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無心學老師無心教 大學課堂患了什麼病—新聞—科學網

2020-12-20 科學網

CFP

 

編者按:

 

2013年11月,本報(光明日報)以整版篇幅推出《大學生活,能這樣度過嗎?》,大學校園裡一些學生「課上睡覺玩手機、課餘追劇打遊戲」的生活狀態令人震驚,引人深思。也正是這組報導,讓我們看到一個個暮氣沉沉的課堂,以及隱藏其後的一些「並不那麼健康」的關係,比如教與學,比如學生與老師。

 

究竟是什麼讓大學課堂失去活力?讓學生對學習提不起精神?又讓某些大學老師如此敷衍了事、三心二意地站上講臺?我們繼續探訪,希望從課堂——這個構成大學教育最基礎的肌理入手,透視大學教育本身,挖掘產生這一狀態的深層次原因。

 

猶豫再三,李小萌還是按下了手機發送鍵。

 

幾秒鐘後,北京某高校教師陳鋒的手機響了,「最近忙著準備出國考試,上課出勤率不夠,期末考試也沒能發揮好。但申請出國對成績要求嚴格,懇請老師高抬貴手。」

 

這是他在這個考試季收到的第11條求情簡訊。「幾乎年年有,今年不算多。」從教才5年,陳鋒卻早已習慣了學生的這種「明目張胆」,「這還只是『出勤率不夠』。有的學生直到上了考場還沒見過我兩面,張嘴就是『劉老師,請多關照』。」

 

課堂,是什麼?《辭源》如此定義,「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學校育人的主渠道。教師應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創造力,挖掘蘊含其中的無限生機和活力,使其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可這樣的描述,在李小萌和陳鋒眼裡卻都有些「和現實脫節」——因為在校園裡,「學生無心學、老師無心教」的情景並不鮮見。

 

我們不禁要問:大學課堂,究竟患了什麼病?

 

大學生為何「逃離」課堂?

 

剛應付完期末考試,正在北京某高校攻讀工程碩士的劉達就忙著在網上發帖:「徵下學期有償代上課:每天100元,無需筆記,坐著即可。課表私信,非誠勿擾」。

 

劉達在北京一家橋梁建築公司工作,長期在外地承包工程。這個學期的大部分課程就是「代上」替他完成的,「找了個學校的大三學生替我籤到,他反正不愛上自己的專業課,還能趁此賺點生活費,一舉兩得。」沒過兩天,這個在「生活服務吧」發出的帖子就有十幾頁跟帖者「熱情應徵」。

 

課堂效果怎麼樣、氣氛好不好,本是衡量一所大學育人質量的重要指標。可如今的大學校園,上課睡覺、玩手機,甚至逃課、有償代課都不是什麼稀奇事。「之前論壇上還流傳過這樣的帖子,『請後面說話的同學像中間打牌的同學一樣,安靜一點。這樣就不會吵到前面睡覺的同學了』。」對於這樣的調侃,李小萌和身邊的很多同學都選擇了「心照不宣」地轉發。在她的班上還有個男生宿舍,把「上課記筆記、打開水、早操籤到」等事項列成任務單,每天由一個人承包負責,「不值班的人去不去都行,反正點名時有人報信」。

 

千辛萬苦「擠」過獨木橋,不就是來學習的?可為何又有如此多的學生不愛上課?是懶得學、學不會,還是課堂沒意思?

