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波 陳明學 陶 誠本報記者 張 華
「梅子埡的梅子茶,秦巴山川,一葉染畫……長江美在三峽水,楚地香在梅子茶。千古茶樹開新花,天賜貢品香華夏。」在湖北竹谿縣,流傳於世的茶歌、茶詩數不勝數。源遠流長的茶業史派生出來的茶文化給梅子貢茶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產生活之中。
竹谿縣地處秦嶺南麓、大巴山脈東段北坡,與神農架相鄰,植被覆蓋率達到81.2%,森林覆蓋率達到78.6%。竹谿縣茶葉生產歷史悠久,相傳盧陵王被貶房陵,途經梅子埡時飲用梅子茶,不僅頗感茶味獨特,還治癒了暑疫之疾。遂用梅子貢茶敬獻給武則天。武則天品嘗後大加讚賞,將其欽定為貢品,故名梅子貢茶。
梅子貢茶精選立夏前飽滿單芽或一葉一芽為原料,經殺青、揉捻、烘乾等精心焙制而成。幹茶條索緊結、顯毫、秀美、勻整、色澤翠綠光潤、鮮嫩清高、甘醇鮮爽。茶湯色嫩綠明亮,清香持久,滋味鮮爽醇厚,葉底綠亮勻齊。此外,優越的生態環境促進了茶葉內含營養物質的合成,其中,胺基酸含量3.6%、可溶性糖5.6%,茶多酚含量達到28.5%,是同類地區的1.2倍以上,水浸出物含量49.8%,是國家標準規定的1.46倍,具有止渴生津、去暑消食、提神益思、怡情悅性之功效。
近年來,梅子貢茶發展迅猛,不僅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和有機茶質量標準認證,還榮獲多屆農業博覽會金獎和國際茶業博覽會金獎,在「湖北省十大有機名茶」評比中名列第一。2004年9月,竹谿縣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有機茶之鄉」,隨後又被林業部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2009年,梅子貢茶被認定為湖北省名牌產品並獲得「湖北省著名商標」稱號。
為進一步規範梅子貢茶的生產、加工、銷售,把這一特色產品做大做強,使其成為邊遠山區人民的脫貧產業,竹谿縣政府向質檢總局提出對梅子貢茶實行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保護的地域範圍有竹谿縣匯灣鄉、鄂坪鄉、泉溪鎮、中峰鎮、蔣家堰鎮5個鄉鎮,其中包括梅子埡茶場、楊家扒綜合農場、雙竹林場3個農林特場,總面積8000公頃。為此,竹谿縣政府從多方入手提升茶葉品質,加大監管力度。2014年4月19日,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正式批准對梅子貢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該縣制定了《竹谿縣「梅子貢茶」地理標誌產品管理保護辦法》和《竹谿縣「梅子貢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專用標誌使用管理辦法》。強制推行有機茶生產技術,嚴格執行茶葉產地環境、採摘、加工、包裝和儲運無公害操作規程,保證梅子貢茶質量和安全。在梅子貢茶生產區,所有茶農及生產加工企業堅持標準化種植,標準生產加工。通過多年的努力,梅子貢茶種植已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成為竹溪農業支柱產業。目前,梅子貢茶生產基地達8000公頃,茶園面積位居湖北省第一位。
坐落於竹谿縣工業園區內的湖北梅子貢茶業集團,是集茶葉系列產品、農特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開發、科研及茶文化傳播於一體的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集團轉型後,積極推動茶葉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究與開發。與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建立長期穩定的技術交流與合作關係,現已開發出梅子貢綠茶、烏龍茶、紅茶、茶食品、金銀花茶、茶微粉、茶提取物等7大系列產品,其中烏龍茶生產技術處於國內先進水平,填補了湖北省規模化開發烏龍茶的空白,被省科技廳認定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
據十堰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梅子貢茶成為地理標誌產品以後,將走上品牌化、規範化、保護化之路,特色資源得到依法保護,增強了投資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更有效促進產業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