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談翻譯工作:不能指望它來謀生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業內人士談翻譯工作:不能指望它來謀生

2014-09-04 17:15:39來源:華商報作者:責任編輯:宋宇晟

  8月28日,41歲的青年翻譯家孫仲旭在廣州因抑鬱症自殺。在媒體的關注下,生前清貧的孫仲旭令翻譯家群體一時成為公眾眼中的新焦點。

  近日,華商報記者採訪了多位翻譯家以及出版社編輯。有人說翻譯家收入低、工作強度高,也有人說從事翻譯工作沒有社會地位。

  從什麼時候開始,翻譯家這麼不好做了?

  十幾年譯400萬字,在廣州只夠買個衛生間

  7月19日孫仲旭曾在微博上引用了一句尼採的話:「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回以凝視。」這句話雖然是他個人的翻譯,但被網友當成了他真實生活的寫照。

  翻譯過《麥田裡的守望者》、《門薩的娼妓》等30多部作品的孫仲旭,曾在微博裡表示留給兒子十幾年來譯的400萬字,可以讓兒子在老家蓋座平房,娶個媳婦,但在廣州只夠買個衛生間。

  譯林出版社綜合編輯部主任王理行告訴華商報記者,如今出版社執行的依然是國家版權局1999年頒布的《出版文字作品報酬規定》,翻譯作品每千字20—80元,而且想拿到這個80元的上限並不容易,大多數稿酬在50到60元左右。「現在在這筆基本稿酬之外,印數稿酬每多10萬冊,可以獲得又一筆基本稿酬。」然而,大部分翻譯作品銷量只有幾千冊,除非像《挪威的森林》那樣極少數的暢銷書,譯者林少華或許可以得到十倍基本稿酬甚至更多。有人說為什麼不能按照版稅付酬?「版稅也要以銷售量來計算,如果按照版稅來算,譯者可能更吃虧。」王理行說。

  譯著不能評職稱,翻譯人才嚴重短缺

  曾翻譯村上春樹的《當我談跑步時我在談些什麼》的翻譯家施小煒,在翻譯《1Q84》時,曾經連續奮戰7個月,翻譯過程中腰痛發作,持續三周只能仰臥在床上,將電腦放在肚子上繼續翻譯。高強度的工作、低水平的收入,很多從事文學翻譯的人完全出於興趣愛好在堅持著。「有人說不能指望翻譯發財,我說應該改成不能指望它來謀生,因為發財是絕對不可能的。」從事5年翻譯工作的王薇說。

  曾在日本長期生活的施小煒認為在國內當職業翻譯家維持生活相當清苦,「日本習慣按頁數算費用,大概一張稿紙400字3萬日元,相當於兩千多人民幣,這是比較高的稿酬,一般的稿酬大概600元左右人民幣。但在我們國內可能很難達到這個水準。我因為在大學裡教書,有工資收入,我的研究專業又是日本文學,所以有報酬更好,沒有報酬也會做。但是如果靠翻譯為生,我覺得挺難的。」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華商報記者,翻譯家基本都是兼職,很多是高校老師,或者曾學過外語為興趣而翻譯的人,極少數人是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才先接點翻譯的活兒。這樣的結果導致目前翻譯的人才嚴重短缺,尤其是高質量的人才。

  「在高校裡,翻譯不算科研成果。另外,老師們需要用業餘時間翻譯,可能半年才能翻譯20萬字,到手只有一萬多稿酬。最終,真正有水平的人會用這個時間寫論文評教授、誰來做翻譯?」王理行說。

  對翻譯的未來悲觀,再這樣熬下去不行了

  老編輯趙勇對翻譯的未來非常悲觀。過去編輯是對照原版翻譯稿子的,在市場化的衝擊下,年輕的編輯們用軟體查查錯別字就完成工作了。同樣一本好書,老牌出版社的編輯會對照各種版本的內容,找翻譯家翻譯半年才出爐,現在一些出版社找幾個研究生,一人翻譯10頁,不到一個月就出書了。

  很多人甚至用上了翻譯軟體,「古典作品不用掏版稅,用軟體譯出來,譯者再順一順,一本譯作就出來了。我甚至遇到一個外語學院的院長問:『你們出版社用什麼翻譯軟體?』我只好告訴他:『我們從來不用翻譯軟體』。」王理行說。