 

「都有。」大三學生劉景這個學期的課表上,只有一門學界「大牛」的課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剩下幾乎都是他精挑細選的「醬油課」——不太點名、逃課安全、過關輕鬆、易拿學分,「這些課特別火爆,靠人品才能刷得到。」而此前一項調查則顯示,87.9%的人坦言「醬油課」頗受追捧;63.7%的人認為原因是「受社會『過關』心理影響,只求過關不重收穫」;61.0%的人認為是「社會功利化風氣所致」;46.1%的人覺得是因為「真正能學到東西的課程太少」;還有人選擇了「升學、找工作需要看分數」「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如何管理自己」等。

 

考試季前,記者來到北京某高校的一門文科課堂。課容量150人的教室內,空著的座位並不多。授課教師趙老師告訴記者,臨近期末,學生怕老師「突襲」畫重點,所以基本上都能「親自來上課」,「最近課上多了,看到不少眼生的學生」。可儘管人在課堂,老師開講後,能認真聽講的人卻寥寥無幾。不少人攤開高數、英語等更難過關的課程資料開始複習。

 

「不少老師要麼照念課件,要麼還是老一套的教材大綱,聽不聽都一樣,考前突擊吧。」因為師姐的一句「千萬別在本校讀研,老師又把本科4年的課件加工加工,研究生繼續念3年」的建議,更因為無趣的課堂,劉景選擇了報考外校研究生,「但願能多聽到幾節高水平的課。」

 

老師為何「漠視」課堂?

 

不愛點名的陳鋒是在學生中「口碑比較好」的老師。儘管知道自己的課上也有逃課缺課的學生,可他卻「一點兒也顧不得」這些,「都是大學生了,全憑自覺吧」。7月份就要評職稱的他,腦子裡只裝得下那幾件「更重要的事」:評項目、做課題、發論文、找關係。

 

「只見過科研成果多破格評職稱的,哪見過因為課講得好提教授的?」中部某高校老師趙平楠所在的教研室,除了完成必要的課時任務,「有些資歷」的老師都不願多上課,「課時費一節才50元,哪有做項目、拉課題賺得多?我們學校發一篇SCI,直接獎勵3萬元,有的學校獎5萬元,這得講多少節課啊?」

 

教學與科研,本是高校教師工作中不可偏廢的兩面,但現有的利益導向機制卻讓上課變成了不少老師眼裡「最不重要的『良心活』」。青年學者廉思曾經帶領30人的團隊,在全國5個城市調查了各類高校的5000多名年輕教師,結果顯示:超過60%的青年教師會把做課題放在給學生上課前面,67.8%的人坦言「教學質量不會影響晉升」,32.5%的人直言,教學壓力主要來自「學校的考核」,把學生的認可度當作壓力的,不足兩成。

 

「因為現有學術生產管理體制有量化要求,年輕的老師不申請項目是不可能的。還有就是追逐利益,項目都有錢,有些老師就是奔著錢去申請項目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山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溫儒敏曾直斥這種「病症」為大學的「項目化生存」,「很多人當上教授就整天過『項目化』生活了,很少給本科生上課。我到大學給本科生上課,本是分內的普通事情,沒想到此間報紙還當作新聞專門報導。」

 

陳鋒則認為,導致不少老師上課三心二意、敷衍了事的原因還有與科研相比,教學指標體系軟、難以實現有效監控。在對美國本科教育的反思中,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將教學稱作「黑箱子」,「沒有人知道其質量究竟發生了多大的改變,儘管經過不斷的試驗、評價和改正,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質量標準採取新的方法,但這些進步並不一定能獲得別人的認可。」

 

而他的同事,在哈佛大學任教30多年,曾擔任哈佛學院院長8年的哈瑞·劉易斯則惋惜地把大學這種輕視教學的做法稱作「失去靈魂的卓越」,「現在學術追求替代了大學的教育任務」,「作為知識的創造者和存貯地,這些大學是成功的,但他們忘記了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幫助十幾歲的人成長為二十幾歲的人,讓他們了解自我、探索自己生活的遠大目標,畢業時成為一個更加成熟的人。」

 

「差不多就行了。」剛入職時,陳鋒也曾和這種「不負責任的想法」做過抗爭,可把過多時間放在教學上後,每次同門聚會師兄弟發論文、出項目的速度都讓他有些汗顏。甚至有在外校工作的師弟得知和他帶同一門課程後,直接要走了他精心準備的課件,只為了「可以少花點功夫」。直到有一次,看到所在院系申報經費不菲的教改課題完成後,負責老師的課堂依舊暮氣沉沉,陳鋒選擇了妥協和自嘲,「聽說之前全校上課景象最壯觀的時候,就是本科評估階段。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趕上這樣的『好時候』。」

 

誰該為精彩課堂負責?

