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那會總覺得北京特別好。
學校多,年輕人多,朋友與新鮮事便特別多。雖然學校裡總有這樣那樣不如意的地方,但我們總能在別處找補:比如去別的學校聽個講座音樂會,去找同學打卡全北京的食堂,去參加各種有趣的市內社團和聯合會活動…
何況我們學校還在宇宙中心「五道口」。
窮酸學生們可以在十萬一平的地方住一學期幾百塊錢的宿舍,吃五塊錢一份的食堂套餐,還能擁有日系鐵礦,韓國烤肉,南美酒館,文藝書店,地下搖滾和夜店…
海澱可真是給了我們最好的學生生活。
那時候覺得北京的天氣也特別好。
一年下不了幾場雨,冬天冷的時候就有了暖氣。我們可以只穿薄薄的襯衫在羽絨服裡,然後買各式各樣的冰棍吃。晚上臨時洗的衣服從來不怕曬不幹,大家都喜歡把面膜和襪子擱在暖氣片上,身心哪兒都是暖洋洋的。
秋天的銀杏,冬天的雪和冰,都是極美的。雖然大家偶爾會去KTV唱個通宵,但更多時候是在古老的遺蹟裡穿梭。大學時新班級破冰,我們就在後海小吃店裡做尋寶遊戲;雖然逛不起商場,沒事也能逛逛南鑼鼓巷,吃瓶老酸奶;更別提故宮和數不清的古寺,隨便一找就能蹭個導遊,聽一聽「珍妃井」之類的詭異故事。
在學生時代即將結束的時候,我隱隱覺得這個城市不屬於我。
來過北京,才知道自己的渺小。
總會有人的所作所為讓你覺得抽象的「階級」二字變得具象且時常讓人感到無力。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的夢想,教育,努力,在這些人長輩的積累前一文不名,而這會帶給人虛無與絕望。
我不是頂尖的人才,北京也讓我看到生活的殘酷。在這種殘酷中,很多人的感情也不是純粹的,雖然茶餘飯後大家總會批判一些齷齪的人事,但只要他們最後成功了,這就是個「笑貧不笑娼」的地方。
於是一畢業,我就頭也不回地離開了這片北方熱土。在南方討生活這幾年,更加覺得這個決定無比正確。
可是在秋日回到北京,回到一些一成不變的時空裡,還是會讓人覺得舒心,覺得溫暖。
那些粗糙的街道,過時的廣告,就和好多年前離開時一個模樣。
青春永遠值得緬懷,那些快樂與不快樂的事都變成了人生裡的年輪。
我已經記不清自己是第幾次來到故宮,可能第五次,可能第六次。
在我短暫的故宮回憶裡,這裡本是一個經典又過時的景點。遊客們在導遊的帶領下匆匆走過中軸線,從午門排個隊再到聽一聽珍妃井的故事,就算完成一次打卡。
可隨著這幾年故宮IP的打造與成熟,故宮儼然成了一個網紅景點。不僅冰窖餐廳,延禧宮,慈寧宮被修復公開,也有更多人不局限中軸線,而是在攻略的指引下在東西宮仔細探索。
我一人在故宮徘徊,那些寂靜無人的落葉宮牆,一些還在修復的陶瓷房子,幾百年後依舊會動的西洋鍾,寂寥無人的書畫展廳,通通在時光的膠片上凝結。
四處空空蕩蕩,那麼個僅有的日子,僅有的時刻,故宮的一角居然只屬於我一人,真是件完完全全的獨家回憶。
我這次來是來望秋,借了看展的名頭。
秋日的故宮最美,銀杏、石榴、暖陽、宮貓…
我以前居然沒在秋天來過。
學生時的懵懂忙碌,錯過許多美好,好在還能補回。
不知不覺,這座宮殿經歷了六百年的風雨變遷。六百年的宮殿、五千年的文明,一個人走進去,就像一粒沙被吹進沙漠,立刻就不見了蹤影。朝菌不知晦朔,而蟪蛄不知春秋,這不只是莊子的提醒,也是宮殿的勸誡。
我相信在它面前,任何人都不能無動於衷。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收斂起年輕時的狂妄,認真地注視和傾聽,歲月的宏大感撲面而來。
我只是現實世界一俗人,肉眼凡胎,蚍蜉撼樹。我從宮殿深處走過,目光掃過那些古老精美的器物,我知道我的痕跡都將被歲月抹去,只有這宮殿、這「古物」會留下來。
在這些一磚一瓦裡,凝結了匠人沉實和安靜的歲月,王公貴族的殺伐果決,妃子的寂寞深閨…那些逝去的人與事,都凝結在這宮殿的每一個細節裡。
離開時已是黃昏,神武門外照例是車水馬龍。
橘色的夕照在髮絲上泛起光芒,景山上的樓閣襯著美好的雲色。
六百年轉瞬即逝,我亦不復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