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亭獨立未名湖:未建成的北大精神聖殿

2020-12-25 網易新聞

在選址、形態、樣式、體量等方面,未名湖上的島亭都令人疑惑。放在燕園建築群中,它顯得有失水準。然而,現存的歷史圖像資料似乎告訴我們,在一開始,這片區域並不僅僅打算建造一座亭子,而是一個禮堂:島亭是只剩上半部分的微縮版禮堂。

如果從古典園林的角度看,未名湖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島亭,恐怕並不能算得上是完美之作。比如,走在湖岸,並不能看到這座亭子;而當我們自亭子俯瞰,也很難看到多少湖景。又比如,此亭西側設有?「半個環廊」,其東側砌磚設窗,讓環廊不復貫通,動線和視線均被阻礙。更關鍵的是,此亭以?「島亭」為名,「半環廊」上的座位卻都是內向的。島亭的建築設計並不出彩,有何可看?大家要觀景,就只能很不舒服地側坐在座位上,扭頭看些島上的雜樹了。

未名湖上最著名的景點之一——島亭

湖心島來源於淑春園,到燕大入駐時,已漸荒蕪,因而湖心島上幾無古木巨樹。島亭位處湖心島上高臺中央,體量頗大,四處卻甚為空曠,無遮擋,無依靠,體量與位置不相稱。概而言之,在選址、形態、樣式、體量等方面,島亭縱然難以算作敗筆,但放在燕園建築群中,也堪稱有失水準之作。與自乾隆末期保存至今,造型尺度至今看來都相當合宜的石舫遺址相比,更是如有天壤之別。

島亭是燕大時期的建築,而燕園的設計者亨利·墨菲絕非平庸之輩,雖對中國建築有許多誤用,但空間感的把握堪稱敏銳,多有大手筆存世。何況,燕京大學校園已經是他較成熟階段的作品了。同時,島亭所處的位置是燕園早期建築東西軸線的中心,重要性不言而喻。這不免讓我們疑惑:為何在墨菲的宏圖巨作中,會遺留下這麼一個略失水準的作品呢?現存的歷史圖像資料似乎告訴我們:在一開始,這片區域並不僅僅打算建造一座亭子,而是意欲塑造一個神聖的精神殿堂。

- 誰設計了禮堂?-

在唐克揚先生的《從廢園到燕園》中,作者通過設計圖的對比,對燕大校園的設計方案進行了一番「版本學」的分析,討論了燕京大學的校園設計手法與理念。可惜的是,這一分析尚著眼於總體設計的層面,對於具體的建築細節,尤其是開始出現在方案中、後來卻因種種機緣而消失了的建築單體或景觀元素,涉及較有限。若要具體研究燕園建築形成及演化的歷程,則非佔據清晰、可靠的直接材料不可。這裡,我主要參考的是現藏於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的一冊PekingUniversity(實為燕京大學而非北京大學)。是冊於紐約在1921年出版,正文共計10頁。

現藏於多倫多大學圖書館的一冊Peking University

這個小冊子的主要發行目的是籌款。它的封面上畫著北京的城門和護城河;內文先是引用了一些知名人士的話來說明在中國辦學的重要性,之後對中國的教育中心北京和新合併而成的燕京大學作了簡要介紹,公布了1921年12月版的校園鳥瞰圖和部分建築效果圖。最後,列出了新校址的建設預算?(總計186萬美元)和校委的名單。

這裡公布的鳥瞰圖、效果圖,之後經歷過數次迭代,與今天燕園的實際情況有很大出入,不過其中有一個建築一直到很後來的版本(接近定稿時)才被去除,這個建築位處校園東西軸線和南北軸線的交匯處,為整張圖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圖注中將其標註為「chapel」,此處,我把它酌譯為「燕京大學禮堂」。這個建築的造型頗似廣州的中山紀念堂,其主體為高二層的方形平面之盝頂建築,四面皆出抱廈,為單簷廡殿頂,從而形成希臘十字平面;盝頂上承一層,平面為八角形,上為八角攢尖頂。

1921年12月版的校園鳥瞰圖和部分建築效果圖。其中有一個建築一直到很後來的版本(接近定稿時)才被去除,這個建築位處校園東西軸線和南北軸線的交匯處,為整張圖中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

此前的論者大多認為整個校園設計方案完全是出自亨利·墨菲的手筆,把從平面布局、景觀設計到所有的建築細節都歸功於墨菲氏。其實,從常識判斷,這也是基本不可能的。墨菲事務所當時有三位合伙人,即圖紙上標註出的Murphy,McGill和Hamlin,事務所中又有大量實習生及員工。這個方案的規模之大,在墨菲的作品中幾可謂前所未有。同時,因其需要籌款、需要不斷相地而做改變,對時效性的要求極高。即使在今天,處理這麼一個面積近?30000平米(據圖測算),單體建築多達55幢之多的建築群,基本上仍是絕無可能僅由一人之手完成的。整個方案中的不少建築、景觀,以及概預算等工作,估計少不了其合伙人、員工和實習生的參與。

