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鹽的化學性質;知道常見鹽的物理性質和用途;學會並練習粗鹽的提純。1.鹽的定義:含有金屬離子(或NH4+ )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叫做鹽。例如:NH4Cl、BaCl2、Na2CO3等。白色粉末,易溶於水,其晶體中含有結晶水,化學式為Na2CO3·10H2O
① 與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①與酸反應:
NaHCO3+HCl=NaCl+H2O+CO2↑②加熱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CaCO3+2HCl=CaCl2+H2O+CO2↑作調味品,醃製食品。能維持人體正常生理機能,醫療上用來配製生理鹽水,工業上用來作原料製取碳酸鈉、氫氧化鈉、氯氣和鹽酸等,農業上用氯化鈉溶液來選種可用作補鈣劑。石灰石、大理石用作建築材料,也用於實驗室製取二氧化碳3.亞硝酸鈉(NaNO2):是一種白色粉末,有鹹味,溶於水顯鹼性,對人體有毒害,常用作防腐保鮮劑。我國曾發生過多次將工業用鹽如亞硝酸鈉誤作食鹽用於烹調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要點詮釋】1.「食鹽是鹽」,但「鹽就是食鹽」是錯誤的。要注意鹽指一類物質,而不是特指食鹽一種物質。食鹽屬於鹽類。2.碳酸鈉(Na2CO3)俗名純鹼或蘇打,屬於鹽類。Na2CO3溶於水後顯鹼性,故又稱為純鹼,即「純鹼不是鹼,屬於鹽」。
3.石灰石和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它們都是混合物,碳酸鈣屬於純淨物。
要點二、粗鹽的提純1.粗鹽:含有較多雜質的氯化鈉晶體叫做粗鹽。通過晾曬海水或煮鹽井水、鹽湖水而得到的粗鹽中含有較多的可溶性雜質(氯化鎂、氯化鈣、硫酸鎂等)和不溶性雜質(泥沙等),可以通過溶解、過濾、蒸發、結晶等步驟來製取精鹽。
2.粗鹽提純的步驟:
(1)溶解:用託盤天平稱取5.0g粗鹽,用量筒量取10mL水,用藥匙將粗鹽逐漸加入盛有10mL水的燒杯裡,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加到不再溶解為止。
(2)過濾:過濾食鹽水。
(3)蒸發:將澄清的濾液倒入蒸發皿中,用酒精燈加熱蒸發,待蒸發皿中出現較多的固體時停止加熱,利用蒸發皿的餘熱使濾液蒸乾。
(4)計算產率:用玻璃棒把氯化鈉固體轉移到紙上,稱量,計算產率。
【要點詮釋】1.粗鹽提純過程中玻璃棒的作用:
(1)溶解時:用玻璃棒攪拌,加快粗鹽的溶解速率。
(2)過濾時;玻璃棒起引流作用,防止液體外灑。
(3)蒸發時:用玻璃棒攪拌液體,防止液體局部溫度過高,造成液滴飛濺。
(4)轉移時;玻璃棒起到了轉移固體的作用。
2.蒸發皿是可直接加熱的儀器,蒸發時,倒入液體的體積不超過蒸發皿容積的2/3。
要點三、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離子)的檢驗1.碳酸根離子的檢驗:含CO32-(HCO3-)的化合物,遇到酸會反應放出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二氧化碳氣體。利用此反應可以檢驗鹽的組成中是否含有CO32-離子(或HCO3-)。
例如: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2.實驗操作:取樣,加入鹽酸,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則樣品中含有CO32-離子(或HCO3-)。
【要點詮釋】1.組成裡含有碳酸根離子的鹽統稱為碳酸鹽,如Na2CO3、K2CO3、BaCO3、CaCO3等,它們與鹽酸反應都會生成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二氧化碳氣體。
2.含有碳酸根離子的鹽和某些物質反應生成不溶於水的固體,這一類反應有時也可以用來鑑別碳酸鹽。
例如:Na2CO3 + Ca(OH)2=CaCO3↓+ 2NaOH
●【寒假課程】第九單元課題1 溶液的形成
●【寒假課程】第九單元課題2 溶解度
●【寒假課程】第九單元課題3 溶液的濃度
●【寒假課程】第九單元溶液複習課
●【寒假課程】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鹼(第1課時酸鹼指示劑)
●【寒假課程】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鹼(第2課時常見的酸)
●【寒假課程】第十單元課題1常見的酸和鹼(第3課時常見的鹼)
●【寒假課程】第十單元課題2酸和鹼的中和反應(第1課中和反應及其應用)
●【寒假課程】第十單元課題2酸和鹼的中和反應(第2課溶液的酸鹼度表示方法—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