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心理疾病、精神類疾病的認識似乎過於偏激,仿佛在我們心中,擁有這種情況都是一些精神與心智都不太成熟或有問題的人。
類比到生理上,假如我們聽聞一個人「生病了」,那麼第一反應就是他患了比較嚴重的疾病,比如需要進行手術。
但其實,像頭疼鼻塞這種身體不適也可以被稱之為「生病了」。只不過我們平時不太重視,僅僅是一筆帶過而已。
有的症狀明明比較嚴重,卻由於常見性被忽視;而有的症狀其實很輕,只不過是比較罕見,就被人們當成洪水猛獸。專家認為,比較常見的不正常的心理狀態大概有這樣幾種。
強迫性的行為反覆
這一情況乍一聽也許會與「強迫症」聯繫到一起,實際上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情況。
心理學領域專家Skinner曾提出在社會行動中的條件反射行為,即當一個人進行了某個社會行為之後,如果對這一行為的結果感到滿意與興奮,那麼在進入相似的社會情境時,他往往會再次嘗試前一次讓自己滿意的社會行動。
對人類而言,這種心理傾向是伴隨著成長始終存在的,自嬰兒時就會形成。
對於擁有這種心態的人而言,他會十分依賴自己感到滿意與舒適的社會情境,即我們經常提到的「舒適區」。
當他們遭遇十分陌生的環境或社會問題時,便會陷入迷茫與無措,本能反應去尋找自己的「舒適區」,而不是解決眼前的問題,讓自己學會適應新環境。
比如,當失去戀人時,曾幾何時的甜蜜與美好都一去不返,每天的生活都毫無色彩。對有些人來說,他們不能走出這段經歷,只是沉浸在回憶裡,無法去過眼下的生活。
偏執的追求正常
也許有的人會疑惑,不追求正常,難道還要追求不正常嗎?其實並非是這種含義,這種對正常的追求接近偏執。
所謂「強扭的瓜不甜」,就是在告誡我們,進行一切行為時切莫過於強求,一定要量力而行。
這種對於正常的追求,無論正確也好,不合理也罷,都屬於一種「過猶不及」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對他們來說,生活必須如同瑞士鐘錶一般準確無誤。假如有一個步驟和自己往常的習慣產生了衝突,便會讓他們感覺到無法忍受,導致心情不佳。
「性」欲望的擴散
提到人的「性慾望」,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便是避不開的一位偉大學者。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十分強調人的性本能,甚至將之放在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他的龐大理論構架中,「性」是一種等同於人類本能的動力。他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及生理上的感覺,都基於人類的「性本能」。
但由於性在日常生活中是比較隱晦的話題,所以人們在潛意識中會避開原本的想法,將自己的初衷「偽裝」成其他動機與表現形式。
比如,在弗洛伊德理論中十分重要的「俄狄浦斯神話」。這一神話經過弗洛伊德的重新演繹之後,成為了基於男權社會當中,爭奪性配偶的「戀母情結」。
所以,這種對於母性的渴望與珍惜是出於人類最初原的性衝動。人類社會在形成組織之後,對倫理道德十分強調,所以這種情感就以別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魂體分離」
這是一種類似於「戰後創傷應激性」的心理,是經歷了十分重大變故之後的正常反應,內心十分害怕與恐懼某件事情或心理,甚至會開始「懷疑人生」。
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也經常會出現這種情況。比如,當我們很少與關係親近的人來往,彼此之間則會越來越疏遠。
我們在進行社會生活的過程中,經常會產生社會周邊互動群體的變遷,隨著這種變遷,我們的「心之所屬」會始終產生變化。
當我們經歷某種重大變故,有可能會經受不了打擊,從而失去自己原有的意識與自我,進入一種十分不正常的心理狀態。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參考資料:《Psychopharmacology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