 

點擊任意一所大學的網站,每所學校都在強調高校的四大基本職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與課堂質量緊密相關的「人才培養」。也幾乎每所學校的校長隔三岔五總要提及「必須堅持本科立校」。

 

可這一切「飽滿」的論述,在少了生機與成長、缺乏溝通與交流的課堂映照下,總是顯得有些蒼白——無論是教師對教學的認知,還是學生對學習的態度都表明,很多高校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教書育人的目標。

 

究竟誰該為精彩課堂負責?

 

「過去每次談到這個問題,板子總是打在老師身上,說他們忙、沒責任心、只想著賺錢,可社會、學校又是用什麼尺度評價學生和老師的?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就是畢業時找到的工作的好壞;衡量一所大學的優劣,就是就業率、考研率、畢業生富豪校友、進國家部委的有多少,老師發了多少論文,影響因子多大……個人成長、人格完善、高尚道德養成幾乎無人過問。社會和大學的目標如此,置身其中的每個人難免不醉心於直觀的結果。」陳鋒認為大學失重的「病根」在於理念。

 

溫儒敏對這樣的「短視」也很痛心,「現在社會以實用技能為標準收羅人才,輿論更被市場的泡沫所左右。人們為謀生而學習,沒有內在的事業衝動,上大學無非是畢業後好在人才市場上找到買主,賣個好價錢。這種短視的觀念嚴重挖空大學文化的基石,腐蝕現代精英的人格品質。」

 

更多的人則認為,在這種理念導引下,各種異化的評價標準「捆綁」著高校手腳,讓大學裡的每一個人都茫然自失。

 

「評價大學的大學排行榜側重於科研水平,而不是教學質量,於是高校一窩蜂地把資源投向項目、課題,或以高薪吸引傑出學者,而沒有視提高學生素質為己任。評價教師有量化的科研指標,評職稱發多少論文、做什麼層次的課題一目了然,教學任務完成最基本的就行。評價學生就按分數,每個班級還有正態分布任務,七湊八弄總能及格。反過來,學生評教也無所謂自己收穫了什麼,課好不好過、人厚不厚道、劃不劃重點才最重要。」一環環緊密相扣的評價讓陳鋒有些透不過氣。而在他眼裡,前不久教育部下發的《關於深化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的意見》和浙江大學一年2000萬元設立教學促進津貼的改革未必有大的成效,「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要反思。改革必須傷筋動骨、上通下達。」

 

