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小學生寫作文訴苦,班主任溼了眼眶,別輕易貼「多動症」標籤

2020-12-20 騰訊網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自新華網

多動症,是許多父母和孩子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但凡調皮搗蛋或學習不專心,爸媽批評時總會帶上一句:「你是有多動症啊!」

前幾天,寧波市鄞州區邱隘實驗小學603班的班主任俞成效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篇隨堂作文:根據關鍵詞,寫一寫自己的苦惱,要求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青春期的孩子有著不少苦惱要傾訴,同學們的文章寫得都很真實。其中,最令俞老師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在作文裡自稱「得了多動症」的小男孩。

雖然有不少錯別字

這篇作文得了95分

這篇作文題目是《都是好動惹的禍》。文章第一句是這樣寫的:我是一個有「多動症」的小學生,不論走到哪兒我都是閒不住,坐不住。

看完這篇作文,俞老師百感交集。他認為,這孩子雖然調皮,經常在課堂上坐不住,但並沒有被正式診斷為多動症,他之所以覺得自己「有多動症」,更多是被周圍人貼的標籤影響。

作文《都是好動惹的禍》

「有的孩子,僅僅由於比較調皮搗蛋,就被簡單貼上諸如『多動症』的標籤,把孩子所有缺憾歸咎於此。好像有了這個結論,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可能連孩子自己也接受了這個標籤。」俞老師分析說,「孩子調皮、不聽話,是成長中很自然也很常見的現象,教育時自然引導就可以,我很不贊成『貼標籤』來解決教育中的問題。

在俞老師印象中,從一年級他帶班開始,這個男生的確挺調皮,寫作業時稍有空暇就忍不住撥弄指甲、玩文具,導致作業拖拉,質量也不高。因此,男孩子沒少受到老師的批評,父母的責備。

所以,當看完男生的作文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驚訝,之後則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之中。他說:「批改這篇作文之前,這個孩子從沒和我談起過這個話題,沒想到他認為自己得了『多動症』。當我一字一句把作文看完,眼眶就溼了。作為班主任,我很愧疚,可能之前師生交流還停留在表層,忽視了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如果可以早點發現他的苦惱,就可以在他成長中更早地給予幫助。」

俞老師告訴記者,這個男生雖然不擅長交際,也不太與人交流,但其實很熱心:疫情期間,他主動拿著家裡的酒精來學校給教室消毒;平時,他會給班裡養著的小金魚準備飼料……這些小細節都讓俞老師記憶深刻。

「無論是不是病理上的多動症,每一個特別的孩子,他們內心的真實世界,到底有多少人關心?很多人其實避之唯恐不及,不願意或是不屑或是害怕去和這些孩子心對心交流。」俞成效老師不無感慨地說,「他們的世界,或許我們真的不懂。大人們指責孩子為什麼不乖,為什麼總是對著幹,但有可能,就像男生作文裡寫的,其實孩子內心是向好的,他們只是在成長中,很多時候還控制不住。

男生的這篇作文,俞老師最後給出了95分。相比男生平時的作文成績,這算是他拿到過的一個高分。

「雖然文中有不少錯別字,但95分不是『鼓勵分』,而是他應該得到的成績,因為這篇作文寫得很真實,描寫也很到位。」俞老師說,他非常認真地批改了這篇作文,並以作文評改的標準提出了修改意見,撰寫了教師評語。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自新華網

遇到孩子調皮搗蛋

請一定要「口下留情」

作為寧波市婁冬芳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一員,俞成效老師一直很關注班級文化建設和特殊學生的幫扶。他所帶的603班有個十分溫暖的名字——「南瓜屋」。

在「南瓜屋」外面,有一個小小的「南瓜農場」。最近,俞老師就讓這個小男生擔任農場的管理員。這幾天,花木箱子裡幾叢小綠葉破土而出,密密挨挨擠在一起,這是男生精心照顧的小青菜。

讓他擔任管理員,照看蔬菜的同時,慢慢鍛鍊一下自控能力。」俞老師解釋了自己的用意。

批改完作文後,他並沒有找來男生,直接做傳統的面談交流,而是以無意識關注的方式,慢慢幫孩子擺脫負面情緒。「我想要幫他撕掉這張標籤,讓他重新定位自己。」俞老師說,「不刻意去迴避,也不刻意去強化,通過無意識關注、習慣矯正等方式,引導孩子走出負強化的誤區。等他開始發現自己的進步,我也會進一步溝通,引導他最終擺脫標籤。

俞老師說,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學業壓力的增大,他突然發現,有時老師們在匆匆前行的時候,卻忘了停下來關照孩子的內心,忘了蹲下身去傾聽生命拔節的足音。

有感於此,俞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發送的一則推文,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他寫道:我們很少真正關注孩子的內心,當我們在嫌棄學生這裡或那裡不足時,我們是否留意到他們無聲無息地成長……