  「當個翻譯太難了!」曾翻譯美國女作家黛安娜·迪克遜的長篇小說《隱諱》的陝西翻譯家孔保爾感慨:「從事翻譯工作不僅收入低、強度大,還沒有地位。我翻譯了10本書,做了31年,也不敢說自己是作家、翻譯家,去年推掉了幾個翻譯任務,點燈熬油的,五十多歲再這樣熬下去不行了。」 華商報記者劉慧

相關焦點

  • 這3件事不要指望學易經,它也不能給你,拜個大師報班也無濟於事
    有的人,做事浮躁,做人缺乏靜氣,功利心太重,做什麼事都要先談利益,按中國文化的觀念來看,這樣不好!有的人動不動拜個大師,報個班,花三兩個月學八字、學風水,美其名曰學習易學文化,指望學了之後,天上的事知道一半,地上的事全知道,無所不能。
  • 乾貨 | 大家談翻譯——對外翻譯、話語權與文化自信
    有人得知我們在從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翻譯工作時,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中國的翻譯人員應該是把外文翻成中文,你們為什麼倒著來?英語不是你們的母語,翻譯的質量能好嗎?效果能保證嗎?即使翻譯過去了,外國人會看嗎?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相當一部分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
  • 業內人士談中外出版翻譯 莫言小說被改結局
    在首屆中外出版翻譯懇談會上,來自數十個國家的翻譯家、學者與張煒、畢飛宇、遲子建、崔曼莉等作家參加了當天的討論,圍繞中國文學走出去的現狀,各抒己見。但當時的作品都是以完整、純粹的文學方式走出去的,出版方都是以文學的心態來挑選、翻譯作品,可能當時的很多作品也並沒有給出版商帶來巨大的商業回報,但帶來了很多方面的積極影響。」
  • 業內人士:中文字幕沒有完全表達金玟哉原意,關鍵字沒翻譯
    直播吧5月6日訊 據《紅星新聞》報導,一名精通韓語的業內人士表示,中文視頻沒有完全表達出金玟哉的原意,有些關鍵句也沒翻譯。金玟哉在韓國接受採訪吐槽隊友引起爭議,他也因此向國安俱樂部和隊友進行了道歉,表示願意接受懲罰。
  • 爭鳴|大多數人都是靠研究來謀生,還能談學術獨立嗎?
    作為一個打工者,你只是藉助所謂的研究去謀生,你是要拿錢的,你拿錢的話,你是要聽命你的東家。對吧?如果說你一方面拿著錢,一方面還要求學術獨立,違背東家意志,不夠東家辦事,咱不說學生的問題,而是你的基本的道德就有問題。同時我們再仔細的去分析,就會發現我們現在所說的學術的獨立,實際上是相對於政府、針對政府而言的。只要不受政府的幹預,就是學術獨立。這就忽略了一個更根本的問題。
  • 譯見 | 大家談翻譯:對外翻譯、話語權與文化自信
    有人得知我們在從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的翻譯工作時,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中國的翻譯人員應該是把外文翻成中文,你們為什麼倒著來?英語不是你們的母語,翻譯的質量能好嗎?效果能保證嗎?即使翻譯過去了,外國人會看嗎?對於中國譯者承擔典籍翻譯的問題,相當一部分西方學者持否定態度。
  • 每日英語翻譯:他得自己謀生了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每日一句英語>正文每日英語翻譯:他得自己謀生了 2013-01-28 16:18 來源:恆星英語 作者:
  • 中國十四億人口有幾人是真正工作,又有多少人是被迫謀生!
    首先要區別工作和謀生,什麼是工作?什麼又是謀生呢?符合你的興趣,你樂意做的,並從中賺到錢的,叫工作。你不感興趣的,為了生存,不得不做的,叫謀生。工作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 翻譯的過去與未來:機器翻譯會取代人工翻譯嗎?|周末談
    他又接著寫道:「驛馬自有驛馬的生活和使命,以及隨之而來的甘甜和欣悅,它畢竟是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學之間遊走,行程本身已然精彩紛呈,更何況還有它們經年累月搬運、堆積起來的一座座金山呢。」翻譯的過去與華夏文明史一樣久遠翻譯活動擁有悠久的歷史。
  • 毛澤東周恩來的英語翻譯唐聞生在廈門談翻譯往事【2】
