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很多姑娘說吃太多了,太多胃會被撐大,飯量也就越來越大了,真的有這麼一回事嗎?胃真的會被撐大嗎?今天小編帶你來找到答案。
了解胃
胃是一個非常有彈性的器官,人在吃下食物後,食物會通過食道進入到胃,胃壁有伸縮性,胃的體積開始慢慢變大了,胃壁漸漸變薄,因此胃空著的時候和裝滿食物的時候大小是不一樣的。
如果每天都吃很多東西,久而久之,胃就會被撐大了,一般來說,正常進餐後胃容量約為1500毫升,吃撐後為2000毫升,經常讓胃處於擴張狀態會減弱其伸縮功能,空腹時胃壁就容易松馳。
所以,胃壁產生同樣的張力需要的食物也就越多,經常吃太多確實可能會把胃撐大,這一點對於飯量過大的人來說特別要注意,要改變自己的飲食結構,可以多攝入能量密度比較低的食物。
再者,儘量讓自己增強飽腹感,吃東西的時候要細嚼慢咽,讓大腦攝食中樞充分感受「飽」的信息,最後就是少食多餐啦,堅持每頓吃個七八分飽就可以啦,這才是最自然健康的生活狀態。
胃的結構
胃大致位於腹腔左上方,與食管連接,可分為賁門、胃底、胃體、胃竇和幽門幾個部分。賁門是胃的入口處,即胃與食管的連接處,在胃與食管的交接處有條齒狀線,起著括約肌的作用,可防止胃內容物向食管反流,幽門是胃的出口,即胃與十二指腸的連接處,幽門對胃內容物的排空和防止十二指腸內容物的反流有一定的作用,一般慢性胃炎多發生在幽門或以此處為重,幽門螺旋桿菌也常寄生於此處,胃底部位於賁門左側,是賁門以上的隆起部分,胃體部是胃腔最大的部分,介於賁門和幽門之間。
一般胃壁有四層,即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漿膜層。與食物直接接觸的黏膜層,人的胃黏膜表面著一層厚度在0.25--0.5毫米的粘液層,胃的表面上皮細胞還能分泌重碳酸鹽,二者結合形成雙重防護屏障,一旦平衡被破壞,就會發生疾病。
胃的生理功能:
1、接受功能:食物經口腔、食道而進入胃內,如果胃的賁門功能障礙,食物可能難以順利進入胃。
2、儲存功能:胃是一個舒縮性很強的器官。當我們進食的食物進入胃內,胃壁隨之擴展,以適應容納食物的需要,這就是胃的儲存功能。不僅如此,胃壁還具有良好的順應性,使胃內的壓力與腹腔內的壓力相等,當胃內容量增加到1500毫升時,胃腔內的壓力和胃壁的張力才有輕度的增高,這時就感到基本「吃飽」了。
3、分泌功能:胃液是由胃黏膜內不同細胞所分泌的消化液,主要成分有壁細胞分泌的消化液,主要成分有壁細胞分泌的鹽酸;主細胞分泌的胃蛋白酶原;黏膜表面黏液細胞、黏液頸細胞和賁門腺、幽門腺和胃底腺的黏液細胞所分泌的黏液以及壁細胞分泌的內因子等。
4、消化功能:在胃黏膜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共同作用下,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質初步分解消化,而且還能殺滅食物中的細菌等微生物。
5、運輸及排空功能:食物一旦進入胃內可刺激胃蠕動,起始於胃體上部,逐漸向幽門蠕動。胃蠕動使食物與胃液充分混合,使食物形成半液狀的食糜。食糜進入胃竇時,胃竇起排空作用,將食糜送入十二指腸,由此完成胃的最後一項工作。
總之,不管是經常吃撐或者飢餓,都不存在將胃容量撐大或者縮小的問題,因為胃的形態根據有沒有食物,有多少食物,本來就是不同的,我們的胃具有非常良好的伸縮能力,但儘管這樣,我們也應該儘量避免長期吃撐或飢餓。
來源:許昌科普 編輯: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