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的平面形態是中國古典建築平面形式的集錦。它的平面形態,以一般建築中常見的多種簡單的幾何形態為最多,如正方形、矩形、圓形、正六邊形、正八邊形、十字形、凸形等等。此外,還有許多特殊的平面形式,如三角形、五角形、九角形,以及一些變形的幾何形,如扁六角、扁八角、圭角形、扇面形、梅花形、海棠形等等。在一些較大的空間環境中,還經常運用兩種以上的幾何形態組合起來以增加體量,如方勝、雙環、雙六角、三叉形等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採用一些不規則的平面形式,以適應地形的需要。
亭的屋頂形式是中國古典建築屋頂形式的薈萃。亭的屋頂,以攢尖頂最為常見,如圓攢尖、方攢尖、三角攢尖、五角攢尖、六角攢尖、八角攢尖和盔頂等等。既有帶正脊的屋頂,如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十字脊和頂;也有不帶正脊的屋頂,如卷棚頂、元寶脊,以及組合形式的勾連搭、抱廈、重簷和三重簷屋頂等等。另外,還有一些非常特殊的屋頂形式,如在四角攢尖頂的上部做成層層疊起的頂;在四角攢尖頂的下部,中出戧脊,變成八角形的屋頂等等。
中國建築是木結構體系,所以亭也大多是木結構的。木構的亭,以木構架琉璃瓦頂和木構黛瓦頂兩種形式最為常見。前者為皇家建築和壇廟宗教建築中所特有,富麗堂皇,色彩濃豔。而後者則是中國古典亭榭的主導,或質樸莊重,或典雅清逸,遍及大江南北,是中國古典亭的代表形式。此外,木結構的亭,也有做成片石頂、鐵皮頂和灰土頂的,不過一般比較少見,屬於較為特殊的形制。
以石建亭,在我國也相當普遍,現存最早的亭,就是石亭。早期的石亭大多模仿木結構的做法,鬥拱、月梁、明、雀替、角梁等等,皆以石材雕琢而成。明清以後,石亭逐漸擺脫了仿木結構的形式,石材的特性突出了,構造方法也相應地簡化,造型質樸、厚重,出簷平短,細部簡單。有些石亭,甚至簡單到只用四根石柱頂起一個石質的亭蓋。這種石塊砌築的亭,簡潔古樸,表現了一種堅實、粗狂的風貌。然而,有些石亭,為了追求錯彩鏤金、精細華麗的效果,仍然以石仿木雕刻鬥拱等構件,屋頂用石板做成歇山、方攢尖和六角攢尖等等。
碑亭往往有厚重的磚牆,如明清陵墓中所用,但它們仍是木結構的亭,磚牆只不過是用以保護梁、柱及碑身,並藉以產生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而不起結構承重作用。真正以磚做結構材料的亭,都是採用拱券和疊澀技術建造的。北海團上的玉甕亭和安徽滁縣琅琊山的怡亭,就是全部用磚建造起來的磚亭,與木構亭相比,造型別致,頗具特色。
茅亭是各類亭的鼻祖,源於現實生活,山間路旁歇息避雨的休息棚、水車棚等,即是茅亭的原形。此類亭多用原木稍事加工成為梁柱,或覆茅草,或蓋樹皮,一派天然情趣。由於它保留著自然本色,頗具山野林泉之意,所以備受清高風雅之士賞識。
用竹作亭,唐代已有。詩人孤獨即曾作有《盧郎中尋陽竹亭記》:「伐竹為亭,其高,出於林表。」[3]由於竹不耐久,存留時間短,所以遺留下來的竹亭極少。現在的竹亭,多用綁紮輔以釘、鉚的方法建造。而有些竹亭,梁柱等結構構建仍用木材外包竹片,以仿竹形。既堅固,又便於維護。 據《儒林外史》中記載,明代南京中山王府內的瞻園假山上,曾建有銅亭一座,下面還可以燃火取暖,立意新巧。[4]現存銅亭不多,著名的有:泰山的金闕、頤和園中的寶雲閣、昆明鳴鳳山的金殿,以及五臺山的銅亭等等。
《釋名》:「亭,停也。人所亭集也。」就是指的由驛亭演變而成的路亭。它們大多坐落在村頭、路旁、渡口和山野之間,供過往行人歇腳、避雨和納涼。建於村頭、街尾的路亭,則是村民耕作之餘,下棋、納涼和談天的地方,是村民們最喜愛的去處。因此,路亭往往在村鎮建築構成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甚至一些造型很有特色的路亭還成為了村鎮的標誌。
亭與橋的結合,源自何時,不得而知。但橋與建築物結成一體的情況,至少在隋唐時期就已經較為普遍了。橋上建亭,是為了遮雨防腐,以使木構橋梁延年,後來出於造型的目的,便也在石橋上建亭。橋亭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建亭於橋頭。另一類是建亭於橋上。現在最早的橋亭,是建於宋初的閩南同安太師橋石亭。 井亭出現的很早,是為了防止井水受到汙染,保持井裡清潔,防滑而設置的。鄉村中的井亭比較古樸,結構和構造都很簡單。城鎮中的井亭較為複雜,皇家宮苑中的井亭,則建造的相當華麗了。
鐘鼓亭是為報時之用,在寺廟中常成對出現。當然,也有一些單獨設置的鐘亭,如南京的大鐘亭和九華山的大鐘亭等。據《洛陽伽藍記》記載:洛陽「陽渠備有建陽裡,裡有土臺,高三丈,上作二精舍。趙逸云:『此臺是中朝旗亭也。』上有二層樓,懸鼓擊之以罷市。有鍾一口,撞之聞五十裡」。[5]看來後世的鐘鼓亭,甚至鐘鼓樓或許就是由秦漢時的旗亭演變而來的。從現存的寺廟中鐘鼓亭的布局來看,遼金時期的佛寺中的鐘鼓亭最有特色。