筆者認為圖中的禮堂有可能是時在墨菲事務所實習的呂彥直作品。首先,禮堂與呂彥直1927年的作品中山紀念堂相似度極高。除體量更大而更扁平,東西側和南北側呈現出差異外,紀念堂和禮堂的造型基本是完全一致的,就連屋面曲線都如出一轍。然而,1928年起,墨菲就受聘於南京政府,為建築顧問,主持制定1929年首都計劃,與1926年起監理自己所設計的南京中山陵的呂彥直均長期往來於南京,兩人曾為師徒關係,之後也並未中斷來往,在1929年師生二人還曾因對南京的規劃問題不合發生過筆墨官司?(德文:《淺議呂彥直與墨菲就當年南京政府中心選址和構思之辯》,《北京規劃建設》,2008年第?4期,第?106—108頁)。如此重要的建築,如果真的如一些前輩學者判斷、是墨菲的手筆,那麼呂彥直以個人名義,挪用墨菲的作品、稍加改動,去參加當時國內最重要的招標並且中標,而且當時墨菲還和呂彥直有爭鋒,墨菲怎麼可能不在公開文章中正面抨擊呂為「抄襲」?

呂自康奈爾大學畢業並加入墨菲事務所實習的時間,和這種建築形式首次出現在墨菲事務所作品中的時間,完全吻合。賴德霖先生既已指出:墨菲事務所在1918年設計的福建協和大學小教堂是較早採用這一形式,即將希臘十字平面的穹頂改變為攢尖頂的例子(賴德霖:《民國禮制建築與中山紀念》,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頁)。案呂先生於1918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建築系,又有雲,呂已於畢業前後入墨菲事務所實習,則呂之加入事務所當不晚於1918年,和這個形式首次在墨菲事務所作品中出現的時間完全吻合。從時間上計算,墨菲在1910年代每一個方案平均所花時間當不長於1年。據方雪的文章,1914—1921年,僅在中國,墨菲事務所就完成了11個項目,不計同時進行,則平均每個項目耗時七個半月,因而在容差範圍內(方雪:《墨菲在近代中國的建築活動》,清華大學2010年)。

亨利·墨菲的北平燕京大學禮堂設計方案,1921

況且,因為家庭出身背景和個人經歷,呂彥直非常熟悉清朝的皇家建築,而清代官式建築中若干設計精巧的亭閣,很有可能是這一建築形式的原型之一。

儘管如此,我們目前還仍沒有能說明這一單體建築出自呂彥直或墨菲或其他任何一人之手的直接證據,因此,本文只是認為其疑為呂彥直的作品,而在分析中仍將儘量就建築作品本身而不是建築師來進行賞析和探討。

不過,如孔子所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因為對建築設計者和設計背景的不明朗,我們的觀察一定是片面的。但我們大可以懸想,如果呂彥直真的在很大程度上參與到了燕園建築群的設計中,這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 禮堂在原規劃中是等級最高的建築 -

先從這張1921年12月版的鳥瞰圖上看禮堂所在的環境。

禮堂位於西門—辦公樓(圖中標註為「行政樓兼圖書館」Library & Administration)—第一體育館(圖中標註為「青年會兼體育館」Y.M.C.A & Gymnasium)連成的東西中軸線中心,與現在島亭的位置基本一致。同時,禮堂又位於今「德才均備齋」(當時設計為男生宿舍兼餐廳)—女體育場(今二體體育場)—女體育館(今二體)組成的南北中軸線中心。可見,在當時,禮堂位處兩條軸線垂直交匯處,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

禮堂東、北、西三面環水,是建立在一個半島而不是湖心島上,島上也沒有山,與現狀不同。在當時,以司徒雷登為首的籌建方仍處在募資準備購地遷校的階段。從該冊前文中可以看出,委託方僅僅確定了校址選擇在西直門外至頤和園的路上,但還沒有收購淑春、朗潤、鳴鶴、鏡春諸園並定址於此。

因此,整個規劃完全是以一片平原(農田)地塊為基礎設計的。鳥瞰圖中,校園地勢一平無陂,沒有山坡;景觀設計幾何性很強,安排的水池也呈矩形,僅添加了少數曲折、流水作為修飾,是明顯的18世紀英式風景園式樣(這可能也有迎合投資人審美的意圖),園林的複雜度與美感均不及現狀遠甚。

