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顧佳寧 主治醫師
本文來源: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胸痛中心
心臟病患者該如何正確認識水?環境中的水對心臟健康的影響如何?喝水的基本原則和常見誤區?該選擇何種水?
一、喝多少?
原則:量出為入
一般而言,人每天喝水的量至少要和體內的水分消耗量相平衡。通常,成人一天所排出的尿量約有1500ml,再加上糞便、呼吸過程中或從皮膚所蒸發的水,總共小號水分約2500ml,而人體每天能從食物中攝入和體內新陳代謝中生成的水分只有1000ml水,因此大多數情況下每天至少需要喝1500ml水,大約8杯。
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嚴格控制飲水量。身體較為乾燥,可適當多喝些水;還要看天氣,天氣乾燥,出汗多,就要多喝水;如果運動量大就適當補充些水分。
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出量略大於入量,利於消腫。心臟衰竭的病人,會因為腎臟血液與灌注功能不全,無法使身體水分順利排出,容易產生全身水腫。飲水過多會加重心、腎負擔,甚至誘發低鈉血症,出現噁心、嘔吐、全身抽搐、昏迷等危險情況。(點擊查看詳情:心衰患者喝水有學問,你知道多少?)
二、喝什麼?
新鮮的白開水為最佳。白開水是天然狀態的水經過多層淨化處理後煮沸而來,水中微生物已經在高溫中被殺死,而水中的鈣鎂元素對身體健康很有益處,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當天燒的水最好當天喝完,喝自然冷卻、擱置時間不超過6小時的白開水,對人體健康最有利。
三、怎么喝?
1. 飯前30分鐘喝
喝水20分鐘後,水可以滲透到體內器官,吃飯時充分地分泌胃液,有助於消化。胃膨脹起來可以分泌促進消化的物質,減輕並改善胃病患者的症狀。
2. 清晨、入睡前各喝一杯水
人體在夜間睡覺時從皮膚、呼吸等會消耗大量水分,早晨起床時會處於相對的生理性缺水狀態,一個晚上熱體消耗的水分約有450ml,晨起喝水能充分補充水分,並可有效增加血容量,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心血管疾病的發生。
晚上十一點左右入睡到深夜兩三點這段時間,我們的血液濃度最大。心肌梗死、心絞痛和腦血管意外往往發生在深夜。從這個意義說,入睡前喝一杯水也十分重要。
3. 小口慢喝
將一杯水(200-250ml)一次性小口慢喝完畢,這樣有利於身體真正吸收。
4. 主動喝
不要等渴了再喝,其實,感覺口渴時體內已經有輕度缺水了。
5. 通過食物也能補充水
食物也含水,比如米飯,其中含水量達到60%。而粥含水量更為豐富。翻開食物成分表不難看出,蔬菜水果的含水量一般超過70%。即使一天支持500g果樹,也能獲得300-400ml的水分。加之日常飲食講究幹稀搭配,所以從三餐十食物中獲得1500-2000ml的水並非難事,不如充分利用三餐進食的機會來補水吧,多選擇果蔬和不鹹的湯粥,補水效果都不錯。
四、白領喝水時間表
英國專家推薦:
6:30 起床之後喝250ml的水,幫助降低血液粘稠度,幫助腎臟和肝臟解毒
8:30 到了辦公室後,先別著急泡咖啡,先喝一杯至少250ml的水
11:00趁起身活動的時候,再給自己道一杯水,補充流失的水分有助於緊張的工作情緒
12:50喝一些水,加強身體的消化功能
15:00喝一杯礦泉水,能提神醒腦
17:30下班離開辦公室,再喝一杯,增加飽足感,到晚餐時就不會暴飲暴食
22:00睡前再喝上一杯水,不過別一口氣喝太多,以免夜間上洗手間