蔡店的餈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