禮堂西側,沿中軸線,先經橋過河,之後首先為九開間附南北耳房的行政樓兼圖書館,與今日情況同。唯其基座上開拱券門,故自西門來往於禮堂不必穿過行政樓,只需過拱門東入即可。行政樓前為帶中央休息平臺、東南北三面以拱橋貫通的方池,即今天華表位置。池前為南北並列的會議廳(Assembly?Hall)和博物館(Museum),為今日所無。再前即西門。西門外明確為頤和園路,唯具體路段不確定。

禮堂東側,隔湖與一湖心島相望,島上有亭,形制及規模均與今日島亭大相逕庭。湖心島東望為一親水平臺,登岸,為體育場,體育場以東為教會兼體育館。

禮堂南側為小樹林,圖中所見,以針葉常青樹為主,略有起伏、曲折;稍置假山、石塊而水平低劣。中有小路沿南北軸線貫穿小樹林。

禮堂北側,經橋過河,進入今「德才均備齋」的男生宿舍區。

禮堂西北側,經橋過河,進入??「大講堂」院落(未建成。Recitation?Hall,今民主樓、賽克勒博物館等)。

禮堂西南側,經橋過河,進入理化樓(Chemistry & Physics)、農林樓(Argriculture & Forestry)、生地樓(Biology & Geology)。與現狀除學科設置不同外基本一致。

上述兩條通道並無意義,恐怕是歐美放射狀道路傳統的遺風,與傳統建築式樣及園林環境並不協調。

禮堂有亞字曲尺形臺基,東、西、南、北各設七級臺階,估其高,約在1.5米上下。唯東面接近行政樓(今辦公樓)階上平臺特為寬闊,圖上繪製了不少配景人,當為禮堂主入口。相應推斷該禮堂坐西朝東,祭臺在西側。

禮堂不僅為圖中全校最高建築,亦是佔地面積最大之建築。不寧唯是,也是等級最高者,因其設有臺基,而其他建築均無。與燕園現狀相較:現辦公樓為燕園等級最高,有須彌座,而其他建築多無此制。

呂彥直與他的廣州中山紀念堂設計方案,1926

-唯一被水環抱的主要建築 -

墨菲事務所繪製的這張鳥瞰圖十分規範細緻,雖然仍是選址未敲定的「前前前期」方案設計,但對尺度和意圖的表達都很明確。圖中禮堂在校園內的區位清晰體現出如下特點:

其一,三面環水;

其二,高樹遮掩;

其三,軸線交匯。

三面環水顯然是有意為之——水在這裡拐了幾道彎才形成這種折線,而本不必如此。我個人非常喜愛其三面環水的設計。甚至,如果可以使其四面環水,情況更好。

在墨菲事務所的這個方案中,禮堂是唯一被水環抱的主要建築,整個學校的師生幾乎都需要通過橋才能到達。這與典型的禮堂不太相似,而頗讓我們聯想到一些傳統的神聖場所,例如福州的金山寺、齋普爾的水之宮(JalMahal)、拉薩的措吉頗章,或者廣島的嚴島神社,乃至國子監的闢雍大殿。

福州金山寺,約1871

齋普爾的水之宮

北京國子監的闢雍大殿

水把一片區域劃為兩界,從而割成此岸與彼岸。拱橋的高低起伏創造了一種儀式性的路徑:先上登再下沉,終於升堂入室,從一個世俗而連綿的此岸,進入一個內聚的、唯一的、至高無上的彼岸。這種水陸兩界、此岸彼岸的神聖空間並不限於東方,在《創世紀》中就有這樣的描寫,即鴻蒙之初上帝運行在水面之上,這種說法恐怕多多少少啟發了那些建立在海島或半島上的修道院(愛爾蘭麥可島修道院、希臘聖山修道院),而禮堂恰恰也類似於「浮於水上」。四河環抱伊甸園也是很著名的描寫,即2:10「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但對於這一點,反而伊斯蘭教世界的花園(Jannat)非常明確地加以表現,例如格拉納達的建築師之園(Generalife)中四水環抱交匯的平面布局。

西班牙格拉納達的建築師之園

水在現代建築中最常見的作用恐怕就是營造倒影了。但這裡就發生了矛盾:整個禮堂最精緻繁複的其實是下半部分——正方形盝頂四面各出廡殿頂抱廈,而因為有高樹遮擋,這一最精緻的部分無法在水中產生和禮堂主體相呼應的倒影。

筆者的看法是:首先,四面樹的環抱是為了遮擋住繁複厚重的下半部分,僅僅顯露上層八面攢尖頂。這樣,從外面看來,建築輕盈地漂浮在樹端,體量感也就被削弱了。這種手法後來被墨菲實際運用到了燕園的設計定稿中,他在一體西側靠湖處布置了一排近兩米高的假山,擋在一體的臺基位置。這樣,從湖對岸看,一體就顯得比實際體量輕盈得多。

