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科普:這4種正常的人類心理,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2020-12-12 騰訊網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心理疾病、精神類疾病的認識似乎過於偏激,仿佛在我們心中,擁有這種情況都是一些精神與心智都不太成熟或有問題的人。

類比到生理上,假如我們聽聞一個人「生病了」,那麼第一反應就是他患了比較嚴重的疾病,比如需要進行手術。

但其實,像頭疼鼻塞這種身體不適也可以被稱之為「生病了」。只不過我們平時不太重視,僅僅是一筆帶過而已。

有的症狀明明比較嚴重,卻由於常見性被忽視;而有的症狀其實很輕,只不過是比較罕見,就被人們當成洪水猛獸。專家認為,比較常見的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大概有這樣幾種。

強迫性的行為反覆

這一情況乍一聽也許會與「強迫症」聯繫到一起,實際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

心理學領域專家Skinner曾提出在社會行動中的條件反射行為,即當一個人進行了某個社會行為之後,如果對這一行為的結果感到滿意與興奮,那麼在進入相似的社會情境時,他往往會再次嘗試前一次讓自己滿意的社會行動。

對人類而言,這種心理傾向是伴隨著成長始終存在的,自嬰兒時就會形成。

對於擁有這種心態的人而言,他會十分依賴自己感到滿意與舒適的社會情境,即我們經常提到的「舒適區」。

當他們遭遇十分陌生的環境或社會問題時,便會陷入迷茫與無措,本能反應去尋找自己的「舒適區」,而不是解決眼前的問題,讓自己學會適應新環境。

比如,當失去戀人時,曾幾何時的甜蜜與美好都一去不返,每天的生活都毫無色彩。對有些人來說,他們不能走出這段經歷,只是沉浸在回憶裡,無法去過眼下的生活。

偏執的追求正常

也許有的人會疑惑,不追求正常,難道還要追求不正常嗎?其實並非是這種含義,這種對正常的追求接近偏執。

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就是在告誡我們,進行一切行為時切莫過於強求,一定要量力而行。

這種對於正常的追求,無論正確也好,不合理也罷,都屬於一種「過猶不及」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對他們來說,生活必須如同瑞士鐘錶一般準確無誤。假如有一個步驟和自己往常的習慣產生了衝突,便會讓他們感覺到無法忍受,導致心情不佳。

「性」欲望的擴散

提到人的「性慾望」,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便是避不開的一位偉大學者。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十分強調人的性本能,甚至將之放在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他的龐大理論構架中,「性」是一種等同於人類本能的動力。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及生理上的感覺,都基於人類的「性本能」。

但由於性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較隱晦的話題,所以人們在潛意識中會避開原本的想法,將自己的初衷「偽裝」成其他動機與表現形式。

比如,在弗洛伊德理論中十分重要的「俄狄浦斯神話」。這一神話經過弗洛伊德的重新演繹之後,成為了基於男權社會當中,爭奪性配偶的「戀母情結」。

所以,這種對於母性的渴望與珍惜是出於人類最初原的性衝動。人類社會在形成組織之後,對倫理道德十分強調,所以這種情感就以別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魂體分離」

這是一種類似於「戰後創傷應激性」的心理,是經歷了十分重大變故之後的正常反應,內心十分害怕與恐懼某件事情或心理,甚至會開始「懷疑人生」。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也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當我們很少與關係親近的人來往,彼此之間則會越來越疏遠。

我們在進行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社會周邊互動群體的變遷,隨著這種變遷,我們的「心之所屬」會始終產生變化。

當我們經歷某種重大變故,有可能會經受不了打擊,從而失去自己原有的意識與自我,進入一種十分不正常的心理狀態。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參考資料:《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

