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學校還有這種『神仙』地方。」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大二學生王昊然回憶初見明德學院時興奮地說。走進該校明德學院,灰磚牆上4個篆刻大字「明德尚能」映入眼帘,輔之以海草元素裝點的青瓦木樑,長廊環繞的室內茶香四溢,琴聲繞梁,國學誦讀、茶藝、妝容等傳統文化課程讓他大開眼界。
原來,在威海海洋職院,每名學生必須在明德學院修滿4個學分,每名學生都要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滋養。
「向海而生,是學校的主要特點,學校旁邊就是大海,專業也大都以海洋特色、工科為主,但無論什麼專業的學生,內在文化的涵養都是必不可少的。」威海海洋職院院長張宗軍說,「為了鋪好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底色,彌補文化素養缺失,學校成立了專門機構——明德學院,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學生固本、生根、鑄魂,打好學生的人生底色,為學生終身幸福奠基。」
在威海海洋職院,正是因為有了明德學院,才讓優秀傳統文化「看得見」「摸得著」,不再只是書本上的枯燥文字。明德學院於2016年5月成立,由德雅學館、敦行學苑、朝舞學社組成,設有包括傳統文化課程教學區、非遺文化傳承學習區、傳統體育學習專區等16個文化教學場館。在這裡,茶藝、書法、圍棋、古琴、漁家大鼓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課程,讓明德學院成了名副其實的「網紅」學院。每學期初選課時,明德學院的課程總是一開放就被「一搶而空」,許多學生因搶不到心儀的課程而心存遺憾。
「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巨大的力量,能夠激發學生潛能和自信心。」威海海洋職院黨委書記劉勤顯說,「教育需要引導和陪伴,我們能做的就是傾盡全力把學生們『扶上馬,送一程』,用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引導他們走上幸福之路。」
在明德學院,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學生的人生底色,還可以「療愈」學子心靈。學生李文曾在明德學院勤工儉學,不僅聽課十分認真,做起清潔工作來也毫不懈怠,但在日常活動中顯得有些自信心不足。李文的表現引起明德學院負責人梁翠麗的關注,她經過深入了解,得知李文特殊的家庭情況:母親因病無法自理,父親也身有殘疾、行動不便,李文從七八歲起就開始幫父母幹活。梁翠麗心疼不已,於是經常在生活和學習上關愛鼓勵李文,讓李文在提升自信心的同時,也發現了自己的潛能,在畢業後也成為一名教師。
明德學院每年都會接受全校各院系教師的「課程申報」,並組織專家評審,以此不斷豐富明德學院的課程體系;經常邀請社會上的知名專家學者入駐明德學院,校地共建課程,依託「明德大講堂」「明德讀書匯」「明德茶會」等文化品牌,開展文化沙龍、文化講座活動,開闊學生們的視野。
海洋類專業學習大多需要「動」,而明德課程給學生們帶來了心靈的寧「靜」,一張一弛,一動一靜,正合文武之道。「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真的很讓人著迷,在明德學院待上半天,心靈會變得格外安寧,學習專業知識時也能靜下心來沉浸其中。」輪機專業的大二學生張倫說。
「明德學院是一個立德樹人的平臺,我們很欣喜地看到明德學院給學生們帶來的變化。我們的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但『尚能』需要『明德』的深厚根基,只掌握一些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張宗軍說,「通過文化的浸潤,才能達到真正培育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目的。」
明德學院成立4年來,已開設以傳統文化、紅色文化、海洋文化為主的通識選修課近60門,課程設置涵蓋生活常識、歷史人文、專業文化、文藝美術、非遺傳承等,實現課程開設的系統化和規範化,有近兩萬名學生從中受益。篆刻、繪畫、書法以及體育人格等課程的開設,實際上都是為了在生活化的體驗課程中,引導學生在文化中行走,培養學生專注、敬業、精益求精、創新的工匠精神。(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