其次,筆者會在後文中討論到,攢尖頂比其他任何一種中式屋頂更具有明確的方向性,而這是設計者希望首先突出的。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學生先在河對岸隔著樹叢看到禮堂的攢尖頂;之後,登上拱橋的頂端,稍稍看見盝頂和抱廈的廡殿頂構成的繁複屋頂;最後,穿過彼岸的樹林,整個禮堂建築的全貌顯現在眼前。眼前的景象由天上的廳堂伸展為地上的大廈;這種視野由上而下擴大頗具隱喻。

-亭閣與殿堂 -

我們前面還提到,在總平尺度下這個禮堂還有第三個特點,就是它處在東西軸線和南北軸線的垂直交匯處。這直接導致禮堂需要採用中心對稱的希臘十字平面及攢尖頂:因為這兩條軸線雖然有輕重之分,但仍是並列的關係。

燕大校園的雙軸線格局至今仍能明顯看出。以靜園六院、二體為中心,構成女生生活區,延展成南北軸線;以今德才均備齋及紅五樓、紅六樓為中心,構成男生生活區,延展為東西軸線。這是因為燕大本身合併自匯文大學、通州協和大學這兩所男校以及華北協和女子大學。直到燕大建校之後,男生部分和女生部分之間的聯繫仍然並不密切。正因如此,在墨菲事務所的這份方案裡,把南北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劃入「女子學院」(Women's?College),並設有明確的女子學院行政樓(駐今北閣)。

正因如此,雖然東西軸線為主,南北軸線副之,但是面向兩邊的立面仍不宜有偏廢。正如密斯的轉角設計所體現的思考:在處理一個垂直交叉節點時,一個中心對稱的方案總是更合宜的。

實用功能應也是作此平面的一個因素。按傳統,一個教堂是以容納該街區所有人為目的來估計可容納人數的。此建築雖曰禮堂(chapel),但仍是校園內最大的集會場地,必將會是在全校師生範圍內舉行正式活動的場所。正多邊形的平面可以容納儘量多的觀眾(不少於全校師生總人數),另外,可以取得更好的音響效果(當然,清華禮堂是失敗案例)。相反,如採用拉丁十字平面,再需要容納同樣數目的觀眾,通進深之大必將翻倍,佔地過大、音響效果也難以控制。

另外,攢尖頂暗示著禮堂在整個建築群中的重要性。這麼說聽上去不合邏輯,因為在明清之後,一個攢尖頂建築已經很少會成為一個建築群組的中心了(有限幾處:天壇—祈年殿;景山—萬春亭;覺生寺—大鐘樓;國子監—闢雍;瀋陽故宮—大政殿等等。另有承德普寧寺、普樂寺、須彌福壽之廟之類,然帶有藏式風格,當屬特例)。但是,在西方現代大學建築中,校園的中心往往正是一個中心對稱平面的大禮堂(陳濤:《高校禮堂建築發展研究》武漢理工大學,2015)。

墨菲早些時候為清華學校設計校園時,就仿效哥倫比亞大學的婁氏圖書館(Low?Library?of?Columbia?University,McKim,Mead & White,1897)設計了作為清華園中心的羅馬式大禮堂,特徵是擬希臘十字平面的正方形平面?(上層為正八邊形)、萬神廟式穹頂,前出帶愛奧尼柱及簡化山花的入口門廳,後相應位置為舞臺。

帕拉蒙特(Bramante)的聖彼得大教堂平面方案,1506

墨菲與呂彥直當時在紐約工作,事務所瀕近哥大,呂的住處「距離哥大只有五個街區」(賴德霖:《民國禮制建築與中山紀念》,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頁),如賴德霖先生所說,應當頗受哥大羅馬式建築影響。次之,墨菲本人就是設計傳統樣式的西方校園起家,早年作品包括新羅歇爾學院(The?College?of?New?Rochelle,哥特風格)和盧密斯學院(LoomisChaffee,殖民地復興風格),均為美國本土校園,典型西方傳統樣式。以此觀之,墨菲試圖安排一個中心對稱的建築,作為校園公共活動的中心及「精神家園」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前所述,校園內已經擁有了一個?「世俗的」廳堂,即會議廳(Assembly?Hall)。那麼,在這個教會學校的校園內,標識禮堂之於會議廳的突出地位顯然是合乎情理的。

-方向與焦點 -

要而言之,燕京大學禮堂需要解決兩個中軸線垂直相交的結點問題;需要解決容納全校師生的需求,滿足聲學條件;需要能夠體現其為校園中心的地位。上述討論能夠解釋為何希臘十字平面加攢尖頂符合功用。但呂彥直或墨菲都不是現代主義的狂熱擁躉,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更賴特一些,而不那麼柯布西耶。

