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今,孩子的教育問題和學習問題是父母心中的頭等大事,有很多父母在年輕的時候努力打拼,就是為了以後可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很多家長都儘可能的給孩子最好的生活環境,學區房、接送汽車、補習班、興趣班、輔導班等等,
導致孩子每天在學校裡面要學習,下了課之後還要去上各種課程,晚上的時候要寫作業,一點自己的時間都沒有,孩子的天性都快被各種各樣的作業磨沒了。
其實,回想起以前的時候,90後這一代才是最無憂無慮的一代,父母雖然會督促學習,但是,玩遊戲的時間從來不佔用,
當我們寫完作業之後,家長都會讓我們出去玩,不到天黑基本上都不回去,或者是父母幹活的時候怕我們調皮,都會說:出去玩去吧,吃飯的時候再回來,
所以,90後的童年其實是最幸福的,並不像現在的孩子,書包都要比孩子大,比學生都要重,只能拖著拉杆書包走,讓人看上去很是心疼。
可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現在競爭這麼激烈,如果孩子身上沒有閃光點,那必定會被其他的孩子比下去,
而家長也只能卯足了勁兒的給孩子最好的資源,培養孩子的特長,培養孩子的興趣,只要孩子將心思用在學習上,那一定是家長最欣慰的事情了,
而「學習、學習、再學習」也已經是現在家長們的口號,苦的卻是孩子,只不過,在家長中,卻有這樣一位「不務正業」的爸爸。
在其他孩子緊張學習的時候,這位湖南長沙的爸爸卻帶著孩子玩遊戲,說是玩遊戲,但更像是在和兒子一起鍛鍊身體,
別人家的孩子玩遊戲也就是打打籃球、踢踢足球、玩會羽毛球之類的,而這位爸爸,帶著兒子學習皮划艇、滑雪、野外生存訓練等等,
並且,要求自己9歲的兒子每天必須要進行戶外運動2個小時,這可讓很多學生羨慕,讓很多家長無法理解,覺得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怎麼能不鼓勵孩子學習,反而帶著孩子玩遊戲呢?
其實,這位不按照常理出牌的父親是一位戶外教練,他覺得: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更重要,而進行戶外運動不僅可以鍛鍊身體,也可以保護孩子的視力,
父親說:現在的孩子在家閒不下來,不是看電視就是玩手機,很小就戴上了眼睛,我家孩子就沒有這方面的擔憂,
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這位爸爸也有著不一樣的見解:孩子的學習是多方面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太過看重孩子成績的家長們,只是把自己對於未來的焦慮和恐懼傳遞給了孩子。
不僅如此,這位父親的做法也讓這個每日進行戶外運動曬得有些黝黑的孩子很開心,在他的身上並沒有其他孩子臉上的木訥,反而充滿了自信,
「爸爸每年還會帶我參加紅十字會防溺水營救兒童演習,因為我遊泳很厲害,才能擔任模擬溺水兒童的角色。」
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歷練呢?只有9歲的小男孩,雖然成績處於中流,但是,其他的技能在班級裡、在學校裡可是數一數二的,
他的自學能力、動手能力都很強,遇到困難的時候並不會被困難打倒,反而會自己想解決辦法,然後再請教別人,而這種教育方式也是很多家長都嚮往但是又很難做到的吧。
記得,之前曾看到一部這樣的紀錄片,一個母親問觀眾,如果你的孩子學習不好她就真的是一個壞孩子嗎?
很多家長都附和:達不到我們的期望;在他們身上傾注了那麼多;我們為他付出太多;學習都達不到我的要求等等,
家長們一致認為,學習成績不好、達不到期望的孩子,就都是不好的孩子,就是壞孩子。
但是,在家長們看不到,也從不會注意的地方,孩子會舉著書包,讓陽臺上的小貓不會失足跌落在地上,看到撿廢品的爺爺會主動幫忙撿瓶子,看到行動不便的奶奶會幫奶奶拎東西,攙扶他們過馬路,
難道,這樣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嗎?所以,用成績來判斷孩子是否是好孩子這一點是大錯特錯的,家長要經常認可孩子,不要經常給孩子壓力。
一個家庭的組成模式是媽媽、爸爸和孩子,三種身份缺一不可,爸爸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教會孩子什麼是責任,母親帶回孩子歸屬感,教會孩子什麼是家的溫暖,二者缺一不可,大家一定要明確。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怎樣呢?如果是你的話,你會讓孩子只運動不寫作業嗎?歡迎留言討論!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