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城風能、光能等資源稟賦優越,是江蘇打造「海上三峽」的主戰場。截至2019年12月,地區新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849萬千瓦,佔江蘇全省31.06%。其中,風電裝機626萬千瓦,佔全省風電裝機的60.16%;光伏裝機199萬千瓦,佔全省光伏裝機的13.38%。風電、光伏裝機規模均居全省首位。去年前12月,鹽城電網全額消納新能源148億千瓦時,佔全省33.02%。
圖說:江蘇大豐300MW海上風電項目。徐衛利 攝
新能源消納能力面提升。結合地區新能源發展需求,加大各級電網建設投入。2019年全市電網基建項目投入26.28億元,電網供電能力、新能源消納能力全面提升,持續保障鹽城作為全省新能源發展最集中、新能源佔用電量比重最高的地市,不出現棄風棄光問題。對「光伏扶貧」等重點項目提供「個性化」、「一站式」服務,確保項目客戶提供材料最簡、跑辦次數最少、辦結時限最短。
新能源互聯戰略成功實踐。根據鹽城「十三五」清潔能源發展規劃及實際開發進展,到「十三五」末,預計全市新能源裝機將超千萬千瓦。新能源的高速發展,導致全省北電南送500千伏電網及局部地區220千伏斷面輸送能力受限。國網鹽城供電公司落實重要斷面補強措施。結合電網消納能力研究成果,推進500千伏沿海第二通道規劃建設,完善適合大規模新能源消納的主網架結構。圍繞打造安全可靠、智能互動、經濟高效的一流現代配電網目標,加強配電網與新能源開發和能源綜合利用的銜接,加快實現配電網標準網架和自動化全覆蓋,提高配電網接納和配置多種能源的能力。將儲能作為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電網側儲能項目規劃建設。多措並舉,按照高、中、低壓電網「強、簡、優」的規劃策略,承載和推動公司能源互聯戰略落地實踐。
圖說:江蘇響水近海風電場200MW示範項目。漆召兵 攝
新能源遠海開發不斷強化。全面加快海上風電場柔性直流線路送出技術實現新的突破,實現2個遠海風電場集中打捆送出,解決傳統方案造價高、效率低、建設難、環境不友好的問題。開展「面向新能源接入的電網企業規劃戰略研究」等系列研究,積極支持和服務新能源發展。統籌利用國網公司計劃外項目,在項目安排、資金投入等方面積極創造條件保障新能源接入。密切聯繫政府和新能源企業,提升服務新能源發展的全流程工作效率,營造良好的新能源發展氛圍和外部環境。
新能源「清潔替代」加快推廣。積極實施新能源供給側、消費側「清潔替代」。推廣使用岸電系統,實現內河航道水上服務區岸電互聯互通。共建成625個電動汽車充電樁,積極推動充電樁接入「車聯網」平臺。累計實施電能替代重點項目577個,累計替代電量16.6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63萬噸。以實現產業鏈資源集聚的最大化、社會綜合能效的最優化為目標,在園區、學校、醫院、交通樞紐、工礦企業等用能領域推廣能源管理平臺,提升客戶能源自我管理能力。推廣能源監測點接入建設,常態化開展能效評價。積極開展能源託管、用能「打包」等綜合能源服務,有效降低企業用能成本,提高社會能源利用效率。
新民晚報特約記者 王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