李小萌最後還是得了91分,在班上處於中遊。一旦涉及學生前途,陳鋒總是不願耽誤學生。可他依舊嚮往能上一節汪曾祺先生筆下西南聯大那樣的課,「聞先生點燃菸斗,我們能抽菸的也點著了煙(聞先生的課可以抽菸的),聞先生打開筆記,開講:『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名士。』」 (原標題《大學課堂,患了什麼病?》)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張玉利:心中沒學生,不配當老師—新聞—科學網
    2016年10月28日,在復旦管理學獎勵基金會頒獎典禮上,時任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玉利獲得了「復旦管理學傑出貢獻獎」。這是主持人介紹張玉利的獲獎理由。 從1983年9月考入南開大學管理學系,到如今成為國內創業管理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
  • 中南林科大《樹木學》教學:將春天請進課堂—新聞—科學網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生態站裡有許多高達的喬木,需要高枝剪的幫助才能採摘枝葉。由於實驗課遠離了課堂中枯燥乏味的課本,充滿了探知的樂趣。 (科學網 成舸 廖樂平報導)四月的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櫻花、泡桐、迎春等競相開放,引人駐足流連,擁有1700多種植物的美麗校園成了天然的課堂。
  • 「多拖一會兒,老師!」—新聞—科學網
    最終,他找到了在線教學的一個殺手鐧——投票,並用6個投票,串聯起了課程的脈絡。 課程起始,梅賜琪讓幾千名學生投票選出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的3個群體。呼聲最高的是醫護人員、科研工作者、人民群眾,而「公共管理者」無緣上榜。課程的主題此時呼之欲出——為什麼我們的公共管理不完美?
  • 上海交大推出中文慕課平臺「好大學在線」—新聞—科學網
  • 東華大學這個會讓兩項工作落地有聲—新聞—科學網
    「課內、社團、競賽」「學會、勤練、常賽」,這所高校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鑰匙。12月1日,東華大學體育美育工作推進會召開,亮出了學校體育美育工作的新定位、新目標,並即將發布東華大學關於進一步加強新時代體育、美育工作的實施辦法。 當天,東華大學大學生美育實踐基地啟動,首批3家合作共建單位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復星藝術中心、上海蘇寧藝術館,將為大學生開展美育實踐提供更多優質文化藝術場地及資源。
  • 上海電力大學:培養新工科人才成效顯著—新聞—科學網
    除了建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專業,上海電力大學還十分注重在傳統工科中注入新工科的理念和元素。黃冬梅認為,比起建立新工科專業,用新工科理念升級改造原有專業的工作體量更大、難度也更大。 在這方面,上海電力大學通過推進學科大類或跨學科大類招生和培養,促進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的相互融合,依據專業分流設計,讓學生自主選擇專業。
  • 湖北一教授「頭上長草」玩轉高數課堂—新聞—科學網
    「頭上長草」教數學 發零食鼓勵回答問題 楚天都市報訊 記者周治濤通訊員韋媛媛何奇周鍾 昨日下午,湖北工業大學工程技術學院2012級工管1班《離散數學》課堂上,69歲的周啟元教授周啟元「萌萌噠」的外形,讓學生們在哈哈大笑中,記住了枯燥的數學原理。 周啟元在該校被學生稱為「老頑童」,不僅在課堂上唱歌,彈電子琴,偶爾像昨天一樣賣個萌,還經常給提問的學生發零食。其課堂不僅生動活潑,教過的學生還鮮有掛科的情況。
  • 高二老師課堂讀報實驗:只有老師先「靜下來」,學生才會「靜下來」
    她讓同學們在報紙上用彩筆勾畫出新聞的重點並批註,要求對新聞內容的概括不超過50個字;她自己付費推出了微信公眾號「讀行者一二」,把學生們讀書讀報的感受以及他們在課堂播報時的照片刊發出來,每篇推文都有大量的家長學生閱讀、轉發、點讚。同學們的變化出現在高二以後。
  • 中國科學院大學17位教授受聘科技副校長—新聞—科學網
    科技副校長聘任儀式 12月27日,北京懷柔區第一批中小學校科技副校長聘任儀式舉行,中國科學院大學 科技副校長也將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學校引進一些優質科技教育資源,通過「科學家走進來,教師、學生走出去」等方式,幫助學校搭建高端科技教育平臺。科技副校長還將利用自身影響力,幫助學校提高科教意識與水平,拓寬科教眼界與思路,促進科教創新工作發展。
  • 東華大學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新聞—科學網
    「近百年前,陳獨秀將新青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入駐老漁陽裡
