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家長的潛意識中,孩子白白胖胖才健康,想要達到這一要求就必須吃得好,但是家長空想沒有用,最重要的是孩子要配合呀,問題就是大多數的孩子都存在挑食的毛病。
我有一個朋友,從小就挑食特別嚴重,綠色的菜不吃、肉類不吃、豆製品不吃,每次和他一起吃飯我都要絞盡腦汁想什麼是他能吃的,剛開始朋友並沒有在意,直到有了孩子之後,還專業和爸爸一樣,把挑食發揮的淋漓盡致,察覺到這樣不對的朋友終於想要改變自己。
但是沒辦法,只要自己一吃到這些食物就會噁心乾嘔,甚至去醫院檢查也沒有結果。最後醫院的醫生建議他去看看心理醫生,後來才知道,自己不愛吃飯和小時候家長逼自己吃飯有著很大的關係。
小時候,家裡總是重複的炒著某一種菜,自己吃夠了不想吃媽媽就逼著自己必須吃下去,為了完成媽媽的&34;,只能不咀嚼就直接往下咽,長大之後,自己終於不用被母親逼迫著吃飯,但是對某些食物的反感已經深深刻在了腦海中,甚至成為了揮之不去的陰影。
一名兒童專家曾經說了這樣的一句話:沒有孩子能夠不挑食。確實,就連大人都有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和不喜歡吃的食物,更何況是孩子呢!只不過相比較而言,大人能夠控制自己的不喜歡,而孩子做不到,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會挑食,只不過程度不一樣,而表現特別明顯的孩子是因為什麼呢?
不僅是食物的好吃與否,更重要的其實是父母的態度。
家中的長輩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35歲才生下一名男孩,也正是因為這樣,長輩對男孩格外寵愛,但是令長輩最擔心的就是孩子除了白米飯和麵條什麼都不吃。長輩不止一次在我們面前提到自家兒子什麼都不吃,自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直到有一天。
長輩因為有事將男孩放我家暫時照顧一會兒,做完飯之後我才反應過來忘記給小朋友準備特別的&34;了,只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忽悠小朋友吃飯。
&34;
&34;
&34;
裝作為難的樣子&34;
小朋友剛開始並不願意,但是看到我家兒子吃的很香的樣子開始動搖,我趁機加大馬力,小朋友竟吃了一整個餅、滿滿的一碗菜還有一碗湯。長輩知道小朋友吃了這麼多之後滿臉的不敢相信。
我其實一直都知道小朋友的問題,每次給小朋友食物的時候,他媽媽都會很認真的 拒絕&34;,無知的孩子只覺得自己是不同的 ,卻錯失了品嘗美食的機會。
精緻的擺盤
孩子都是視覺主義者,看到好看的食物自然會感興趣,但是很多家長習慣將所有的食物盛到一起,就端給孩子,看著就沒有食慾孩子自然不願吃。條件允許的家長要多花一些心思在食物的擺盤、以及造型上;條件不允許的家長就可以買一個精緻的餐盤給寶寶,被好看的事物吸引的孩子自然願意吃飯。
用餐儀式
很多家長會忽略生活中的儀式感,認為與其弄這些花裡胡哨的東西,還不如躺著玩會兒手機呢。其實不然,吃飯之前洗手、擺碗筷能讓他們知道該吃飯了;甚至可以讓孩子參與做飯的過程,洗菜、放鹽等等,都會讓他們感覺到滿滿的成就感,自然能夠增強吃飯的欲望。
建立信心
像剛剛對待長輩家兒子的情況就是在幫助他建立信心,吃飯並不會是一件討厭的事情,相反吃飯應該是一件享受的事情,鼓勵他們,相信他們,吃飯不過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
尊重孩子
鞋合不合適只有腳知道,孩子餓不餓只有他自己知道。有的時候,孩子已經明確的表示自己不餓,不想吃了,家長依舊會逼著孩子吃飯,長此以往,孩子自然會討厭吃飯。教育專家李玫瑾曾說過:&34;
尊重孩子選擇食物以及吃不吃的自由,但也要有底線,讓他們知道,該吃飯的時候不吃,想吃的時候就吃不到了。
尼採說:真正「活過」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選擇如何經歷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個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經歷。愛孩子不是逼著做家長認為正確的事情,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尊重他們,讓他們快樂進餐,才會感受到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