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我們的生活幸福嗎?」「幸福!」伴隨著相機的快門聲,一張張幸福的笑臉被記錄下來。早上5點鐘,張家口市沽源縣大石砬村一縷炊煙升起,村裡逐漸熱鬧起來,村民們精心打扮後,喜氣洋洋地趕往文化大舞臺前的廣場集合,參加「走向我的小康生活 脫貧村全家福」活動的拍攝,大家排好隊列,將自己最燦爛的笑容融入大合影中,使它成為美好生活的見證。
大石砬村村民大合影。
大石砬村全貌。
大石砬村位於張家口市沽源縣長梁鄉東部約3公裡處,過去是深度貧困村,全村585戶1414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307戶650人。近年來,大石砬村探索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實施生態扶貧項目,加快生態資源的優勢轉化。2019年底,大石砬村正式脫貧出列。
大石砬村的美景。
大石砬村依託豐富的森林資源,大石砬村探索以發展森林文化為牽引,融入滿族文化元素,大力推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通過培育文明鄉風、繁榮生態文化,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贏的良好局面。
大石砬村駐村第一書記田建輝和植樹村民在一起討論種植問題。
2017年初以來,在河北省林草局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大石砬村完成了壩上楊樹防護林更新改造技術示範推廣項目,惠及貧困人口40人,人均增收2000元;實施了樟子松嫁接紅松項目,村集體增收20餘萬元,該項目還填補了壩上經濟樹種的空白;利用河北省林草局支持的350萬元花卉項目資金,撬動社會資金實施了總投資971萬元的富硒金蓮花項目,去年已種植金蓮花600畝,今年將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並建設集晾曬、倉儲為一體的金蓮花晾曬場,延長產業鏈條。同時,設立生態護林員崗位79個,人均年增收4200元,投資700萬元綠化美化村莊,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
一系列生態扶貧項目讓大石砬村實現了資源增長、生態增效、產業增值、農民增收。如今的大石砬村徹底變了樣,全村森林面積達到2.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3.8%,過去的「髒亂差」村如今成為國家森林鄉村創建樣板,先後獲得「省級森林鄉村」「國家森林鄉村」和「全國生態文化村」等稱號。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7年初的2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9000多元,大石砬村村民正在走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護林員趙樹華: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我叫趙樹華,今年56歲。過去家裡條件差,2017年時人均收入還不足2600元,日子老過得緊緊巴巴。現在家裡條件好多了,每年人均收入能有七八千,感覺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大石砬村村民趙樹華的家庭合影。
以前我們大石砬村裡都是沙石路,坑坑窪窪,現在街巷道和入戶路都硬化了,平平展展,走起路來都舒心。以前村裡一到冬天喝水就犯難,通過駐村工作隊的努力,自來水管網改造之後,自來水通暢了,水質也很好。村裡環境也比以前好多了,你瞧那邊的東山以前都禿石頭山,現在綠樹成蔭的。有時我就站在東山上看村莊,那些民宿啊、浴室啊、大舞臺啊,都嶄新的,心裡別提多敞亮。
孩子們也孝順,女兒女婿都在家務農,通過村裡組織的技術培訓,種了30多畝蔬菜,交通運輸很方便,根本不愁賣。自己現在有土地流轉的3000元收入,還幹著生態護林員公益崗,國家代繳著醫保和養老保險。只要幹好工作,我們老兩口就剩享福了。
眼前這好日子首先要感謝共產黨,還得感謝駐村工作隊和村裡的幹部。我以後更要好好幹,早日邁進我們的小康生活!
秧歌隊長白素曲:幸福生活跳起來
我叫白素曲,今年60歲,我從小喜歡唱歌跳舞。8歲開始,就在父親的影響下學唱戲,上學時常在老師帶領下參加學校的文藝演出。現在年齡雖然大了,可我一直沒放棄這個愛好,走到哪兒唱到哪兒,走到哪兒跳到哪兒。
大石砬村村民白素曲的家庭合影。
這幾年脫貧攻堅黨和政府下了大力氣,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就看我們村,有合作社造林、壩上楊樹更新、樟子松嫁接紅松、富硒金蓮花種植、村莊綠化這麼多項目,以前想都不敢想。我們貧困戶通過參加這些項目,不出門就能就業,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現在空閒時間多了,我就帶頭成立了個秧歌隊,從最開始的四五個人,發展到現在有二三十號人,大家既豐富了業餘生活,又鍛鍊了身體。扶貧工作隊來到村裡後,為我們秧歌隊買了新衣服、新設備,秧歌隊越來越正規,越來越受到鄉親們的喜愛。現在我們農村都脫貧奔小康了,希望以後我們的精神生活也能越來越富裕。
大石砬村文化大舞臺。
正在種樹的村民露出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