  • 臺灣教授批大學生不聽課:課堂就像人形墓碑—新聞—科學網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教育部門調查,只有二成八大學生在課堂與老師互動,長期推動大學通識教育的臺北醫學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林從一直言,學生的課堂反應,
  • —新聞—科學網
    他一方面承認「有兩張照片被無意間替換了」,但還堅持強調「這個無心的錯誤並不影響實驗得出的結論」。 科學網博主、中南大學教授喻海良對《中國科學報》說,「科研工作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智力活動。因此論文的品控,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把握——如何把人管好,把人用好。」 「大科學」時代的論文品控 塞門扎等不少「大牛」學者造假事件背後,折射的是「大科學」時代的品控問題。
  • 電子科技大學「網紅」老師微積分講座堪比演唱會—新聞—科學網
    整個教室都坐滿了學生,就連走廊都有不少學生伸長脖子甚至爬窗臺在聽課。高數難嗎?遇見這樣的老師,應該有助於降低掛科率吧...... 不是演唱會 ,這只是場微積分講座 電子科技大學的一組照片,被廣為傳播。 一年一度的微積分講座來了,照片中,整個教室都坐滿了學生,就連走廊都有不少學生伸長脖子甚至爬窗臺在聽課。現場情景堪比演唱會。
  • 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新聞—科學網
    校企聯合育人,深度融合產學研 牢牢把握西部橋頭堡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鎮的節點位置,西安交大以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這一嶄新的、由教育部和陝西省共同建設的重大國家戰略性平臺為依託,以29個研究院的300多個科研平臺為引領,進一步深化校企聯合育人與產學研深度融合,開啟全球合作新徵程。
  • 同濟大學: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新聞—科學網
    作為世界上最長、施工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從沉管隧道設計施工、大橋人工島建設到隧道工程抗震等,都凝聚著同濟人的智慧。 造橋是同濟大學的強勢專業。從上世紀80年代起,每一座高難度橋梁工程背後,都能找到同濟人。
  • 汕頭大學發布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新聞—科學網
    年招生新聞發布會。   「今年汕頭大學招生規模與去年持平。」汕頭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蘇俊枝表示,今年汕頭大學將在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重慶等15個省(市、區)招生。專業上,今年新增預防醫學、藥學2個熱門招生專業,新聞學專業新增國際新聞傳播方向。
  • 這個英語老師留出課堂時間,「新聞導入」讓學生們聊熱門話題
    &nbsp&nbsp&nbsp&nbsp長江網12月2日訊(記者向潔 通訊員陳克茂)從教18年,擔任過45個班的英語老師,當了13年班主任,她總說每個學生都是她的「小蘋果」,希望自己就像一盞「小桔燈」,能夠一直照到每個孩子心裡。
  • 大學老師上完課以後,學生不淡定了,老師你忘關投影儀了!
    自從大學開始擴招後,大學生已經不是什麼稀有物種了,擁有大學文憑的人也是越來越多。而且中國的大學課程比較少,學生可以自由安排的時間比較多,導致了剛剛從高中畢業的學生,一進入大學就開始了肆無忌憚的玩耍。很多大學生都沒有意識到大學時間的寶貴,所以才會在畢業時,因為找不到適合的工作而煩惱。大學生沒有高考的壓力,而且大家都已經是成年人了,老師對於大學生的管理,也不再像高中生那樣「又當老師,又當父母」。老師對於大學生的管理是很自由的,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學生可以在課堂上隨意吵鬧,因為這樣會影響到那些想要認真聽講的學生。
  • 在線教學需注意的五個問題—新聞—科學網
    與傳統的課堂教學不同,在線教學對平臺的依賴程度非常高,不同的平臺各有優劣和特色,如何選擇值得思考。從使用情況來看,教師使用的授課平臺至少包括雨課堂、智慧樹、學習通、騰訊會議、中國大學MOOC、ZOOM、QQ群、微信群等,種類繁多。為克服單一平臺的局限,有少部分的教師可能會選擇兩種(甚至兩種以上)混合平臺。種類繁多的平臺可能給學生造成很大的適應壓力。
  • 中國科學院大學試水本科班院士授課—新聞—科學網
    5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術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但每逢周二和周五,席南華只剩下一個身份——大學數學教師。   他的授課對象,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一年級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