「我發這個朋友圈,是希望更多的老師能夠一起來幫助這些孩子,希望社會能給這些孩子更多的寬容,當然,也是想時時提醒自己不忘教育初心。」俞老師說,各位父母、老師,如果遇到孩子調皮搗蛋,請一定要「口下留情」。

至於多動症,杭州下城區學能拓展培訓學校教學總監呂敏介紹說:「孩子天性好動,但多數並不是『多動症』。即便真遇上這類情況,在醫院確診後,可以進行治療,也可以在專業機構進行幹預改善訓練。盲目給孩子『貼標籤』,會適得其反。

編輯:張子琪

原標題:讀完一篇隨堂作文,這位班主任溼了眼眶,他呼籲——孩子調皮搗蛋,別輕易貼上「多動症」標籤(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戴欣怡)

相關焦點

  • 我是一個有「多動症」的小學生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杭州市周慧班主任工作室 戴欣怡「多動症」,是許多父母和孩子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有被口頭「診斷」為多動症的經歷——但凡調皮搗蛋或是學習不專心,爸媽批評時總會帶上一句:「你是有多動症嗎?!」俞成效老師是寧波市鄞州區邱隘實驗小學603班的班主任。
  • 幼兒園孩子被勸檢查「多動症」:千萬別把「好動」培養為「多動」
    於是家長擔心受怕,常常孩子一調皮,就會被疑似多動症;注意力一不集中,也被疑似多動症,生怕錯過治療,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孩子到底是好動還是多動症,家長不妨藉助以上3個維度進行觀察分析,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一張「多動症兒童」的標籤。
  • "多動症"孩子現狀:在學校被貼上了"壞孩子"標籤
    上學期,雙雙爸爸向班主任詢問情況。班主任王老師說,那個喜歡打人的丁磊,雖然成績也很好,但是自控能力較差,有多動症,平時靠藥物來約束行為,一般的教育方法無法管束,並表示今後會多加關注。  聽說是一個有病的孩子,雙雙爸爸頓時柔軟起來,表示不再追究。誰知,僅過了3天,雙雙又無故被打,這令雙雙爸爸意識到自己對兒子的處境太過樂觀。
  • 別輕易說孩子多動症,沒有這個症狀就不用擔心
    原因很簡單, 9月1號是開學日,9月之後出生的娃只能等到下一年上學,就成了班上年紀比較大的孩子,就會乖巧得多;而8月出生的娃是全班最小的,學習跟不上,玩性也大,當然容易被老師和家長視為「多動症」了。也就是說,很多小孩被誤診為「多動症」,其實只是因為年紀太小!據報導,美國每年可能有約一百萬的兒童被誤診成多動症 。
  • 懷疑孩子多動症?看這3點就夠了,別輕易冤枉孩子!
    其實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不要給孩子亂貼標籤,也不要盲目阻止孩子,否則對他的成長不利。通常情況下,這幾個特徵才是孩子多動症的表現。活動過多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會顯露一些特徵,例如還不會走就頻繁從床上或者嬰兒車裡往外爬,進入學步期以跑代走。
  • 未成年人心理指導中心幫助多動症孩子走出陰影
    「看不到希望,沒有信心面對未來」,「總害怕自己說錯一句話,做錯一個動作而被人恥笑」,「無顏面對父母,還不如死了算了」……根據市心理衛生協會去年對5200名學生做的一次心理健康普查,我市14%的小學生和13%的中學生因為各種心理問題,在學習、夥伴關係及社會適應等方面存在困難。  不過,寧波已為此編織了一張呵護孩子心靈的網。
  • 不要輕易給孩子扣上「多動症」的帽子!
    兒童多動症多發生於兒童時期,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全稱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主要表現注意力不集中,無法專心地完成一件事情,做事情容易衝動,自控能力差,學習差,存在認知障礙。經過了解發現有許多家長分不清孩子多動症還好動,常常把這兩個混淆到一塊,這正是因為有些家長對兒童多動症沒有足夠的了解。有研究表明: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的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學齡孩子有注意力缺失問題。多動症發病率也在逐年提高,跟之前相比,為什麼多動症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呢?
  • 你家孩子有多動症嗎?兒童多動症病根在孩子?還是家長呢?
    現在「兒童多動症」很是流行,現在身邊好多過分活潑、淘氣的孩子被貼上了多動症的標籤,甚至有些孩子通過服用藥物來治療這個「病」。我覺得只是家長的教育方法或是教育理念出現了錯誤,正是因為這些錯誤才導致孩子出現了「多動症」的現象。這些孩子僅僅靠藥物我覺得治標不治本,有些孩子在服用藥物後症狀反而更糟,病情愈發嚴重,越發更像一個真正的「病人」了。
  • 如何區分孩子好動與多動?要怎麼對待多動症孩子?