顯然,這個禮堂如要建成,尺度大小且先不論,起碼也要製造一個大跨無柱空間。在6年後的中山紀念堂項目中,呂彥直和他的繼任者李錦沛採用了八邊形聯繫杆件上搭四榀芬克式屋架、並鑲以十六個三角形小鋼架的結構,才解決大跨度八角攢尖屋頂的承重和舉折,施工難度和成本都是相當大的。呂或墨菲當時既然考慮採用此種方案,一定不會對其難度沒有估計,做此選擇,當有非此不可的理由。

我們注意到,攢尖頂建築下的正多邊形或圓形平面,是所有傳統建築形制所能提供的建築式樣中,唯一沒有突出的「前」與「後」的一類。在一個攢尖頂下的空間中,例如說,在皇穹宇或祈年殿內,所有的位置相對於天都是同等卑微的,因而都是平等的。這當與這所學校重視平等、重視世俗化的作風有關。

相較之下,其他傳統建築形式幾乎都是長寬不等的矩形平面。它的?「前」?「後」軸線是相當明確的,即接近正門者為卑而遠離正門者為尊——這在宋元以來禮拜方式發生變化,繞行被跪拜代替後更加明顯。雖然傳統上,「左」和「右」的尊卑差別雖存在卻沒有「前」「後」之別那麼突出,但是自從墨菲自作主張地開始在建築山面開門後,「前」與「後」反而更加懸殊了。如果運用於拉丁十字平面上,毋庸置疑,將會是接近門(從而遠離祭臺)者為卑,而反之為尊。兩者之間的距離會比中式的用法中體現的還要大。

但在削弱尊卑差異而體現平等性的同時,正如萬神廟和祈年殿所暗示的,中心對稱平面或攢尖頂的方向性又是最強的。

長寬不等的矩形平面有軸線,即正脊的垂直線?(與山面平行),但這一軸線的方向是人為規定的、是有限的而有終點的,其終點又是無法從建築中直接望見的。

而攢尖頂可以被想像為廡殿頂的正脊無限縮小而至於零。這時,平面內的軸線失去了意義,最核心、最明確的軸線變成了由下而上直線,方向不言而明:自地至天。這時,地平面上的軸線和等級差別都失去了意義,整個空間只有一個焦點,那就是屋頂的中心(對應寶頂/塔剎)。

我們知道,每一個包含宣講功能的廳堂空間都需要一個功能上的焦點,也即宣講者所在的講臺。這個焦點和所有觀眾在功能上是不平等的,然而在意義上又是平等的。這是希臘十字平面從帕拉蒙特至米開朗琪羅的聖彼得大教堂開始試圖解決的神學問題,而加上了中式攢尖頂的構思後,這一解決方案更加成熟了(劉丹楓等:《中山紀念堂:一座中國固有式建築的重讀與解析》,《南方建築》,2016年第?5期,第102—109頁)。

此外,我還想從另兩個易被忽略的角度對這一造型得以生成的可能原因稍作討論。

其一是故宮建築對呂彥直的影響。故宮御花園千秋亭、萬春亭的造型同樣是上半部分攢尖,下半部分為四面出抱廈的曲尺形平面,其造型母題似與禮堂略似(李靜:《故宮御花園萬春亭的結構和構造》,中國風景園林學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上冊)》,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7月)。呂彥直的父親呂增祥先生是清廷官員,系李鴻章麾下「三循吏」之一,也是嚴復的好友(盧潔峰:《中國近代傑出建築師呂彥直生平揭秘》,《環球人物》,2008年第16期)。另外,據載在墨菲事務所實習期間,呂彥直曾受命整理故宮建築資料(或許是為墨菲設計傳統樣式的中國校園建築作為參考)(吳迪:《呂彥直對近代中國建築的貢獻及影響》,《蘭臺世界》,2013年第34期,第140—141頁)。因此,這一禮堂的造型是否可能受到了千秋亭等亭閣建築的啟發?