樂亭是戲臺的前身。由於戲劇的發展,樂亭逐漸不能適應需要了,而被戲臺、戲樓等所取代。但從戲臺、戲樓等建築造型中,仍可窺見亭對其形象的影響。宋金時期,南曲、雜劇、院本、諸宮調等相繼出現,演出場地也由地面登入舞臺。至元代,雜劇大為發展,樂亭遍及各地。
廟宇、道觀和祠堂中常設有亭,而位於中軸線上主要殿堂之前的亭,則多為供奉祭品、舉行儀式之用。雖名稱不一,如獻亭、拜亭、香亭、享亭等等,但作用相同,都是屬於祭祀之亭。祭祀亭分兩種形式,一種是獨立的亭,如山西晉祠東嶽廟的獻亭、陝西黃帝陵的祭亭。另一種亭,是與主要殿堂連成一體,屋頂做成勾連搭的形式,或以短廊相接,如山西蒲縣東嶽廟的獻亭、陵川龍巖寺的獻亭和廣東德慶龍母祖廟的香亭等等。
碑亭屬於庇護亭,有些碑亭則帶有紀念意義。庇護亭,是為了保護某些重要的物體而建造的亭。現存最早的碑亭是山東曲阜孔廟中建於金明昌六年的御碑亭。曲阜孔廟中有十三座御碑亭,均是為了保護唐宋以來祭孔、修廟的石碑而建。 許多亭都帶有紀念的性質,或是為了紀念某些著名的歷史人物而建,或是為了紀念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建。亭子本身也許並無多大特色,但是如若身臨其境,卻會令人回首往事,感慨萬千。
流杯亭是我國園林中所特有的一種娛樂性建築,也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亭。流杯亦稱流觴,《字源》中關於曲水流觴的解釋是:「在曲折水流中泛杯而飲,三月三日之酒宴。」是古人舉行的一種飲酒賦詩的娛樂活動。以後逐漸演變,由室外到在鑿有彎曲迴繞水槽的亭內進行,於是流杯亭也就應運而生了。關於流杯亭的最初記載見於唐代,《舊唐書中宗本論》和《長安志》中都說到:唐長安禁苑中有流杯亭,名「臨渭亭」。現存最早的有關於流杯亭的實物,即是建於宋代的河南登封崇福宮的「泛觴亭」遺址。現存的流杯亭,多為明清遺物,全國各地均有,形式和名稱也不盡相同,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
亭在中國傳統建築和傳統文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中國建築和園林景觀美學的一種體現,在亭臺樓閣四類中名列首位,而且也是各類文學、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在詩詞、散文和小說中,處處可見到它的存在,以及對它的讚頌。
亭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在唐代以前主要是實用功能,如軍事、驛站、旅舍和郵遞等作用。到了唐代,亭的美學功能興起,出現了風景亭和園林亭。一些亭的功能分化出去,形成了官邸和驛站。宋以後,亭基本上已沒有多少實用功能了,而它的美學功能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載功能則很快的凸現出來。亭也因此而產生了巨大的變化。[6]亭的種類不斷增多,亭的造型更加豐富。建亭的目的意義也呈現多樣化。
由於時代的發展,建亭的技術不斷改進,所用的材料越來越好,亭也越造越美。它們或面對青翠群山,或側臨浩蕩江湖,或隱於靜寂園林,或踞落喧鬧市井。它們有的雄壯巍峨,有的小巧玲瓏,有的富麗奢華,有的簡樸清雅。與自然風光、村落鄉土一一融入,合為一體。
亭的這些變化,美學功能的強化,也引來文人騷客的關注。他們登臨亭間,或詠嘆風光之美不勝收,或吟唱性情之真切感觸,或祭弔古今之來去無蹤,或感傷時事之變化莫測,通過詩詞歌賦,鄉調小曲,一一表露出來,一時流派紛呈,名家名篇盛出,形成了中國文學中的一類題材。當然,也有一些帝王的附庸,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至此,亭作為文化、文學的載體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
而這種亭文化的發展,又推動了亭的發展。[7]歷代名家的登臨,流覽風光,題詠著文,留下了許多千古佳話和名作。這一切又會使後來者充滿遐想和品味,從而構成獨有的人文景觀和風韻。所以,在修建亭中,把名篇佳句或刻至楹聯,或錄於風牆,使之處處透顯出人文氣息,憑添了幾分雅致,景觀與文化融為了一體。
亭是中國特有的建築形式,是中國古代審美觀念的產物。從它的形式,從它所構建的意境,甚至是它的材料,無一不是中國古典觀念的體現。亭對於中國的意義正是對人的意義,人們構建了種種亭的意境,然後又影響了後輩世世代代的人。這種意境,己經滲入到了中華民族的血液中。亭,以它特有的氣質,傳承了數千年,相信在未來,在新環境的薰陶下,它的生命會繼續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