相關焦點

  • 這四種正常的人類心理,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很多人認為,心理疾病離我們非常遙遠。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我們對心理、精神類疾病的認知停留在精神分裂症、抑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等嚴重的心理疾病。其實,心理疾病就在我們身邊,一些更輕微的心理障礙由於太常見而被人們誤認為是「正常思維」。
  • 心理學:有這3種異常的心理癖好,其實是屬於精神疾病
    說到心理疾病,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抑鬱症」「人格分裂」這種後果嚴重的疾病。一個人身上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特質,喜歡一些東西,討厭一些東西,每個人的行為也不盡相同,這在我們看來屬於正常現象,但是有一些行為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屬於心理疾病。就像是成年人多多少少有點抑鬱一樣,只是輕微的抑鬱,不至於是抑鬱症,這些雖然被說成精神疾病,但也沒有那麼嚴重。
  • 這4種情結,在心理學層次分析,其實都是精神疾病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有一些人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會變了一種心境,甚至會心理變態。雖然在如今的社會人們並不認為心理障礙是一種疾病,但是卻紛紛遠離心理變態之人,覺得他們都是惡魔一樣的存在。中世紀的歐洲就會對很多病人進行凌辱和虐待,在他們的認知裡,當身體感受到疼痛的時候就是病魔遠離之時。
  •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四種異常的喜好,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他認為人類的本能便是對事物的分類,尤其是二元的分類。很多我們熟悉的概念,比如善與惡、正義與邪惡、美好的與醜陋的等等。同樣的,在心理學領域,這一本能被延續。同樣,在講究「禮」、強調秩序的儒家文化影響下,中國對於這種精神上與心理與常規個體不同,並且不合乎規矩的行為也體現出一種克制的趨勢。
  • 心理學:這四種異常的癖好,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習慣,這樣的習慣被稱之為癖好。有的人天生對臭味敏感,喜歡各種臭的東西,喜歡吃榴槤、臭豆腐等味大的東西;有的人則有囤積癖,總是大量囤相同的貨品。這些癖好,只與自己發生聯繫時是可以被人們所理解的。但也不是每一個人的癖好都能被大眾所認可,有一些異常的癖好,細究發現是一種精神疾病。
  • 心理學!如何看待精神疾病
    王明陽在500年前提出心學,必定是認為心學可以解決任何事情,具有普世價值,心理學也一樣。然而隨著人類對宇宙逐漸深入地了解,發現「普世」裡面總會出現「個案」,那麼心學和心理學是否存在不適用的情形呢?了解過心理學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心理諮詢的從業範圍明確規定不能用於治療嚴重精神疾病急性期來訪者
  •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丨治療抑鬱症和心理疾病的方法
    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學丨治療抑鬱症和心理疾病的方法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9-06作者簡介: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當下最常見的4種精神疾病,希望你都沒有
    我們具體估算了一下,大概將近十個人裡就有一人有精神問題,據WHO國際疾病分類ICD-10精神疾病分為10大類、72小類、近400種,包括精神分裂症、痴呆、智力低下、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多動症、孤獨症、社交恐懼症、酒依賴(酒癮)乃至慢性疼痛、
  • 人類常見的4種怪癖,如果你中了其中一個,可能你有強迫性人格!
    情叔導語: 一個人身上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特質,喜歡一些東西,討厭一些東西,每個人的行為也不盡相同,這在我們看來屬於正常現象,但是有一些行為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屬於精神疾病。
  • 心理治療對心理疾病沒效果?被超心理學徹底顛覆了!
    ——全球首位將超心理學——量子力學+心理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用於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並取得成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一切心理痛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我從前就從事身心健康行業,以前也是用這種傳統心理學一貫的方式在給別人做心理諮詢,對與心理疾病收效甚微。隨後因重大變故,接二連三的打擊下。自己患上了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恐懼症、神經衰弱和強迫自殺思維的時候,我意識到錯了。但究竟錯在哪了,是我放棄用傳統心理學理論,自己摸索出一套全新理論,徹底擺脫了心理疾病後,才總算搞明白了。
  • 心理疾病是與抗日戰爭一樣,勝利永遠屬於正義一方!(轉)