    談往事   給毛主席做翻譯 「木秀於林」沒聽懂   唐聞生提到了自己為毛主席做翻譯的一件往事。1975年,毛澤東會見當時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夫婦。談話中,他引用三國時期魏人李康《運命論》中的話:「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 清華北大畢業生扎堆教網課:大部分人工作,不過是為了謀生
    說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清華北大畢業生,畢業後沒在本專業發展,反而選擇從事培訓教育工作。 類似的認知,其實引出來一個共同問題:我們的工作意義,到底是什麼? 一個最常見的疑問是,如果工作只是為了謀生,那工作還有什麼意義? 可事實是,謀生這件事本身,就是工作的意義和重要目標。 社會現實註定,工作對大部分人來說,就是謀生的手段。
  • 新潮播客《劇談社》:如何翻譯一件藝術品?
    本質上我們做的是藝術品的搬運和翻譯的工作,我們不是在堆砌專家。」他說。羅素質一直強調他做的是藝術品搬運和翻譯的工作,因為每期以一個藝術的主題來做播客,完全不能和電視上一口京片子的鑑寶類節目同日而語。它要淺顯,但不能單薄,它要有深度,卻不能掉書袋。
  • 桂林翻譯人員談自己工作:看似風光卻很辛苦
    &nbsp&nbsp&nbsp&nbsp據周濟回憶,十幾年前他曾翻譯過一個關於垃圾處理的項目,由於馬上要去德國招標,因此他和其他幾個翻譯必須在5天之內將10萬漢字翻譯成英文,並且完全不能出錯。
  • 一個人帶著孩子做什麼工作好,娘家婆家指望不上?
    其次,婆家、娘家真的指望不上了嗎?還是你沒有爭取?說實話,早晨8點要送孩子,晚上4:50要接孩子,偶爾還要開家長會請假,這樣的時間要求,想找一個企業上班挺難,我們不談996制的公司,就算朝九晚五公司都不能滿足寶媽的要求。
  • 業內人士談圖書排行榜:不是公正的購書指南
    業內人士談圖書排行榜:不是公正的購書指南 上海書城副總經理江利說,「之所以將文學類單列,是因為讀者對它的關注度永遠是最高的。」上海圖書館官網的「2013年借閱榜單」也顯示,去年文學類書籍被借次數最多的一本達到4241次;而其他類別圖書,借閱量最多的也不過四五百本。  但上海書城的銷售榜與上海圖書館的借閱榜,上榜書目大相逕庭。
  • 寒門貴子,階層固化不能只指望高考改變
    寒門貴子,階層固化不能只指望高考改變撰文丨墨黑紙白寒門難出貴子,是現代一個較為統一的認識,但需要區分的是,這個貴字究竟貴在哪裡?是分數的貴?還是上的學校的貴?還是畢業後對社會貢獻的貴?抑或說人前的貴?還是裡子裡的貴?
  • 清北畢業教網課,年薪百萬引怒罵:大部分人工作,不過是為了謀生
    說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的清華北大畢業生,畢業後沒在本專業發展,反而選擇從事培訓教育工作。 類似的認知,其實引出來一個共同問題:我們的工作意義,到底是什麼? 一個最常見的疑問是,如果工作只是為了謀生,那工作還有什麼意義? 可事實是,謀生這件事本身,就是工作的意義和重要目標。 社會現實註定,工作對大部分人來說,就是謀生的手段。
  • 業內人士談WePhone網絡電話是否灰色運營:需經營許可
    業內人士談WePhone網絡電話是否灰色運營:需經營許可 法制晚報·看法新聞 近期,WePhone公司創始人蘇享茂被前妻逼迫而自殺身亡的消息在網絡傳得沸沸揚揚,而在蘇享茂發布的網帖中的截圖上,(蘇享茂前妻稱
  • 青島拾荒大姐自學英語二十多年,翻譯英文小說不在話下!
    青島拾荒大姐自學英語二十多年,翻譯英文小說不在話下!近日,在青島城陽區有一個拾荒大姐,這位大姐姓袁,袁大姐說自己非常喜歡英語,但是周圍的人不理解為什麼她要學習英語,因此和周圍的人不合群,自己一個人堅持學習英語已經有二十多年了。
  • 董卿談育兒:在教育道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覺!怎麼教孩子自律
    董卿談父親落淚:在教育路上,不要指望孩子自覺董卿在談及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時說道:"父母從小就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不管是在飯桌上還是在學習上。從素質養成到文化學習上,父母都對自己要求得特別高。"小時候的董卿每次吃飯時,都會被父親批評自己的行為舉止不夠規範,這也導致每次董卿在吃飯的時候都是邊哭邊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