故宮千秋亭。萬春亭和千秋亭為一對造型、構造均相同的建築,僅藻井彩畫有細微差別。

其二,兩個世紀以來,外國人對中國的塔與亭的符號特別感興趣。18世紀的佚名法國傳教士的??《論中國建築》(Essai?sur?l'Architecture?chinoise)(佚名著,範冬陽譯:《藏在木頭裡的靈魂》,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7年版)畫的最多的就是塔和亭子,其中甚至不乏出於臆想、相當荒唐的作品。同期來華的威廉·錢伯斯著《論東方園林》(「Dissertation on Oriental?Gardening」,見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dresses,machines,and?utensils:to which is annexed a description?of?their?temples,houses,gardens,et?cetera),同樣集中描繪了中國的塔(John?Summerson.?Architecture?in?Britain,1530?to?1830.Pelican?History?of?Art.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70),他回國後還在英國以不那麼準確的比例在邱園(The?Royal?Botanic?Gardens,Kew)重現了中國塔,後被慕尼黑的英國花園(Englischen?Garten)仿效。進入20世紀,外國人對中國塔與亭的興趣不減,例如曾任燕京大學教授的西德尼·甘博在影集裡記錄了大量京郊的塔的影像資料(邢文軍、陳樹君編著:《風雨如磐:西德尼·D·甘博的中國影像》,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而村田治郎對居庸關過街塔首作科學研究。很多外國人把攢尖頂的建築即亭和塔作為中國建築的標誌性符號?(例如在中山陵的投標中,戈登士達以五重八角塔作為方案),這會不會左右了墨菲事務所對建築造型的選擇?

-尺度與跨度 -

如同所有西方的現代建築師事務所一樣,墨菲事務所製作的方案圖是很符合畫法幾何的。這給予我們以通過他的圖紙試圖復原建築尺度,進而推斷其跨度的條件。

現在建成的德、才、均、備齋,正脊長約為47.5米。在圖中,為禮堂同方向上上層通面闊?(等於通深及通徑)之2.2倍,則上層通面闊約為21.6米;同理推算知,下層通面闊?(等於通深)約為43.3米,臺基通面闊約52.9米,通深約51.2米。廣州中山紀念堂未設置傳統臺基,而前兩個數據分別為40米和81米,各為兩倍左右?(建築文化考察組:《中山紀念建築》,天津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中山紀念堂室內會堂直徑71米,據此估算,如燕園禮堂建成,室內禮堂直徑大約在38米左右,桁架跨度則更大,在鋼材很難自產且價格昂貴的民國時代,其造價無疑將會是驚人的。以紀念堂造價928085兩銀子的1/8計,數目也在11萬以上。另外,中山紀念堂可容納5000人左右,據此推算,禮堂若建成可容納一千餘人,作為對照,王府井教堂僅可容納八百餘人。

呂彥直的廣州中山紀念堂設計方案剖面圖,1926

-未建成的殿堂 -

事與願違,這座本擬作為燕園建築群中心建築的禮堂最後並未建成。今日,燕園的「禮儀中心」乃是辦公樓,而視覺焦點則無疑是未名湖畔仿通州燃燈塔而建的博雅塔。一個視覺和功能的雙重核心從未被建立起來。

但是這座建築卻並未像一些學者推論的那樣,從燕園中徹底遁形——這種推論大抵來源於一種地圖層面的判斷,因為那片地塊最終被小山坡和綠化取代了,而武斷地認為這個建築就從圖紙中被刪除了——這座建築不僅在燕園中能找到遺留,也長久地影響了此後中國的儀式空間形態。

島亭是禮堂最直接的哲嗣。這座半封閉的八角亭閣與環境不成比例的體量、與柱高不成比例的屋頂高度,都能從禮堂中找到依據。毋寧說,島亭是只剩上半部分的微縮版禮堂。在空間組織和實際用途的方面,禮堂都得到了部分繼承。島亭在燕大時期成為公共生活的核心空間之一——師生休憩時會前往的茶室,而北大時期在經過修繕後成為了會議室。島亭的圍廊之所以被圍擋了一半,是因為它會被用作準備區或後臺:這種分割即使不合理,也仍是禮堂重視焦點、方向而忽視前後、尊卑這一思路的延續。

更深遠的影響,待6年後呂彥直攜將其改進而得出的中山紀念堂一舉奪標之後,才得以漸漸顯現。這種用平等的形態隱秘包裝的儀式化空間,不僅在全國範圍內產生影響,而且至今還被我們切身感受到。


