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文無關,來自新華網
多動症,是許多父母和孩子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不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但凡調皮搗蛋或學習不專心,爸媽批評時總會帶上一句:「你是有多動症啊!」
前幾天,寧波市鄞州區邱隘實驗小學603班的班主任俞成效老師,在課堂上布置了一篇隨堂作文:根據關鍵詞,寫一寫自己的苦惱,要求寫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
青春期的孩子有著不少苦惱要傾訴,同學們的文章寫得都很真實。其中,最令俞老師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在作文裡自稱「得了多動症」的小男孩。
雖然有不少錯別字
這篇作文得了95分
這篇作文題目是《都是好動惹的禍》。文章第一句是這樣寫的:我是一個有「多動症」的小學生,不論走到哪兒我都是閒不住,坐不住。
看完這篇作文,俞老師百感交集。他認為,這孩子雖然調皮,經常在課堂上坐不住,但並沒有被正式診斷為多動症,他之所以覺得自己「有多動症」,更多是被周圍人貼的標籤影響。
作文《都是好動惹的禍》
「有的孩子,僅僅由於比較調皮搗蛋,就被簡單貼上諸如『多動症』的標籤,把孩子所有缺憾歸咎於此。好像有了這個結論,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久而久之,可能連孩子自己也接受了這個標籤。」俞老師分析說,「孩子調皮、不聽話,是成長中很自然也很常見的現象,教育時自然引導就可以,我很不贊成『貼標籤』來解決教育中的問題。」
在俞老師印象中,從一年級他帶班開始,這個男生的確挺調皮,寫作業時稍有空暇就忍不住撥弄指甲、玩文具,導致作業拖拉,質量也不高。因此,男孩子沒少受到老師的批評,父母的責備。
所以,當看完男生的作文時,他的第一反應是驚訝,之後則陷入了深深的自責和內疚之中。他說:「批改這篇作文之前,這個孩子從沒和我談起過這個話題,沒想到他認為自己得了『多動症』。當我一字一句把作文看完,眼眶就溼了。作為班主任,我很愧疚,可能之前師生交流還停留在表層,忽視了孩子們內心的需求,如果可以早點發現他的苦惱,就可以在他成長中更早地給予幫助。」
俞老師告訴記者,這個男生雖然不擅長交際,也不太與人交流,但其實很熱心:疫情期間,他主動拿著家裡的酒精來學校給教室消毒;平時,他會給班裡養著的小金魚準備飼料……這些小細節都讓俞老師記憶深刻。
「無論是不是病理上的多動症,每一個特別的孩子,他們內心的真實世界,到底有多少人關心?很多人其實避之唯恐不及,不願意或是不屑或是害怕去和這些孩子心對心交流。」俞成效老師不無感慨地說,「他們的世界,或許我們真的不懂。大人們指責孩子為什麼不乖,為什麼總是對著幹,但有可能,就像男生作文裡寫的,其實孩子內心是向好的,他們只是在成長中,很多時候還控制不住。」
男生的這篇作文,俞老師最後給出了95分。相比男生平時的作文成績,這算是他拿到過的一個高分。
「雖然文中有不少錯別字,但95分不是『鼓勵分』,而是他應該得到的成績,因為這篇作文寫得很真實,描寫也很到位。」俞老師說,他非常認真地批改了這篇作文,並以作文評改的標準提出了修改意見,撰寫了教師評語。
資料圖,圖文無關,來自新華網
遇到孩子調皮搗蛋
請一定要「口下留情」
作為寧波市婁冬芳名班主任工作室的一員,俞成效老師一直很關注班級文化建設和特殊學生的幫扶。他所帶的603班有個十分溫暖的名字——「南瓜屋」。
在「南瓜屋」外面,有一個小小的「南瓜農場」。最近,俞老師就讓這個小男生擔任農場的管理員。這幾天,花木箱子裡幾叢小綠葉破土而出,密密挨挨擠在一起,這是男生精心照顧的小青菜。
「讓他擔任管理員,照看蔬菜的同時,慢慢鍛鍊一下自控能力。」俞老師解釋了自己的用意。
批改完作文後,他並沒有找來男生,直接做傳統的面談交流,而是以無意識關注的方式,慢慢幫孩子擺脫負面情緒。「我想要幫他撕掉這張標籤,讓他重新定位自己。」俞老師說,「不刻意去迴避,也不刻意去強化,通過無意識關注、習慣矯正等方式,引導孩子走出負強化的誤區。等他開始發現自己的進步,我也會進一步溝通,引導他最終擺脫標籤。」
俞老師說,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學業壓力的增大,他突然發現,有時老師們在匆匆前行的時候,卻忘了停下來關照孩子的內心,忘了蹲下身去傾聽生命拔節的足音。
有感於此,俞老師在微信朋友圈發送的一則推文,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他寫道:我們很少真正關注孩子的內心,當我們在嫌棄學生這裡或那裡不足時,我們是否留意到他們無聲無息地成長……
「我發這個朋友圈,是希望更多的老師能夠一起來幫助這些孩子,希望社會能給這些孩子更多的寬容,當然,也是想時時提醒自己不忘教育初心。」俞老師說,各位父母、老師,如果遇到孩子調皮搗蛋,請一定要「口下留情」。
至於多動症,杭州下城區學能拓展培訓學校教學總監呂敏介紹說:「孩子天性好動,但多數並不是『多動症』。即便真遇上這類情況,在醫院確診後,可以進行治療,也可以在專業機構進行幹預改善訓練。盲目給孩子『貼標籤』,會適得其反。」
編輯:張子琪
原標題:讀完一篇隨堂作文,這位班主任溼了眼眶,他呼籲——孩子調皮搗蛋,別輕易貼上「多動症」標籤(記者 沈蒙和 通訊員 戴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