    ——全球首位將超心理學——量子力學+心理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用於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並取得成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一切心理痛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這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戰爭的勝利日,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日。心理疾病是與抗日戰爭一樣,勝利永遠屬於正義一方!
  • 心理科普圖書推薦
    《欣賞你的大腦》 嶽曉東、應力、毛紫瓊 著相較專業的心理科普書籍,這本書屬於比較淺顯的知識普及類書,算不上嚴謹,也不前沿,但貴在易懂,適合新手父母和初中以上學生讀。偉大的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先生破天荒地創立了人的無意識理論,認為人的心智是意識、無意識相互流動、交互作用的結果。這對「人由純粹理性主宰」這一信念提出了挑戰,他被稱為心理學的夢想騎士。隨著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的不斷發展,對生命無意識領域的研究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研究成果也更為清晰地揭示了無意識對生命的巨大影響力。
  • 心理治療對心理疾病沒效果?被超心理學徹底顛覆了!(轉)
    ——全球首位將超心理學——量子力學+心理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用於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並取得成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一切心理痛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我從前就從事身心健康行業,以前也是用這種傳統心理學一貫的方式在給別人做心理諮詢,對與心理疾病收效甚微。隨後因重大變故,接二連三的打擊下。自己患上了重度抑鬱症、重度焦慮症、恐懼症、神經衰弱和強迫自殺思維的時候,我意識到錯了。
  • 心理學有哪些著名的流派? | 心理科普
    所有的學派、包括相互繼承的學派,在它們的心理研究對象、範圍、性質、內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聯繫,又各不相同。這百餘年心理學發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遠遠超過人類歷史上對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總和,對心理現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貫穿心理學百年史的主幹線,就是十大學派形成發展的歷史。 到新行為主義階段。
  • 心理學:深入了解導致心理不正常的因素,可以幫助你儘快走出陰影
    這種理論主要是主張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意識,他強調心理問題最好體現就是意識,從一個人意識表現可以看出一個人心理問題,說白了,意識就是這三種元素感覺、表象和情感,平時多觀一個人方面因素,你也就多了解對方的意識。
  • 《家庭心理百科》:每個家庭都該擁有的心理科普書
    01我第一次認識到心理學的魅力,是因為武志紅老師。武志紅老師是一個心理諮詢師,屬於精神分析流派,祖師爺是那個總喜歡談「夢」的佛洛伊德。心理諮詢師一般分兩種,要麼是有醫學背景的精神科醫生,要麼就是對心理學非常熱愛的社會人士或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如果武志紅老師屬於第二種,那麼這本書的作者就屬於第一種了。而且這本書的作者很「壕」,不是一個人,是十個人哦。如果對作者感興趣的,可以翻翻這本書最後的附錄。
  • 超心理學科普:「纏繞的意念」如何擺脫抑鬱症和心理疾病的糾纏?
    超心理學科普:「纏繞的意念」如何擺脫抑鬱症和心理疾病的糾纏?原創 李嘉琪 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 2018-06-16來自專輯幸福人生學院李嘉琪老師文章作者:李嘉琪——超心理學專家、國家高級健康管理師、心向正覺健康管理首席超心理療愈師、幸福人生學院導師。
  • 如何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準主要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標準: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 這幾種特殊的「心理」你有嗎?
    對於很多人而言,心理疾病就像是一個陌生詞,大眾印象都停留在「抑鬱症」「精神疾病」等嚴重的心理疾病上,很少會注意到一些平常人容易犯的心理疾病上。其實,心理疾病就在我們身邊,一些更輕微的心理障礙由於太常見而被人們誤認為是「正常思維」。
  • 心理疾病會復發其實就沒好,這樣做才能永不復發!
    ——全球首位將超心理學——量子力學+心理學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用於治療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等心理問題,並取得成功。——致力於幫助全人類擺脫一切心理痛苦,獲得健康、快樂、幸福。抑鬱症和心理問題十大錯誤認知之七:好了以後復發是正常的?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恐懼症、躁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等心理問題,好了以後會復發,幾乎成為精神病科醫生和心理諮詢師們的共識了。在他們眼裡這些心理疾病,不但頑固難以治癒,好轉之後還會復發,難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