本文來源:文匯學人 作者:王可達(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靈異與真實:北大未名湖到底淹死過多少人?
    但北大人都知道,這句「詩人們都藏在水底」可能不止是句歌詞——關於北大未名湖的靈異故事特別多,而且眾說紛紜。不少大學裡都流傳著各種各樣的「靈異事件」,北大也不例外。直到後來,乾隆將淑春園賜給和珅,和珅將其大肆改造了一番後,淑春園才變得為人所知,而未名湖也正是建成於此時。此後的130餘年之間,淑春園幾次易主,直到20世紀20年代,淑春園的大部分被劃歸燕京大學,並由錢穆將其中的人工湖命名為「未名湖」後,我們熟悉的未名湖才真的誕生,而它建成後的130餘年間亦未有任何人在此投湖的記載。
  • 未名湖畔的古園舊事
    由此,乾隆皇帝在圓明園的福海中設下大小三座島,將其命名為「蓬島瑤臺」;乾隆二十一年,乾隆皇帝在昆明湖上建造石舫「清晏舫」,彼時山湖秀麗,石舟安穩,他把自己的期許寫入《詠石舫》——「載舟昔喻存深慎,盤石因思奠永安」,寓意江山永固。之後和珅在恢宏富麗的淑春園中復刻「一湖三島」,並且仿製昆明湖石舫予以點綴,有意無意之間,權勢的崩潰已懸在弦上,一觸即發。
  • 中國歷史上最美的私立大學,坐落於未名湖畔,曾經也叫北大
    燕大是燕大,北大是北大,這是兩所不同的學校。燕京大學創立於1919年,而北大創立於1898年,比燕京大學早了20多年,當時還叫做京師大學堂,算得上是近代中國第一所大學。
  • 未名湖是海洋
    看到老師同學悲痛的神色,尤其閱讀那些用滿腔激情、至高智慧書寫的輓聯,感到他們的「衣缽」得以傳承,精神正在「轉世」。  未名湖是「海」湖。它是源泉,是北大的標誌和象徵,是北大人的DNA,被無限放大、反覆複製。哪裡有北大人,哪裡有北大出版社的書,哪裡有關於北大的電子作品,哪裡就有未名湖的湖光塔影。
  • 北大未名湖的前世今生(組圖)
    「未名湖是個海洋,詩人都藏在水底。靈魂們若是一條魚,也會從水面躍起。」未名湖記載著一代又一代北大人的光榮與夢想、困頓與憂傷。北大未名湖的前世今生【中國人的聖誕節】探訪中國聖誕村越南更奇葩:年輕人幹50年才能買套房貴州:北盤江畔的「天籟之音」
  • 【北大社團】「五四」文學社:未名湖的世紀回聲
    一個世紀以來,五四精神以其獨特的魅力引領著社會的更新和時代的進步。而未名湖畔的詩人們組成的「五四」文學社當之無愧地成為了北大精神之所在,成為北京乃至全國高校文學社團的領軍力量,也是北大對外宣傳社團文化的一張微笑的名片。
  • 北大未名湖冰場今起試運行
    北京大學官方微信消息,2日,北大「未名湖冰場」開始試運行,開放時間為周一至周五上午10時至晚18時;周末及節假日上午9時至晚18時。Q:冬天的魚怎麼辦?Q:未名湖的冰鞋乾淨程度如何?在冰場開放前,工作人員將對冰鞋進行消毒、噴藥,同時在租賃冰鞋時也可選擇購買一次性襪子。Q:目前未名湖開設那些娛樂項目?目前未名湖冰場主要提供冰鞋與冰車的租賃,娛樂項目也主要是這兩項。
  • 最美的北大未名湖,你讓多少學子慕名而來?
    其實我一直特別的喜歡北大,不僅僅北大是全國最好的高等教育學府,更是它自然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校園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完美的結合真是無法用語言形容它的美。這裡的一草一木我都深深地留戀,對他們有著特殊的感情,未名湖裡的魚兒鴛鴦鴨子一直陪伴著三年美好的時光,對他們就像自己的親人朋友一樣熟悉,今日空閒再次遊覽未名湖看望它們真的好開心啦!走在未名湖畔,落日晚霞,博雅塔倒影在湖的波心,寧靜中充滿著文藝的氣息,感受自然的風光。
  • 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考生自薦信:尋夢未名湖
    北京大學自主招生考生自薦信 尋夢未名湖   尊敬的北京大學招生辦公室老師:       您好!   我叫XXX,今年X歲,是XX學生。我與北大緣起於母親珍藏的一本小說——《青春之歌》。
  • 新民晚報數字報-春訪未名湖
    趁著辦事尚早,我決定先去未名湖看看。穿過園中的華表和廡殿,折身向東,沿著土坡上去,轉身透過林間再望坡下紅樓,那匾額上「北京大學檔案館」幾字清晰可見。再往前走,見北側有座鐵灰色的塑像,基座下放著一束用紙包著的鮮花,似乎剛擺放不久。近前一看,原是北大老校長蔡元培的像,這讓我肅然起敬。蔡元培說起來還是紹興同鄉,他主持北大時,為中國學術開一新紀元。
  • 全國名校來了 北大附中台州飛龍湖學校2020年建成開學
    2018-09-29 12:08 | 路橋發布北有未名湖,南有飛龍湖,優質名校的夢想在路橋家門口變成現實了。北大附中台州飛龍湖學校2020年9月建成開學,60%以上的名額屬於wuli路橋人!北京大學專題研究同意北大附中來台州路橋辦學北大附中台州飛龍湖學校是北大附中在京外的第三所學校,是北大附中教育集團的戰略性布局。小編聽說,另外兩所分別是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布局的天津分校、為海南旅遊島建設布局的海口分校。