    有多動症的孩子在幼兒園時期其實就表現出來了,比如坐不住,易煩躁等。因為孩子的天性是好動的,所以在幼兒園時期大家不容易注意到孩子的多動症情況。等到上了小學,小學生需要較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坐得端端正正聽老師講課,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有多動症的孩子這時就很顯眼了。那麼我們家長要如何區分孩子好動與多動?要怎麼對待多動症孩子?家長要如何區分孩子好動與多動?
  • 成長心理學|本期關鍵詞:多動症 是活潑還是多動症?別給孩子貼標籤
    每年總會有許多一年級小學生的家長,在開學後的一段時間因為孩子的注意力問題,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是否得了多動症。但事實上,兒童多動症和頑皮的活潑型人格很容易被老師和家長混淆,無法判斷,或者判斷錯誤。為避免孩子被貼上錯誤標籤,還請心理專家來詳細為我們解讀。
  • 杭州高三統測有道政治題 是寧波小學生寫的作文
    昨天,錢報記者留意到,杭州高三統測政治卷有一道選擇題,用的材料竟然是一篇六年級小學生寫的作文片段。  這篇名為《沙漏》的作文,是去年寧波一個叫邵梓淇的六年級小朋友寫的。因為其超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被網友奉為神作。包括韓寒在內的很多微博大V都紛紛轉發,表示欣賞佩服。  現在,這位小邵同學已經讀初中一年級,對於他的作文被選入高三期末考題,他還不知情呢。
  • 「感覺統合訓練」是多動還是多動症?
    我們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孩子在家裡也很少能安靜下來寫作業,他經常分心。我們就經常批評他多動。結果,他的多動症狀越來越嚴重,只有看電視動畫片的時候才能專心,喊他都喊不應。請問孩子是否得了多動症,我們該怎麼辦?
  • 孩子多動症怎麼判斷?
    於是認為孩子「多動症」。對此我要提醒各位家長朋友注意,一定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多動症」的標籤。那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有多動症呢?患有多動症的孩子,大多數的智力是不存在問題的,但是這些孩子卻很難完成精細化的動作。醫學上有一項判斷少兒多動症的方法,稱作神經軟體徵的檢查,其中包含一些手眼協調性的動作。可以讓孩子做以下測試。
  • 多動症不只是「多動」
    可能你想不到,孩子看上去斯斯文文,看似和「多動」毫無關係,竟然被診斷出有多動症。多動症在兒童中並不罕見先來看一組數據,目前我國多動症兒童和青少年總體患病率為6.26%,也就是說,一個常規50人的班級,平均就可能有3個孩子患有多動症。按照比例估計,全國範圍內可能有2300萬患兒受到ADHD疾病的困擾。
  • 要警惕多動症的可能
    其實,還有一個可能導致「熊孩子」的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多動症。但我們更不能草率地認為好動孩子就是多動症,應當科學地進行分析和判斷,才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那麼,多動症的「多動」和我們傳統觀念中的「頑皮好動」有什麼區別呢?
  • 多動=多動症?孩子多動症的這些誤區,家長要知道
    家長不能把孩子多動作為判定孩子多動症的標準,多動和多動症的表現明顯不同,家長要善於區分兩者的不同,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來解決寶寶多動的問題。如果家長總是把多動症掛在嘴邊來評判孩子,那麼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什麼是多動症?
  • 多動症孩子和正常活潑好動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如今,越來越多的孩子患有多動症,所以家長們非常小心,擔心自己的孩子。特別是一些活潑好動的孩子也被「無知」的家長無辜地貼上了多動症的標籤。多動症孩子和正常活潑好動的孩子有什麼區別?
  • 別讓多動症孩子掉隊
    三、原因分析  (一)個人因素  通過觀察和了解,根據彤彤多動、衝動的行為表現分析她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障礙(就是所謂的「多動症」)。後經浙江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確診為多動症。用藥物治療一個月時間,取得一些效果,後因家庭原因停藥。同時她的感覺統合能力失調,協調能力、平衡能力較差。
  • 多動症|「熊孩子」打一頓就好了嗎?這病得治
    大多數多動症,原來不是「熊孩子」,孩子只是病了……多動症是什麼多動≠多動症許多家長喜歡給孩子貼「多動症」的標籤,動不動就說:「我懷疑這孩子有多動症。」不想讓孩子輕易嘗試藥物療法的家長們可以試試從以下四點改善飲食哦。
  • 小學生作文《我想換個爸爸》火了,網友看完眼眶泛紅,老師給鼓勵
    中學生考試試卷作文一般都是要求800字,而小學生由於剛接觸作文,並且屬於入門階段,不會有比較高的要求,一般只需要寫個兩三百字就足夠了,平時很多時候都是寫日記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