  • 北大學子在《未名湖畔》再次「邂逅」總書記
    這幅名為《未名湖畔》的油畫,由中國美院油畫系教師常青創作,描繪的是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大學時與青年學子親切交談的場景。畫中的習近平總書記面帶微笑,右手上揚,仿佛在跟每個人親切招手,吸引了參觀者駐足拍照。
  • 【俠客島】北大易帥:2月份人事調動 北大史上少見
    隨後,島叔的朋友圈裡,校友開始密集地分享這一消息。  在國內,似乎也沒有哪一所高校的校長任免,能引起社會如此巨大的關注了。畢竟,她是作為高校和精神符號與象徵的北大。  突然  在2月份換校長,在北大的歷史上也很少見。上一次2月份易帥,都是1912年了。
  • 欣賞北大風物,感受北大精神——聽肖東發老師講北大
    3月28日晚,題為「北大風物與人文精神」的講座在深圳研究生院D棟階梯教室開講,新聞與傳播學院肖東發教授擔任「導遊」,帶領同學們踏上神奇美妙的北大風物之旅,探尋北大人文精神。從北大的地理環境講起,肖老師首先帶領同學們遊覽歷史文化古都——北京。
  • 【2018迎新】「未名湖」到了!來看看北大的「最」新生
    最註定今天開始,北大校園裡就有兩個「未名湖」啦。八點三十分,來自上海的光華管理學院的新生魏名湖來到了邱德拔體育館迎新現場。,在校園裡總感覺有人在叫我——『未名湖在哪裡?』『我們去和未名湖合照!』」魏名湖同學如是說。今天來到迎新現場,魏同學感受到了北大的熱情、北大的自由,她期待在未名湖畔度過充實美好的四年。最早到清晨六點零五分,中國語言文學系2018級本科生蓋佳悅成為第一位在系統中註冊的新生。
  • 百度曬李彥宏30年前舊照:北大未名湖畔風華正茂
    照片中,李彥宏站在北大未名湖畔,風華正茂。資料顯示:1991年,李彥宏畢業於北京大學信息管理專業,隨後前往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完成計算機科學碩士學位,先後擔任道·瓊斯公司高級顧問、《華爾街日報》網絡版實時金融信息系統設計者,以及國際知名網際網路企業——Infoseek公司資深工程師。2000年1月,李彥宏創建了百度。
  • 柳袁照:北大真是奇怪,無校歌無校訓湖還是未名湖
    北大真是奇怪,無校歌、無校訓,連校內的一口湖,都沒有名字,叫「未名湖」。可是,北大誰能否定她?誰會否定她?即是有人想否定了她、否定了她,有什麼用?北大仍然是北大。整個中國的高中辦學幾乎就想為北大與清華輸送學生。特別是地方政府的領導,把考入北大、清華作為衡量當地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指標。現在,高考不能排升學率了,但是考入北大、清華的人與人數,大家還是知道的,於是,乾脆就凸顯北大、清華的高考實現人數。
  • 聖殿騎士團:一個依附又獨立於教會,不受任何政權管束的歐洲幫派
    他們確信這就是所羅門殿,隨後建立的聖殿騎士團便由此而得名。聖殿騎士團的創建者,是勃艮第騎士休格·德·彭和哥特弗裡德·聖奧馬爾。他們和另外七名騎士為了保衛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而建立了一支小分隊。此後,該小分隊的全體成員向耶路撒冷主教宣誓,並接受了修道章程的一些條文規定。十字軍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的國王鮑德溫在「巖石穹頂」清真寺附近撥給騎士團一幢房子,這便是聖殿騎士團的第一所修道院。
  • 北京大學的夢 ~北大是一個偉大的地方 未名湖 夢沒有結束
    北大,是一個偉大的地方,也是一個偉大的名字,自己也帶著強烈的夢北大而去努力。北大夢是哥哥把我帶進來,小時候只聽說清華北大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哥買過一本書叫《相約北大》,書上說的都是剛考上北京大學學生的故事,哥也是提起北大最多的一個人,他也用他的行動為這個夢想奮鬥不止。我記憶最深的是一次深夜醒來,哥還坐在矮書桌前學習,哥一直在拼命。雖然他當時還在為上不上大學顧慮,可是他真的拼命了,無怨無悔,夢是夢,拼命過就無憾。
  • 北大百年校園未名湖:這裡曾是皇家園林,「一塔湖圖」是經典!
    1952年時燕京大學與北京大學合併,也就成為了北大的西校門。至於它為什麼會成為最經典的大門,我想一是因為它的歷史,二是它的外觀確實很值得誇讚,這座門牌呈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築風格,讓人一眼就想到了清朝皇家園林頤和園的東宮門。早些年前想要進入北大校園參觀並不容易,因此許多遊客僅在西校門匆匆打卡就不得不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